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包括哪些级别的重巡洋舰?如何评价它们?

回答
在舰船设计和建造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批舰艇因其遵循的国际条约而成为独特的存在,它们就是所谓的“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要详细了解它们,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概念的由来和具体包含的舰级,再深入评价它们的成就与局限。

“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的诞生背景

要理解“第二代条约型”,我们得先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战胜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军备控制条约来限制主要海军强国的海军规模,以避免重蹈覆辙,维持世界和平。其中,《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和《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是影响深远的两个关键条约。

《华盛顿海军条约》主要限制了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同时也对巡洋舰进行了规定:
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203毫米)。
轻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6,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6.1英寸(155毫米)。

《伦敦海军条约》进一步细化了巡洋舰的限制,并对重巡洋舰设定了数量上限。它确认了华盛顿条约对重巡洋舰的吨位和炮径限制,并规定了各国重巡洋舰的总数量(例如,美国20艘,英国15艘,日本12艘)。

那么,“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主要是指在第一个条约(华盛顿条约)到期后,虽然《伦敦海军条约》试图延续限制,但最终未能阻止军备竞赛,各国纷纷在《伦敦海军条约》的框架下,或者是在其即将失效的背景下,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重巡洋舰。 这些舰艇在技术和设计理念上,往往比条约生效初期建造的舰艇更为先进,也更充分地利用了条约的空隙(例如,虽然主炮口径被限制,但可以通过增加副炮、改进火控、加强装甲、提高航速等方式来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因此,“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通常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末期,基于10,000吨/8英寸的限制下建造的,代表当时世界重巡洋舰最高设计水平的一批舰艇。

“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包含的主要舰级

鉴于“第二代条约型”更多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而非严格的官方定义,它主要包含的是在1930年代后期各国在条约框架或即将失效时建造的最具代表性的重巡洋舰。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例子,它们都严格遵循了条约的吨位和主炮口径限制:

1. 美国海军的得梅因级(Des Moinesclass)重巡洋舰:
特点: 这是美国在条约时代建造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也是条约型重巡洋舰的集大成者。它们的设计吸收了前几级重巡洋舰的经验教训,并追求在条约限制内达到极致的火力、速度和防护。
主要特征:
强力武器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装备的三座三联装8英寸(203毫米)主炮塔,总共九门主炮,这是条约型重巡洋舰中最强的火力配置之一。这些火炮采用了创新的液压驱动,射速极快(理论上每分钟1012发,实际作战中约每分钟68发),能够实现极高的持续火力输出。
高速度: 设计航速高达33节,远超大多数同级别舰艇。
改进的防护: 在舰体设计上采用了更为平直的舰艏,以提高干舷和适航性,并在关键部位加强了装甲防护。
先进的电子设备: 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
评价: 得梅因级是美国海军在重巡洋舰设计上的巅峰之作,也是条约限制下火力最猛的重巡洋舰之一。它们的设计理念强调火力密度和速度,在实战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舰炮对射中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由于建造时间接近二战爆发,它们的设计也受到了战争需求的影响,例如为了提高装甲防护而牺牲了部分舰体空间,以及过快的射速对炮塔寿命造成了影响。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条约时期重巡洋舰的杰出典范。

2. 英国海军的萨福克级(Suffolkclass)和肯特级(Kentclass)重巡洋舰:
评价: 这里将这两个级别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都代表了英国在早期条约时代的设计思路,并为后来的重巡洋舰积累了经验。它们的设计相对保守,更注重续航力和适航性。
萨福克级(Suffolkclass,包含萨福克号和肯特号): 这是英国第一批完全按照华盛顿条约建造的重巡洋舰,排水量刚好在万吨线上。
特点: 装备了两座两联装和两座单装8英寸(203毫米)主炮,总共八门主炮。设计航速32.5节。防护能力中等。
评价: 它们在舰体设计上有一些“高瘦”的感觉,这是为了在有限的排水量内达到所需的航速和续航力,但这也影响了它们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恶劣海况下。作为条约的先行者,它们为后续英国重巡洋舰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肯特级(Kentclass,通常指肯特号、伯明翰号、诺福克号、萨福克号): 这里可能存在一些混淆,通常来说,萨福克级(Suffolk)和肯特级(Kent)指的是同一系列舰艇,或者说肯特级是更广义的称谓,包含了萨福克号、肯特号、伯明翰号、诺福克号、多塞特郡号、埃克塞特号等。为了清晰起见,我们主要关注代表性的设计。
特点: 整体设计与萨福克级类似,强调续航力和在大洋上的作战能力。装备同样的主炮配置,航速也在32节左右。
评价: 它们是英国皇家海军在保持条约限制下的主力舰艇,承担了重要的侦察和巡逻任务。然而,在设计上为了兼顾多方面需求,使得其防护和火力相对显得不够突出。在实战中,一些舰艇的表现也受到了一些设计缺陷的影响。

