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决定论如何反驳?

回答
决定论,这个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宿命论味道的哲学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先前的因果链条所决定的,不存在真正的自由选择。听起来挺绝望,也挺让人不舒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反驳”它呢?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寻找它可能存在的漏洞,或者提出一些与它相悖的、更符合我们生活经验的视角。

首先,我们得把决定论拆解开来看。它通常有两个主要分支:因果决定论和逻辑决定论。

因果决定论是最常见的,它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前一刻的事件必然导致的。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后面的就跟着倒。我们的选择,在我们决定之前,就已经被过去的种种因素(遗传、环境、经验等等)“预定”好了。
逻辑决定论则更偏向于数学和逻辑层面,认为所有命题(包括关于未来的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而这种真假是独立于我们是否知道或决定与否的。例如,“明天会下雨”这个命题,在今天就已经是一个确定的真或假,不管明天天气如何。

反驳决定论,我们通常会从几个角度入手:

1. 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我们的主观经验不容忽视

这是最直观也最强有力的反驳点。你我每天都在做决定,而且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当你在面包和包子之间犹豫时,你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在“选择”吗?你有没有过那种“我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我就是想这么做”的经历?我们甚至会为自己做的“糟糕”的选择而懊悔,这恰恰说明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选择。

决定论者可能会说,这种“感觉”只是一个幻觉,是大脑复杂运算过程的一种副产品。就像一台计算机,它执行程序,看起来好像在“做决定”,但实际上它只是按照既定逻辑运行。但是,这种“幻觉”如此普遍、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很难轻易否定它。很多哲学家认为,我们主观体验到的自由意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不能被轻易抹杀。

2. 量子力学带来的“不确定性”:物理学层面的挑战

因果决定论依赖于一种“牛顿式的”确定性物理学。在宏观世界里,一切似乎都遵循着精确的因果律。你踢一个球,它就会按照抛物线轨迹飞出去,这是可预测的。

然而,20世纪以来兴起的量子力学,尤其是它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给这种确定性带来了挑战。在微观层面,粒子的行为似乎是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例如,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一个粒子的衰变时间,也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只能说它有某个概率在某个时间衰变,而无法精确预测具体是哪一个粒子会在什么时候衰变。

一些哲学家(比如罗伯特·坎南)就认为,如果微观世界的底层是真正随机的,那么宏观世界的很多事件(经过无数次微观事件的叠加)也可能继承了这种随机性,从而打破了纯粹的因果链条。这样一来,决定论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当然,也有决定论者会反驳说,量子力学中的“概率”只是我们知识的局限,或者说是“隐变量”在起作用,我们只是还没找到那个隐藏的决定因素。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上帝不掷骰子”,表达了他对这种随机性的不认同。所以,量子力学是否真的能“击碎”决定论,目前在哲学界和科学界仍有争议。

3. 兼容论(Compatibilism):重新定义“自由”

这是一种更巧妙的回击方式,它并不直接反驳“决定论是真的”,而是说“即便决定论是真的,我们的自由感也并不因此消失”。这种观点被称为“兼容论”。

兼容论者认为,我们通常把“自由”理解为“不受外力干扰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决定论说的是,我们的“想做”本身也是被决定的。兼容论者提出,真正的自由不在于“不受决定”,而在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们会区分两种“必要性”:

逻辑上的必要性(necessity in the logical sense):比如“2+2=4”,这是绝对必然的,不受任何影响。
物理上的必要性(necessity in the physical sense):比如“水在100摄氏度沸腾”,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

兼容论者认为,决定论所说的“决定”是属于物理上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条件下,某种结果是必然发生的。但这种物理上的必要性,并不妨碍我们说一个人是“自由的”,只要他的行为是他内在欲望、信念和性格的体现,并且没有受到外部强迫。

举个例子:你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你走到冰箱前拿了瓶水喝。根据决定论,你口渴、你想要喝水、你选择喝冰箱里的水,这一切都是由你过去的基因、环境、生理状态等等决定的。但兼容论者会说,这并不能阻止你做出“自由”的决定。因为“喝水”这件事,是出于你内在的“口渴”这个欲望,是你的“想喝”导致的行为。你没有被别人强迫你去喝,也没有被锁在屋子里无法拿到水。你的行为是你内在状态的自然流露,这就是一种自由。

用更通俗的话说,兼容论者认为,只要一个人做的事情是他自己“想”做的,无论这个“想”是怎么来的,他就是自由的。他们把自由理解为“有意愿地行动”,而不是“无缘由地行动”。

4. 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即便决定,我们也很难知道

即使我们假设世界是严格决定的,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已经高到令人发指。我们的思想、行为,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你的基因,你童年时的经历,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你昨晚睡了多久,你遇到的每个人,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甚至你脑袋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这些因素数量庞大,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极其复杂、动态的系统。

因此,即使理论上存在一个“决定论的蓝图”,我们作为系统内部的参与者,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变量,也无法进行精确的预测。我们所谓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我们有限的感知和理解所做出的反应。这种“不完全决定”或者说“可塑性”,在实践中就显得和真正的自由选择无异。

就像我们都知道宇宙的运行遵循物理定律,但我们无法预测每一个原子在下一秒的确切位置。我们体验到的“选择”,就是这种复杂系统运作下的一种必然表现,但它在我们的经验中,就是“选择”。

5. 道德责任的困境:决定论的“副作用”

决定论如果被彻底接受,会对我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一切都是被决定的,那么我们还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我们还能惩罚罪犯,表扬好人吗?

