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在准备这个汇报,来说几句吧。
在我这些年,因为一些因缘巧合,经常接触上至国内顶级医院,下至县医院社区水平,又恰好经历过为时不短但却十分直观的在国外一流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尽管这些的接触都远远算不上深刻,不过应该也算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这些答案中,我最支持
@Dricimitar的说法。
今天不谈国情,不谈体制,不谈国家投入,不谈医德医风,就单说说医疗技术问题:
一
中国的医生水平,下限是非常可怕的,缺乏严格的规范化培训,这是和国外最大的差距。
知乎上活跃的医生医学生,大多是协北复交湘雅华西同济中山这种顶级院校出身,最次最次也基本都是三甲医院以上。博士生多如狗,八年制遍地走,硕士基本无人权,各个都要考USMLE考MRCP。如果看的时间长了,就会和社会领域一样,觉得当今年薪20万没法见人,年薪50万勉强温饱。
而事实上,根据卫生部2013年的报告,我国279.5万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占28.5%,大专占38.7%,中专占30.0%,高中及以下占2.7%。
中国共有公立医院13 396所,民营医院11 313所。其中三级医院1787所,占7.2%
在中国,“县”是最基层的完整政府机构。而一个县的县医院,要承担数十万人口的医疗服务重任,同时也很可能是方圆百里最权威的机构,里面的医生是什么样的?
很遗憾,并不是像知乎上顶级医院的医生医学生们所描述的他们那种每日认真学习,临床勤奋,科研认真,按时阅读国外文献等等,而更多的是每日喝酒打牌,混混日子,专业基本不看,论文基本靠抄/买,论文英文摘要还得靠百度翻译的水平。就如同在县城内绝大多数的体制内人员一样。
甚至,我见过很多县医院的医生,连医师资格证都没有考过,一直是非法行医。医疗水平我就不想过多评价了,很多已经不是用瞠目结舌能够形容的了的。
而这些人,才是构成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绝对中坚,甚至是基层的绝对权威。
连我这种当医生的都不敢去社区医院看病,何况普通人呢?
二
即使是国内顶级水平,和国外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
以我所在的心脏外科(基本可以算代表医学高精尖的科室之一)为例,对于已经非常成熟的手术,中国大医院的医生们可以靠着充足的病源,在技术上和国外持平。
但是到了这个级别的比拼,早已不仅仅是医生个人水平的对比,而是团队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比拼。所谓的“中国医生一年看的病比国外医生一辈子看的都多”,颇有些“中国高中生做的三角函数题比国外大学生见过的都多”的阿q感。至少在主流医学领域,中国始终还没能真正站在主舞台上。
比如科技水平的支撑,包括各种最新仪器、大量基础科研支撑下的最新治疗手段等等,以心脏外科为例,中国最顶尖的医院刚好落后世界一流水平十年左右。(tavi、机器人、mitraclip等等)
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我在国外一流心脏外科学习之时,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他们在繁忙程度完全不逊于国内医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周至少两次全院相关科室大佬聚集在一起病例讨论,在中国,哪怕是走过场,能做到的医院估计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比如医学人文精神,对患者隐私的重视,对患者的关怀等等,在国内……反正我每次在知乎提这个就会被骂“装逼”,“圣母心”等等,不多说了。
比如医学理念的更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当前的国外医疗及科研中,愈发地强调标准化治疗,强调使用各种先进手段将医生个人水平的影响降至最低,而在国内,宣传的往往仍是“xx主任多么牛逼,天赋异禀,别人都搞不定的手术,就他一个人会做”。
用我以前说过的一个比方总结下:国内的顶级高手们开着ae86进入了人车合一的至高境界,和国外开着布加迪的同行们努力pk着。
三
医学教育的全方位落后,决定了中国基本不可能追上美日的医疗水平。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大问题。