3. 日本海军的妙高级(Myōkōclass)和高雄级(Takaoclass)重巡洋舰:
评价: 日本的重巡洋舰设计在条约时期表现得尤为激进,它们在追求强大火力的同时,也在条约限制下寻求技术上的突破。这两级代表了日本重巡洋舰设计从“条约初级”向“条约高级”的过渡,尤其是高雄级,在设计上达到了当时条约型重巡洋舰的顶峰。
妙高级(Myōkōclass):
特点: 装备了四座双联装8英寸(203毫米)主炮,总共十二门主炮,火力非常强大,甚至超过了许多设计不那么激进的国家战列舰的主炮数量。设计航速35.5节,非常惊人。防护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追求高航速和火力,牺牲了一部分装甲厚度。
评价: 妙高级是日本海军在遵守条约限制下实现火力最大化的典范。其强大的火力使其成为海上“十万火急”的舰艇。然而,高航速和轻量化设计也带来了稳定性问题和结构上的隐患。在战时,部分舰艇的损毁也与此有关。
高雄级(Takaoclass):
特点: 在妙高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拥有六座双联装主炮(理论上共十二门,但实际设计和布局有所调整),主炮依然是8英寸(203毫米)。设计航速同样非常高,接近35节。在防护和船体结构上有所改进,使其成为当时最精良的重巡洋舰之一。
评价: 高雄级代表了日本重巡洋舰设计的巅峰,兼顾了强大的火力、高速和相对优化的船体设计。它们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执行任务的骨干力量,在许多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样因为日本军方对舰载武器的狂热追求,高雄级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为了突破条约限制而进行的妥协,例如其“超重”的舰体设计在实战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遭受重创后的脆弱性。

4. 其他国家(例如法国、意大利)在条约时期设计的重巡洋舰:
法国的杜格罗莫级(Duquesneclass)和库尔贝级(Suffrenclass),意大利的扎拉级(Zaraclass)等,也都是在条约框架下建造的,代表了各自国家的设计理念。
法国的设计倾向于高速和轻装甲。
意大利的设计则在条约限制下,力求在火力、装甲和速度之间取得平衡,扎拉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装甲防护能力在当时非常突出。

如何评价这些“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

评价这些舰艇,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它们是国际政治、军事战略和技术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

成就:

1. 技术创新的载体: 尽管条约限制了吨位和主炮口径,但这反而激发了各国设计师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技术突破的潜力。例如,更高效的动力系统以获得更高航速;改进的火控系统以提升射击精度;新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加强防护;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如早期雷达)的整合。
2. 特定角色的最佳体现: 在条约设计的限制下,这些重巡洋舰成为了执行特定任务(如舰队侦察、炮击支援、反舰作战、贸易巡航等)的最佳载体。例如,它们的高速和相对强大的火力使其在巡洋舰对决中具备优势。
3. 设计理念的碰撞: 各国的设计理念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的追求火力至上(如日本的妙高、高雄),有的注重综合性能(如英国的肯特级),有的则力求在条约框架下达到技术极限(如美国的得梅因级)。这些差异也为后来的海军战术和战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4. 和平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 在一定程度上,条约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军备竞赛,维持和平。这些条约型重巡洋舰是各国海军力量的体现,也是各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一部分。

局限与不足:

1. 条约的根本性限制: 无论设计多么出色,它们始终受到吨位和主炮口径的限制。这导致在面临非条约限制的敌舰时,例如战列舰,它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各国纷纷退出条约并开始建造不受限制的舰艇,条约型重巡洋舰的“时代”便宣告终结。
2. “军备竞赛”的变相表现: 条约试图限制军备,但实际上却导致各国在条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钻空子”,设计出更强大、更具侵略性的舰艇。例如,通过增加副炮、鱼雷武器、改进防护、提高航速等方式来弥补主炮口径的不足。这种“猫鼠游戏”并未真正阻止军备竞赛,反而可能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
3. 设计上的妥协与平衡: 为了在条约限制下满足多种需求(火力、速度、防护、续航力),设计师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妥协。一些舰艇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另一些方面则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为了追求高速和强大的火力,一些舰艇的装甲防护就相对薄弱。
4. 高昂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尽管条约限制了数量,但为了建造出最先进、最具战斗力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各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总而言之,“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是海军发展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它们是在国际条约的约束下,各国海军智慧和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舰艇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技术顶峰,为现代海军舰船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深刻地反映了国际政治与军事力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它们的故事,是技术进步与政治博弈交织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比较大,全文会有点长。

