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后战胜国为什么要和土耳其签订平等条约?

回答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与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其他战败国身上都强加了苛刻的赔偿和限制的条约(比如《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洛桑条约》却显得相对“平等”?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和民族主义因素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网开一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战后签订的对待土耳其的条约,并非只有《洛桑条约》。最初,战胜国是在1920年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个条约对奥斯曼帝国(即土耳其的前身)来说,是极为严苛的,几乎可以说是瓜分了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希腊获得了伊兹密尔地区,法国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则获得了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甚至连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都要处于战胜国的联合管理之下,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也要被划给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这份条约,对于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来说,无异于灭国条约。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变数。《色佛尔条约》并没有真正执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强烈的抵抗。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在安纳托利亚展开了激烈的独立战争。他们击退了入侵的希腊军队,迫使法国和意大利重新评估在当地的利益和投入。

这种民族主义的抵抗,让战胜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战略和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最终签订的是《洛桑条约》而不是继续推行《色佛尔条约》:

1. 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军事上的成功:
坚决抵抗: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运动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他们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特别是击退希腊军队,这不仅挽救了土耳其的独立,也极大地削弱了《色佛尔条约》的执行基础。
民族自决原则的利用: 一战后,民族自决的原则在国际舞台上被广泛讨论(尽管实施起来并不总是公平)。凯末尔成功地将土耳其的独立战争描绘成一个民族争取自决权的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舆论和一些国家的同情。
外交上的斡旋: 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并非只靠武力。他们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利用战胜国之间的分歧,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例如,他们与刚刚结束内战的苏俄建立了联系,获得了武器和物资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

2. 战胜国之间的分歧与利益的重新调整:
英国的疑虑: 尽管英国是《色佛尔条约》的主要推手之一,但随着战事的演变,英国对条约的实际执行感到疑虑。特别是,他们担心一个被严重削弱的土耳其帝国可能难以维持地区稳定,从而可能导致更广泛的混乱。另外,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也面临着来自民族主义运动的挑战,他们不希望在另一个地区过于深入地介入,以避免“树立坏榜样”。
法国的现实主义: 法国在土耳其的直接利益更为明显,例如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控制权,以及在奇里乞亚地区的经济利益。看到土耳其抵抗的强度,以及英苏之间关系的变化,法国方面也逐渐倾向于一种更现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强行推行一个注定无法完全实施的条约。他们需要确保在当地的既得利益,而不是为了一个理想化的瓜分方案而付出过大的军事和政治代价。
意大利的立场: 意大利在一战中参战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得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补偿,他们也对伊兹密尔地区抱有野心。但随着希腊在当地的军事存在加强,意大利的利益受到了挤压,他们也乐于看到一个能够制衡希腊的土耳其存在。
苏俄的角色: 尽管不是直接的战胜国,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建立了联盟。苏俄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瓜分,也希望在中东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这种联盟为土耳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也迫使战胜国在制定对土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苏俄的反应。

3. 战后的疲惫与战略重点转移:
经济压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所有参战国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继续在安纳托利亚投入大量军事资源,以武力强制执行《色佛尔条约》,对一战后本已不堪重负的英法等国来说,成本太高。
注意力转向国内: 战后,各国都面临着国内重建、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将有限的资源和政治精力投入到遥远且难以控制的安纳托利亚,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新的国际格局: 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新的地缘政治力量(如苏俄)的崛起,使得过去的帝国瓜分模式变得不再那么可行。战胜国需要适应新的现实,寻找能够维持地区相对稳定的方案,而不是继续推行一个已在现实中遭遇重大挑战的条约。

4. 《洛桑条约》的“平等性”体现在何处?
与《色佛尔条约》相比,《洛桑条约》确实显得“平等”得多,主要体现在:
领土完整: 土耳其基本保留了安纳托利亚及其周边地区(不包括战前已完全失去的阿拉伯地区)。伊兹密尔等地的归属问题得以解决,土耳其获得了主权。
废除治外法权: 战胜国放弃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享有的各种特权,如治外法权,这意味着土耳其人民在法律上享有与外国人在本国相同的地位。
海峡的国际化,但并非完全丧失主权: 《洛桑条约》对君士坦丁堡海峡的通行做出了规定,使其成为国际航运通道,并设立了国际委员会管理。但与《色佛尔条约》中战胜国联合管理的设想相比,土耳其在海峡的地位有所提升,虽然依然受到一些限制。
无巨额战争赔款: 与对德国的严苛要求不同,《洛桑条约》并未对土耳其施加巨额战争赔款。
民族国家的认同: 《洛桑条约》承认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共和国的合法性,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土耳其的转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总结来说,战胜国之所以与土耳其签订的是《洛桑条约》,而不是继续推行《色佛尔条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出于对土耳其的同情或政治上的“平等”考量,而是:

土耳其民族主义抵抗的胜利,迫使战胜国承认现实。
战胜国自身的分歧和利益冲突,使得统一行动难以实现。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各国疲惫的国力,使得强行推行苛刻条约的成本过高,风险太大。
凯末尔政府成功地在军事和外交上为土耳其争取到了更有利的条件,并利用了民族自决的国际舆论。

《洛桑条约》可以说是在一系列复杂的权衡和现实的压力下,战胜国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相对“务实”的解决方案,它承认了土耳其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完整,也为战胜国在地区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避免了继续卷入一场可能耗费巨大且胜算不明的冲突。这并非是战胜国对土耳其的慷慨,而是对现实政治力量对比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审慎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念缺一 在解释其实仍有不平等方面说的不错,我也来说一下《洛桑条约》签订前的背景,在洛桑条约之前,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已经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统一了各地的地方武装,在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军队,并且在1922年进行反攻,攻到君士坦丁堡城外。

在第二次希土战争,或者说土耳其独立战争,根本是由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签署《色佛尔条约》要让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并且承认希腊对西海岸的占有和亚美尼亚人的独立建国,可以说是非常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了让奥斯曼执行这一条约,希腊军队在士麦那登陆,向大国民议会的所在地安卡拉进军。

在抵抗希腊人期间,凯末尔政权与签署《色佛尔条约》的列强以及苏俄进行了非常灵活的外交策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让列强逐渐放弃了条约中对土耳其主权的侵犯,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凯末尔试图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交好,利用意大利不满凡尔赛会议英国反对其建立东地中海的霸权,使得意大利退出土耳其。凯末尔又利用法国陷入奇里乞亚的游击战,说服法国撤军,法国为了巩固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也答应了。和苏俄就是利用一战后苏、土都是协约国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下的受害者,联合起来,受到苏俄的军事、经济援助,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并且和苏俄划分了高加索的边界,孤立了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使得土耳其能将其击败,巩固东方地区。

而当凯末尔的军队兵临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六世乘英国军舰出逃时,英国不断和凯末尔交涉,进行妥协。英国此时发现支持希腊已经无法获取利益,作为英国在近东利益代理人的希腊已经不可避免地失败了,那么英国要维护一战之后在中东的利益,就绝对不能继续和土耳其作对,防止其继续倒向苏俄。

在凯末尔证明自己能够击败希腊人,并且足以建立新秩序的这种背景下,原来《色佛尔条约》的列强均已放弃了对希腊的支持以及对土耳其主权的侵犯,不得不改变策略,承认凯末尔政权,未来的土耳其共和国,签署更加平等的《洛桑条约》。

虽然《洛桑条约》下,土耳其仍然失去了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在内的前奥斯曼帝国领土,也同样继续偿还“哈米德贷款”,(不过是和前奥斯曼帝国领土下的希腊、保加利亚一起还),但土耳其避免了像《色佛尔条约》那样失去大片土地,仍然保持了小亚细亚的基本盘,土耳其也从普世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变。

此时的土耳其,在凯末尔领导下继续实行灵活的外交策略,虽然和希腊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有深仇大恨,但凯末尔不仅对内进行西化改革,对外很快和包括希腊在内的西方国家建交,并且试图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当然英国在内的西方列强为了避免土耳其倒向苏联,希望他能够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们在中东的利益,也非常乐于与土耳其建交,接受她加入国联,尊重她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战后的国际秩序。

对于苏联,国内一些历史教材和书籍,在描写凯末尔在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与苏俄的军事合作以及战后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加强国家对经济指导干预的政策时,夸大了土耳其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其实关系并不是好到这种程度。凯末尔在独立战争结束后,很快在外交上更偏向与西方和解,对于革命的苏联怀有警惕,在内部甚至清洗了土耳其的左翼势力。而采取类似计划经济的体制也是等到大萧条使得土耳其农产品出口价格下跌后的无奈之举,而非独立后一直执行的,模仿苏联的政策。