一个中国医学生的掉队 转自中国周刊2011年第4期 作者刘畅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是我们中国金字塔尖的协和八年制,在和国外同行的对比中,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而文中所描述的国外的标准化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却不仅仅是牛校独有,而是全国统一。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的话,也许也能体会到这种难以抑制的绝望。
就拿我来说,在国外的学习中,先后和日本、印度、巴西、北美、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生、医生们共事过,很遗憾,也很令人惭愧,我不觉得我能达到他们任何一个人的水平,尽管,我并不认为这是因为我的笨拙或懒惰。
谢绝转载
我本科在加拿大,硕士在美国,在沃顿期间研究的是美国和世界医疗体系,修医学伦理和法律的时候恰好很多同学又都是周边医院的管理层,后来在美国制药行业做的比较久,现在在国内做数字医疗,医和药和各个国家的东西都沾点边。
今天不说医疗体系的区别,也不说新药研发的区别,都可以搜索我的过往回答,包括中美对照,中外对照,国内新药骗局之类的,这里就老调重弹说国内外药品质量的区别。
首先是致命的药品一致性评价。
医疗体系中的核心支出一定是药品,国外体系中最典型的将支持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少用原研药多用仿制药,比如法国就贯彻得非常彻底,原研药(brand)压低价格,仿制药(generics)反而抬价格,导致仿制药渗透率和渗透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周边国家。在我们做专利过期风险预测的时候,法国的仿制药价格往往是美国预期的两三倍,甚至有些奇葩品种是八九倍。
是否鼓励仿制药的使用是一种选择问题。
这里不好评价优劣。
但仿制药最重要的是生物等效一致性评价,来证明自己和原研药出于同样的治疗水平,否则患者无法判断同化学名是否是同质量,就也不敢冒险买仿制药。
国内的问题在哪呢,国内企业只能生产仿制药,没有原研药水平,市场上基本都是仿制药主导。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参照物可以是其他同类仿制药,不需要是原研药,这导致产品的劣质化随着同类品牌的增加,指数级别的上升,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以想象的。
举个例子,比如需要80%等效,首个仿制药必须是80%,第二个就可以采用首仿作参照,就是64%,第三个就是51%,第四个就是41%...仿制药同时出现七八个品牌都是很常见的,极端点就意味着你甚至有可能在中国买到10%等效的垃圾仿制药而他不是假药,你却全然不知,可能还觉得价格合适,自己赚了。
这是生和死的致命差距,国内完全扭转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其次是最新药品的可获取性低和上市周期过长。
在很多治疗领域,国内可以用到的最好的药是欧美五六年甚至十年前的产品,医术再好都弥补不了药品的差距。举个例子,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TNF-alpha药品Simponi,至今在中国没有上市,连预期时间都没有。
本来跨国药企为了最大化利润都会全球临床,同步申报,以期待在主要市场同步上市,在专利过期前最大化生命周期获取最大利润,这招在中国市场就行不通了。
原因是排队时间特长,手续特折腾,外企吃不消。排队时间美国一个月,国内一度堆积到两年,还得在国药局有熟人才知道自己排到哪了。这还仅仅是等待可以开始的通知,同时不承认海外数据,全部在中国境内需要重来。美国FDA曾经评价中国的新药审批是世界上最耗时和最复杂的,国药局里的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
今年政策有所变化,某跨国药企在中国通过快速通道完成了四个月新药产品的上市,基本国内外同步,感动到直接把中国区总裁提拔成亚太区总裁,在圈子里轰动了一阵,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哪家的产品如此幸运了。
我们的医生能接触到的病例多,实战经验丰富,现在对外交流机会也多,能接触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我们的药品达不到。
