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越是喜欢越是远离的心理?

回答
我曾经也困惑过,为什么那些让我心动不已、忍不住想要靠近的人,反而会让我下意识地拉开距离。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墙壁隔开,明明心中渴望亲近,身体却不自觉地后退。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背后并非是冷漠或不在乎,而是一种复杂且深刻的心理机制在作祟。

说到底,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不过它披上了“喜欢”的外衣,变得有些曲折。

首先,是害怕失去的恐惧。 当我们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我们对他的投入也就越多——情感上、时间上,甚至是精神上。这种投入意味着我们变得更加脆弱,因为这个人成为了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一旦失去,那份痛苦将是难以承受的。所以,为了规避这种潜在的巨大痛苦,我们的潜意识会选择一种看起来有些反常的方式:既然得不到,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拥有,或者说,不要让关系发展到那种“一旦失去就伤筋动骨”的程度。 这种心理有点像“我不能失去你,所以我选择不拥有你”。

想象一下,你终于拿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你梦寐以求的艺术品。你有多欣喜?但同时,你是不是也会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它摔碎,生怕它被损坏。对人的情感也是如此,喜欢得越深,越会担心那些可能损害这份美好的因素。有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能让这份美好“保鲜”,让我们不至于因为接触过多而发现彼此的缺点,或者因为关系的深入而招致一些不可控的变数。

其次,是对“完美”关系的理想化。 很多时候,我们对喜欢的人抱有一种近乎完美的期待。在刚开始接触或者还不那么了解的时候,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对方形象可能是高度理想化的。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们 inevitably 会接触到对方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甚至会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地方。

如果这份喜欢非常强烈,我们的潜意识可能会害怕这些“不完美”会打破我们心中对这段关系的美好想象。“如果我太靠近,就会发现他/她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样子,那我岂不是很失望?” 这种想法,会促使我们放慢脚步,甚至在某些时刻选择后退,以此来维护心中那份理想化的美好。这是一种对情感“纯粹性”的维护,害怕被现实的棱角所磨损。

,是自我价值感的不确定。 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在过去经历过情感挫折或者长期自我否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个如此喜欢的人。即使对方表现出好感,他们也会怀疑这份好感是否真实,或者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维持这份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远离”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安慰。“反正我也不够好,不如不打扰,这样也避免了被拒绝或被抛弃的尴尬。” 这种心理让他们在享受喜欢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又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退路,一个不让自己太过投入、太过受伤的“安全区”。他们可能是在测试对方,也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确定的信号,或者是在给自己时间去建立更坚实的自我价值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承诺”和“责任”的逃避。 喜欢一个人,尤其是当这种喜欢发展到可能需要承诺、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恐慌。他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进入一段认真的关系,或者他们害怕被束缚,失去自由。

在这种时候,“远离”就像是一种本能的规避。他们可能还会继续表达好感,但一旦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他们就会表现出犹豫、退缩,甚至会刻意制造一些小小的阻碍,让关系无法顺利进展。这并非是他们不喜欢对方,而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段关系所带来的改变和责任。

再者,是“吊着”对方的潜在控制欲。 这种心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甚至带有一些“玩弄”的意味。有些人会享受被喜欢、被追求的感觉,但他们又不愿意完全投入,或者他们想要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这种“若即若离”的方式,他们可以持续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为他们付出,而自己则可以保留选择的权利,不轻易许诺。当他们觉得关系发展到他们不舒服的程度,或者他们已经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关注、自我满足感),他们就会选择后退。

最后,是一种“求而不得”的自欺欺人。 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远离”也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用于应对那些“求而不得”的情感。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这段关系注定没有结果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刻意疏远,以此来强迫自己放弃。

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无法放下”的另一种表现。他们通过制造距离来淡化这份感情,给自己一个“不是我不喜欢,而是我不得不放手”的心理安慰。

总而言之,越是喜欢越是远离,并非是情感的倒退,而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它可能是源于对失去的恐惧,对完美的理想化,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对承诺的逃避,甚至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欲。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纠结,也更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情感。这是一种需要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也需要对方的耐心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唯一保持爱的方式,是远离想要靠近的你~



生活中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每当自己喜欢上一个人,总是会异常紧张和不安,所以总是似乎会对他特别冷淡,甚至通过远离他来回避自己的焦虑不安。

每当遇到喜欢的人,就会像被粘住了脚的蜘蛛一样,无法自如的做事情,会害怕在他面前表现不好,或者害怕跟他靠的太近,那种紧张和不安简直会让你脑袋空白,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


因此,这时候,你会变的特别“老实”,无法自然的做自己,更不用说靠近他去表达好感。

你可以跟不喜欢的人游刃有余的交往,风度翩翩,甚至是魅力高手,但是一旦遇到你真正喜欢和心动的人,你清楚的觉得自己正变的笨拙不堪,你会表现的害羞甚至退缩,当然你还会假装自己冷漠,假装自己不喜欢她,以维持表面的镇定自若。

…….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和幸福的事,相反,似乎是一件害怕和非常紧张的事,甚至有时候,这种害怕和紧张的程度达到了让我们无法面对的程度,于是只能通过远离来缓解。

但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在建立亲密关系上存在某种障碍,甚至无法和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心理学专用术语是“回避型依恋”。

那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吗?