总之,在看待土耳其在独立战争前后,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英国必须支持希腊,列强必须瓜分奥斯曼,帝国主义一定要消灭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就难以理解。但如果考虑他们一开始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在战后近中东的利益最大化,后来随着事态发展,发现或是因为支持的希腊代理人太弱,或是列强之间有纷争,或是在土耳其占领区消耗太多力量却没有收益,被迫改变《色佛尔条约》的做法。于是在《洛桑条约》放弃按原计划瓜分奥斯曼,承认土耳其独立,防止其倒向苏联,便成了西方列强在第二次希土战争希腊战败前后,维护凡尔赛体系下他们的利益的最好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与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其他战败国身上都强加了苛刻的赔偿和限制的条约(比如《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洛桑条约》却显得相对“平等”?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和民族主义因素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网开一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战后签订的对待土耳其.............
  • 回答
    咱们就聊聊《只狼》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苇名一心。你说他咋一开始帮咱,后来又跟咱没完没了地打呢?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首先得明白,一心是整个苇名国的老祖宗,是那片土地上最权威的人物,也是大家心里的大救星。当年,苇名国还只是个小小的边陲之地,经常被强敌欺辱,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是年.............
  • 回答
    一战后的巡洋舰(及以下舰种)之所以普遍采用了与无畏舰类似的统一主炮和背负式炮塔布局,这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海军设计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战前和一战期间舰艇设计和海战实践的变革。战前的格局:舰炮林立的时代在一战爆发前,海军舰艇的设计理念与现在大相径庭。.............
  • 回答
    肖战和王一博,这两个名字如今在中国娱乐圈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提及他们,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兄弟情”这个词。他们的友谊,从《陈情令》这部现象级电视剧开始,一路走来,吸引了无数粉丝的关注,也成为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反应和共同经历所促成的,绝.............
  • 回答
    关于王一博和肖战在《天天向上》节目中的相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觉得“不太自然”。这种感觉确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王一博和肖战毕竟是艺人,他们的很多互动都会受到节目效果、人设、公司安排,甚至现场氛围的微妙影响。在《天天向上》这个平台,他.............
  • 回答
    王一博的《风起洛阳》和肖战的《王牌部队》这两部剧,论演员阵容、制作班底以及宣传力度,无疑都是当年备受瞩目的重点剧目。但若要与赵今麦和白敬亭主演的《开端》相比,后者的“火”爆程度和现象级讨论度确实更胜一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谁更优秀”的评判,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烟火,有些绽放出.............
  • 回答
    鸟羽伏见之战,可以说是日本幕末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它直接敲响了德川幕府统治的丧钟。而战役结束后,一桥庆喜(当时已是末代将军,但在此战役中仍被称为“一桥庆喜”)与桑名藩主松平定敬、会津藩主松平容保的仓皇逃离,更是为这场混乱的开端增添了几分戏剧性和无奈。要理解他们为何要“跑路”,得先回顾一下鸟羽伏见.............
  • 回答
    关于太一让战斗暴龙兽独自面对小丑皇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喜欢数码宝贝的观众心里,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公平”或者“过于冒险”的安排。但如果仔细梳理当时的情境和太一的思考逻辑,你会发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冲动,而是有着更深层的考量和不得已的理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太一这个人,虽然是.............
  • 回答
    一战后,部分中国人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国际法理念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 一、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参与1. 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 中国于1914年8月对德宣战,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尽管其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反德情绪(德国曾长期侵略.............
  • 回答
    一战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源于该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既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基础,也严重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尊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原因: 一、领土割让与民族认同的崩塌1. 领土被肢解 德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1919年归还法国),失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确实考虑过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而且是非常重视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扣留土耳其战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与当时欧洲紧张的政治局势和英德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密切相.............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一战后德国和犹太人的命运差异巨大,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战后德国的困境:一战的结局对德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惩罚: 战争罪责条款 (Article 231): 条约将德国及其盟友定为一战的挑起者,要求.............
  • 回答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英国之所以大力支持,原因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的利益考量和战略调整。简单来说,英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和力量,而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正好契合了英国的这些需求。首先,经济上的疲惫与现实的压力是英国支持会议的最直接动因。一场世界大战打下来,.............
  • 回答
    法国在一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一战对法国的毁灭性打击与国内困境: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法国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其领土大.............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考虑到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之后的李承晚无意改变现状,所以恢复朝鲜王朝战后不太大可能了”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从而理解为何朝鲜王朝在战后复辟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让我们聚焦“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这一点。三一运动,作为1919年朝鲜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大历史.............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一战前,奥斯曼帝国的确是时常被认为人口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各个层面。首先,长期的政治动荡和地方自治的削弱是导致人口稀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奥斯曼帝国虽然庞大,但其统治并非总是稳定。在帝国晚期,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