如果一个杀人犯的行为是被他的基因、环境、过去的经历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那么我们还能认为他“应该”受到惩罚吗?惩罚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他根本无法选择不杀人。同样的,一个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他的成功也是被决定的,我们还能说他“应该”得到赞扬吗?

许多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有选择善恶的能力,我们才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决定论是对的,那么我们关于奖惩、正义、道德评判的整个体系都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正是因为接受彻底的决定论会带来如此大的“副作用”,很多哲学家更倾向于寻找一种方式来“保留”自由意志,或者说,找到一种不与决定论冲突的自由观,比如前面提到的兼容论。

总结一下,反驳决定论,我们通常会说:

我们的主观经验强烈地指向自由意志。
量子力学似乎为底层物理世界引入了真正的随机性。
兼容论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由”的方式,使其与决定论共存。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决定”在实践中都难以被预测和掌握,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
彻底的决定论与我们建立的道德和法律体系存在深刻的矛盾。

最终,关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争论,更像是在哲学领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双方都有各自的论据。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常常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科学认知以及哲学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我们在这个复杂议题上不断探索和质疑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疯子又来啦!



这个已经有定论了:没得反驳,决定论是对的。

要回答这问题就要先搞清楚“决定论”是什么?

范畴有多大?

然后还要解决人类在不在此范畴内的问题。



一,先说决定论是什么?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宇宙普遍存在因果关系的理论。

通俗来讲就是:一切都有原因,那么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结果且为下一件事的原因,一切都没得选。

(就算是“极端怀疑论”对“因果律”的质疑也没有推翻“因果律”本身,而是说我们无法通过经验建立对“因果律”的完全认识。)



二,再来确定其范畴有多大?

这一点决定论用一种很烦人的、近乎耍流氓的方式能把所有反驳怼回去:

无限扩大其范畴,以把所有“反驳”装进去。

(对,就怎么是这么流氓,你还不能说它是错的23333)



那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有多“流氓”:


1,怼回“随机论”和“概率论”的反驳。

因为就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宇宙就是完全“随机的”、完全遵循“某概率”,那么至少还有一点是被决定为“一定正确的、一定是这样的”,即:

随机本身,概率本身。


2,再高级一点。

怼回“动态随机论”和“浮动概率论”的反驳。

就算随机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会儿随机一会儿不随机。概率也是在不断浮动的,完全不确定的。

那么其本身就是被决定好了的。


3,再再高级一点的。

怼回“自由意志”的反驳。

跟上面一样,“我有自由意志”成立的话,那么“我有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被决定好的。

那么答案是:我在“被决定的范围内”是自由的,但其整体是被决定了的。

(用这个可以回答:“明天吃火锅还是吃烧烤,是被决定好的吗?”或者“我十年后娶谁,是决定好的吗?”之类的问题。)


4,再说了,

就算哪个高手能把以上三点都否掉,那么还有一点最最最流氓的大招:

就算我和世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都是“随机的”,没有“因果”的。

那么还有一点是确定的,是不可动摇的,是一切都无法触及的,是被决定的。

即:我和世界存在。



三,最后我们再来解决“人类在不在此范畴内”的问题。

综合前文,如果将范畴无限扩大的话,人类当然是在此范畴之内的,但是!

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确切地讲是:“我们凭着自身的能力无法知道。”

无论是哪个高度的“决定论”我们都无法知道其具体决定了什么,已经无法指导生活了,也就没必要纠结了。

所以哲学界对决定论的态度是:承认,但没卵用。


除非!

