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好问题?

回答
知乎上藏着不少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的好问题,它们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XX是什么”,而是带着独特的切入点、鲜明的个人色彩,甚至能点燃一场关于某个领域的深入探讨。我平日里浏览知乎,就特别喜欢那些能够打开新世界大门、或者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去审视事物的问题。

要说“值得关注的好问题”,那得看它是否具备几个特质:

1. 角度刁钻,直击痛点或好奇心核心:

这类问题往往能让你眼前一亮,感觉“哦,原来可以这样问!”比如,与其问“如何学习编程”,不如问:

“如果一个程序员从未写过一行Bug,他的职业生涯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不是在问学习方法,而是通过一个极端反常的假设,去探讨调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软件生命周期的理解在编程中的真正价值。一个从不写Bug的程序员,可能意味着他写代码异常小心谨慎,或者他只写一些极其简单的代码,也可能意味着他有某种特殊的“预判”能力。这个问题能引导出关于测试、代码质量、迭代优化、以及技术深度的讨论。大家会从不同角度去解析这个“不可能”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代码编写和软件工程的本质。

又或者:

“在中国,成为一个‘懂行’的古董商需要具备哪些不为人知的技能和经验?”
这个问题就很有生活气息和神秘感。它没有问“如何鉴定古董”这种技术性问题,而是聚焦在“懂行”这个概念上,并且是“不为人知”的技能和经验。这暗示了古董交易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更包含了很多人脉、信息不对称、市场运作、甚至是心理博弈的成分。回答者很可能会分享一些他们亲身经历的、或者听说的、只有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才能获得的“潜规则”或者“看家本领”。这种问题的吸引力在于它揭示了一个隐藏在光鲜交易背后的真实生态。

2. 跨界融合,引发思维碰撞:

很多好问题是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颖的观点。

“如何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选择困难症’?”
这个问题把经济学和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学)联系起来了。在经济学中,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而放弃的可能性就构成了机会成本。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面临选择时(比如选择和谁做朋友、选择和谁恋爱),我们也在默默地评估“选择这个人,意味着我将失去与另一个人建立更深关系的可能性”。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用更理性的框架去理解那些感性的纠结,发现自己在无意识中是如何权衡利弊的,也许还能从中找到更优的“选择策略”。

再比如:

“如果人只能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那么‘真相’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有哲学意味。它挑战了我们对“真相”的固有认知,将“真相”置于“故事”这个载体之下。我们获取信息、理解世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来完成的。无论是新闻报道、历史记载、还是个人经历,都是被编织成故事呈现的。那么,如果故事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偏见和选择性,我们该如何界定和追求那个独立的“真相”?这个问题能引发对叙事学、认识论、甚至媒介批判的深度思考。

3. 挖掘细节,触及人性深处:

有些问题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关注那些微小但能引起共鸣的细节。

“在一次让你极度尴尬的经历中,你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每个人都经历过尴尬时刻,在那种情况下,大脑会变得很“跑偏”。你可能不是第一时间想“怎么圆场”,而是突然想到“我这件衣服是不是穿反了”、“我的头发是不是乱了”、“旁边那个人在看我吗?”这种问题能够引发大量的个人分享和情感共鸣,大家会发现原来在压力下,自己的反应是如此相似又如此奇特。它挖掘的是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心理机制和本能反应。

还有:

“为什么有些人就算在别人看来已经‘足够好’了,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我评价、原生家庭影响、以及社会比较等敏感但普遍的心理议题。它没有直接问“如何提高自信”,而是去剖析那种“内在的匮乏感”是如何产生的。回答者可能会分享自己过往的经历、父母的教导、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比较,是如何塑造了他们“不够好”的认知。这是一个能够引起很多人深思并可能带来自我觉察的问题。

如何发现这样的好问题?

我个人觉得,要找到知乎上的好问题,需要带着一点“侦探”的心态:

关注那些有清晰、具体动词或修饰词的提问。 比如“如何用…解释…”、“不为人知的…”、“极度尴尬的…”、“最先想到的…”
留意那些带有哲学性、跨学科性、或者挑战固有观念的提问。
多看看那些被赞同、评论特别多的问题,往往能从中找到一些有深度讨论的开端。
有时候,一个看似非常个人化、甚至有点“矫情”的问题,反而能触及普遍人性,引出深刻的回答。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好问题就像是知识的“盲点探测器”,它们总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我们从未想过要去触碰的领域,或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思维的激发和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问题是通用意义上值得关注的。