条约重巡的来历就不多说了,单从条约重巡的开始说,实际上,对于几个国家而言,日本人有自己的0.5代重巡,即古鹰/青叶级,中间有一个1.5代重巡即妙高级、约克级和波特兰级。霍金斯级作为袭击舰杀手的事儿就不说了,古鹰/青叶级则是属于日本人对美国人奥马哈级的一个回应。作为第二代条约巡特点就是用了114514种方式进行了防护强化,这之间又牺牲了1919810处的性能来达到。第二代条约重巡的特点就是加强防护和换用更新的武器,而这一切即是科技的进步也是各国对条约款项进一步“理解”的结果。

0.5代

古鹰/青叶级

动力舱由外置的舷侧装甲带与装甲甲板负责保护,舷侧装甲带由76mm厚度/9度倾斜的NVNC装甲构成,而装甲甲板则是35-32mm向两侧递减厚度的NVNC装甲。弹药库使用内置装甲盒设计,弹药库的顶部是35mm厚度的NVNC装甲。这种设计,称之为弹药库单独防护,之后还会多次被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所使用在不同的设计上。但古鹰级,其预设防御指标是防御六英寸级别的火炮而非八英寸那么在未来的交战中必然会被轻易击穿。然而在20年代时的科技想要在10160公吨内设计建造出一艘装备8英寸火炮、并具备高航速的军舰,就已经不能照顾周全,但如果给这种军舰再加上足以抵御8英寸火炮的装甲,那这就不是一个能够现实的指标了。(当然,实际上几乎所有重巡都不能抵挡在常规交战距离下的8英寸炮弹

1.0代

郡级

由于有了日德兰海战中惨痛的教训,英国人更加注重巡洋舰的防护设计特别是对弹药库的防护,在战后的军舰设计中,无论是巡洋舰还是战列舰,其弹药库的防护都得到了“优先权”。由于条约巡洋舰装备了大功率的动力系统,其动力舱段长度很大,而装甲上可以得到的重量实际非常有限,难以布置足够大又足够厚的装甲。因而在权衡之下,英国海军在其最初的条约巡洋舰上采取了重点保护弹药库,动力舱只保留弹片防护水准的思路,并用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达到了这个目的。

弹药库由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主炮发射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达到4.375英寸(112mm),顶部的装甲厚度也达到3英寸(76mm);主炮炮弹库则仅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炮弹不易殉爆);副炮弹药库的防护水准比主炮弹药库略低,其两侧装甲厚度为3英寸(76mm),顶部则为2英寸(51mm)。动力舱段仅具备抵挡弹片级别的防护水准,其舷侧部分厚度为1英寸(25mm),下甲板厚度则为1.5英寸(38mm)。主炮塔与炮座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只能抵御弹片,而无法抵挡直击弹。但是要注意的是,郡级拥有30尺高的干舷所以动力舱段的防护面积实际并不低下,且在日后的改装中也通过增加装甲达到了一个相对其面积比较大的厚度。

在肯特级之后,英国海军又建造了伦敦级与多赛特郡级条约巡洋舰,这两者的防护设计与肯特级大致相同,三者合称郡级,是为英国海军的第一代条约巡洋舰。

迪凯纳级

20年代法国人的冶金技术是要落后于主流技术,而反映到军舰建造上,便是当法国人只能使用软钢来建造军舰结构时,英美日意四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性能更好的钢材(如HT、DS、STS等)。因此在结构重量上英美日意可以通过性能更高的钢材来减轻结构重量为其他部分腾出更多重量并将其用于强化军舰的火力、防护、或机动等要素上。从造舰用材角度看,法国人在这场巡洋舰的造舰竞赛中实际上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由于其使用软钢制造舰体,最初的法国条约巡洋舰,其舰体结构部分占据了约50%的吨位,加上动力系统与武备后所能留给装甲的吨位已是所剩无几。因而其设计上只得选择放弃防护以保全火力与机动,除了弹药库、主炮塔、司令塔、舵机舱等关键区域具备弹片防护能力外,其余部位属于无装甲的裸奔设计,主要依靠基于16道横舱壁的分舱系统来进行止损,以期将受害区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絮弗伦级

