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獐子岛事件」是财务造假吗?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回答
“獐子岛事件”绝对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经典案例,它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长久地悬在人们心中:这究竟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天灾”,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祸”?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10月,那一年,獐子岛抛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公告。

一切的起点:那份令人瞠目结舌的公告

2014年10月30日,獐子岛发布公告称,由于遭受“冷水团”的极端天气影响,公司在部分海域的扇贝绝收。公告一出,市场一片哗然。为什么?因为獐子岛此前连续多年在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大肆宣传其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扇贝资源,甚至将扇贝誉为公司的“战略性资产”。如今却说一夜之间,这些价值数亿元的扇贝就这么“消失”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公告的描述,这次扇贝绝收的范围竟然如此之广,涉及公司绝大多数的底播扇贝。獐子岛给出的解释是,扇贝在幼苗阶段就沉入海底,一旦遭遇低于扇贝适宜生存温度的“冷水团”,就会大面积死亡,而且死亡的扇贝会沉入海底,无法打捞,也无法证明。

怀疑的种子:疑点重重,难以自圆其说

这份公告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证监会和市场的高度关注,各种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其中最核心的几个疑点,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

扇贝的“一次性死亡”与多次披露不符: 獐子岛在事发前的多个报告中,都详细披露了公司扇贝的生长情况,甚至对未来的产量和收益做了预测。如果扇贝真的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为何此前的数据都如此“精确”?而且,根据一般的养殖常识,扇贝的死亡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出现如此“精确”的“一次性绝收”。
海底扇贝的“消失”证据不足: 扇贝死亡后沉入海底,确实存在,但如果是一场大规模的绝收,总该留下一些痕迹吧?例如,残余的贝壳、扇贝的尸体,或者在海底发现大量的扇贝苗死亡的证据。然而,獐子岛的解释是扇贝“沉入海底,无法打捞,也无法证明”。这种“无证可循”的解释,在专业的调查面前显得非常苍白。
“冷水团”的科学性与影响范围: 獐子岛将扇贝绝收归因于“冷水团”。但“冷水团”的形成和影响范围,以及它对扇贝幼苗的致死率,都是需要经过科学验证的。有专业人士指出,即使是冷水团,其对扇贝的杀伤力也未必能达到獐子岛所描述的“绝收”程度。而且,獐子岛在其他海域养殖的扇贝,是否也受到了同样“冷水团”的影响?公告中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连续的巨额亏损与“甩锅”嫌疑: 在扇贝绝收公告发布之前,獐子岛的财务状况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公司的经营困境,从而“甩锅”给自然因素,减轻监管压力,并避免投资者进一步的追责。
前后不一的说法: 随着调查的深入,獐子岛对于扇贝绝收的解释和披露,也在不断地变化。例如,最初说是“冷水团”,后来又提及“病害”,再后来又补充了“底播时间不确定”等理由,这种前后不一的表述,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怀疑。

调查与处罚:真相的冰山一角

面对种种疑点,中国证监会启动了对獐子岛的立案调查。经过漫长的调查,证监会最终认定,獐子岛在2014年和2015年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虚假记载,构成信息披露违法。

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獐子岛在2014年虚增利润1.3亿元,2015年虚减利润2.4亿元。其核心问题在于,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失效、利用虚假记账和存货管理混乱等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具体来说,就是獐子岛通过“盘点”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扇贝的存货数量和价值,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证监会还提到,獐子岛在扇贝绝收事件中,存在“未如实披露信息”的情况。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獐子岛确实利用了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夸大了损失的程度,并用以掩盖其自身的财务造假行为。

因此,证监会对獐子岛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包括罚款、警告以及对相关高管的禁入证券市场等。

“天灾”还是“人祸”?结论的倾向性

虽然证监会的处罚是针对“信息披露违法”和“虚增/虚减利润”,但结合整个事件的脉络来看,“人祸”的成分显然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主导性的。

