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国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回答
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执导并旁白的纪录片。皮尔格是一位以其批判性、调查性和反主流媒体的视角而闻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这部纪录片于2016年上映,旨在探讨美国与中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以及他认为这种关系可能如何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冲突。

评价这部纪录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其核心论点、证据呈现、叙事手法、潜在影响以及引发的争议。

核心论点与叙事框架:

皮尔格在《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中提出的核心论点是,美国政府及其军事工业复合体正在积极地将中国推向一场潜在的战争,而这种推论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而非中国真的构成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他认为,西方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质疑或揭露这种危险的叙事,反而是在助长一种对中国的妖魔化和对立情绪。

纪录片的主要叙事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点展开:

“遏制”中国的战略延续: 皮尔格将美国对华政策置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框架下,认为美国正在试图重演当年的策略,即通过军事部署、联盟构建和意识形态宣传来围堵和削弱中国。
军事扩张与前沿部署: 纪录片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扩张,特别是其在中国近海的军事存在和演习,认为这些行动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不断升级地区紧张局势。纪录片中展示了大量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活动画面,并采访了一些军事分析人士。
媒体宣传与事实操纵: 皮尔格尖锐地批评西方主流媒体未能提供对中国崛起的客观分析,反而充斥着对中国威胁论的鼓吹。他认为,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负面叙事加剧了公众对中国的恐惧,为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
历史背景与文化偏见: 纪录片试图回溯中美关系的演变,并指出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误解根深蒂固,这些文化和历史因素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对立。
经济利益驱动: 除了地缘政治,皮尔格也暗示了军火工业等经济利益在推动这种对抗中的作用。

证据呈现与分析:

皮尔格在纪录片中运用了多种证据形式:

采访: 纪录片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前政府官员、记者、活动家和学者,包括一些对美国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声音。例如,他采访了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 Jr.),以及一些关注印太地区战略的分析人士。
档案画面与新闻片段: 纪录片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画面、新闻报道片段和政府公报,以佐证其关于军事部署、政治声明和媒体宣传的论点。
实地考察: 皮尔格本人也前往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日本、韩国以及太平洋岛屿,通过亲身观察和当地居民的讲述来展现美国军事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的担忧。

优点与贡献: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其挑战主流叙事的勇气和提出的关键问题。

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在西方媒体普遍将中国描绘成扩张主义者和威胁的背景下,皮尔格的纪录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机会,提醒观众审视美国在地区紧张局势中的角色和责任。
揭示了媒体的双重标准: 纪录片对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上的倾向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媒体可能未能充分报道美国在地区军事活动中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国内情况的片面解读。
引发了对战争风险的警示: 通过描绘美国在中国近海的军事活动,纪录片有效地提醒了观众,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可能导致真实冲突的潜在导火索,从而强调了和平解决争端的紧迫性。
关注被忽视的声音: 纪录片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一些批评性声音,试图展现美国军事部署对地区和平稳定和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为那些在主流报道中常常被忽视的声音提供了平台。

局限性与争议点:

尽管皮尔格的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瑕,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

证据的倾向性与选择性: 批评者认为,皮尔格在收集和呈现证据时可能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偏差,更倾向于收集支持其“美国挑衅”论点的材料,而可能忽视或淡化中国方面的一些行为和意图。纪录片中的采访对象也多是已经持有反美或批评性观点的个人。
过度简化复杂问题: 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是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纪录片有时将导致紧张局势的许多因素过于简化,将其归结为美国单一的战略和经济动机,而忽略了中国自身在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地区国家多元化的安全关切。
对中国政府的态度模糊: 尽管皮尔格批评西方媒体,但他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的批判相对较少,甚至在某些片段中似乎对中国政府的辩护有所侧重。这使得纪录片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不完全平衡,因为它似乎更侧重于批评“挑事者”一方,而对另一方的责任考虑不足。
潜在的误导性叙事: 如果观众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可能会被纪录片中高度负面的美国形象和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形成对中美关系及其根源的片面认知。例如,一些人认为纪录片淡化了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陆和军事化行动,以及其在地区影响力扩张的实际行动。
个人视角过强: 作为一部由皮尔格主导的纪录片,其强烈的个人观点和风格贯穿始终,这既是其特色,也可能成为其局限。这种强烈的个人印记有时会压倒对事实本身的客观呈现。

总结:

英国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是一部极具争议但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作品。它成功地挑战了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叙事,引发了对美国在地区战略中角色的深刻反思,并警示了潜在的冲突风险。约翰·皮尔格以其一贯的批判性精神,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光鲜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宣言背后被忽视的真相和声音。

然而,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也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影片的证据呈现可能存在选择性,对复杂国际关系的解释也可能过于简化。理解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将其视为一个提供不同视角、引发思考的催化剂,而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相。它促使我们去质疑习以为常的观点,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动因,并认识到在日益动荡的世界局势中,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与其说它是一部预言,不如说它是一份警示,提醒我们在走向未知的前方时,需要审慎的判断和对和平的坚定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1.2更————————

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没想到自己略显简略的回答竟然能得到大家这么多的赞同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作为回报继续更新一组导演John Pilger在RT接受访问的视频截图。



———————依旧多图预警———————




我无数次在知乎看到有人在类似南京大屠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类的题目下发表“都过去这么多年了,频繁提这个有意思吗?”“TG民族主义教育跟法西斯有什么区别?”“人家参拜自己国家的英雄怎么了?”“总是一副受害者姿态令人恶心”这样的言论。