由于技术上并没有什么提升,絮弗伦级只能继续采用弹药度单独防护力而适当削弱动力的策略,动力舱段在本级终于获得了一条舷侧装甲带,然而这条装甲带既没有足够的厚度又没有和足够厚度的甲板相连导致其并未能形成装甲盒的布局。整体防护上,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为50mm,顶部为20mm;动力舱舷侧装甲带厚度同样为50mm。至于主炮塔与司令塔,其装甲厚度仍旧维持在30mm的水平上。有意思的是,本级由于存在混烧炉,所以将煤舱也纳入了侧舷防护,这种方法对防护指标的提升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福煦型

相继完成絮弗伦号和科尔贝尔号后,来到了订单的第三艘福煦号的建造,在建造过程中法国人发现自己钻了牛角尖。与别的国家相比自己对条约款项的理解与执行更为严格这就导致了可用吨位的减小。华盛顿条约中所采用的标准排水量,是一个人为划定的且不够精确的标准,按照定义,标准排水量中包含了弹药、食品、饮用水等消耗品,但这些消耗品是可以随时增减的,无法对其进行定量的限制,因此签约国多有使用少算消耗品的方式来人为地控制标准排水量(即计算标准排水量时使用的消耗品重量低于实际作战时的搭载量)。从福煦号开始,豁然开朗的法国人也用上了这种手法,并立即获得了250长吨(254公吨)的富余重量,而这些重量则大多被用到了继续强化防护上。 与絮弗伦级的前两艘舰相比,福煦号在防护设计上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前两艘舰上的外置的动力舱段装甲带改成了内置装甲,并在外层有煤舱保护,形成了装甲带、煤舱与防雷装甲互相结合的设计。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加强至54mm,顶部仍旧维持在20mm;动力舱段的内置装甲带厚度也同样加强至54mm,且防护高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缺少水平装甲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待到建造絮弗伦级的四号舰迪普莱时,法国人又在少报漏报消耗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再次挪出了185长吨(188公吨)的重量,而舰体的防护水准也再次得到了提升。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加强至60mm,顶部加强至30mm;动力舱段的内置装甲带厚度也同样加强至60mm。

法国因为技术问题导致并没有拿出什么真正具备颠覆性意义的设计,然而小步快跑式的持续改进一刻也不曾停止的。4艘絮弗伦级,尽管名义上同属一级,然而前2艘的防护设计与后2艘截然不同,后2艘之间也存在着细节上的调整。

特伦托级

同日本海军一样,意大利海军的条约巡洋舰设计也是有较大野心的,其第一代条约巡洋舰的性能可圈可点,具备8门203mm火炮的标准火力配置,中等偏上的防护水准,以及最为强大的动力输出150000马力。 意大利人并没有像英美那样采用弹药库单独防护设计,而是采用了整体的装甲盒设计,其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均置于完整而连贯的装甲盒保护之下。舷侧装甲带厚度为70mm,水平装甲厚度为50mm;主炮塔正面与司令塔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00mm,而炮座装甲的厚度也达到70mm。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在一代条约巡里几乎是最均衡的存在,攻守兼备。当然,特伦托级存在超重问题了。(笑

