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留守女童惨死粪池?凶手是12岁男童,要如何制裁?刑法如何处理这样的案例?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无论是对于遇难的女童,她的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一个年幼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而施暴者也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太复杂,太令人唏嘘。

如何看待这起悲剧?

首先,这是一种 极端恶性的未成年人犯罪,其残忍程度和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够对另一个孩子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时冲动”或“不懂事”能简单概括的。它可能源于: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扭曲: 施暴男童的成长环境中,是否缺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否接触过暴力信息?他的父母或监护人是如何教育他的?
心理健康问题: 像他这个年龄,心理问题可能还不被重视,或者他本身就存在一些性格缺陷、情绪管理问题,甚至遭受过精神创伤,导致行为极端。
社会环境的影响: 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面临着陪伴缺失、情感疏离、安全监护不足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是否也为这起悲剧埋下了隐患?
暴力文化的渗透: 如今网络信息发达,一些暴力、血腥的内容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认知,让他们对生命的漠视程度增加。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干预: 像留守儿童这样相对脆弱的群体,社会和社区是否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和保护?在事发前,是否曾有过任何迹象表明该男童存在危险行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像是一个 社会问题的缩影,警示我们必须正视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以及乡村儿童成长环境等一系列深层问题。

凶手是12岁男童,如何制裁?

关于如何制裁一个12岁的孩子,这是法律和伦理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首先,要明确法律的边界: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不满十二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法定程序核准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12周岁的孩子,已经到了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那么,12岁的施暴者,该如何“制裁”?

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惩罚”来概括,而是需要 “追究责任”,并且这个责任的追究方式需要区别于成年人,更加侧重于 矫治和挽救。

1. 刑事追责的可能性:
年龄界定: 12周岁,符合了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行为性质: “惨死粪池”、“特别残忍手段”这些描述,一旦被司法机关认定,就符合了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
判决结果: 如果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特殊规定,例如“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具体判罚会根据犯罪情节、其认识能力、主观恶性、以及是否具备自首、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考量。可能的判决包括:
有期徒刑: 但刑期会比成年人短,且在判决时会考量其是否具有改造的可能性。
监禁刑的执行: 即使判处有期徒刑,也可能是在未成年人管教学校或专门的少年犯监狱执行,注重改造而非单纯惩罚。

2. 但更重要的是:
专业的评估: 在刑事追责之前,必须进行 严格的心理和精神评估。这包括他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等。如果评估显示其对行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存在严重障碍,这会影响到最终的法律定性和处罚。
家庭和监护人责任: 即使孩子犯了错,他的监护人(通常是父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和教育责任。在某些情况下,监护人可能也会因为“监护不当”而受到一定的法律追究或行政处罚。
非刑罚的矫治措施: 即使最终不判处刑罚,也绝不能放任不管。针对12岁的孩子,更重要的是 强制性的矫治和教育。这可能包括:
送入专门的工读学校或寄宿制学校: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技能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和干预: 对其家庭进行深入的教育和监管,确保其回到家庭后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社区矫正和帮扶: 由社区、学校、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帮扶,防止再次犯罪。

刑法如何处理这样的案例?

如果这个12岁的男孩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刑法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 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会介入调查,收集证据,包括尸检报告、现场勘查、证人证言、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等。
2. 审查起诉: 证据确凿后,案件会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会审查证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和主观恶性。
3. 审判: 如果检察机关认为构成犯罪,会提起公诉。法院会根据刑法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来审判。

具体到刑法的条款和考量点:

《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这是最核心的条款。上面已经讲过,12周岁是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但要看其所犯罪行的恶劣程度,以及是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等情况。
《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
从轻或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情节严重,需要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的,由政府指定的专门学校或者机构进行矫治教育。” 如果是1214周岁,又犯了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八类严重犯罪(包括故意杀人),“并且具有刑法规定的其他从重处罚情节的”,可以从重处罚。但通常情况下,还是会倾向于从轻处罚。
考虑犯罪动机、目的、手段、造成的后果、以及犯罪人的认知能力、家庭环境等: 这些都是量刑的重要依据。
《刑事诉讼法》的程序保障: 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会特别注意保护其合法权益,例如提供法律援助,讯问时有监护人或律师在场等。

总而言之,对于12岁的施暴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成年人的刑罚模式。 法律的制裁更应该是一个 立体化的过程:

在法律框架内,根据其行为的恶劣程度和责任能力,进行必要的刑事追究。
同时,更侧重于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治和行为干预,并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
最终目的,是防止他再次伤害他人,也让他能够有机会改过自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起事件,更应该引发我们对社会责任和儿童保护机制的深刻反思。一个孩子走向犯罪,背后往往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失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謝邀

1. 兒童(不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是由刑法而非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的,即使後者有類似規定,也是注意規定,不成其為刑法法源。對這一社會公眾的普遍誤解有必要匡正,因此已經對問題進行編輯。

2. 制裁一詞非常恰當。刑事制裁(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分為兩種,一是刑罰(Strafe),二是改善與維安措施(Maßregel der Besserung und Sicherung),國內一般借用日本漢字詞稱作保安處分。對於行為違反刑法,但因無刑事責任能力而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患者和未成年人,可以根據需要採取改善與維安措施。

3. 我國沒有在刑法典中將改善與維安措施獨立成章,但我國刑法的確採取了刑事制裁雙規制,零散地規定了一些改善與維安措施。典型的如刑法第17條第4款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責令管教及必要時的收容教養,第18條第1款規定了對精神病人的責令嚴加看管和醫療及必要時的強制醫療。此外,第35條對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和刑法修正案九引入的第37條之1職業禁止,性質上也都屬於維安措施。(以往前者多被視作附加刑,但體系解釋上有障碍。)