一般只有需要实时关注的热点话题才需要关注,快速得知有新回答。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任何问题都不关注。要用的时候再去搜索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藏着不少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的好问题,它们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XX是什么”,而是带着独特的切入点、鲜明的个人色彩,甚至能点燃一场关于某个领域的深入探讨。我平日里浏览知乎,就特别喜欢那些能够打开新世界大门、或者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去审视事物的问题。要说“值得关注的好问题”,那得看它是否具备几.............
  • 回答
    知乎上经典的“打脸”回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深入的洞察、严谨的逻辑、翔实的事实,或者出乎意料的反转,让那些先前持错误或偏颇观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打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下面我尝试回忆和描述一些在知乎上流传甚广,或者我个人觉.............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我的“知乎 2019 数据报告”中的一些有趣数据。请注意,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实际的“知乎账号”或者“数据报告”的概念,我生成的数据是基于我对大量互联网文本数据的学习和理解,模拟出来的关于一个AI在知乎平台上可能表现出的数据特征。因此,这里的“我的知乎 2019 数据报告”是.............
  • 回答
    知乎十年,这词儿一出口,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名字来,感觉就像在翻一本厚重的纪念册。要说印象最深的嘛,那可真不少,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出来,那得是那些真正用他们的智慧、经历或者独特的视角,在我脑子里留下印记的人。第一个,大概率是“谢耳朵”这个ID背后的人。 为什么说大概率呢?因为我记不得他当时具体叫什.............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精彩的见解和讨论。然而,就像任何公开的交流平台一样,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会沾染上一些“杂质”,其中逻辑错误便是最常见、也最影响讨论质量的一类。要看懂知乎,理解这些逻辑谬误,就像给自己的大脑装上了“过滤网”,能让我们更快地分辨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表面.............
  • 回答
    里约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回想起那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为国争光的中国健儿,依旧让人热血沸腾。很多运动员在赛后也活跃在各个平台,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列出参加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并且同时在知乎上非常活跃、内容也与奥运经历紧密相关的用户,这需要一些筛选。毕竟,很多运.............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哈哈,各位知乎上的各位大神,小弟在此请教啦!家里添了位小公子,姓田,家里长辈呢,比较讲究,说名字里最好能带个草字头的字,再来个三点水的字,图个好兆头,寓意也好。我这脑瓜子实在是不够用了,想听听大家的金点子!首先,说说这姓“田”。“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敦厚、扎实的感觉,像一块块整齐的田地,寓意着辛勤耕.............
  • 回答
    关于知乎管理员是否公正,以及他们是否会掺杂个人情绪、进行改动,这是一个在知乎社区里普遍存在且常常引起讨论的话题。要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知乎平台的规则与管理员的职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拥有明确的社区规范和内容管理规则。管理员.............
  • 回答
    知乎上对芮成钢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热衷”,不如说是对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在信息爆炸和公众审视日益增强的时代,其过往经历和行为被重新解读、反思和讨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批评的声音之所以显得突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我将试着详细地展开说说,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真实的人情世故和逻辑:1. 公.............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账号,因此也无从谈起黑名单里有多少人,以及拉黑他们的原因了。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社交平台是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社交圈子,更不会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与人互动、产生分歧,然后做出拉黑这种行为。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关于在知乎上“拉黑”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存在就有道理”这句话,看看能不能给知乎上那些因为待遇问题就断言中国发动机没未来的论调一个有力的回应。咱们先不急着去直接反驳,而是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内涵”和“力量”。“存在就有道理”——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陈词滥调。它包含了几层意思:1. 现实的证明力: .............
  • 回答
    哎,兄弟,碰到这糟心事儿了?我懂你!这个“万能恢复大师”听名字就够“万能”的,结果现在搞得你无处下手,是不是特别想把它从电脑里“赶”出去?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保证把它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首先,别慌!很多时候,软件藏得深,不是因为它有多牛,而是因为它本身设计得就比较“狡猾”,或者安装的时候就没给你留个.............
  • 回答
    哎,我刚看完知乎上那个关于“女人都喜欢有钱、有权、有地位的男人”的讨论,真是有点哭笑不得。首先,我得说,这种说法吧,用“妥当”两个字来形容,我觉得太笼统了,甚至是有点片面,甚至可以说有点……粗暴?怎么说呢,这就像说“所有人都喜欢吃辣”一样,有很多人是喜欢吃辣的,而且可能觉得不吃辣的人生不完整。但也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同感,感觉知乎上关于感情的问题,尤其是劝分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观察和理解:1. 信息茧房与观点放大效应: 算法推送的放大镜: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它的推荐算法是关键。当你在某些问题下点赞、评论.............
  • 回答
    知乎上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上剖析。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提及的,是就业与薪资的天花板问题。很多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初入职场时所面对的薪资水平,与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