加那利级

西班牙人在20世纪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也没有了当年的无敌舰队,且殖民地在多次战争中逐渐丢失殆尽,但客观上的巡洋舰需求还是存在的,西班牙海军的军舰们要保证本国商船和海外岛屿的安全和管理,但西班牙人自己并没有什么设计能力,于是他们在1928年购买了瓦茨设计的万吨巡洋舰并在同年的3月31日下了订单,这便是西班牙海军的加那利级巡洋舰。整个设计外形上酷似表亲郡级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其防护设计也颇为有趣。在设计上最优先考虑的是弹药库对轻型炸弹和炮弹的防护。在水线装甲带、防护甲板和炮塔则防御驱逐舰通常弹。整体装甲由覆盖了主弹药库前后的内置装甲盒,覆盖了锅炉舱和轮机舱之间的副炮弹药库的防护甲板构成。防护甲板由一个多面倾斜部与第62与第216龙骨之间的装甲带连接。舵机则由相似的防护甲板保护。炮座和炮塔均有薄装甲。侧舷装甲则为10度内倾设计,在实际作战中,想要将炮弹射入舰体内部,整个路线上绝大部分区域都需要经过两层装甲,想要造成严重的损失实际是比较困难的,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该级装甲多为多层叠加而非整块其效能较同厚度单一装甲板要低不少。在拥有一定侧舷防护的同时,加那利级还拥有水下防护,由防雷隔舱和装甲带下半部分构成,在船体中部,凸出部延伸至吃水线上方平均2m(6.6英尺)的地方,并超出防护甲板的倾斜部分。凸出部分在水线以下4m(13.1英尺)的位置与双底相连。封闭的空舱达1.3m(4.3英尺)。而由于防御设计过于复杂,所以以图表形式加以说明:

在动力设计上,八台亚罗-海军部60型锅炉分别在锅炉室A和C中布置了两个,在锅炉室B中布置了四台,三个锅炉舱的总长度为31.75m(104英尺)。燃油锅炉为三鼓式锅炉,每个锅炉有13个燃烧器。燃烧室的容积为269平方米(2,895平方英尺),加热表面(包括过热器)为6,875平方米(74,002平方英尺)。蒸汽压力为17kgs /cm²(242磅 /平方英寸)。四台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机在两个延伸32.94m(108英尺)的机舱内相匹配。正车透平安装在外侧,驱动四个螺旋桨。每个高压透平均与其低压透平串联,而倒车透平与低压透平装在同一机壳中。蒸汽压力为14kgs /cm²(199磅/平方英寸)高压透平的转速为2750rpm,低压透平的转速为1950rpm,实际提供了94,617马力,超过了设计值的90,000轴马力。设计主轴转速为前车300,后车200。其燃油储备非常可观,燃油舱的容量为2,629吨,设计输出90,000 hp的情况下预计将达到35节(但是并没有达到),在15节航速下提供8,700海里的经济半径而在1935到1936年的测试中,她的航程则超过了设计值,测试表格如下:

武备上拥有安装在4个双联炮塔八门8英寸炮,四门单管形式安装120毫米(4.7英寸)LA(平射炮架)。四门单管形式安装120毫米(4.7英寸)HA(高射炮架)。双联形式安装的8门40mm 高射炮。四挺12.7毫米机枪。十二根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采用4个三联形式安装在舰体内。还可以携带八个深水炸弹。(开这玩意儿炸鱼???

总体来说,这个防护实际上在一代巡里算是好的和1.5代的比起来仍要逊色一些。特别是其倾斜装甲带的使用,也让英国人有过对郡级设计进行修改的想法,但综合考量之后并未实施。但这样的防护比起其他国家的设计实际上比与同期意巡相当,一定程度上优于英巡,至于美国人和法国人造的是什么我也是不清楚了(摊手

1.5代

妙高级

相比古鹰级,妙高级的吨位和布局便有了明显增长,其防护水准也有明显的提升,但在整体上仍然以防御六英寸兼顾八英寸理念。与古鹰级不同的是,妙高级并未采用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其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防护合为一体,置于统一的装甲盒保护之下。妙高级的动力舱段防护,由舷侧装甲带由102mm/12度倾斜的NVNC装甲构成,而在弹药库区域这个厚度则是76mm/12度倾斜的NCNV装甲构成(这仍是一战遗风),而装甲甲板则是35mm厚度的NVNC装甲;主炮塔与炮座则仅具备25mm厚度的防护。虽然比古鹰/青叶级有了较大改变,但是整体思路实际上仍然是后一战时代的设计,而不是和所谓的第二代条约巡一样有更多新式设计。但日本人通过一定程度的超重实际上完成了对一代条约巡如肯特级等的超越,对技术较为落后的絮弗伦级和迪凯纳级则是彻彻底底的碾压。


