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称文身不是私事和家事,应推动禁止未成年人文身,如何看待此事?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就文身问题发表相关观点,强调“文身不是私事和家事,应推动禁止未成年人文身”,这一表态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法律依据、社会影响、潜在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最高检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

最高检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其表态通常具有法律指导性和政策导向性。这次关于文身的表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逻辑:

1. 公共利益的考量:
未成年人保护: 这是核心。最高检将文身视为一个涉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的公共议题,而非仅仅是个人选择或家庭内部事务。其逻辑在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行为的影响。文身作为一个可能涉及健康风险(如感染、过敏)、审美观念引导以及未来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问题,不应完全听任其自由发展。
社会风气与价值引导: 文身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可能带有负面联想(如与不良行为挂钩),或者与主流的健康、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最高检的表态可能也包含了对社会风气进行引导的考量,希望通过规范文身行为,倡导健康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潜在的社会管理成本: 未成年人因文身可能产生的健康问题、社会歧视或其他纠纷,都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管理成本。提前规范,有助于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2. 对“私事”和“家事”的界定:
“私事”的边界: 任何个人行为只要不触犯法律,原则上属于个人自由。但当这种行为可能对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或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时,“私事”的边界就需要被重新审视。最高检认为,文身对未成年人而言,其影响超出了单纯的个人选择范畴。
“家事”的局限性: 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但当家庭的某些教育方式或允许的行为可能损害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时,国家法律和公权力有必要介入。在文身问题上,如果家长允许未成年人文身,最高检的观点认为,这并不代表国家对此类行为可以放任不管。

3. 推动禁止的理由:
健康风险: 文身操作过程可能存在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通过共用针头传播)、过敏反应、瘢痕增生等健康风险。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未完全,对这些风险的承受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弱。
审美与价值的塑造: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过早或不恰当的文身,可能影响其未来的自我认同、职业选择以及社会交往。
“后悔”的可能性: 许多文身是永久性的,成年后可能会对年轻时的选择感到后悔,移除文身过程复杂且可能留下疤痕。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成熟度来理解这种长期影响。

二、 如何看待此事? 多角度的审视

1. 支持的观点(通常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出发):
未成年人保护至上: 这是最核心的论据。法律和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保护最需要保护的群体。未成年人缺乏完全的行为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和伤害。禁止未成年人文身,是为了他们的长远健康和福祉。
预防大于治疗: 与其事后处理文身带来的问题,不如在源头上进行规范和禁止,减少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后果。
引导健康社会价值观: 支持者认为,政府通过此类表态,是在积极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

2. 担忧与争议的观点(通常从个人自由、过度干预角度出发):
过度干预个人自由: 有人认为,文身即使对未成年人而言,也属于个人身体的自主选择范畴,不应被过度干预。父母作为监护人,在多数情况下应享有决定子女事务的权利。将文身上升到“公共利益”的层面,可能过于扩大了政府的干预范围。
“一刀切”的担忧: 简单粗暴地禁止,可能会忽视个别情况的复杂性。例如,是否有医疗原因需要文身(尽管这种情况极少见),或者某些文化背景下,文身有着特殊的意义。
监管的有效性问题: 如何界定和执行“禁止未成年人文身”,以及如何追究责任,都是现实的挑战。如果监管不到位,禁令可能沦为空文,甚至催生地下化的不规范操作,反而增加风险。
文身的定义和范围: “文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永久性刺入皮肤的图案,还是包括临时性的彩绘?界定不清可能导致执行混乱。
法律依据的完善: 目前中国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的条款。最高检的表态更多是一种指导性意见,要真正落地还需要立法或部门规章的出台。现有法律体系是否能支撑这一禁令,以及如何在不侵犯其他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实现,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平衡的视角:
区分不同情况的必要性: 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型的文身进行区分。例如,如果是出于医疗原因(如标记)或特定文化习俗,是否可以有例外?但对于以审美或跟风为目的的文身,则应严格限制。
强调家长监护责任与社会教育并重: 禁止不等于完全剥夺家庭的参与权。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家长和未成年人的相关教育,让其充分认识文身的潜在风险和长期影响。同时,也需要规范文身行业,确保其操作的卫生安全,并在未成年人咨询文身时设置门槛。
法律和政策的出台需要审慎: 任何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应经过充分的论证、广泛的社会意见征集,并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三、 未来可能的走向

1. 立法或行政规章的出台: 最高检的表态很可能预示着相关部门将着手研究和推动立法或出台行政规章,明确禁止未成年人文身及其相关规定,如文身店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等。
2. 加强行业监管: 对文身行业进行更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包括从业人员的资质、操作的卫生标准等,以降低文身过程中的健康风险。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向未成年人、家长和社会大众普及文身相关的健康知识、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伦理观念。
4. 技术和识别手段的探讨: 可能会出现关于如何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的技术或管理手段,例如要求文身店核实年龄等。