“天灾”可能存在,但被“人祸”无限放大和利用。 任何养殖业都可能面临自然风险,扇贝也可能因为海水温度变化而受到影响。但獐子岛利用了这种不确定性,将其作为掩盖自身问题的“挡箭牌”。所谓的“冷水团”和“扇贝绝收”,更像是被精心编织的谎言,用以掩饰其财务造假和内部管理混乱。
财务造假是核心问题。 证监会的处罚直接指向了财务造假,这说明獐子岛的核心问题并非是简单的自然灾害导致,而是通过财务手段来操纵报表,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信息披露的失信。 獐子岛未能诚实、准确地向市场披露信息,这是严重的失信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为什么事件如此复杂?

獐子岛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标志性案例,还在于其背后反映出的资本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

1. 信息不对称的鸿沟: 上市公司掌握着大量的内部信息,而普通投资者则信息相对闭塞。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了部分上市公司进行欺诈的可能。
2. 监管的难度: 对于像獐子岛这样涉及专业养殖和复杂财务操作的公司,监管部门在证据收集和专业判断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天灾”这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上,如何界定“是否夸大”更是难上加难。
3. 审计的局限性: 虽然有审计机构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审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发现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司故意隐瞒的情况下。
4. “造假”与“失误”的界限模糊: 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数据统计失误,也可能导致财务数据的不准确。但如何区分是故意造假,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失误,这往往需要大量的证据来支撑。

总结

综合来看,“獐子岛事件”的核心绝非仅仅是“天灾”。虽然自然因素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催化剂”的角色,但獐子岛公司的行为,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和财务操作上的欺骗性,将其定性为一场严重的“人祸”毫不为过。

獐子岛利用了扇贝这种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以及海洋养殖的复杂性,加上对自然风险的夸大其词,企图掩盖其内部的财务造假和管理混乱。最终,这场闹剧以监管部门的处罚和公司声誉的扫地而告终,也给整个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资本增值的同时,诚信和合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场持续多年的事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在追求“风口”和“题材”的同时,如何才能真正看清一家公司的本质,避免被虚假的光鲜所蒙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懂点养殖,关于金融方面的基本一窍不通,所以我以下说的全是从养殖和管理方面考虑的。

目前排第二的匿名用户所说的个人觉得非常靠谱,我大学实习(2006年)就在獐子岛,做的就是虾夷扇贝的人工育苗,那地方绝对是个好地方,水好,饵料足,适宜扇贝生长,我们工作的厂房前的海域就是底播区,我曾亲历了一次捕捞底播贝用以挑选亲贝,就见汽艇拖着底拖网拉来拉去一大堆扇贝就拖上来了,不一会在岸上 就堆积如山,所以说“底播增殖,轮捕轮放”个人觉得是可行的,那些年也确实是很有效益。

但是獐子岛公司本身的问题也是非常的突出和典型,很有家族化乡镇企业的特色——以村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企业,里面的管理人员或多或少都是沾亲带故,这样管理起来有多麻烦大家想想也知道,所以发生了诸如谎报投苗量之类的事我表示一点也不惊奇,另外基层一线员工待遇真心不行,当时有人问我同学愿不愿意留在岛上工作,结果一说待遇全没兴趣了,貌似只有一千多一个月。当然现在不可能这么低了,具体多少我还真不清楚。

另外匿名答主说的长期养殖/底播导致环境恶化这事在所有养殖水域都有,所以要科学的确定放养量,否则容易得不偿失,如果这次确实是由于投苗量不足造成的,那对养殖环境倒还是个好事,过几年产量还真有可能恢复。

至于那个黄海冷水团,请恕我当年学艺不精,真还没怎么听说过,查了一下以后发现这玩意一直就有,和生物生长关系比较复杂,长得好说是冷水团的功劳,长得不好也可以说是冷水团惹的祸,所以我觉得把这事推到冷水团身上基本属于莫须有了。

