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兴和美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兴和华为的行为主要区别在哪里?

回答
中兴和美国之间的事件以及中兴与华为行为的主要区别,这是一个涉及国际关系、科技竞争和法律合规的复杂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中兴和美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兴通讯(ZTE)与美国之间的冲突,核心问题在于中兴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2010年,并且在2017年和2018年达到了高潮,对其全球业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1. 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 美国商务部指控中兴通讯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通过第三方公司,将美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包括芯片和软件)非法出口到伊朗,规避了美国的出口管制和制裁。这些产品据称被用于伊朗的电信网络。
2. 被指控的“转运”行为: 中兴被指控与一家名为“中兴康讯”(ZTE Kang Xun)的公司合作,这家公司在香港注册,但实际上是中兴的子公司。中兴被指控利用中兴康讯作为幌子,将美国的敏感技术产品运往伊朗,并且在被发现时,销毁了证据,并且拒绝配合美国商务部的调查。
3. 2017年的认罪与罚款: 2017年,中兴通讯承认了一系列刑事指控,包括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妨碍司法公正等。它同意支付巨额罚款(约11.9亿美元),并接受美国商务部的监管协议,承诺整改。
4. 2018年的“禁令”: 然而,仅仅在一年后(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现中兴通讯未能遵守2017年的协议,继续不当行为,包括解雇了那些本应被解雇的被指控参与违规行为的员工,但未能解雇更多关键人员。作为回应,美国商务部启动了对中兴通讯的“禁令”(Entity List ban),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销售其零配件和技术长达七年。
5. 禁令的严重影响: 这项禁令对中兴来说是灭顶之灾。作为一家高度依赖美国供应商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无法获得关键的芯片、软件和技术,导致其生产线几乎完全停滞,股票停牌,面临倒闭的风险。
6. 特朗普政府的干预与解除禁令: 令人意外的是,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5月介入此事,表示愿意解除对中兴的禁令,以换取中兴支付额外的巨额罚款(10亿美元)并接受更严厉的监督。这一决定引发了美国国内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在向中国示弱,并且忽视了国家安全问题。最终,美国商务部在2018年6月解除了禁令,但中兴仍然面临严密的监管和一系列新的合规要求。
7. 后续影响: 尽管禁令被解除,中兴此后一直处于美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并且其全球业务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美国对中兴的监管并未停止,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压”状态。

核心问题总结:

违反制裁: 中兴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违反了美国针对伊朗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
撒谎与妨碍司法: 在被调查过程中,中兴被指控试图隐瞒、销毁证据,并且未如实配合调查。
合规问题: 即使在认罪和受到监管后,中兴未能完全达到美国商务部的合规要求,导致了二次处罚。
地缘政治因素: 中兴事件也与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紧张关系紧密相连。美国将此视为保护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

中兴和华为的行为主要区别在哪里?

中兴和华为都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但它们在具体事件的性质、处理方式和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区别:

1. 与美国政府的法律纠纷性质:

中兴(ZTE): 中兴的核心问题是直接违反了美国关于伊朗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存在妨碍司法的行为。 它被认定为“非法出口”和“撒谎”。
华为(Huawei): 华为与美国政府的纠纷则更为复杂和广泛,虽然也涉及一些与伊朗的交易问题(曾被美国指控帮助伊朗规避制裁,华为否认这些指控,并缴纳了罚款),但更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国家安全担忧上,特别是关于其设备可能被用于间谍活动,以及与中国政府之间不透明的关系。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甚至禁止华为的设备进入其关键基础设施,并推动盟友国家也这样做。华为一直否认其设备构成安全威胁。

2. 美国政府采取的具体行动:

中兴(ZTE): 美国政府对中兴采取了直接的、一度是毁灭性的“销售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其销售零部件和技术。虽然最终被解除,但其影响深远。
华为(Huawei): 美国政府对华为采取的措施更多是“实体清单”(Entity List)和一系列限制措施,例如禁止使用美国政府的资金购买华为设备,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提供核心技术(如使用美国软件或技术的芯片制造),以及推动盟友国家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这些措施是分阶段升级的,目标是逐步限制华为的业务和发展能力。

3. 对美国法律的承认和处理方式:

中兴(ZTE): 中兴承认了美国商务部的指控,认罪并接受了巨额罚款和严厉的监管协议。 在压力下,它选择通过法律程序和支付代价来解决问题,尽管这个代价极其高昂。
华为(Huawei): 华为在很多方面都否认了美国的指控,特别是关于设备安全性和与中国政府的间谍行为。它选择通过法律诉讼来挑战美国的禁令,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公关和游说,试图证明自身的清白。华为的策略是“抗争到底”,而不是“认罪伏法”。

4. 行为模式的潜在区别(推测和观察):

合规意识与执行: 中兴在事件曝光后,虽然初期试图隐瞒,但最终选择“认栽”,说明其在面对美国法律压力时,可能更侧重于在现有框架下通过妥协来求生存。 这也可能反映出在早期,其内部合规体系的薄弱。
战略与野心: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5G设备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其发展目标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远超中兴。面对美国的压力,华为展现出更强的战略决心和对技术自主的追求。 它们不惜成本地投入研发,以应对可能的技术封锁。华为的反应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乎生存和未来战略的“战斗”。
信息透明度与公众沟通: 在处理危机时,华为在信息公开和与外界沟通方面显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尽管其信息本身可能受到质疑。中兴在此方面的表现相对较为低调。