总结来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文身的表态,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进一步加强,并将这一问题从个人或家庭的“私事”上升到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层面。这一立场的核心在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然而,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且人性化的法律和政策,避免“一刀切”的过度干预,同时又能有效达到保护目的,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点。这既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捍卫,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但其具体落地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试图去纹身。但让我记忆很深刻的是纹身师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让他们长大一点再来——同时向他们推荐了纹身贴。这些同学里有一位最后跑回老家考公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会不会对那位有钱不赚的纹身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每个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都是过犹不及的态度。在美国,一个年轻人17岁就可以参军挣学费,但到21岁才能合法买酒。我们能不能说这是“一下成为了美军的家事”呢?而且,即使在很多没有明文规定不得向低龄群体卖酒的州,向青少年卖酒仍然可能导致酒贩的贩酒执照被撤销,或者因此无法得到州的资助。就算在法外之地的印第安保留地,酋长们也自行制定了青少年买酒的相关法条,可见在美国,青少年饮酒也“不是私事和家事”。

这种过犹不及在更深的层面更为明显。例如性与安全方面。未成年人的性同意权几乎在任何国家都是被剥夺的,而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侵凌在任何国家都足以是重罪。对未成年人干预式的保护几乎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正确。只有美国一些州会出现赞成童婚并支持未成年人拥有完全性自由的奇葩群体——这当然让中国的十四亿总保守和美国的其他三亿总保守乃至地球的七十亿总保守自惭形秽了,但这真的值得吗?我只希望美国能多一点喜爱金发大波的川普,少一点爱泼斯坦。

中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不是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以至于在十几年前居然还能有“嫖宿幼女”这样的罪名存在。而且可预计的是,就算最高检将未成年人纹身非法列入法条,由于中国基层执法一贯的和稀泥执法与运动式执法,未成年人只要有心思,想要找到黑纹身店依然易如反掌。但我想问问,为了证明自己对自己身体的完全处置权利,就去做纹身这种影响一辈子的事,真的值得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一个美国年轻人低龄饮酒,在青年时就染上了酒瘾,日后通过美国健全的社区矫正机制戒除酒瘾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但纹身却因其不可逆性而会对未成年人的人生造成影响,中国大部分“体面”的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雇员不能有纹身。即使在允许个性自由发挥的体育界,暴露纹身依然是较为忌讳的事。

检察院这次跳出来单独拿纹身开刷,原因在题目里也说了。

和其他的个人习惯不同,文身非常显眼和外露,清洗起来很困难,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暗示。据江苏省沭阳县检察院去年梳理报告称,其近3年办理的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刑事案件中,约有100多名涉案未成年人身上都有“一生戮战”“黑白无常”等文身图案,且大多是满臂、满背的大面积文身,这让检察官感到十分震惊。可见,不管是文身之后做了坏事,还是本身向往做坏事才去文身,都足以证明,文身所客观具有的一些非主流、反规则的含义,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有切实的负面影响,且短期内很难消除。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这即使在欧美也是老大难问题。检察院在诸多因素中只挑出纹身来打靶,有避重就轻的嫌疑。把纹身问题上升为未成年人能否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完全处置的话,更是会导致管管主义者和不管主义者大吵一架

但与其在这种不触及根本的问题上做纠缠,我更关心在美国棉花田里超时劳作的童工和读了个中专结果被当成廉价劳动力卖到工厂里的刚果未成年工人。还有杨永信、豫章书院——正如我之前所说,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太多了,以至于未成年人能不能纹身在这些问题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user avatar

又是题目乱写,什么叫依法禁止,题目解释说的是“应推动禁止”,也就是说还没法哪儿来的依法。

到底禁止不禁止,属于价值判断,这位检察官把个人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家长主义的典型。如何把握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才是问题所在,只是希望不要仅靠部分精英拍拍脑子就把法律定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分年龄,毕竟民事刑事都有责任年龄。青春期得给孩子一个发泄口,全部限制也不好。只是严格限制面积和位置,而且必须是可逆的。

叛逆期的年轻人容易脑子一热做事不顾后果,要给他们热的机会,同样也要给他们反悔的机会,重要的是把控机会而不是一刀切。

user avatar

吐槽的时候,朋友跟我说世界上很多地方也禁止未成年人纹身,我就顺手查了一下。

维基说,在美国绝大部分州,未成年人是不能未经过监护人同意就进行纹身的,依据如下:

“This is partially based on the legal principle that a minor cannot enter into a legal contract or otherwise render informed consent for a procedure.”