综上,我觉得这事是因为长期管理混乱导致的生产事故。

user avatar

父亲是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老员工,全家獐子岛人,家中亲戚四五个都在集团公司工作。下面说正事儿:

首先公司内部贪腐严重,重点在这个扇贝海胆鲍鱼海参等海鲜的底播苗无法准确查数,有巨大的贪腐空间,据说千万级别(据说,不准确)。11年的底播苗表面是苗,下面全是厂区周围捡来的石头网往海里洒,厂区周围方圆一公里的石子儿都被拣没了。可见在底播苗上的做了多少手脚。苗少,死亡率本来就高,自然产不出贝。

其次,公司管理不力,任人唯亲。这也是导致贪腐的重要原因。大家去看看公司高管里有多少名字带吴厚二字的就明白了。吴厚刚之前当过獐子岛镇的镇长,发展企业之后也干的不错,说明其有一定的能力水平,然而吴家的其他人就没有吴总这么高的水平了,这从下面的员工的评论就可见一斑。能人上不去,庸人独占权。权力在庸人的手里只能滋生腐败。一线的员工尤其加工厂连周末都很少休,没有加班费。而无能的管理者对此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应该如此。如此管理的公司是早晚要出事的。

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爆炸性新闻。其实员工心里早就有数了,根本没播下去苗,怎么可能长的出贝呢。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养殖,海底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当年了,底播苗的死亡率越来越高,有的地方甚至已经产不出成品了。

鉴于家中有人在公司工作,这属于爆料性质,所以匿名了。

哦还有,12年的苗也很少,所以估计到了15年打捞上来的时候也没什么货。。。13年之后就会好了。

---------手机码字昏割线----------

来一波林更新

话说最近獐子岛集团又出大事儿了 裁员很严重 许多中层直接下岗没商量

岛里的人也联名举报獐子岛集团存在欺诈行为 有个新闻链接之前在日报上 但是找不到了

家里人所在的各加工厂形势都很严峻 都在加班加点 也不清楚能不能渡过难关

希望能好起来吧 作为岛里人 真的希望獐子岛这个牌子能越走越远 岛里的人民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user avatar

在下可以负责任的说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既不是天灾也不是人祸,而是恶灵作祟!

其实吃过帆立贝的都知道,除了北海道哪里来的这么大的扇贝?为什么北海道有?都是因为戊辰战争,官军不许战败的贼藩埋葬死者,会津、长冈、北海道的佐幕派怨灵无所依托才把普通的帆立贝变得这么大,所以维新之初东北诸藩的旧士族是根本不吃这种扇贝的,而萨长人则视之为珍馐,直呼为“贼藩贝”。庆喜公受封公爵之后,山县公于宴席上请庆喜公吃扇贝,庆喜公落泪曰“吾不忍食彰义队之肉”。

这种“贼藩贝”被引入獐子岛的时候,没人注意獐子岛的海下就有一个大扇贝王,乃是元帅陆军大将乃木希典所化,当年长州人乃木在旅顺吃“贼藩贝”,津轻师团都是奥州旧士族,有军官将军司令部的“贼藩贝”扔进大海,就成了第一批獐子岛的大扇贝。其中一只就是这个扇贝王。乃木死后灵魂无所依托就附在在这个扇贝王身上。等到獐子岛深播扇贝,当年追随他的五万第三军怨灵就也纷纷依凭在獐子岛的小扇贝上。这些怨灵原本被镇压在百元山塔上,但是之后无所依凭,一直到獐子岛集团开始深海播撒北海道扇贝之后,他们发现扇贝会游泳,才附在扇贝的身上游回北海道,实践自己七生报国的帝国主义愿望。他们1905年死了一次,游泳回北海道两次,一共三次,换句话说之后的几年里只要不用绳子把他们串起来他们还要游回去四次。

其实要镇伏这些怨灵在高林老师看来也不算什么难事,第一要派潜水员抓到乃木化身的大扇贝。擒贼先擒王!