现在反观导演的这段话真是感概万千,是啊,中国人并不会拘泥于历史,因为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对于历史我们只能选择铭记并放下,然后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为什么务实主义在中国如此广泛的原因吧。

不过,我们选择放下历史向前看是因为这是对我们最有利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并不代表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去原谅和遗忘历史。连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人都被中华民族的善于放下、包容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震动。希望某些精日和无底线为其他国家洗地的人能认真思考一下。

原视频地址:

bilibili.com/video/av75

————————————————————

说实话,非常震撼的一部纪录片。

它揭露出太多血淋淋的真相,有些是被国人所熟知的,有些则是闻所未闻。现在它们经由导演John Pilger之手,还原在了西方民众眼前,期望可以唤醒部分被谎言蒙蔽住双眼的人们。

另外,这部纪录片的主旨在于揭露西方世界的谎言,从舆论上帮助中国平反,并点出核战争的危害性,给世人敲响警钟。

因为一旦中美发生战争,则地球上没有人类可以逃过此劫,等待人类的只有灭绝。希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群众都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经评论区提醒,是由版权方举报导致youtube原视频被删除,为我的不当措辞表示抱歉。)

————————多图预警————————




向这些敢于说出真相的正直的人们致敬。



B站上有截取的版本,搜索“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就可以看到。原来的贴的完整版链接被举报了,想看的可以看下评论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执导并旁白的纪录片。皮尔格是一位以其批判性、调查性和反主流媒体的视角而闻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这部纪录片于2016年上映,旨在探讨美国与中国之间日.............
  • 回答
    《白头盔》:一面被滤镜过滤的旗帜,抑或是一道人道主义的光?对第 89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白头盔》的深度评价第 89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颁给《白头盔》(The White Helmets)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部由奥兰多·冯·爱因斯沃斯执导的短片,聚焦于叙利亚民间防御组织——“白.............
  • 回答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君主之一,她的统治时期(1837年至1901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英国的巅峰崛起,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进行详细.............
  • 回答
    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上海街道积极为其想办法一事,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律法规以及人道主义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背景梳理(根据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推测): 时间点: 此事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早期或中期,全球范围内对病毒的.............
  • 回答
    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成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决策,更是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国际地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调整。要评价这件事的“成功”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认识到“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重解读的概念。首先,从支持脱欧阵营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这次公.............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利物浦大学邮件使用中文书写禁止作弊的举措,其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判断是否构成种族歧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物浦大学的初衷和背景: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多样性: 英国的大学,特别是像利物浦大学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通常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
  • 回答
    英国电信(BT)近期宣布将从其4G网络中移除华为的设备,并禁止华为参与其核心5G网络的建设。这一决定无疑是地缘政治与技术发展交织下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影响和背后逻辑。首先,从英国电信自身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艰难但或许是必要的战略调整。 安全顾虑是核心驱动力: 英国政府在国家安.............
  • 回答
    关于英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降低患肝病风险”这个话题,确实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饮品,咖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关于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首先,我们得说清楚,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观察性研究领域,比如这类涉及饮食习惯和疾病风险的研究.............
  • 回答
    英国议员提议对男性进行宵禁以保护女性,这一提议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评价。要深入评价这一提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公平和人权的原则。一、提议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提议者提出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通常,这类建议的出.............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英国近期批准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也就是让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故意感染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评价“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一场关于科学伦理与效率的博弈首先,从科.............
  • 回答
    英国《每日邮报》关于中国机场建设和农民补偿的报道,确实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看来,显得相当“无知”,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和误读。要评价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每日邮报》报道中的“无知”点及其表现: 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惊叹与误解: 《每日邮报》的报道常常围绕着“神速.............
  • 回答
    谈到英国战列舰的舰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能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的问题。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航行指挥,更是那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骄傲、技术实力和实战经验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觉得,英国战列舰的舰桥,就像是海上的心脏,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战术智慧的载体。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说。首先,从它的功能性来说,绝对是杠杠的。.............
  • 回答
    要评价托尼·布莱尔为伊拉克战争道歉并承认其与“伊斯兰国”(IS)崛起有关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政治人物的责任归属、以及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和期待。首先,我们必须回顾布莱尔的道歉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在近.............
  • 回答
    英国主导研发的“暴风雨”(Tempest)下一代战斗机项目,无疑是当前全球航空工业界的一大焦点,也代表着英国在国防科技领域雄心勃勃的战略布局。要评价这个项目,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暴风雨”项目的背景与目标:立足未来空战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暴风雨”项目并非.............
  • 回答
    乔叟啊,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国诗人,说他是英国文学的“父亲”一点都不为过。要评价他,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他的文学贡献,那真是划时代的。在乔叟之前,英国文学界虽然也有一些作品,但大多受法国或拉丁语文学影响很深,而且使用的语言也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英语。乔叟却敢于用当时的中古英语来创作,而且写.............
  • 回答
    奥斯瓦尔德·莫斯利,这个名字在二十世纪的英国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是充满争议和令人不安的。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法西斯主义者”这一个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政治实践,以及他留下的复杂遗产。出身与早期政治生涯:从贵族到挑战者莫斯利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 回答
    谢菲尔德大学即将关停考古系的决定,无疑是在英国乃至全球学术界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毕竟谢菲尔德大学的考古学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享有盛誉,培养了无数杰出的考古学家,为理解人类过去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我们得直面这个决定背后的逻辑。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地评估其专.............
  • 回答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力量,一种不可忽视的重量。她不仅仅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更是二战后英国政治舞台上最具争议,也最具颠覆性的人物之一。要评价她的历史地位,绝不能简单地打个标签,而需要深入到她执政时期的具体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她都以一种近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