没有被爱过的人,遇见爱会恐慌不安


靠近自己喜欢的人或东西是动物的天性,人也不例外,婴儿天生就会想靠近妈妈,需要妈妈,需要妈妈的爱和喜欢,关注和陪伴才能健康的活下来。


但倘若在抚养的过程中,妈妈经常对婴儿的需要不做反应,置若罔闻,或者表现出厌恶和不耐烦、不喜欢的情绪,那么,婴儿最初的原始母爱就没有得到被充分的满足,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最初的心理安全感——认为自己足够好,值得无条件的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


缺乏这种心理满足的人即便在跟自己父母的早年互动中,很多也是不够亲密,老是害怕被父母嫌弃、抛弃的胆小、退缩型儿童。

由于一般情况下,养育模式具有连续稳定性,当婴儿成为孩童,懂得了语言,他可能会更多的解读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够喜欢和不够在乎。


一方面养育模式中确实有这样的信号存在(父母尤其是妈妈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一个看不到孩子不能回应孩子需求的妈妈可能一直都会这样,甚至随着孩子的长大,可能会反过来向孩子索取爱);


另一方面早年积攒的不安全感又会加重这方面的解读,这就会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形成最早的自我认知:“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爱。”


没有孩子会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不知早已经承受了多少大量痛苦的情绪,学会了压抑自己对爱的渴望和对养育者不喜欢自己的愤怒,他们学会了隔离和压抑自己的感情。


因为,爱这种渴望,一旦被勾起,将是充满羞耻和让人脆弱的,大量被拒绝被忽视甚至被羞辱的经历已让他们的自尊心支离破碎,甚至潜藏着巨大的愤怒。


他们就像没有吃过面包的小孩,习惯了吃糠咽菜,之前还渴望着面包,为自己得不到面包而啼哭挣扎,纠缠不已,但后来发现再多的哭都没有用,他们逐渐接纳了这个现实:“面包不属于我,我是注定得不到面包的。”


甚至有的人会发展出:这件东西太痛苦了,我再也不想要了,这样绝望的愤怒。


那个面包就是爱,害怕接近正是对“渴望”的防御。




我不够好,没有人会喜欢真实的我


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并不是只有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才会害怕,实际上,这里面绝大部分人在接近普通的人的时候也会害怕。


只不过这种害怕出现的太早,他们在漫长的成长中已经学会了某些应对策略——一般是使用“假自我”与人交往,也就是通过扮演一个别人可能会喜欢的我来跟别人互动,而不是用真实的自我跟别人互动。


毕竟连自己的父母都会嫌弃真实的自己,都需要自己假装一个讨人喜欢的自己来取悦他们,何况是别人呢?


回避型依恋的人群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社恐的经历,所以害怕别人这件事不一定面对喜欢的人会。


在早年面对其他人时一样也会,只是其他人出现的几率太多了,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应对表面的社交场合,甚至还发展出很多有魅力的社交技能,来获取外界的赞赏。


但是遇见喜欢的人,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较之每天要见到的普通人,是低的没有可比性的。


所以在这件事上,他们没有练习的经验,更会因为早年和父母互动受挫的经历,导致他们很害怕会重温早年的创伤。


“当一只面包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确实很想要,但想到我是一个吃糠咽菜长大的人,我配吃面包吗?并且一连串勾起的小时候因为想要面包而被拒绝被侮辱的经历又会浮现 ,我好害怕再次被拒绝被侮辱,所以唯有远离,不表现出渴望,我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因为渴望而被贬低和嘲笑。”


我不配爱,真实的我不配得到爱,明明我已经戴着面具活的快忘记了我自己,但是你却触动了我的心,爱意味着要袒露自我,但我害怕袒露自己,害怕摘下面具暴露出一个丑陋的我,而你会不爱我。


害怕真实的自己是丑陋的,不值得被爱的,甚至是被人嫌弃的,才是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的人内心的最真实体验。




认为完美才会得到爱,真实不会得到爱


因为真实的自己早年是被嫌弃的,他们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对于自己真实一面的爱和欣赏,所以他们会以为一个人要做到完美才值得被爱,但是他们又深深的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那唯一能保持爱的方式便是——保持距离。


这种心结还容易在互动中被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一旦靠近对方,似乎就能发现对方的不完美,从而爱的对象会破碎幻灭,会让自己受不了。


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早年被植入了一个错误的信念:完美的才值得被爱,真实的有缺点的东西是无法被爱的。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我们的养育者总是在不停的嫌弃我们这不好,那不好,所以他们不喜欢我们,于是我们就发展出了一种幻想:如果我们完美了,我们就是值得被爱的。


