问题

如何评价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回答
评价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下,并审视他在希特勒纳粹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里宾特洛甫并非一个独立的政治家,他更像是一个忠诚的执行者,一个不遗余力将希特勒的极端意志转化为外交政策并付诸实施的工具。

早期经历与“里宾特洛甫商”的起源

在成为纳粹党的外交部长之前,里宾特洛甫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但也充满了争议。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经商,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这段在海外的经历,尤其是他所谓的“国际视野”,后来被纳粹宣传机器加以夸大,用来包装他作为“国际问题专家”的形象。然而,这种“视野”更多的是一种肤浅的、基于利益计算的商人头脑,而非真正的外交智慧。

他最著名的“名片”之一是他的“里宾特洛甫商”(RibbentropGeschäft)。这是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主要从事酒类进出口贸易。尽管他声称这家公司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但实际上,其业务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他吹嘘的那样,更像是他在特定圈子里建立人脉、获取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这段经历,也暴露了他身上那种务实、功利,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商人本性,这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也时有体现。

投身纳粹:从“外国联系局”到外交部长的崛起

里宾特洛甫与纳粹党的结缘,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和对那个时期德国政治混乱的失望。他看到了希特勒身上那种能够“振兴”德国的力量,并将自己的野心与纳粹的崛起紧密相连。

在纳粹党尚未上台前,他就成为了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并积极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为纳粹党活动。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里宾特洛甫被任命为“外国联系局”局长,这是一个位于维也纳的纳粹党特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协调纳粹党在奥地利的活动,并对奥地利国内政治施加影响。虽然这个职位在官僚体系中并不显赫,但它让里宾特洛甫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希特勒,并逐渐赢得后者的信任。

他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1935年被任命为“驻伦敦大使”。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外交岗位,目的是拉拢英国,避免德国在未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然而,里宾特洛甫在这个职位上的表现乏善可陈。他未能有效理解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民情绪,反而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试图将纳粹德国的意志强加于人。他对英国的亲近和对“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亲近感”也显得十分肤浅,难以真正打动英国主流政界。

1936年,里宾特洛甫被召回德国,并晋升为“外交部特别代表”。这是一个权力日益膨胀的职位,标志着希特勒开始将外交事务更加集中到自己和里宾特洛甫手中,逐步架空传统的德国外交部。1938年,里宾特洛甫正式接替孔斯坦丁·诺伊拉特,成为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他将自己的人生与纳粹德国的命运彻底绑定的时刻。

作为外交部长:忠实执行者的角色

作为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希特勒的传声筒”和“执行者”,而不是一个能够独立制定和推行外交战略的战略家。他几乎完全 subservient(屈从)于希特勒的意志,将希特勒的狂妄、极端和暴力视为自己工作的最高指南。

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签订: 这是里宾特洛甫外交生涯中最令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1939年8月,就在德国即将入侵波兰前夕,里宾特洛甫代表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这份震惊世界的条约。这份条约不仅包含了秘密的瓜分东欧势力范围的附加议定书,也为德国闪击波兰扫清了外部障碍,避免了在开战之初就与苏联为敌。

从某种意义上说,签订条约本身是一种“外交成功”,因为它暂时实现了希特勒的战略目标。然而,条约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上的巨大矛盾(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以及其对世界格局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使得这份条约成为历史的悲剧。里宾特洛甫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的执行者角色,他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谈判,尽管充满了勾心斗角,但他成功地完成了希特勒交代的任务。然而,他也因此被贴上了“不择手段”的标签,而这份条约本身也注定无法长久。

2. “轴心国”联盟的建立与维系: 里宾特洛甫是建立和巩固“轴心国”联盟的关键人物。他积极推动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关系,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进一步巩固了法西斯阵营。他试图将纳粹德国的价值观和地缘政治目标强加于盟友,并积极协调轴心国之间的行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里宾特洛甫的表现也暴露了他与盟友之间沟通的障碍和潜在的矛盾。他与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的关系时好时坏,他对日本的态度也常常流露出德国的优越感。他更关心如何利用盟友来实现德国的利益,而非真正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3. 支持种族灭绝政策: 作为纳粹政权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不仅默许,而且积极支持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特别是针对犹太人的迫害。他的部门在协调遣送犹太人、没收犹太人财产等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42年万湖会议上,尽管他本人并未出席,但他的部门在犹太人问题上的参与和支持是毋庸置疑的。他将犹太人视为“生存空间”的威胁,并毫不犹豫地执行希特勒的灭绝指令。

