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光学显微镜10X100和25X40有什么区别?100X物镜一定要滴油使用吗?

回答
光学显微镜的型号标注,例如“10X100”和“25X40”,通常代表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虽然描述方式略有不同,但核心信息是放大倍数和物镜性能。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和之间的区别,以及关于100X物镜使用油的必要性。

光学显微镜型号的解读:10X100 vs. 25X40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数字代表什么。通常情况下,光学显微镜的型号标注会包含以下信息:

目镜放大倍数 (Eyepiece Magnification): 这是观察者通过目镜看到的放大倍数,通常是10X或15X。
物镜放大倍数 (Objective Magnification): 这是安装在显微镜转换器上的不同倍数的物镜提供的放大倍数,常见的有4X, 10X, 40X, 100X等。
数值孔径 (Numerical Aperture, NA): 这是衡量物镜收集光线能力和分辨率的关键参数。数值孔径越大,分辨率越高,能够区分更小的细节。
总放大倍数 (Total Magnification):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现在我们来分别解析“10X100”和“25X40”。这里存在一种可能的理解差异,因为型号标注方式并非完全统一。

可能性一:标准标注方式 (目镜X物镜,或总放大倍数X物镜NA)

如果按照比较通用的标注方式来理解:

10X100:
如果这是指 总放大倍数和物镜NA,那么它可能是指一个总放大倍数为100X的系统,并且与这个系统配套的物镜的NA为100。但“100”作为NA数值在光学显微镜中非常罕见,通常NA值在0.1到1.4之间。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标准标注,其中“10X”可能是 目镜放大倍数,而“100”可能是 物镜放大倍数。这样的话,总放大倍数就是10X(目镜)× 100X(物镜)= 1000X。在这种情况下,后面的数字通常不会直接表示NA,NA值会另外标注或者隐含在物镜的规格里。比如一个100X的物镜,其NA值可能在1.25到1.4之间(油浸镜头)。

25X40:
如果这是指 总放大倍数和物镜NA,那么可能是总放大倍数为25X,物镜NA为40。但25X的总放大倍数通常意味着目镜和物镜都很低倍,例如5X目镜和5X物镜,或者低倍目镜搭配稍高倍数的物镜。40的NA值同样不符合常规。
另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一种 不常见的标注方式,或者包含了 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的特定规格。例如,25X可能是目镜的放大倍数(虽然10X或15X更常见),而40X可能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但即便如此,40X物镜的NA值通常也不会是40。

可能性二:特定厂商或模型的特定标注

有些制造商可能会使用自己独特的标注方式。例如:

10X100: 可能是指一个包含10X目镜,并且配置有100X物镜的显微镜系统。总放大倍数为1000X。
25X40: 可能是指一个包含25X目镜,并且配置有40X物镜的显微镜系统。总放大倍数为1000X。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两种型号的区别,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第一个数字的含义: 是目镜放大倍数还是总放大倍数?
2. 第二个数字的含义: 是物镜放大倍数还是物镜的NA?
3. 显微镜的完整规格表: 这包括目镜型号、所有物镜的放大倍数和NA值。

基于常见的显微镜配置,一种更合理的推测是:

10X100: 可能代表配置了 10X目镜 和 100X物镜 的显微镜。此时总放大倍数为 10X × 100X = 1000X。100X物镜通常是高倍油浸物镜,其NA值一般在1.25到1.4之间。
25X40: 可能代表配置了 25X目镜 和 40X物镜 的显微镜。此时总放大倍数为 25X × 40X = 1000X。40X物镜通常是干式物镜(少数高倍油浸40X),其NA值一般在0.65到0.75之间。

