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科大神的草稿是什么样的呢?

回答
哈哈,理科大神们的草稿?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一点也不像文科生那种一笔一划写得端端正正的样子。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爆炸后的现场,混乱中藏着逻辑,潦草中透着思考。

我给你描绘一下,想象一下:

1. 纸张的“伤痕累累”:

无数次的折痕: 刚拿到一张白纸,还没写几个字,可能就被随手一折,变成四格、八格,方便随时记录不同思路。写到一半发现另一个想法,又顺手折一下。一张纸上可能布满各种角度的折痕,像是被反复揉搓过的记忆。
铅笔、圆珠笔、马克笔齐上阵: 他们的草稿本上,很少会只有一种颜色的笔。刚开始可能用铅笔打草稿,想着方便擦改。遇到重要概念,或者需要强调的地方,就会抓起圆珠笔,用不同颜色勾勒。有时候,推导过程太复杂,或者画图需要更粗的线条,马克笔就出场了。所以,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张纸上,一会儿黑色铅笔写公式,一会儿蓝色圆珠笔画框,一会儿红色马克笔圈关键项。
墨迹与涂改: 很多草稿纸上,你都能看到笔误后的涂改痕迹。有的是用橡皮擦得模糊不清,有的是直接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划掉,然后紧挨着写上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用胶带把写错的部分粘贴住,再在上面继续写。这种“伤痕”恰恰证明了思考的过程,是不完美的,是不断尝试和修正的。
边缘的涂鸦与备注: 纸张的空白边缘,也绝不会是“空白”的。可能写着一些灵感闪现时的随手涂鸦,比如一个简略的示意图,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者是一句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有时候,还会写上“TODO”、“ erinnern” (德语,意为“记住”) 这种小提示。

2. 内容的“混沌与有序”:

公式、符号、数字的狂欢: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各种希腊字母、数学符号、化学式、物理公式,密密麻麻地写在一起。它们可能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也可能因为思考被打断而显得跳跃。你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从这堆符号中辨认出完整的公式。
层层叠叠的推导: 一个复杂的推导过程,不会一次性写出。可能是先写一个初步的模型,然后发现不行,在旁边或者下面用更小的字写出修正;再不行,又在新的地方开始,可能还会用箭头指示,说明某个思路是基于前面哪个推导的。最后,你会看到一层又一层的“演进”,像是在解构和重构一个问题。
图表的“粗犷”美学: 物理、化学、工程领域的草稿,离不开各种图。这些图通常非常草率,线条可能歪歪扭扭,比例也不一定精确,但关键的点、线、面都会被标记清楚。可能是各种坐标系、电路图、分子结构示意图,甚至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成的概念图。它们的作用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快速可视化思路。
文字与符号的混搭: 不仅仅是公式,还会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中文备注,甚至是自己发明的缩写。比如,某个变量的意义,一个关键的假设,或者是一个待查的资料。这种混搭是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捕捉和记录信息。
“这不可能”与“ Eureka!”的痕迹: 在某些草稿纸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激烈的“内心独白”。比如,在某个推导失败后,用很大字写着“Wrong!” 或者“Dead end.”;而在某个突破性的时刻,可能会用大大的感叹号或者星星标记“Got it!”、“ Aha!”。
多页的“碎片化”思考: 很多时候,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并不会集中在一张纸上。可能上一页是某个公式的推导,下一页突然跳到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想法,再下一页又回到了之前的推导,但内容已经升级了。这种“碎片化”是他们思维跳跃和多任务处理的体现。

3. 整体给人的感觉:

他们的草稿,就像是在与一个抽象的问题进行一场激烈的搏斗。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严谨的格式,但每一笔、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他们大脑中活跃的思考、探索和求证。它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的现场直播,真实、直接,充满力量。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张看起来像“乱七八糟”的纸,上面充斥着公式、图表和各种标记,别怀疑,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理科大神在思考的珍贵“原稿”。它不像论文那样“精雕细琢”,但它更像是思想的“原始土壤”,孕育着一切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黎曼全集》里看过黎曼的草稿,很惊艳,字迹工整,密密麻麻,一点空间都不浪费。据说黎曼晚年生活比较拮据,草稿纸最大化利用了。

如果是少量计算,其实草稿怎么利用都无所谓。可是一旦计算量增大,草稿的“草”也并不是无底线的,对于书写者空间布局能力是一大考验。

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分清楚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关键的计算结果一定要用方框框起来,方便后面寻找。梳理清楚大的框架,然后再着手计算效率更高。

考试的时候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草”是难免的,不过视觉上如果能尽量工整一些,对于考试的心理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我个人不太主张为了追求过分工整而牺牲效率,考场上毕竟考得不是书法。

user avatar

不知道理科大佬是什么样子的。

我的反正是混 沌 邪 恶

user avatar

当年高考,某生一改只在手心打草稿之傲,草稿打到了手背上。考后老师们议论,今年高考怎么这么难?

