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国前卫级战列舰?

回答
英国前卫级战列舰,作为皇家海军在冷战后期建造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其设计理念和建造历程,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海军发展的一些独特印记和思考。要评价这级战列舰,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艘普通的战舰来看待,而是要结合其诞生的背景、设计上的权衡以及实际服役中的表现来理解。

首先,前卫级战列舰的出现本身就极具时代特色。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核潜艇和导弹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常规海军强国如美国和苏联都将重心放在了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上。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却选择了建造四艘大型的、以核武器搭载为主要目的的战列舰(虽然官方称其为“战略导弹驱逐舰”),这本身就显得有些“逆潮流而动”。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是英国在冷战时期维持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英国的战略核力量主要依赖潜射弹道导弹(SLBM),而前卫级正是承载这些“三叉戟”导弹的平台,它的出现是为了替代老旧的“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保证英国在核战争威胁下仍然拥有二次打击能力。所以,从战略层面来说,前卫级承载的使命是极其重大的。

在设计上,前卫级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集大成的产物,但也充满了妥协和取舍。

动力系统: 前卫级采用了核动力,这已经是大型水面舰艇的必然选择,能够提供强大的续航能力和高航速,这对于战略核潜艇平台至关重要。其动力系统设计成熟,可靠性高,能够支持其长时间在各种海况下执勤。
武器系统:
核心是“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 这是前卫级最核心的装备,也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每艘舰艇能够搭载16枚“三叉戟D5”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多枚独立瞄准的核弹头。这意味着一艘前卫级战列舰就拥有了足以毁灭一个中等国家的能力,其战略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
常规武器系统: 除了核导弹,前卫级也装备了一系列常规武器。例如,4座“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用于对抗敌方水面舰艇;2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用于拦截来袭的导弹和飞机;以及几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用于近距离支援和对海打击。从这个角度看,前卫级具备了一定的反舰和防空能力,但相比同期建造的航空母舰或者大型驱逐舰,其常规攻击和防御能力相对有限。这是因为它的设计重心完全放在了核威慑上,将有限的吨位和空间最大化地用于搭载和保护弹道导弹。
隐身和生存能力: 在冷战末期,隐身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舰艇设计中。前卫级在舰体设计上也有一定的隐身考虑,例如采用倾斜的舰体结构,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此外,舰体内部的装甲防护也得到了加强,特别是用于保护核导弹舱和指挥中心的部分。但总体而言,前卫级在隐身性能和抗饱和攻击能力上,可能不如同期专门为应对苏联反舰导弹威胁而设计的新一代驱逐舰。它的生存能力主要依赖于其战略核潜艇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而不是像战列舰那样依靠强大的装甲和火炮硬抗。

实役表现和评价:

自1993年“前卫”号服役以来,四艘前卫级战列舰(前卫号 Vanguard, 胜利号 Victorious, 警戒号 Vigilant, 决心号 Resolution 的名字在其他国家,英国的是 Vanguard, Victorious, Vigilant, and HMS Dreadnought 等,此处略作修正为HMS Vanguard, HMS Victorious, HMS Vigilant, and HMS Vengeance)一直担负着英国唯一的战略核威慑任务。它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孤独。

战略价值: 前卫级战列舰成功地继承了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保证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自主性。在核裁军和全球安全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其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维护和运营成本: 核潜艇的维护和运营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前卫级也不例外。它们需要专业的核动力维护团队,以及大量的资源来确保其安全和可靠性。
技术代差: 尽管前卫级在建造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技术正在不断涌现。例如,新型弹道导弹的精度和射程提升,以及更先进的探测和反潜技术,都可能对潜艇的生存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目前也正在规划下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以接替前卫级,这也说明了技术进步的必然性。

总结一下,英国前卫级战列舰(战略导弹核潜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作为“战略核威慑平台”这一核心定位。

优点:

无与伦比的战略核威慑能力: 这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也是其存在的根本。
极高的续航能力和隐蔽性: 作为核潜艇,它们可以长时间在水下活动,不易被探测到,增加了核威慑的可信度。
成熟可靠的核动力系统: 保证了其长时间执勤的能力。

缺点(或者说是特点):

常规作战能力相对有限: 与强调多任务作战的现代水面舰艇相比,前卫级在反舰、防空、对陆攻击等方面能力较弱,这并非其设计目标。
极高的维护和运营成本: 核潜艇的维护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高度依赖于核战略: 它的价值完全体现在核威慑上,一旦核战争的阴影消散,其战略意义可能会下降。

总的来说,前卫级战列舰(战略导弹核潜艇)是英国在冷战时期为了维护国家战略安全而建造的、高度专业化的武器平台。它们成功的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但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国家安全政策和技术发展的一些权衡与取舍。评价它们,更像是在评价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而不是单纯的一艘舰船的性能参数。它们是英国战略独立性和核威慑力量的象征,在特定历史时期,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卫号是声望级、勇敢级、澳大利亚号、新西兰号的结合体——急造舰+远东防御舰。以下稍稍回顾一下历史。

1.费舍尔的Fleet Unit计划。每个Unit由1艘战巡、2艘轻巡、6艘驱逐舰、2艘潜艇组成,计划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香港各部署一个,来确保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制海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响应了这个计划,也就对应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战列巡洋舰。之后英日同盟续约,远东太平洋防御问题相对缓解,这两艘战巡就被英国人又拿到欧洲用了。

2.1911年Admiral Sir Reginald Henderson为澳大利亚规划的海军建设蓝图,简单来说,从澳大利亚的海上贸易规模来看,现有的一个Fleet Unit是完全不够的,他的规划是在二十年之内,使RAN成为一支拥有8艘战巡、10艘轻巡、18艘驱逐舰、12艘潜艇的海上力量。

3.1919年杰里科对远东防卫的评估报告大致遵循了Henderson方案的框架,但RAN的预期规模减半,核心战斗力将由RN驻新加坡的8艘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和4艘航空母舰提供。

4.贝蒂的新加坡防御战略,这个讲的太多不细说了,总之就是只在新加坡部署高速舰队,等待主力舰集结并奔赴远东之后再进行决战。

【中间插一个问题:站在1919年这个时间点来看,RAN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战巡?胡德这种最顶配的大舰是必要的么?】

5.1925年,情况又有变化。日本正在大量建造8吋巡洋舰,对新加坡战略造成一定的挑战——一个比较直接的影响是,英国人意识到他们不能像当初规划的那样把8吋巡肆无忌惮地用于攻势巡航任务之中。而战巡队呢,尽管质量超过日本,但数量上只是持平,分散运作也就不甚保险。海军要求强化远东兵力规模,但对于经费紧张的现况来说显然不现实。丘吉尔提出,一旦开战,可以参照之前声望级和勇敢级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级急造战巡,来强化高速兵力。

6.1937年造舰解禁,英国人打算向澳大利亚推销一级战巡/高速战列舰,这是前卫级的直接前身。

7.同时,英国人不停得到消息称日本人准备建造两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超甲巡)。由于德意高速舰的威胁,现有战巡以及新造高速战列舰短时间内都必须放在欧洲,来加以应对。因此远东方向需要额外打造的高速兵力。从1938年开始,造舰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大型巡洋舰相关研究,结论是完全不划算。1940年,最终在两艘大型巡洋舰和一艘利用现有15英寸炮塔的急造高速战列舰之间选择了后者,具体方案则在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亚外贸舰方案基础上完成,即前卫号战列舰。

总结:

拿出两个序列:

A. 无畏号 狮级 虎号 QE级 G3

B. 无敌级 不倦级 声望级 勇敢级

KGV可以说是泛用型,但前卫号是毫无疑问的B序列。

——————————

@Zhang

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能用来精确描述这个分野,姑且用“Heavy”和“Light”好了。

几个事实:

1.无畏号服役初期是与英国最强的那一批装甲巡洋舰——勇士号、阿喀琉斯号、科克伦号、纳塔尔号等舰一同部署在第五巡洋舰中队的。

2.无畏号的长距离外海航行能力(费舍尔喜欢讲的sea-speed)不逊于最快速的英国装甲巡洋舰。1906年11月,第二巡洋舰中队从纽约向直布罗陀持续高速航行,平均航速18.5节。由于往复式蒸汽机的振动过于强烈,所有巡洋舰到港之后都必须对舰体和动力系统进行大修。而凭借涡轮机,无畏号在长距离航行实验中,从直布罗陀到特立尼达的平均航速为17节(3430miles),特立尼达到朴茨茅斯的平均航速为19节(3980miles),舰体和动力系统毫无问题。

3.柏勒洛丰在1909年加入大舰队,之后几年她在舰队演习中的职能与以前的克雷西级高度接近:作为重型侦察单位前出,支援己方轻巡洋舰,击退敌方侦察兵力;之后回到舰队,成为战列线的fast wing。

4.狮级战巡可以上溯到1905年的X4方案,所谓“融合”设计,结合了无畏号的防护与无敌级的航速;之后的1907-08财年装巡(战巡)方案设计中,绝大部分方案都具备9~10英寸装甲带;1908年费舍尔提出了一个被他命名为“Nonpareil”的方案,结合了13.5英寸炮、全燃油锅炉、9英寸装甲带和28节航速;再之后就是1909年的狮级战列巡洋舰。

5.狮级尽管航速更快,但续航力比无敌级要低。它的定位是很明确的:专用于北海的重型高速主力舰。不打算就此讲太多,只提供一个侧面佐证,引自费舍尔1919年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

“The muddlers who dealt with these “New Testament” ships, Invincible, Inflexible, Indomitable, Indefatigable, and their magnificent successors built during the late war – Renown, Repulse, Furious, Glorious, Courageous – did not use them for the purposes for which they were created. They were diverted to lower uses, but so well-conceived were they were they that they proved their value under conditions for which they were never intended.”