你给神枪手一把小左轮要打1000米外的靶子。
还不如给我这种手残发一把15倍AWM。
其他诸如医保不控费导致穿地之后丑态百出,别国通过提高医生待遇降低药占比,我国通过不开好药开神药以及增加额外检查项目等等来稀释药占比,这些也是魔幻世界。
中国神药以及低价药也值得另开一个回答,现在在多伦多出差,手机打的手痛,以后再说。
哇塞真的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先占个坑慢慢答。
个人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于美国纽约西奈山附属St. Luke's West医院进行内科第二年住院医培训,国内医疗经历包括两年的实习/见习和近半年的住院医轮转。百歌医学讲师,职业兴趣为肾脏内科、重症医学和医学教育。
我觉得排名第一的高票回答非常在理,我就根据自己在国内和美国的经历展开一二,以下讨论主要限定于内科疾病,个人在其他科室的经历非常有限故无法全面评估内科系统以外的医疗水平。总体而言,和美国相比,我国在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虽然有这么多的吐槽,但不得不说我国的医疗系统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还能高效的运转,主要归功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希望未来能看到我们的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也希望如一潭死水的医疗系统终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就在刚刚,跟德国的房东对中德的医疗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辩论,第一次这么激烈地跟德国人争辩这个话题,所以趁热来答这个问题。因为并不是医学专业,无法回答题主提出的医疗差距有多大,我只能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客观地对中外医疗进行评价,以下答案都来自我主观的角度,欢迎大家补充。
首先介绍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坐标德国,去年十月过来念硕士,到现在12月,大概一年多一点。来德期间与医生打交道三次,一次拔牙,一次过敏,再一次就是最近倒霉地摔了一跤。以上。
故事的开始是上个礼拜五,一个飘雪的日子,美丽的雪景,我带着美丽的心情去学校,一手提着电脑,一手提着健身包,书包里背着大量书和课件,心里盘算着下了课去健身房。越想越开心,脚步不觉加快,路过一片钢筋地的时候,悲剧了,钢筋上结了厚厚的冰,我矫健的大步一跨上去,直接向前一滑,整个人尾椎骨落地,对,你没听错,不偏不倚,就是那个尾椎承受了包括我体重及背包的全部重量,自由落体到了钢筋上,穿着短棉袄,下身只穿了一条牛仔裤的我,感觉到了寒冷的冬天脆性的钢筋弹了一下,之后我就放空了十几秒,直到疼痛蔓延到了全身。。。。之后的日子可想而知,周五下午了,诊所都要关门,之后是双休,也不会有人鸟我。。。在家“瘫痪”了几天,周一才能勉强开始走路。。。我把这段经历声情并茂地描绘给了身边的朋友及家人听,大家一致认为我应该去看医生,拍个片让自己放心,我自己也在网上谷歌了很多摔了一跤留下后遗症的病例,越想越害怕,终于在周一拨通了多个整形矫正科家庭医生的电话,想预约个骨科医生,拍个照。由于德语太渣,我不知道摔了一跤怎么讲,于是在字典上查stürzen有摔跤的意思, 结果我在这边说了一堆,那边回了一句,“我完全不理解你什么意思(ich verstehe dir gar nicht),而且预约都满了,今年都不可能有。”,我还想争辩一下,人家就把电话给挂了。。what?? 自尊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不甘心的我又拨了第二个,第三个。。无一例外,没有Termin(预约)。
约不上,那就算了吧,我也本没奢求看个医生骨头就能好,毕竟伤经动骨这个道理我都懂,只是想拍个片放心一下而已,但是第一个接待员的话让我很不爽,是我对摔跤的表述有问题吗?可能他们德国人的口语并不是这样说的吧,但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说完全不懂我什么意思?
带着疑问就去问隔壁的德国房东,把整件事描述给她听,然后高潮来了。
房东:青,我实在是想不通,你为什么摔了一跤要去找医生呢?你现在能够走路,并没有什么事啊?