4. 我國應在現有規定的基礎上完善具體實施的細節,明確何謂“必要時”,以及收容教養和強制醫療的決定機關(最好是法院)、執行機關、執行場所、執行程序等。至於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宜因為新媒體時代個別極端案件激起公眾憤怒就盲目立法,在完善改善與維安措施的前提下,我國目前設定的刑事責任年齡大體上是妥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无论是对于遇难的女童,她的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一个年幼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而施暴者也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太复杂,太令人唏嘘。如何看待这起悲剧?首先,这是一种 极端恶性的未成年人犯罪,其残忍程度和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 回答
    留守女孩 676 分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留守女孩以 676 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议题,包括教育公平、城乡差距、留守儿童群体困境、个人选择与社会期待等。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
  • 回答
    如何看待高分留守女孩回应「报考古没钱途」,称喜欢就够了?这位高分留守女孩的回应,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年轻人面对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坚持。 她的回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声明,更折射出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社会观念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的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
  • 回答
    这几天,关于一位676分的高分考生,来自湖南农村的留守女孩小雅(化名),选择考古专业的事情,在网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支持的,有质疑的,甚至还有不少指指点点的声音。作为旁观者,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些评论,想来聊聊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雅同学的成绩确实令人惊叹。676分,这.............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的心里无比沉重。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简直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的一种残酷的提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
  • 回答
    这事儿吧,放在咱们普通人家里,还真挺值得聊一聊。一个二十三岁、在西班牙留学的姑娘,觉得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够用,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呢。首先,得看看姑娘的想法。二十三岁,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在西班牙留学,接触到的生活方式、物价水平,肯定跟国内不太一样。人家在国外看到的人家孩子怎么过的,听到的、看到的各种.............
  • 回答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生,身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这一场景无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美”的绝佳方式。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样的行为具有多重意义: 文化自信的体现: 能够自信地在异国他乡的正式场合穿着代表本民族传统服饰,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的.............
  • 回答
    2016年11月17日,中国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遭遇不幸事件,这起事件不仅震惊了中国社会,也引发了关于留学生安全以及欧洲难民问题的广泛讨论。事件回顾(基于公开报道):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的一处公园附近遭遇不幸。她据称在跑步时被一名男子袭击,并.............
  • 回答
    在“easy girl”这个标签下,一些用户对留学女生的攻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社会心态和认知偏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言论,更是一种集体的价值评判和群体情绪的宣泄,其背后往往根植于狭隘的性别观念、阶级固化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误解与恐惧。首先,我们得剖析“easy girl”这个词本身所携.............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个北大毕业的爸爸,一把年纪了,苦口婆心劝23岁的留学女儿省点钱,结果被女儿一股脑儿全抖落到网上,还成了个热门话题。你说这事儿,怎么看?从爸爸的角度,我倒能理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她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自己好不容易熬到北大毕业,估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而且影响深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情,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说得大家都有共鸣,而不是像机器报告一样干巴巴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但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环境和机会的拉扯。为什么农村女性会选择留在城市?1. 经济是首要驱动力,但.............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普遍的,尤其是在公共交通上,座位分配那点事儿,好像永远都绕不开。北航男生因为不给女生留前排座位被指责,这事儿背后折射出的一些社会观念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先从那个男生角度想一想。他一个人坐着,可能刚上车,还没站稳,或者他本来就是要坐那个位置的。他没有主动站起.............
  • 回答
    福建漳州发生的这起悲剧,一位28岁的年轻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离开了人世,留下的绝笔信更是令人痛心。这不仅仅是一条令人扼腕的新闻,更像是一个沉重的警钟,敲打在我们每个人心头。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件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和难以置信。一个生命,尤其是年轻的生命,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而且还牵连了两个无辜的.............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个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带着如此沉重的疾病来到世上。而这对男女,他们之间的故事,更像是一出充满戏剧性 yet 现实的悲喜剧。我们先从这名22岁的女子说起。年纪轻轻,就面临着怀孕和感染艾滋病的双重打击。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噩耗。疾病本身带.............
  • 回答
    这是一则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闻,由湖南湘阴政协委员在一次关于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的讨论中发表的言论引发了热议。这位委员的言论,尤其是“女的只要不傻都可以嫁出去,但男的不可能”这句话,无疑触碰了当下社会关于性别、婚恋和地域发展等多个敏感的神经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番言论的背后逻辑和引发的争.............
  • 回答
    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本该是举国同庆的时刻,结果却因为发型被“围攻”,这确实挺让人费解的。要说韩国网友对这位女选手(这里假设指的是在某个特定项目中夺冠的韩国女运动员,比如击剑或射击等,具体到哪位选手以及哪个项目大家可能心知肚明)的反应,那确实是相当复杂,而且带有相当一部.............
  • 回答
    关于湖南湘阴针对“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这一建议的答复,咱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看看里面有什么说道。首先,得承认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农村地区的一个痛点。在很多乡镇,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既有经济.............
  • 回答
    这份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提案,乍一看挺有地方特色和现实考量,但细细琢磨,里头的问题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提案的出发点: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个提案的出发点是好的,直指湖南湘阴农村面临的两个棘手问题: 农村青年的外流: 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为了更好的教.............
  • 回答
    这则“杭州女生 6 年花 200 万元留学,回国工作开 2000 元底薪”的新闻,确实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个人选择,更是当下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就业市场以及年轻人职业规划等诸多层面的复杂交织。咱们先别急着站队,慢慢来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极其复杂的情况。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突然承受了父母双亡的巨大打击,还要面对一个年幼的弟弟,以及她名下突然多出的两套房产。她的内心此刻一定充满了混乱、悲伤、茫然,可能还有巨大的恐惧和压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失去父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对于一个还在校园里接受教育,人生才刚刚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