波特兰级


相比其前代北安普敦级虽然属于小修小改型号,但是其防护性能较以往美巡(彭萨克拉级和北安普敦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最均衡的美国巡洋舰。其吨位也开始超过万吨而防护水准也有明显提升。与北安普敦级不同的是在武备上开始出现八座而不是四座副炮且一并安排在舰体中部两舷,这一特征将一直延续到布鲁克林级。同时,相较前级增加的重量也多用在更大的舰体和干舷,更加坚固的结构等处,可以视为更加完善化的北安普敦级设计。在修正了排水量过小的问题后,波特兰级的弹药库内置装甲盒侧壁暴涨至了5.75英寸(146毫米),顶盖也稍微增厚至54毫米,前后横壁同样达到了146毫米。动力舱虽然维持了原有的57毫米水线主装甲带,但是水平防护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原有的25.4毫米装甲上补了一层38毫米的装甲,使其总厚达到了63.5毫米,实际防御能力已经与弹药库水平装甲相当了。另外,波特兰级还在动力舱主装甲带上方的船壳打了19毫米厚的补丁(和原有的19毫米合在一起,总厚度达到了38毫米),这部分补丁也可以起到上装的作用以改善水平防护,最后动力舱前后端的横壁也增厚至51至57毫米。波特兰级的舵机舱防御布置较为复杂:舵机舱侧壁厚51毫米,水平装甲内段为25.4毫米和38毫米两层叠加,外段则厚38毫米,实际上要命中舵机舱往往需要击穿38毫米水平与51毫米垂直装甲组成的双层防御体系,其对炮弹的防御力很不错。而弹药库处的水平装甲则厚54毫米。由于总体设计沿用自北安普敦级,波特兰级没能腾出吨位来改善其武备防护,而是与北安普敦级保持了一致。波特兰级的装甲总重达到了1785吨,比北安普敦级大了510吨。

约克级

本土与各殖民地之间的航运路线,是维持大英帝国运转的命脉,因而英国需要建造大量的巡洋舰来保护其航运路线。然而间战时期的英国,尽管名义上依旧是日不落帝国,然而其经济实力在战争消耗与经济萧条的打击下,早已不复当年了。因而在现实需求面前,皇家海军做出了妥协,选择了建造较小一些的巡洋舰(8000吨级重巡),以在有限的经费下维持尽可能多的军舰数量。约克级的设计,由此应运而生。 肯特级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弹药库防护,因而在约克级上,其防护设计的主要改进方向,便落在了动力舱段上。弹药库依旧采用单独防护设计,其两侧的装甲厚度为4英寸(102mm),顶部则为2.5英寸(64mm)。动力舱段采用外置装甲盒设计,舷侧装甲带厚度为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为1.5英寸(38mm)。主炮塔与炮座依然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只能抵御弹片,而无法抵挡直击弹。

高雄级

与之前的妙高级相比,高雄级在防护设计上的改进则体现在对整个防护的彻底优化上——弹药库段的舷侧装甲带厚度增加到了127mm而动力系统的区域则维持了102mm,且其下方增设了一道厚度自76mm渐减到38mm并一直延伸至舰底的水下装甲带,用于对水中弹形成防护;此外弹药库段的水平防护装甲,厚度也增加到了47mm;装甲带的长度也通过更加紧凑的A炮塔到Y炮塔距离进行了缩短使得整船更加紧凑。

到1.5代结束,各国对自己0.5/1.0代的设计进行着改进且各有特点,英法主要针对动力舱段的不足进行加强,日本则着重于对妙高级留下来的遗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美国人则对全船各个部分进行不同的加强。

但无论如何,这些巡洋舰对于8英寸级主炮时,装甲甲板无非在15公里左右就会被击穿,侧舷甲带也就是20公里左右就会被击穿,所以总体上,以上这些及尚未提到的一些重巡(如美国的彭萨克拉级,西班牙的加那利级等)实际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免疫6寸炮,对八寸炮基本没有什么防御能力。

2.0代

萨里级

在经历了约克级的小步快跑之后,英国人实际上最早拿出来了代表2.0代的重防护设计,即萨里级。 萨里级的整体防护设计,仍旧沿用自郡级以来的: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风格,区别在装甲的厚度上,对应位置上的装甲比约克级有了强化。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提升至5.75英寸(146mm),顶部也达到了3英寸(76mm)。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同样提升至5.75英寸(146mm),水平装甲厚度则提升至2.25英寸(57mm)。而主炮塔与炮座,则像以前一样布置了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另一个减重方向则是动力系统,之前的郡级动力系统基本都是由八台海军部式锅炉和四台帕森斯式轮机的动力设计输出功率基本在80000马力上下,而到了萨里级上,动力系统变成了六台海军部式锅炉和四台帕森斯式轮机的设计输出功率在60000马力,带来的自然是减重但航速也从之前的32.5节左右下降到30节。