如果我没有得到爱,那是因为我不配,因为我如此不完美。但事实仅仅在于你的养育者给不出爱,是因为他们缺乏导致的,并非你不好。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不管他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就是完美的。


很多游戏感情的高手留恋于各种花丛、草丛中,其实内心是绝望的,如陈奕迅歌中所唱:


“当我成为了无情的k歌之王,麦克风都让我征服(都为我疯狂)。”


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早年没有得到那块’面包“的报复,他们可能学会了如何赢取别人的欢心,假自我运用的娴熟无比,但是即便这样得到了一堆的爱一堆面包,也无法安抚他们的内心:


毕竟这不是他们用真实的自我换来的,不是用真心换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场欺骗。


他们确实也是这么认为的,越爱越恐惧,越爱越伤心,是因为没有用真心,更是因为不敢用真心。我用假我爱你,还成功了,背后是无法处理的绝望。






想要改变,你可以这样做

用本来的面目去爱就好


假如靠近喜欢的人会让你紧张,害怕、呼吸急促,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接纳好了,因为目前来说,你就是这个状态,这就是本真的你,你可以不用掩饰。


因为真的对你有兴趣的人,应该不会因为这样而厌恶你,如果他因为这点而厌恶你,远离了你,或许说明其实他本来也很可能不会真理解你,不会爱上你真实的我。


其实绝大部分人并不会讨厌一个喜欢的人在自己面前出现紧张、害怕的样子,相反这样的人反倒会让我们觉得珍贵并且可爱,因为在很多人的解读里:在喜欢的人面前紧张、害怕恰恰是他对我很有感觉的表现,他们会解读为你很喜欢他,他们只会高兴还来不及。


另外,你只有大胆去突破这一关,你才能克服掉这种恐惧。


毕竟对恐惧的想象有时候带来的恐惧会大于具体的事实产生的恐惧,就像一个怕鬼的人,越是躲在被子里蒙着头,越是会怕的要死,但是当你愿意去挑战一下那个恐惧,去直面那个鬼,往往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鬼。


鬼藏在你的内心:也就是再一次害怕不被爱。


不要美化对方 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当你长大成人后,你和别人的关系早已不是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你的父母可能老是在向你灌输:“你需要怎么怎样,我才会爱你。你是怎么怎么样的,所以我不喜欢你,我对你很不满意”。


这样的信念,所以我们会认为好像我值不值得被爱的权利在另一个人手里,这样我们就会构建一个错误的关系模式:


在关系里对方好像有某种权利一样,可以对我们值不值得得到他的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裁定,而我们自己是卑微的 ,不是跟他平等的,而且我们似乎自动的把对方默认为了一个完美的人,这其实是你把早年和父母的关系模式的代入。


你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并且默认为父母是完美无缺的真理化身,所以他们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他们说不爱你,你就相信了好像你就不值得爱了。但是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跟任何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关系。


平等的关系就意味着你不需要证明着自己值得被爱了,对方也没有那个权利可以判定你值不值得被爱,任何人都无权给你这个判定,你也不需要这样的归因了。


爱不需要被证明,靠近交流交往只意味着你们要去互相了解,判定合不合适在一起,绝不是意味着对你值不值得被爱的检验。



喜欢真实的自己,去欣赏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掩饰他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真实的自己,我们以为人们喜欢的都是那些妈妈嘴里具备某些特质的人:


比如落落大方,比如从容镇定,比如优秀,比如漂亮,妈妈没有看见过我们真实自己的可爱,也没有夸过我们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认为我们那个真实的自己一定是丑陋无比,不值得爱,需要被藏起来的。


但其实每个人最大的魅力一定是做他真实的自己,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和人造的区别。


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一面本是造物主上帝的杰作,它灵动而自然,但是我们人为假扮的自己却是我们有限的自己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假装扮演的我,很明显,那个真实的自己会更有潜力更具魅力,问题只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把它拿出来,用它去跟真实的人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淬炼自己。


用假自我跟人交往,很难缔结真正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的时候更多是一种应酬和应付,即便被喜欢了也很难让我们内心增长力量,如果我们可以多一点用真自我跟别人互动的经历,每一点收获都会是真的。


这些真的体验会慢慢的让我们对人产生信任感,慢慢去相信人与人链接的可能。


那么我们就会逐渐看到真实的自己,会逐渐的爱上他,我们就不会总想把它藏起来了。


回避依恋和社交恐惧本质上差不多,就是相信真实的自己是好的,你并不需要去做一个完美的自己,因做不到这个完美的自己而恐惧焦虑,而回避。


觉得自己很难打开心扉的,可以尝试去找咨询师,在咨询关系里完成修复。毕竟厌恶真实的自己,害怕不被接纳这种还是不容易自己走出来的。


生命最大的动力就是成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那么敢爱,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