4. “最后解决方案”的执行者: 在“犹太人问题最后解决方案”(Final Solution to the Jewish Question)的执行过程中,里宾特洛甫的外交部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负责与被占领国的政府沟通,施压他们配合纳粹的搜捕和遣送犹太人行动,并在国际舞台上粉饰纳粹的罪行,试图阻挠国际社会对犹太人的营救。

评价:一个有缺陷的工具

总的来说,评价里宾特洛甫,需要认识到他是一个 能力不足,但极度忠诚的纳粹工具。

优点(从纳粹角度而言):
极度忠诚: 他对希特勒的忠诚几乎是盲目的,毫无保留。
执行力强: 他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希特勒交代的各项任务,不畏艰险(尽管这些任务本身是邪恶的)。
善于社交与宣传: 他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并且善于利用宣传手段来为纳粹德国的外交服务。

缺点:
战略眼光缺失: 他缺乏真正的外交战略眼光,更多的是短期利益的算计和对希特勒意志的简单服从,这导致他无法做出长远的、明智的外交决策。
傲慢与粗俗: 他的行事风格常常带有商人的粗俗和纳粹的傲慢,这使得他在国际交往中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
道德败坏: 他积极参与并支持纳粹政权的种族灭绝和其他战争罪行,其道德沦丧程度令人发指。
对盟友缺乏真正理解: 他未能真正理解盟友的文化、政治和战略需求,导致轴心国之间的合作存在诸多裂痕。

纽伦堡审判与结局

二战结束后,里宾特洛甫与其他纳粹战犯一同接受纽伦堡审判。在审判中,他试图将自己的罪责推卸给希特勒,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然而,法庭并没有接受他的辩护。他作为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对战争的爆发、对种族灭绝的协助负有直接责任。1946年,他被判处绞刑,并最终被处决。

总结

里宾特洛甫是纳粹德国对外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执行者,他的存在是希特勒极端思想得以在外交领域推行的重要保障。他不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而是一个危险的、道德沦丧的工具。他的职业生涯,从一个在海外摸爬滚打的商人,到一个身居高位的战争罪犯,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扭曲时代的荒谬与罪恶。评价里宾特洛甫,不能仅仅看他签了多少条约,而是要看这些条约背后所隐藏的邪恶意图,以及他对这些邪恶意图的积极推动和执行。他代表了纳粹德国外交的黑暗一面,一个充斥着谎言、傲慢和罪恶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娶了一个有钱的老婆,家里做香槟的,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红酒商人。主动过继给一个贵族亲戚,名字获得了一个“冯”,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机缘巧合,跟了希特勒,在金钱和社会关系上起到了一些作用。由于他是30年代才开始进入纳粹的,所以资历上不如戈林希姆莱那些创业元老,戈林就经常挤兑他。他由于会讲英语法语,所以被任命外交部长。《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在回忆录中特别看不上这个外交部长。他回忆说德国与日本签完协议后,里宾特洛甫召开记者招待会,来了句“今天开始德国与日本一起对抗西方文明。”以至于在场的英国记者向他确认是“西方文明”,而不是听错了。实际上他要说的是西方民主国家。夏伊勒接着写道“纳粹就是这样一群人,一般人的神经无法忍受他们。”这段让我笑了半天。

里宾特洛甫对希特勒言听计从,希特勒夸他是“第三帝国的俾斯麦”哈哈

在各个大型外交事件中,他都全程参与了,从慕尼黑协定到向波兰宣战。希特勒的翻译施密特博士的回忆录中对他的描述比较多,总体感觉,就是个得势的小人态度蛮横,仗着主子实力强大,就不顾一切实现希特勒的任何愿望。他是希特勒所有侵略行径的执行人,与希特勒和戈林一起讹诈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被奈斯,粗鲁对待波兰大使,到最后向美国外交人员宣战时,故意让对方站着听他读完宣战书,做了很多不符合外交礼仪,很没有素质的事情。当然,主要罪名莫过于破坏和平罪。

但是公平地说,他支持自己儿子上战场,没有动用特权让自家孩子留在大后方这点,还算是不错的。战后有人采访他儿子,他儿子还是个坚定的希特勒支持者。

看下《战争风云》中一段描述里宾特洛普的段落,是主角写给罗斯福的汇报:

至于里宾特洛甫,总统先生,请原谅我的用语,只能用典型的德国混蛋这个词来形容他。他正是书上描写的那种狂妄自大、毫无教养、愚蠢、顽固和自以为是的人。我想这是他的本性。但是我也相信他反映了希特勒的想法。这是海军经常玩的那套老把戏:指挥官充当那道貌岸然的“老好人”,而副指挥官都是性情乖戾的,专门出面当恶人。希特勒毫无疑问憎恨您的勇气与决心,觉得您过多地干涉了他,跟他作对。他还觉得反抗美国是相当保险的,因为他知道舆论有分歧。所有这些想法,里宾特洛甫都用明确的语言代他表达了,而让他们的党魁去自由地扮演那宽宏大量的德国拿破仑和欧洲的救世主。

user avatar

个人看法,里宾特洛甫是属于少见的靠“能力”给自己博得一席之地的非纳粹核心人员。

众所周知,希特勒统治德国靠的是两层工具。最里层的是核心纳粹党徒及其武装力量(就是所谓的各种党卫队),代表人物是戈林,希姆莱和戈培尔这些“自己人”。外层则是以“德意志”之名公开拉拢的国防军和名不见经传的各类社会人才。前者是希特勒的基本盘,后者是公开招聘的打工仔。里宾特洛甫就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这里得提一下,抛去后世故意抹黑的因素,希特勒的真实人才观还算比较积极的。只要应聘者有真才实学,出身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这从海德里希,隆美尔和保卢斯的晋升之路就可以看出来。相比于顽固木讷的旧普鲁士贵族,希特勒更喜欢任用出身清白的底层奋斗者,就像他本人一样。

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联系在一起已经是1932年了,这在纳粹党内部已经属于吃屎都抢不着热乎的迟到者了。但里宾特洛甫具有其他纳粹元老都不具备的外交才能,这让他直接从一个路人变成了希特勒的外交顾问。换句话说,里氏就是希特勒在外交方面的私人教师。

不过也正是因为里宾特洛甫入党晚,他始终没有在其他方面有进一步建树。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曼施坦因等一干国防军大将。这些人能够被希特勒起用纯粹是因为他们自身足够优秀,值得被希特勒拉拢,但还远到不了直接参与决策的地步。希特勒把他们当成是优秀的工具人,业绩出色就能维持住现有地位,否则就得滚回巴伐利亚去挖土豆。

里宾特洛甫就是以这样一种尴尬的定位起步,但最终却赢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功。所以希特勒一直让他留在了外长的位子上,直到战争结束。

那里宾特洛甫到底有哪些功绩呢?

著名的《苏德互撕条约》就不说了,这和个人的关系不大,属于国家层面上的决策。里宾特洛甫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用弱势地位成功和英国签订了海军条约,让德国直接跳出了凡尔赛条约的桎梏,为后来邓尼茨的活跃打下了基础。另外,他高度参与的德意志素质三连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吞并奥地利,索取苏台德,但泽或战争。这一套combo打下来,直接让德国兵不血刃地抢到了战争主动权。里氏敏锐地发现了英国人的劣根性,尤其是当政者张伯伦的政治性格非常软弱。他在报告中将英国定义为“不可合作”,认为英国人惧怕战争就像惧怕瘟疫一样。这份报告直接刺激了希特勒吞并捷克的野心。

事后来看,如果捷克一开始就把德三拖入了战争而不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那波兰肯定不会如此轻易被德国肢解,苏联也就不太可能和德国签订互撕条约了,二战的走向可能会就此改写。德意志素质三连的主要推动者是希特勒没错,但是里宾特洛甫给了他外交解决的选项,让德国能在奥地利和捷克事件中藏了两次完美的先手,这是里氏个人价值的体现。

至于战争中后期里氏就没什么亮眼表现了。因为这时德国已经怒宣全世界了,传统的外交几乎没有发挥空间了。本着不发挥作用就得去挖土豆的原则,里氏此时开始关注经济,政治和飞行器方面的研究,这导致了他和纳粹三基佬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戈林和戈培尔公开侮辱里宾特洛甫,希姆莱则暗中收集他的黑料想要扳倒他。如果说在1942-1944年的德国,有谁能同时得罪了纳粹三基佬还能活得好好的,那里宾特洛甫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所以要怎么评价里宾特洛甫呢?