令人遗憾的是,为了表现出对已经邀请各方参加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诚意,英国的政治家们将这样一级强大的巡洋舰击沉在绘图板上,自行取消了建造计划。

扎拉级

与英美日这三个国家和邻居法国不同的是,意大利没有超无畏舰,战列舰队老旧 不堪且性能不佳,只有装备了12英寸的火炮的战列舰。不仅远不如英美日三国的16英寸级别火炮战列舰,也要输给法国的装备340mm火炮的布列塔尼级。而且航速都在24节左右无法与高速部队形成有效配合,因而意大利海军期望能建造具备充足防护,能够充当舰队中坚力量的巡洋舰。最出指标被定在了8门203炮、舷侧装甲带200毫米、航速32节这样的高规格的指标。显然这是无法在10,000长吨的范围内实现的;然而意大利的设计师们素以其创造性而闻名,这一次他们也同样没有辜负这一传统,拿出了一份与先前的特伦托级截然不同的设计。通过运用长艏楼结构、轻量化舰体、以及装甲参与舰体结构等设计手法,结构重量得以大幅降低;又因为对动力需求进行了削减(以往的特伦托级拥有150000马力的机组现在仅有95000马力轮机也缩减为两机两轴)缩减了动力系统后其体积也一同缩小重量也随之减小,空余出来一部分排水量则被用在加强防护上,而在舰体结构上通过把装甲融入舰体承重结构和轻量化的设计后舰体部分的重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小。 意大利重巡的炮塔也是比较小的,而扎拉级更是换装了新式的1927式203炮,重量较前代1924式也有所下降。(但也带来炮塔狭小两门火炮的干扰较大和限制了其使用效果)但通过结合多种手法,虽有不足但意大利海军的设计师们依旧成功设计出了一级装甲防护水准空前强大的巡洋舰。

扎拉级的防护设计风格依旧延续了特伦托级以来的意大利式防护设计:由完整覆盖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盒来保护舰体的核心区域,区别则是其装甲厚度则有了明显的提升。

舷侧装甲带的厚度达到了150mm,下段削薄至100mm;水平装甲的厚度70mm;主炮塔正面、炮座、以及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同样高达150mm。

扎拉级四舰的装甲重量,全都达到了创纪录的2,700吨上下,即便是以重装甲防护而闻名的日本海军妙高级、高雄级、以及英国海军的萨里级,在扎拉级面前也逊色不少。但扎拉级的吨位超标方式与各国贯用的的偷报漏报不同,与妙高级那样的因估算错误也不同,扎拉级是从设计阶段就故意违反了吨位限制,以追求意大利海军所期望获得的装甲防护水准的。

阿尔及尔级

当邻居意大利海军开始建造扎拉级后,法国人有必要做出回应。阿尔及尔是重巡舰队的7号舰,也是计划中的旗舰。但当时法方不清楚扎拉的具体细节(但是他们知道其重防御的导向),也不知道扎拉打定主意要超重的事情,于是计划了一艘防御向的条约巡洋舰,也就是阿尔及尔。最初法国人考虑在絮弗伦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装甲,然而絮弗伦级的设计毕竟设计老旧没啥可以改进的余地,法国人直接从头设计使用上所有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与意大利人相似,法国人在阿尔及尔号上也同时采用了舰体结构减重与动力系统减重这两种手法。尽管意大利人选择了长艏楼而法国人选择了平甲板,意大利人选择了双轴而法国人选择了四轴,但结果却是殊途同归,法国人也获得了一级非常优秀的重防护型巡洋舰。

阿尔及尔号的防护设计完全抛弃了此前的絮弗伦级的落后设计,终于获得了装甲盒的设计。舷侧装甲带的厚度达到了110mm,且其后方还重叠有40mm厚度的防雷装甲,而水平装甲的厚度则高达80mm(部分区域为30mm)。主炮塔正面、炮座、以及司令塔的装甲则达到了100mm。除了优秀的装甲防护外,阿尔及尔号的动力舱段还配备了颇具一定规模的鱼雷防护系统,这在巡洋舰这个舰种中都是罕见的设计。通过这些防护体系的加持,阿尔及尔号获得了不逊于扎拉级的重防护巡洋舰。但是阿尔及尔的防护设计虽然很完善但仍不够干练,在日后的C5A系列和拉加利索尼埃级上,法国的设计将进一步优化增强(由于阿尔及尔炮塔舰桥都很好看,所以我觉得可冲