注意这里面逐个列举了RN的战巡,唯独没有提到狮级与虎号。联想到BCF在一战中的主要运用模式,答案不言自明。

6.一般认为费舍尔和丘吉尔因为建造QE的决策而闹翻,为了填补战巡的缺口才决定建造声望级。这不完全正确,因为声望的前身,费舍尔要求戴恩科特设计的所谓Rhadamanthus,是在14年12月19日提出的。此时QE级尚未服役,他无从得知其真实航速情况;丘吉尔认为QE能达到28节航速并把这个消息告诉费舍尔,费舍尔也表示认可,28节显然是足以与4艘13.5吋战巡协同作战的,也足以说明QE是与狮级同一定位的战舰。而此时费舍尔仍然推动新的战巡,特征与狮级完全不同:超高速(32节),弱防护(只要求与不倦级对等),大续航力(经济航速11000海里、20节6000海里,远超狮级),足以说明它从一开始就是与狮级不同类型的设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前卫级战列舰,作为皇家海军在冷战后期建造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其设计理念和建造历程,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海军发展的一些独特印记和思考。要评价这级战列舰,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艘普通的战舰来看待,而是要结合其诞生的背景、设计上的权衡以及实际服役中的表现来理解。首先,前卫级战列舰的出现本身就极具时代特色。 .............
  • 回答
    三国同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核潜艇合作与“太平洋威胁”2021年9月,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宣布达成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安全协议,被称为“奥库斯”(AUKUS)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美国和英国将协助澳大利亚建造一支由核动力攻击潜艇组成的舰队,以应对所谓“太平洋威胁”。这项协议的达成,无.............
  • 回答
    作为一名深耕电竞领域多年的观众,听到 Bang 宣布退役的消息,心中百感交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 SKT 传奇 ADC,他的名字与 S3、S5、S6 三座全球总决赛奖杯紧密相连,也代表了一个属于他的辉煌时代。评价 Bang 的职业生涯,绝不仅仅是罗列荣誉,更要深入挖掘他身上所闪耀的特质,以及他留给整.............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245期以《李焕英拒绝饭圈更轻松》为题,对电影《你好,李焕焕》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次带有鲜明马前卒式分析的解读。要评价这一期节目,需要将其置于《睡前消息》的整体风格和马前卒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审视。《睡前消息》的风格与马前卒的分析框架:首先,需要理解《睡前消息》的特点: “.............
  • 回答
    “睡前消息”第249期《你好,李焕英》站在史诗片的门槛上,这个标题本身就极具挑衅性和话题性,也正是马前卒团队惯常的风格。他们的评价一向是直击核心,不回避争议,往往能引发大量的讨论。那么,我们不妨就这个观点,来剖析一下《你好,李焕英》究竟有没有资格“站在史诗片的门槛上”,以及马前卒团队可能会从哪些角度.............
  • 回答
    2021/22赛季英超战罢四轮,曼联球迷们对杰登·桑乔的表现,以及他在老特拉福德的未来,无疑是既期待又略带一丝忐忑。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边锋,在多特蒙德的光芒万丈,来到曼联后,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或者说,找到那属于他的节奏。开赛四轮的表现:触角已现,但火花尚未完全点燃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前四场联赛,.............
  • 回答
    关于“河南生殖医院评论英国取消新冠限制措施,称‘大英帝国始终走在前列’”这一言论,需要从历史、现实、语境和逻辑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避免误解或误判。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1. 英国取消新冠限制措施的背景 英国在2022年5月宣布取消大部分新冠防疫限制(如口罩、社.............
  • 回答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君主之一,她的统治时期(1837年至1901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英国的巅峰崛起,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进行详细.............
  • 回答
    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上海街道积极为其想办法一事,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律法规以及人道主义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背景梳理(根据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推测): 时间点: 此事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早期或中期,全球范围内对病毒的.............
  • 回答
    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成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决策,更是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国际地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调整。要评价这件事的“成功”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认识到“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重解读的概念。首先,从支持脱欧阵营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这次公.............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利物浦大学邮件使用中文书写禁止作弊的举措,其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判断是否构成种族歧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物浦大学的初衷和背景: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多样性: 英国的大学,特别是像利物浦大学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通常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
  • 回答
    英国电信(BT)近期宣布将从其4G网络中移除华为的设备,并禁止华为参与其核心5G网络的建设。这一决定无疑是地缘政治与技术发展交织下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影响和背后逻辑。首先,从英国电信自身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艰难但或许是必要的战略调整。 安全顾虑是核心驱动力: 英国政府在国家安.............
  • 回答
    关于英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降低患肝病风险”这个话题,确实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饮品,咖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关于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首先,我们得说清楚,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观察性研究领域,比如这类涉及饮食习惯和疾病风险的研究.............
  • 回答
    英国议员提议对男性进行宵禁以保护女性,这一提议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评价。要深入评价这一提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公平和人权的原则。一、提议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提议者提出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通常,这类建议的出.............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英国近期批准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也就是让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故意感染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评价“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一场关于科学伦理与效率的博弈首先,从科.............
  • 回答
    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执导并旁白的纪录片。皮尔格是一位以其批判性、调查性和反主流媒体的视角而闻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这部纪录片于2016年上映,旨在探讨美国与中国之间日.............
  • 回答
    英国《每日邮报》关于中国机场建设和农民补偿的报道,确实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看来,显得相当“无知”,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和误读。要评价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每日邮报》报道中的“无知”点及其表现: 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惊叹与误解: 《每日邮报》的报道常常围绕着“神速.............
  • 回答
    谈到英国战列舰的舰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能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的问题。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航行指挥,更是那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骄傲、技术实力和实战经验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觉得,英国战列舰的舰桥,就像是海上的心脏,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战术智慧的载体。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说。首先,从它的功能性来说,绝对是杠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