5. 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中兴: 对中兴的禁令直接暴露了其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性,导致其供应链瞬间中断。
华为: 对华为的限制则更广泛地影响了全球科技供应链。美国对华为的打压,迫使全球科技公司重新评估其与华为的合作,并加速了技术和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和重组。这不仅仅是针对华为,也间接影响了整个科技行业的格局。

总结:

简单来说,中兴的事件更像是一个“商业违规”案例,虽然情节严重且涉及国家安全维度,但其核心是违反了贸易制裁和法律。而华为的事件则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和“科技主权”的层面,是中美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集中体现。

中兴以“认罚”的方式暂时解决了危机,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留下长期阴影。华为则采取了“抗争”的策略,试图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和技术自主,其未来走向仍然是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两家公司的遭遇,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考验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国家安全”是个筐,人类公敌特朗普什么都往里装。特朗普的“entity list”是目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下的最大毒瘤,没有之一。任何以特朗普口中的“国家安全”为名义制裁的中国企业都是受到了不正当的待遇,包括商汤、旷视、南海造岛项目企业、360等一系列公司,中国人都应该支持。另外,美国FCC报告中对于华为和中兴的任何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指控,到目前为止都是没有证据的子虚乌有的指控。在白宫宣布对华为以“安全名义”实施制裁的时候,我也是支持华为并且买华为的笔记本作为实际行动来表达支持的。我这里只讨论对于华为和中兴关于伊朗贸易问题中的一些观点。

--

主流媒体报道过三次美国对中兴的制裁。

第一次:2016年,中兴内部被爆出一份实锤文件,详细描述了中兴某一次在没有获得license的前提下违反贸易合同,直接跟伊朗进行美国商品技术的交易。这份文件不仅中兴所有员工都有权限访问,而且里面记录了交易的所有细节和相关人员,并且没有经过任何白手套公司,是中兴自己独立完成的——美国对中兴的制裁是,加入到entity list禁止出口名单中。

之后中兴和美国进行谈判,达成了协定合同:美国把中兴从entity list放出,支付8.9亿美元惩罚性罚款,外加3亿美元“保证金”(7年后归还),同时中兴承诺解雇4个涉案员工,并且对另外涉案的35名员工停发奖金,作为惩罚。

第二次:美国发现中兴在第一轮协议后违约,这35个人的奖金照发不误,没有按照规定停发奖金作为惩罚,同时发现中兴提交的一份文件中对这件事有虚假陈述。于是美国商务部宣布第二轮制裁。

第二次制裁的结果:中兴同意再支付10亿美元天价罚款,加上4亿保证金(依然是限期内无违约情况后就归还),中兴更换董事会管理层,并且允许美国派官员加入相关团队。

第三次:第三次所谓的“中兴制裁”反而在知乎上反响最大(如何评价美国正式将华为和中兴通讯列为「美国国家安全威胁名单」?会有哪些影响?),但实际上对华为和中兴两家几乎没有影响。起因是FCC出了一份PDF,要求美国运营商停止采购中兴和华为设备。这就相当于“工信部发文件要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停止采购新的思科设备”一样——本来也没卖出去多少设备,市场份额很少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的部门都有权利要求国内公司停止采购某国外品牌的通信设备,这既是内政,也是自由——可惜第三次因为沾上了华为,一群华为海军开始带节奏,仿佛比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没有芯片的灭顶之灾”还要严重。

总结一下:

美国前两次对中兴的制裁,都是中兴自取其果,不仅随意撕毁背弃采购合同,而且把违反合同的所有交易、行为、相关人员、金额全都写成了文档,甚至放在了内网最显眼、集体权限访问的位置上,同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假证、无视已达成的协议和合同——这是任何一个管理上稍微成熟一点的商业公司都绝对不会犯的一系列错误——但是中兴就是能够一连串犯四五个,还把实锤发得满天飞,前前后后交了100亿人民币左右的罚款。

第三次制裁反而对中兴和华为两家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一个你之前就进不去的市场把你禁了,几乎没有影响——毕竟中兴和华为这两家当年本身也曾经借助类似的政策红利发展起来的。

就前两次制裁而言,中兴和华为的共同点都是“偷偷撕毁采购合同,卖给伊朗”。不同点是中兴没有一点点隐私保密,把实锤到处放,引得制裁上身,甚至制裁合同都能再次撕毁,理直气壮地公开二次违法违规,做法幼稚得让人不敢相信,甚至国内商务部门和智库都狂骂中兴是猪队友——而华为包装得很好,白手套公司+金融欺诈+股权变更+后期完美切割,好处是如果不是华为内部人员,几乎认为整个交易链天衣无缝,任何人都找不到违规的证据——然而一体两面的坏处是,华为和孟晚舟太相信自己天衣无缝了,当美国和加拿大检方共同掌握了相对完整的证据链之后,自己依然自信地选择否认就能摆脱所有指控,只能导致事件越来越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