一句话就足够了:

让老板亲戚都眼红的优秀员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下,并审视他在希特勒纳粹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里宾特洛甫并非一个独立的政治家,他更像是一个忠诚的执行者,一个不遗余力将希特勒的极端意志转化为外交政策并付诸实施的工具。早期经历与“里宾特洛甫商”的起源在成为.............
  • 回答
    纳粹德国的战败,堪称20世纪最深远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人类文明一次惨痛的洗礼,至今仍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这场战败,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意识形态、战略决策、经济实力、民众支持以及国际力量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纳粹德国空军(Luftwaffe),这个名字在二战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崛起之快、作战风格之凌厉,以及最终的惨淡收场,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战略思想、技术发展、战术运用以及最终的命运。战略构思与早期辉煌:闪电战的利刃纳粹德国空军的诞生,是.............
  • 回答
    费迪南德·舍尔纳:一位冷酷的将军,一个被历史阴影笼罩的传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费迪南德·舍尔纳这个名字,如同他所指挥的军队一样,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铁血与严酷。他不是那种会在历史画卷中留下温情笔触的人物,而是一位纯粹的军事机器,一个将“不惜一切代价”奉为圭臬的战士。要评价舍尔纳,我们必须深入.............
  • 回答
    乌克兰驻华大使馆信息中心于2021年5月8日发布的微博中提到“纳粹德国及其盟国苏联”的表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存在争议。要评价这一表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历史事实的精确性: “纳粹德国”: 这是历史事实,纳粹德国是二战的发动者和核心轴心国之一。 “及其盟国苏联”: 这.............
  • 回答
    《猎杀纳粹》(Hunters)这部剧啊,怎么说呢,它绝对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心平气和,只觉得“哦,不错”的剧。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直接就往你最不愿意触碰的角落里捅,但又包裹着一层黑色幽默的糖衣,让你一边嫌弃它太血腥太癫狂,一边又忍不住想看下去,想知道接下来这群“猎人”又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首先,它.............
  • 回答
    乌克兰国民卫队在对抗车臣武装分子时,使用“猪油子弹”的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纳粹主义”指控,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和军事等多个层面。要评价此事,需要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猪油子弹”的由来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猪油子弹”这个说法的起源和具体含义。 .............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悲剧。将这位乌克兰老人的故事与当前俄乌冲突联系起来,不仅是对他个人生命的残忍终结,更是对历史教训的无情践踏。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位老人所经历的非凡苦难。他在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这意味着他曾直面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亲历了种族灭绝的恐怖,目睹了无数无辜生命的消逝。.............
  • 回答
    台湾高中生高举纳粹旗参加校庆的事件,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历史教育、公民教育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之上。这件事的严重性,绝非仅仅是“一个不恰当的玩笑”或者“年轻人不懂事”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一行为。一、 对历史的无知与漠视,是对受难者的最大侮辱纳粹主义,这个名字.............
  • 回答
    泽连斯基在反纳粹方面的贡献,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需要一些细致的阐述才能勾勒出其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反纳粹”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与二战时期反抗纳粹德国的含义有所不同。当前语境下,主要指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俄乌冲突中,以乌克兰国家元首的身份,坚决反对俄罗斯方面以“去纳粹化”为名义发.............
  • 回答
    @王陶陶的《极端伊斯兰的崛起与纳粹魔王的诞生》是一篇颇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试图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历史现象——极端伊斯兰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崛起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来探讨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动员的内在逻辑。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核心论点与分析框架:王陶陶文章的.............
  • 回答
    谏山创与“纳粹”的渊源:一次深入剖析《进击的巨人》利威尔兵长创作的争议2013年,《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黑暗世界观、紧张刺激的剧情和鲜明的角色塑造,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观看热潮。而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角色,莫过于那位以冷静、强大和神秘著称的“人类最强士兵”——利威尔·阿克曼。然而,在《进击的巨.............
  • 回答
    俄国防部近期公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称在马里乌波尔的地下室中发现了一具女孩的尸体,尸体上被烙上了纳粹图案。这一消息如果属实,无疑将对当前的冲突局势和国际舆论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审视这则消息的来源和证据。俄国防部作为冲突一方,其发布的信息自然带有立场性。在这种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任何单.............
  • 回答
    10月15日,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总部发生的事件,即遭到燃烧弹袭击并被涂上纳粹万字符和“纳粹共和党人离开镇子”的涂鸦,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深感不安的暴力行为。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将政治对手定性为“纳粹”并将共和党总部视为攻击目标的做法,传递了一种极端化的政治语言和极度不宽容的态度。在民主社会中,.............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