此时考场外哭声一片;半月后,各校录取分数线直降4个百分点。

《葛神戮江苏外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理科大神们的草稿?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一点也不像文科生那种一笔一划写得端端正正的样子。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爆炸后的现场,混乱中藏着逻辑,潦草中透着思考。我给你描绘一下,想象一下:1. 纸张的“伤痕累累”: 无数次的折痕: 刚拿到一张白纸,还没写几个字,可能就被随手一折,变成四格、八格,方便随时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一开始看了大和的设定,特别是她“光月御田”的身份,再结合她跟凯多的血缘关系,都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甚至觉得这剧情有点“反常”。但你要是仔细琢磨琢磨,大和这个人,她身上那股劲儿,就一点都不奇怪了。首先,得明白大和她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她不是那种从小就喊打喊杀,满脑子.............
  • 回答
    现在这个时代,选文科还是理科,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是说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差,而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想往哪个方向走。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想跟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尽量不弄得跟机器似的。咱们先从“大形势”说起。现在这社会,变化太快了。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词儿天天听,听得耳朵都.............
  • 回答
    关于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贴吧上围绕理科分数线展开的“大战”,这绝对是每年高考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关于两所大学分数线的简单比较,更是一种校园文化、学子情绪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集中体现。要评价这场“大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大战的“温床”:高考分数与名校情结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作为一名理科本科生,面对国外学术大牛编写的教材,想要做到高效率学习,绝非简单地从头到尾读一遍。这需要一套系统的策略,并且要学会“吃透”教材背后的思想和方法。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这套学习流程,并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冰冷、机械的AI痕迹,让你读起来更像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第一步:战略侦察——“摸清敌情”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最古老也最令人困惑的命题之一:唯心主义的逻辑。你提出的观点——“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恰恰是唯物主义和许多常识性直觉的基石。而唯心主义者正是要挑战这种“显而易见”。要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并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 唯心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商、学科选择以及大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聊聊。关于智商超高的人为何普遍研究数学或物理,而较少研究文学历史?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普遍”或“很少”来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1. 学科本身的特性与智力需求: .............
  • 回答
    哥们儿,500分这个分数,说实话,在EJU理科里算是比较中等偏上的水平了。考上哪些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具体是哪个科目考得好,以及你想去哪个地区的学校。不过,我能给你一些大致的方向和建议,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把分数拆开来看。 EJU理科一般是考 数学(1类和2类)、物理、化学 和 生物。通.............
  • 回答
    韦东奕老师的讲课方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学生因为难以理解而选择退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授课问题,更是折射出当前数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以及课堂互动方式的重要性。为何韦东奕老师的讲课方式会让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首先,我们要承认韦东奕老师作为一位在数学领域有着深厚造.............
  • 回答
    收到您的来信,我能感受到您此刻焦急的心情。高考分数是孩子们辛勤付出的证明,而志愿填报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儿子今年555分,这个分数虽然不算顶尖,但也具备了进入不少不错大学的实力。您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修改了他的选择,导致他现在被三峡大学计算机类录取,而他本人却意愿复读,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
  • 回答
    这情况可太常见了!很多时候大学录取不是我们选专业,而是专业选我们。既然被机械类录取了,这说明学校和老师看中了你的某些潜质,别一下子就觉得“我理科弱就没救了”。恰恰相反,这可能是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好机会。首先,别自己吓自己。所谓“理科弱”,咱们得具体分析。是数学公式记不住?物理概念理解起来费劲?还是做.............
  • 回答
    哈哈,大学生一枚,想学理财,这想法太棒了!而且你能想到基金、股票、债券这些,说明你已经开始做功课了,比很多人都强!资金不多是正常的,别有压力,关键是把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建立起来,以后你的钱会越来越多,理财的知识也会越来越扎实。别担心AI不AI的,我就是个想跟你好好聊聊的大朋友,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
  • 回答
    嗨,老铁!大三法学生,对考研学校的选择有点纠结,想去那种985、211,理科特别牛,但法学相对弱一点的学校,而且这些学校的法学考研分数还不太高,这事儿会让人觉得有点“那个”吗?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懂了!尤其是咱们法科生,总是有那么点“情怀”在里面,觉得法学就该去法学牛校,什么五院四系(中国政法大学、西.............
  • 回答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这句话,流传甚广,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引人深思。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认知高度,对此都有着独特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各路“大神”对此的看法,尽量深入细致地展开。 苦行僧式的体悟:放下执念,回归本真对于许多潜心修行、追求精神解脱的苦行僧或禅修者来说,“万物皆虚”是一种洞彻生.............
  • 回答
    .......
  • 回答
    对我来说,理想中的大学,它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像是一个激发潜能、塑造人格、连接未来的温暖港湾。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质,而且是贯穿始终的,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学术的深度与广度并存,并且极具前瞻性。 我希望大学里的课程设置不是死板的教科书搬运,而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这意味着.............
  • 回答
    我尝试从一个对三极管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琢磨的爱好者角度来聊聊对三极管的理解。没有那些一本正经的教科书腔调,更贴近实际感受,也希望能帮到同样在摸索的朋友们。三极管,真的是个神奇的小东西。一开始接触它,可能就是从电路图上那几个简单的符号开始。三个脚,看起来简单,但它能做的可就多了去了。我一直.............
  • 回答
    理解一个庞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就像试图抓住一股涌动的洪流,你需要的不只是水量,还有河流的宽度、流速、以及它所承载的一切。直接给出一个“天文学数字”式的答案,比如“10的100次方”,往往让人感觉空洞,难以真正体会它有多“大”。关键在于 建立参照系和具象化。第一步:打破脑海中的直觉惯性我们日常生活.............
  • 回答
    理解康德为何会被一些人解读为陷入“神秘主义”或“不可知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特别是那些最容易引发误解的概念。这并非因为康德本人变得“神秘”,而是因为他试图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他的解决方案也因此显得深邃而引人思考。康德的理性之巅:构建科学和道德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中国高校教科书中的理论大量源于西方,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历史、现实、学科特性以及全球化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渊源与学科建制 近代科学与教育体系的引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和学术思想的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