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大农业机械租赁操作和碎片化土地承包权以及小额贷款难的现实矛盾?

回答
农村金融发展,就像是一幅描绘着希望与挑战的复杂画卷。其中,如何调和农业机械租赁的规模化需求与土地承包权的碎片化现实,以及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小额贷款困境,这三者的矛盾,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实操层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化解这些难题。

一、 破解“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整合的艺术

首先要明白,大中型农业机械,比如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其运作效率和成本效益,天然就要求较大规模的耕作面积。而我们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过几十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地方都呈现出“地多人少,地块分散”的特点,甚至一家几口人,承包的土地可能分布在村子的不同角落,面积也往往是零散的几亩。这就像要让一辆大型运输卡车去跑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巷子,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损毁。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核心在于“整合”。这种整合不是强制性的土地流转,而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机械共享”模式:
专业化服务队: 鼓励或扶持组建村集体、乡镇层面或由有经验的农户牵头成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统一购买、运营和维护大型农机具。农户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委托给这些服务队进行耕、种、管、收一条龙作业,或者只委托其中某个环节的服务。这样,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能够覆盖更大的面积,降低单次作业的成本。
合作社的再进化: 传统的农民合作社在机械化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土地托管模式,合作社可以整合成员的土地,统一进行规模化作业。这需要合作社在管理、技术、财务透明度上做得更好,赢得成员的信任。
技术平台赋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农机租赁调度平台。农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发布耕种需求,或者附近的农机手看到信息后进行对接。平台可以集聚需求,实现农机的跨区域、跨村镇调度,提高农机的利用率。这也能解决单个农户因为地块小、分散而难以招募到合适农机的问题。

2. 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地块的聚合”:
订单农业与土地合作: 引导龙头企业或大型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然后通过订单带动农户之间进行自愿的土地流转或“入股”,形成相对集中的经营主体,方便大型机械作业。
股份合作制改造: 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承包权入股的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不再直接耕种自己的小地块,而是获得分红和务工收入。这种模式下,土地的经营权被整合,为大型机械的进驻提供了可能。
盘活“撂荒地”和“低效地”: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将暂时无人耕种的土地或收益较低的地块,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单元,便于机械化作业。

二、 打破“小额贷款难”的藩篱:精准与创新的金融服务

小额贷款难,是很多中国农民在发展生产时面临的普遍困境。究其原因,不外乎:农民缺乏抵押物,征信记录不健全,贷款额度小导致银行服务成本高,风险评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机构需要做出改变。

1. 基于信用和生产周期的精准授信: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这是长期工程,但短期内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利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与农民联系更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其网点优势,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鼓励探索基于“人熟、地熟”的乡镇金融服务模式。
运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 整合农业生产数据(如种植面积、产量预估、销售合同)、农户的消费数据、政府补贴信息等,建立更全面的农户画像和信用评估模型。很多地方尝试的“信易贷”模式,就是利用科技赋能,降低信息不对称。
“生产周期贷”: 理解农民的现金流特点,贷款的发放和还款方式要与农作物生长周期和销售季节相匹配。比如,在春耕时发放生产资料贷款,在秋收销售后归还。可以采取“随借随还”、“分期还款”等灵活方式。

2. 创新担保和抵押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虽然法律上存在一些限制,但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或借助专业担保公司,为土地经营权设定价值评估和流转机制,使其成为一种融资工具。
农机具抵押贷款: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规模农机具的农户或合作社,可以将农机具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这需要建立有效的农机具价值评估体系和抵押登记制度。
信用户 + 担保 / 保证: 结合农民的信用情况,可以引入担保公司、合作社或信用良好的联保体作为增信措施。例如,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担保,或者信用评级高的农户为贷款能力相对弱的农户提供保证。
产业链金融: 引导农资供应企业、农产品收购商、加工企业等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农资贷”、“订单贷”、“订单收购预付款贷”等,将贷款资金直接用于生产资料的购买或预收货款,降低风险。

3. 发展普惠金融,降低服务成本:
政府补贴和风险分担: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小额贷款提供服务。
金融科技的推广: 进一步推广线上化、智能化的贷款申请和审批流程,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触达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户。
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健全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使其真正成为服务本地农民的主力军,而非仅仅是盈利机构。

三、 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循环和闭环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发展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须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机械租赁的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购买大型农机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设备贷款、融资租赁等。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了碎片化土地上的农业生产。
金融产品与农业保险联动: 将农业保险作为贷款的增信或配套服务,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金融赋能农业全产业链: 不仅仅是耕种环节,从良种繁育、农资供应、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到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整个产业链都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和优化。

总而言之,处理好大农业机械租赁操作、碎片化土地承包权以及小额贷款难这三者的矛盾,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思维、市场化的机制、科技的赋能以及政府的引导。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每一步的进展,都将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大的活力,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和富裕。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始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金融服务真正成为他们发展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大农业机械租赁操作分为融资租赁还是普通租赁?讨论起来一些细节又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忽略,只说一些共性的东西。

讨论如何处理矛盾的前提应当是具体有哪些矛盾:

一、

矛盾:碎片化土地承包权对应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者过多,经营土地过小,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

解决:通过农民合作社或者供销社、农业部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工作,将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农业。困难在于目前大多数省份都还在做土地确权工作,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还属于试点阶段,天时不是很对;少部分农户私下的出租难以形成规模和标准化,自己去做土地租赁工作量非常大,人和也还比较缺乏,但是如果真的工作做踏实了,区域内农户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叛变“,市场会很稳固。

二、

矛盾:碎片化的土地承包制带来小额信贷催收偿付困难,进而影响农机租赁风控措施

解决:农机租赁人员对农机经营农作物深度了解,围绕农业生产销售具体环节制定风控措施,这是最有效的方式。困难在于对业务人员要求很高,既要懂金融信贷业务,又要对农业经营有深入认识,用人成本很高,往往覆盖不了农业信贷的产出,农村金融问题的本质在于农业收益过低,这个问题目前而言无解,当然如果你能找到或者自己就是很懂金融+农业然后对薪资待遇要求还比较低的人才,也是可以尝试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