更具体的我就懒得再查了,我猜这是建立在纹身是类似于医美这样的身体改造,受严格的法律监管的这一基础上的。任何人进行身体改造都要签订合法合规的合同或接受类似程序(informed consent),而未成年人是不能独自完成这些法律程序的,这两个规则的组合形成了未成年人不能纹身的法制逻辑。

而这个知乎问题几乎通篇都在讲道德规训,基础逻辑根本就不是一套东西,自然显得荒唐可笑了。

有的人啊,真的就是见触,不仅自己喜欢被管,见到别人不喜欢被管还要攻击别人。

最后,我放一个成龙在这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是不是未成年,如果是的话请你注意国家监管未成年人玩游戏保护的可不仅是你这个未成年,国家还要想要保护的是你的父母/监护人……


【小学生拿自己父母几十万血汗钱充值王者荣耀,母亲大哭,网友:打死得了。-哔哩哔哩】 b23.tv/fSoteCD


【又一个打游戏充掉家长上万积蓄的熊孩子-哔哩哔哩】 b23.tv/L0BUQcI


【12岁女孩迷恋游戏,充值达10万元,爸爸直接崩溃-哔哩哔哩】 b23.tv/JsUzTWM


【13岁女孩游戏充值两万多 单亲妈妈负债痛哭-哔哩哔哩】 b23.tv/02kc8Nr


【广东一男子7万元积蓄被儿子充游戏,喝闷酒到头发花白,后续来了-哔哩哔哩】 b23.tv/IHFwAWf


【10岁孙子玩手游 花掉奶奶2万多癌症治疗费!-哔哩哔哩】 b23.tv/Xs7VrO0

【都市报道【12岁女孩沉迷手游,1年花掉爷爷半辈子积蓄!老人痛哭以为孩子在学习:这事咋会轮我身上?】-哔哩哔哩】 b23.tv/6SCKDPR

哦对了,这问题问的是纹身,说实话禁止纹身国家除了不想让你的未来没有许多选择,其实是在保护纹身店店主……


【想参军把纹身洗了变成了疤痕年轻的时候还是三思后行-哔哩哔哩】 b23.tv/Qjciv5n


【男子半张脸纹满纹身像戴着面具,结果父母不让回家也找不到工作-哔哩哔哩】 b23.tv/Lt7ZAbo


【山东:14岁未成年从头到脚全身纹满纹身 好心商家免费清洗-哔哩哔哩】 b23.tv/8IAo2G4


【14岁女孩花300元纹花臂,店家称可以3倍赔偿,女孩母亲激动大哭-哔哩哔哩】 b23.tv/cs4Yf5C


【未成年女儿纹“花臂”,父亲崩溃:她还是个孩子,天都塌了!-哔哩哔哩】 b23.tv/mZao9L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就文身问题发表相关观点,强调“文身不是私事和家事,应推动禁止未成年人文身”,这一表态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法律依据、社会影响、潜在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一、 最高检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最高检作为国家的最高.............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设计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涵盖司法实践、法治建设、社会热点等维度,旨在通过知乎平台展现检察机关的职能与社会价值: 1. 反腐败斗争中的"打虎拍蝇"如何实现制度化? 背景: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2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13.............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国司法体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的领导称谓问题,而且确实常常会有人产生“为什么一个叫院长,一个叫检察长”的疑问。要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得从这两个机构的性质、职能以及历史沿革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干啥的。 最高人民法院: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它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国司法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法律解释权上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此消彼长”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院各自的职责和解释权来源。一、 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法律解释权来源与性质 最高人民法院: 作为.............
  • 回答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司法改革举措,它释放了多重积极信号,旨在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升审判质效、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读这些信号:一、 强化和优化审级制度的信号: “四级法院”.............
  • 回答
    您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第9号、第20号判例不再参照”的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或称典型案例)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并非完全“不再参照”。 它们的作用是统一法律适用,规范司法行为,为下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提供指引。然而,我们确实需要探讨为何某些指导性案例在一.............
  • 回答
    深度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调整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调整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新情况,对涉及民事案件管辖权划分的重要调整。这项《通知》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
  • 回答
    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就“乔丹”商标侵权案的判决,我得说,这绝对是一桩足以在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案子。它不仅仅是两个品牌之间的官司,更是一次对中国商标法实施效果、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以及司法公正性的深刻检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案子的背景。事情的起因是著名的美国运动品牌迈克尔·乔丹(Michae.............
  • 回答
    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众多法官中,何帆法官的名字,在法律界和关注司法改革的公众中,可以说具有相当的辨识度。他的履职经历、学术背景以及在一些公开场合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专业精神,都为他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评价。要评价一位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我们通常会从几个维度去考量:他的专业能力、他的司法理念、他对法律发展的.............
  • 回答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广西一名10岁女童被奸杀案调卷审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司法动态,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对于这样的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这反映了司法机关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慎态度。刑事案件,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生命权和性侵的案件,其证据的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