然后就要把白玉山塔上用的长州石头磨成粉末,然后撒在獐子岛的海里,这样獐子岛之海对这些小扇贝就成了“皇国之土”他们七生包裹的理想就不能支撑着它们游回北海道啦!甚至还可以把北海道虾夷共和国的怨灵化成的扇贝招到獐子岛来。

将来买扇贝就是这样买了!

“第七师团还有伐啦?”

“没啦!过年还吃第七师团哦不要太小气!”

“新选组贝太贵啦!”

“会津贝今天六折还送粉丝要不啦?”

“会津贝也没比第七师团大呀!”

“白虎队要伐啦!嫩哒!”

“二本松少年队我也不要,要么便宜要么大!”

“你这个人么钱不对,脑袋蛮好用的哦!”

“哪能啦?”

“长冈贝就这些了要就拿走,不要就没啦!人都像你这样生意怎么做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獐子岛事件”绝对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经典案例,它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长久地悬在人们心中:这究竟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天灾”,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祸”?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10月,那一年,獐子岛抛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公告。一切的起点:那份令人瞠目结舌的.............
  • 回答
    獐子岛这家公司,论资历在A股也算是个“老面孔”了。它主打海产品养殖加工, surtout 是扇贝,可以说是一度是多少人的“扇贝启蒙”。然而,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其养殖的扇贝一样,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戏剧性。你说为什么还有人买它的股票?这背后嘛,得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市场永远不缺“故事.............
  • 回答
    评价“獐子岛的扇贝”2019年11月大规模自然死亡现象及可能原因獐子岛的扇贝,特别是其在2019年11月再次出现的大规模自然死亡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渔业事件,更是一个 资本市场信任危机、信息披露失真、企业管理失控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样本。它不仅让投资者和公众对獐子岛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极.............
  • 回答
    獐子岛,这个曾经的“扇贝帝国”,如今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这次,让它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是那熟悉的“扇贝存货异常”,而结果也预示着公司将面临又一年的巨额亏损,预计全年亏损额在5.3亿元至7.2亿元之间。这消息一出,无疑是对所有关注并曾经寄予期望的投资者和公众泼了一盆冷水。毕竟,这已经不是獐子岛第一次因.............
  • 回答
    “扇贝又跑了”,这几个字一旦出现在大众视野,几乎瞬间就会勾起无数人的回忆。獐子岛,这个曾经因为“会跑的扇贝”而闻名于世的獐子岛,再一次将这个尴尬又荒谬的标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第二次了,当这个故事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时,我们除了苦笑,似乎还能说些什么?故事的开头:.............
  • 回答
    这事儿吧,听起来挺玄乎的,又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汤加火山爆发,这大自然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火山爆发跟獐子岛的扇贝能扯上啥关系?媒体这么一报道,直接把獐子岛的股价给拉涨停了,这操作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然后獐子岛自己也赶紧出来辟谣,说传闻“严重失实”。这背后的逻辑链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扇贝那件事儿,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獐子岛,这个名字,估计在不少人心里,就跟“离奇”这两个字挂钩了。你说他们家的扇贝,那叫一个“说没就没”,跟变魔术似的。前一秒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嘿,就只剩一堆虾兵蟹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比喻,实际情况没那么戏剧化,但那种“人间蒸发”的感觉,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那会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也确实能看出监管部门在打击财务造假这件事上是下了功夫的。证监会能想到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来“抓现行”,这思路挺绝的,而且细节上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操作。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证监会会想到北斗系统,这就得先回顾一下獐子岛事件的核心问题。獐子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一下子就点出了中文汉字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结构规律。为什么“獐”和“狍”这两个明明是鹿科的食草动物,字形上却都带着“犭(犬)”这个部首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关于汉字造字和古人认知事物的智慧。1. 古人眼中的“犬”并非现代狭义的“狗”首先,我们得跳出现代对“犬”的狭窄理解。在古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