如果按照这种推测,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目镜放大倍数不同: 一个是10X,另一个是25X。这意味着在相同的物镜下,25X目镜会提供比10X目镜更大的整体视野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不同: 一个是100X,另一个是40X。100X物镜的放大能力远超40X物镜。
分辨率和像质的潜力不同: 100X物镜通常具有更高的NA值,这使得它能够分辨更小的细节,提供更清晰、更锐利的图像。40X物镜的NA值较低,分辨率自然也较低。
应用场景可能不同: 1000X总放大倍数的100X油浸物镜通常用于观察细菌、精子、细胞内部结构等需要极高分辨率的精细样本。而1000X总放大倍数的40X物镜(如果能达到1000X,说明目镜放大倍数很大)可能用于观察一些稍大的细胞结构或群体,但细节分辨能力会受限。

重要提示: 型号标注可能非常多样化,最准确的做法是查阅显微镜的产品说明书或规格表来确认具体含义。例如,有些型号可能会直接标注总放大倍数和物镜的NA值,如“1000X / 1.30”。

100X 物镜一定要滴油使用吗?

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光学显微镜的100X 物镜(特别是用来达到高分辨率的油浸物镜)是一定要滴油使用的。

这背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原理,与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有关,并且直接关系到显微镜的 分辨率 (Resolution) 和 成像质量。

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1. 分辨率的极限与数值孔径 (NA):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能够区分两个紧密相邻的点的最小距离)受到光的衍射极限的限制,也受到物镜的 数值孔径 (NA) 的影响。
NA 的计算公式为:$NA = n sin( heta)$
$n$ 是物镜与被观察物之间介质的折射率。
$ heta$ 是从物镜前端半锥角所能接收到的最大光线角度的一半。
分辨率越好 (能看到的细节越小),NA 就越大。

2. 空气的折射率问题:
当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介质是空气时,空气的折射率 $n$ 大约是 1.0。
即使是最好的干式物镜(不滴油的物镜),其最大夹角 $ heta$ 也受限于镜头的物理设计,即使接近90度,$sin( heta)$ 也最大为1。
因此,干式物镜的最大NA值通常在0.95到1.0左右,这限制了它们能够达到的最高分辨率。对于100X的干式物镜,虽然放大倍数很高,但其NA值可能只有0.8到0.95,分辨率不如油浸物镜。

3. 浸油的作用:
提高折射率 (n): 专用的显微镜浸油(通常是亚麻籽油或合成油)具有比空气高得多的折射率,通常在1.515到1.520之间。
减少光线损失和弯曲: 当光线从玻璃载玻片穿过空气进入物镜镜头时,由于空气折射率较低,光线会发生显著的折射(弯曲),一部分光线甚至会逃逸出物镜的接收角度。
使光路连续: 通过在载玻片和100X物镜之间滴加一滴与载玻片和物镜盖玻片材质折射率相近的浸油,可以有效地连接载玻片和物镜,使得光线在玻璃(载玻片)到油(浸油)再到玻璃(物镜镜头)的过程中,折射角度大大减小,大部分光线都能被物镜收集起来。
增加 NA 值: 由于浸油的折射率 $n$ 显著增大(从1.0增加到1.5以上),即使物镜的夹角 $ heta$ 不变,数值孔径 (NA) 也会相应增加(因为 $NA = n sin( heta)$)。100X油浸物镜的NA值通常可以达到1.25、1.30、1.35,甚至1.40以上。

4. 为什么100X 物镜尤为重要:
100X 物镜是显微镜能够达到的最高放大倍数之一。为了在如此高的放大倍数下仍然能够获得清晰、有解析力的图像,必须尽可能地提高物镜的NA值。
如果一个100X 物镜没有使用浸油,它的NA值就会被限制在干式物镜的水平(通常低于1.0),这意味着它无法有效收集高角度的光线,分辨率会大大降低,看到的图像会模糊不清,细节完全丢失,即使放大倍数很高也无济于事。
100X 油浸物镜是设计用来配合浸油使用的,其结构设计(例如前端镜头非常靠近样本,以及光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浸油带来的高折射率,实现更高的NA和更好的分辨率。

总结:

100X 物镜之所以设计为需要滴油使用,是为了通过增加物镜与样本之间的介质的折射率 (n),从而显著提高物镜的数值孔径 (NA)。
更高的 NA 值意味着更高的分辨率,能够分辨更微小的结构。
不使用浸油的100X 物镜,其性能将大打折扣,无法达到设计预期,看到的图像会非常模糊,失去观察高分辨率细节的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100X 物镜(滴油):