我:是啊,我已经好了很多,但我家里人希望我去找一下医生,拍个片,确保骨头没问题。
房东:拍片?你是说x光或者CT什么的吗?那个你不可能拍到。而且你为什么要拍片?你明明很健康。
我:虽然我现在能够走,但是我的骨头还是很痛,我怕以后会有什么问题。
房东:(笑了),你不信的话,你去试试,你约整形矫正科的专科医生,预约至少要等到一月以后,就算你现在拿到了预约,他看到你还能走路,也不可能给你拍照片,他会对你说你就好好休息,直到疼痛自己走,(bis der Schmerz geht weg)除非你严重到躺在地上,完全不能走动,才会给你做检查的。
我:那我能不能自己去医院拍照片,我只是想拍个骨头的照片而已啊。。。
房东:你去了医院,人家也不会给你拍,除非你自费四五百欧去拍照,而且这个不可能报保险,愿意花这么多钱就去做吧,再说x光本身对人体就有伤害。别人要拍片,都是非常非常紧急的情况,流血,不能动弹,非常非常严重,你去了急诊,人家一看你全身都好好的,你说你要拍照片,大家都不会理你的。如果拍片那么容易,我的腰每天都疼,我岂不是每隔一天就去医院拍片了,那医院的人就不用休息了。
我:在我们中国拍片就是一件很寻常的事,你身体不舒服了就去医院拍个,也很便宜,在德国每个月都要交90欧保险费,可是基本上所有病都得自己扛下来,上次我过敏,整个眼睛都肿了起来,跑去急诊,填了张单子,等了好几个小时都不见医生来,直到过敏自己消了,然后默默回去。
房东:在德国,急诊都是优先最严重的病人,就算你到得比别人早,也要等,别说等几个小时,就算从白天到黑夜,也很正常。所以你现在去急诊,可能永远等下去也拍不到照。并且,我懂你们中国医疗,我去中国旅游的时候导游说过,你们中国平时不用交保险,但是医疗贵得不行,一旦得了严重的病,癌症什么的,所有费用都要自己出,我们不一样,我们每个月壹佰欧保险费,以后生病的费用一分都不用出,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听了哑口无言,悻悻挤出一句,那什么情况下动用救护车呢?
房东:那就是癌症发作,或者心脏病,而且救护车特别贵,从医院到某个转角,500米的距离,就要四五百欧。所以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你只是摔了一觉,非要去拍片!!(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哎,我啥时候强调非要去拍片了,我只是有想法去拍下骨头,约不到也就放弃了诶。。不过也就不跟她解释了,大概我再次刷新了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吧。各位同胞抱歉了,可我真的觉得并不是能走路就代表你的骨头没问题了啊。
但她的话让我对中德的医疗有了新的认识。德国一直就有着非常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交着保险费,便宜的可能是每个月几十欧(汇率8),高昂的私保我也想象不到上限是多少,价钱自然是决定了服务,像我们穷学生看个病就要预约,很多时候等到病好了都见不到医生一面,而人家有钱人都有私人医生。医保涵盖的内容也不一样。在德国交保险是法律规定,延签,打工都需要保险证明,表面上交了保险费看病就不用花钱,实际上确实如此,前提是你的病足够严重。也就是说,感冒发烧肚子疼,过敏摔跤小伤口,没事就别来凑热闹了,自己在家呆着好好养吧。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真的大病,严重到引起医院重视的那种,保险就真的有如神助,让你体会到人间的美好,毕竟资本主义国家医疗费让你倾家荡产绰绰有余。。
话说回来,我们中国呢,有一些保险,但是说在你重病时免除所有费用的好像没听说过,基本上得了绝症全部费用都是自己掏,家境富裕的能够承受,家庭贫寒的就只能砸锅卖铁,负债累累去治病,谁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可是我们中国能够做到德国这种医疗保险吗?
不能。
分析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剩下的慢慢补充吧,其实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医疗也挺好的,至少一般情况下,花多少钱,治什么程度的病,这是呈正相关的,也没有什么好抱怨。
前面还提到了一次在德国拔牙,在这里简单描述下,确实是保险全部报了,一分钱没掏,但从我打电话给牙医开始,折腾了好几次,第一次是看牙,拍照,医生说我们这儿做不了,推荐了另外一家。然后打电话预约,一个礼拜后去另一家,检查完后,约了个拔牙的时间,然后拔牙,一礼拜后复查,再过一礼拜拆线,最后再过一礼拜复查。左约一次右约一次,前前后后跑了六躺!!在中国呢?据我同学描述,300块钱,五分钟搞定!要多省事有多省事了。
回到事件的起源,我摔了,想拍个片看看尾椎求安心,这种在国内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德国却成了种奢望,面对德国人不可思议的面孔,不禁感叹资本主义的高高在上,体会不到普通群众的疾苦。相较之下,至少在现在的我看来,接地气的中国医疗更符合我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