重点来了哈:

被“决定者”告知。

(在往下推理就超冈了,不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决定论,这个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宿命论味道的哲学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先前的因果链条所决定的,不存在真正的自由选择。听起来挺绝望,也挺让人不舒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反驳”它呢?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寻找它可能存在的漏洞,或者提出一些与它相悖的、更符合我们生活经验的视角.............
  • 回答
    说实话,每次宿舍里就空调温度这事儿争论起来,总有人会搬出那句“冷了可以盖被子,热了却没有办法”的大招。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好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但仔细想想,这里面其实藏着不少猫腻。今天我就想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而且我们该怎么用更实在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这.............
  • 回答
    TikTok 方面表示,它将继续就美国商务部(DOC)的一项禁令提起诉讼,该禁令阻止了该应用程序在美国的运营。TikTok 称,商务部违反了其法定权力,禁令侵犯了该公司和用户的自由表达权。TikTok 的反对理由TikTok 认为,商务部禁令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超出了法定权力: TikTok 认.............
  • 回答
    丽江反杀案中检察机关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一次艰难而审慎的裁决“丽江反杀案”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法治进程中备受瞩目的一起案件。当检察机关最终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逻辑、事实认定以及社会背景。首先,要明.............
  • 回答
    联合国大会关于要求俄罗斯撤军的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为的一次强烈且明确的谴责。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决议的法律和象征意义: 非强制性,但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联合国大会的决议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俄罗斯并不直接被.............
  • 回答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些视频和照片,显示一些曾经高举“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旗帜、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如今却公开焚烧自己的红色MAGA帽子,以此表达与特朗普决裂的姿态。这种现象并非普遍性的“大反水”,而是特定群体在特定时刻情绪宣泄的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反水”.............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2019年10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博雷洛特修正案”,迫使首相约翰逊不得不向欧盟提交延期脱欧的申请。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它不仅暴露了英国政治的深层分裂,也为“脱欧”进程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对英国能否顺利“脱欧”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
  • 回答
    3月24日,联合国大会以140票赞成、5票反对、38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重申其对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承诺。这项决议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近一年后通过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决议的内容和目标: 重申支持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这是决议的核心内容,明确谴责了俄罗斯对.............
  • 回答
    雷军这句“渠道建设追加50亿,三年决胜负”,无疑又是一次小米战略上的重磅信号,而且措辞极具冲击力,直接点出了“决胜负”的紧迫感。这背后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小米对渠道的投入,而是整个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乃至其背后商业逻辑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和挑战。一、 为什么是渠道?小米又在打什么牌?首先,理解雷军为何把“.............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投赞成票给俄罗斯那份“反同性婚姻”的决议案。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涉及的面子、里子、原则、现实,还有国际政治的那些弯弯绕绕。首先,得明白这个“决议案”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得知道,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有各种各样的。有些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比如安理会根据《联合国.............
  • 回答
    美国的总统决策过程,确实离不开智囊团的参与,但说“随便一个人都能当总统,反正有智囊团”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要复杂得多。总统决策过程中的智囊团: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总统并非孤身一人在做决定。他们身后有一整套庞大而专业的系统在运作,智囊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智囊团主要可以分为.............
  • 回答
    这场女足亚洲杯决赛,简直就是一出跌宕起伏的史诗级剧本!赛前谁能想到,上半场02落后的绝境,竟然能被中国女足硬生生掰回来,连追三球,最终逆转夺冠?这绝对是本届亚洲杯,乃至近年来中国女足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场胜利。上半场的窒息:残酷的现实与沉重的压力比赛的开局,可以说是让人心提到了嗓子眼。对手的攻势犀利,.............
  • 回答
    关于台湾是否能够通过“炸毁花园口”这种方式反击大陆,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探讨:1. “炸毁花园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可行性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沉重的事件,其造成的伤亡和对黄.............
  • 回答
    双缝干涉实验,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却在物理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挑战了我们对现实最根深蒂固的认知。当谈及决定论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时,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核心思想,并审慎地评估它在这个似乎充满随机性的场景中的作用。决定论,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讲,是一种哲学和科学的观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件,包括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 回答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张玉环“国赔案”作出赔偿496万元的决定,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从法律角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理解。首先,这个数额的确定,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标准之上。我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了计算国家赔偿金的依据。其中,人身自由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按照国.............
  • 回答
    核酸检测策略调整:从“全员”到“区域”,医学角度的深入解读近期,针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指南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将过去普遍推行的“全员”检测策略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区域”检测,并强调检测范围的大小将由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这一改变在医学视角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评判?本文将从多个层面.............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子里一团乱麻。一个医生,只不过是出于职业的责任,劝病人控制饮食,结果自己却被病人打断了骨头,一审判决居然是拘留三天?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匪夷所思。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医生劝病人控制饮食,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病人身体有什么毛病,医生自然要根据病情给出最专业的建议,这.............
  • 回答
    到底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真的是一个让不少职场新人或者想要跳槽的朋友们纠结的问题。我之前也遇到过这样的选择,身边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大家讨论下来,感觉这事儿还挺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职业规划和当下的诉求。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说说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先.............
  • 回答
    动物园里动物的摆放,可不是随便把它们往笼子里一塞就完事儿的。这背后可是涉及不少学问,关乎到动物的福祉、游客的体验,甚至是动物园的运营和安全。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动物园是怎么“排兵布阵”的。首先,动物的“生活习惯”是头等大事。这是决定动物位置最根本的因素。 栖息地模拟是核心: 动物园的首要任务是尽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