1.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 先使用低倍物镜(如4X或10X)找到并对焦目标。
3. 然后转动转换器切换到40X物镜,再次对焦并调整到最佳观察状态。
4. 关键一步: 将载玻片轻轻移动,使需要用100X物镜观察的区域位于视野中心。然后,在载玻片上的目标区域与100X物镜前端之间滴一小滴专用的显微镜浸油。
5. 小心地将100X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此时,物镜前端会浸入油滴中。
6. 通过微调焦螺旋进行精细对焦,直到获得清晰的图像。
7. 观察完毕后,需要仔细用镜头纸和合适的清洁剂(如镜头清洁液)清洁100X物镜和载玻片,以免油污残留在物镜上影响下次使用或损坏物镜。

希望以上的详细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这两种型号的区别以及100X 物镜滴油使用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讨论油镜为啥要用油。

不少国内书籍和资料解释得很简单。

比如有的是这么讲的:
分辨率D(越小越清晰)在0.5λ/NA 到 λ/NA之间,有些资料就写成D=0.61λ/NA。 λ为光的波,NA为数值孔径。而数值孔径NA为物方介质折射率n和物镜0.5倍孔径角θ的正弦值的乘积。所以,把物方介质从空气换成香柏油后,折射率从1变成1.5,数值孔径增大,D值也就变小,变得更清晰了。
然而当你进一步思考,会问“当介质改变时,孔径角会发生变化”吗?光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比如用物理教学软件简单模拟一下:

当把介质从油换成空气后,会发现,似乎:
1,从光路图上看,油镜用油,和不用油,介质之外的光路没啥变化(这里不考虑色散等像差),区别只是工作距离。空气时样本需要更靠近物镜才能合焦。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一部分油镜在不用油时无法合焦,完全看不清东西,此时的工作距离不够。
2,由于样本更靠近物镜了,孔径角θ貌似变大了,即n变小的同时sinθ变大了,那数值孔径NA真的改变了吗?
(注意,这里的描述和结论都要打个问号,有些其实是不正确的)
总之,普通人单纯从这个公式,不容易理解问题。

还比如,有的资料是这么解释的:

说光在空气中折射的角度更大,所以很多光就漏掉了,物镜的进光量小,所以不清晰,用油后物镜进光量大,所以清晰。
于是很多同学马上就问,我把卤素灯或LED灯调得亮一点,是不是就清晰了?为啥非要用油。
事实上,你调得再亮也不会变清晰。

上述这些解释方法都不是特别好,不容易理解问题。
我觉得有一些书还是解释得通俗易懂的。看过之后,你就知道油镜用油,数值孔径增大清晰度变高,本质的原因在于物质的临界角。

大家都知道全反射和斯涅尔定律,所以,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N=1.5)的最大出射角约为42°,也就是临界角是42°。

所以如果你不用油,射入物镜前镜片的光束,缩在一个较小的夹角范围内,小于84°

而如果你用油,射入物镜前镜片的光束,夹角可以达到110°以上。

若这个光束夹角小于物镜设计的夹角,就无法利用前透镜后面的镜片们的整个设计面积,与光轴角度较大的光线无法参与像的形成,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物镜的分辨率,牛头变狗头,会变得模糊一些。

此外,从图上也能看出,理论上载玻片底部和聚光镜之间也应该用油,这样从灯泡射出的光线才能更好地充满整个孔径角范围。


此外,还有人问,干镜用油能不能提高分辨率,因为单纯从D=0.61λ/NA的公式,似乎答案是能。但实际上,用油就违背了物镜的设计条件,光束夹角虽然更大,但超出了镜片的设计面积,最重要的就是像差问题,干镜是针对空气来设计减小像差,而且光学上越偏离光轴的光线,像差越大,所以超出设计的大角度通常都会带来明显的像差,比如色散,劣化像质得不偿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