新奥尔良级

新奥尔良级的设计和之前的波特兰级同期,但因为后者先行开始了建造故而没有使用新的设计,新的设计最开始源自359设计案,该设计缩小了舰体长度到175米,换用了类似日后新墨西哥级的舰桥,机库挪到了后舰桥下方,127炮数量翻倍安装位置下移到上甲板,从设计上就取消了铁棍发射器。相比之前的美巡防护可谓是脱胎换骨,不论从绝对的厚度还是理念直接超越了之前所有美巡,但是因为指标提升是以缩小舰体的方式达到居住性比以往的美巡差了很多,而为了缩小动力舱采用的集中布置又因为美巡贫弱的水下防护导致即使有127毫米主装的保护使得炮弹难以攻破但一旦中雷中弹则会被一锅端。新式的舰桥固然因为小体积提高了稳定性,但是因为体积也一同变小使得新奥尔良级难以容纳下舰队旗舰需要的设施和人员难以担当旗舰。在主炮弹药库上采用了弹药库装甲盒却彻底在水下难以起到限制进水范围的作用而动力舱的装甲带也比较低矮导致了动力舱段的储备浮力也是极低。舰体因为大幅度的缩小而导致了干舷、舰宽和长度都进行了不小的缩小稳定性也受到了影响航海性能远不如波特兰级和北安普敦级这些先悲(要知道新奥尔良级在作战状态下干舷不到四米),且因为舰体缩小载油量也有缩小,实际续航能力也有受到影响。日后瓜岛的海战使得该级这些被认为可以忽略的问题逐一暴露并导致一战即损失了该级一半的数量可谓悲剧。

在防护上因为要求防御203毫米级别的舰炮,而又因为该级数量较多(前后共七艘)且建造时间有一定跨度故会出现不同的细节。弹药库段由装甲盒构成,前弹药库侧壁76~102毫米水线部分有32毫米的薄装甲带作为水线防护,后弹药库则是83~121毫米侧壁,前后弹药库水平防护均为57毫米。舰体部分由127毫米的主装甲带构成,下端有削薄到83毫米,背板19毫米高度2米95(皮 带),舵机舱附近则是89毫米侧壁、57毫米顶盖、102毫米前壁和63.5毫米的后壁。这使得该级可以在30度航向角的加持下在弹药库区段对203毫米炮弹有11~22公里的免疫区,动力舱段在则有13.7~22千米。在该级的钱三艘上(新奥尔良、阿斯托利亚、明尼阿波利斯)基本维持了先前提到的设计,而在之后的两艘(旧金山、塔斯卡卢萨)上则进行了修改,采用更小直径的炮座部分资料甚至提到这里被加厚的到165毫米,在最后两艘(昆西、文森斯)上的改动则显得更大,他们的一号炮塔被向后移动2.44米,二号炮塔抬高了10.152米,前弹药库前壁后移4.88米,侧壁缩短,而宽度增加至船舷外板,舵机舱的前壁也被加厚到137毫米侧后统一加到102毫米,顶盖保持了57毫米。这时美国人觉得自己的内置大厚度装甲盒不占便宜故而之后便放弃了这样的设计,之后就是布鲁克林为代表的新设计了而也是后话了。

同时最后两艘(昆西和文森斯)终于有了备用柴油发电机了!

而之前美巡在使用蓄电池作为应急电源。。。。

动力上新奥尔良级基本与之前美巡一致,使用一套由八台锅炉组成的10.7万马力的动力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的8锅炉条约重巡不同,昆西文森斯尝试安装2台过热器最后两台锅炉以“加力燃烧室”的方式使用,对前方六台锅炉输出的蒸汽进行过热。(内容来自某屑雪落*)

威奇塔级

令人意外的是威奇塔级流出的资料非常的少,最具特色的是使用了锥形炮座来减轻重量,副炮也换用了性能更好的38倍型号,防护设计则因为来自布鲁克林的舰体变成了日后除得梅因、伍斯特和阿拉斯的“平甲—皮带—内置装甲盒”混合式构造。干舷比之前的美巡高了不少,防护也更加厚重,火控设备也更加先进。然后因为提高了干舷和厚重的舰桥等因素,不出意外的出现了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于是美国人往船底塞了200吨铁块来改善这个问题,后来索性把装甲指挥塔拆了减重。。。。。

最上级


利根级



参考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