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蒙古发现7世纪准蒙古语系(族)语言石碑?

回答
蒙古国发现的这块7世纪的石碑,据初步研究是属于“准蒙古语系”的语言,这一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为我们理解早期突厥和蒙古语族群的历史、语言演变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直接证据。要深入看待这一发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1. 语言学角度:解开早期突厥蒙古语族的神秘面纱

“准蒙古语系”的界定与重要性: 首先要理解“准蒙古语系”的含义。语言学上,蒙古语族(Mongolic languages)是公认的一个语系。而“准蒙古语系”(ProtoMongolic 或 PreMongolic)则指的是这个语系最古老的、尚未分化的祖先语言或早期分化阶段的语言。在此之前,我们对这个时期的语言了解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后世的蒙古语族语言(如古蒙古语、察哈尔语、布里亚特语等)进行逆向推导。这份7世纪的石碑直接提供了这个时期语言的真实样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比与验证: 语言学家将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详细的释读和分析,并与已知的早期突厥语(如古突厥语)和后来的古蒙古语进行对比。
词汇: 寻找与现代蒙古语族语言相似的词汇,这有助于确认其归属,并推断早期词汇的演变。
语法: 分析句法结构、词形变化等,看其与蒙古语族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语音: 尝试重建该语言的语音系统,与已知的突厥语和蒙古语族的语音演变规律进行比对。
填补语言演变链条的空白: 7世纪正处于蒙古语族语言早期分化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块石碑的发现,就像在断裂的河流中找到了一段重要的源头,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蒙古语族语言从原始状态到古蒙古语的演变路径,理解哪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哪些又是在此之后才发展出来的。
与突厥语族的互动: 7世纪是突厥汗国势力强大的时期,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是突厥语族群活动频繁的区域。石碑上语言的特点,尤其是与突厥语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揭示早期蒙古语族群与突厥语族群之间的语言接触、借词以及可能的语言影响程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联盟(sprachbund)的概念,以及不同语系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 历史学角度:重塑早期草原民族的图景

民族归属的线索: 石碑的语言能够为确认当时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提供关键线索。如果它与后来的蒙古语族语言高度相关,那么就可能证明在7世纪,蒙古语族群(或其直接祖先)就已经在蒙古高原的重要区域活动,并且拥有成熟的文字记录能力。
早期政权的印记: 7世纪是东突厥汗国(或西突厥汗国)以及后来北方草原民族政治格局变动的时期。石碑的发现地点、墓葬背景(如果与墓葬有关)以及石碑上的文字内容(如是否包含人名、地名、事件等)都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实体或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例如,它可能与回纥、薛延陀、敕勒等民族的活动有关,甚至可能与早期突厥语族群内部的某个分支有关,但其语言特点指向蒙古语系,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民族群体。
文化交流的物证: 石碑上的文字、雕刻风格以及发现的考古背景,都能反映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交流情况。它可能显示出与突厥文化、甚至是更遥远的文明(如拜占庭、萨珊波斯等)的联系和影响。
文字记录的起源: 如果石碑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的已知最早的与蒙古语系相关的文字记录,那么它将极大地提前我们对蒙古语系文字使用的认知。这对于理解早期草原民族的书写传统、宗教信仰(如果涉及宗教内容)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3. 考古学角度:验证与补充

地层年代学: 考古学家通过对石碑埋藏的地层、周边的遗存以及可能的放射性碳定年等方法,来精确确定石碑的年代,这对于语言学上的研究至关重要。
伴随出土物: 石碑是否伴随有其他考古遗物,例如墓葬中的陪葬品、建筑遗址中的器物等,这些遗物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信息,帮助理解石碑的性质和意义。
制作工艺: 石碑的材质、雕刻技法等也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特征。

4. 挑战与未来展望

释读的难度: 尽管已经初步判断其为“准蒙古语系”,但7世纪的语言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与后世蒙古语不同的特点,加上文字的古老性和可能存在的方言差异,释读工作仍然可能面临巨大挑战,需要顶尖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进一步的考古勘探: 这块石碑的发现可能会激发更多的考古勘探和研究,未来可能在相近区域发现更多同类遗存,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证据链。
修正现有理论: 这一发现可能会对我们现有的关于蒙古语族起源、早期分布以及与突厥语族关系的理论提出挑战或进行修正,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总结来说,蒙古发现7世纪“准蒙古语系”语言石碑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块古老的石头,更是通往早期草原文明深处的一扇窗口。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语言演变、民族迁徙、文化互动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认知,为人类文明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这一发现将是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界近些年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其后续研究成果无疑将备受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奈师的回答很好了,这里补充一些关于Bugut碑文的信息,主要是基于Vovin老师新发表的A Sketch of the Earliest Mongolic Language: the Brāhmī Bugut and Khüis Tolgoi Inscriptions(2019)。

Bugut碑分为两面,正面是粟特文,背面是婆罗米文字。正面的粟特文早已破解,由内容可知,该碑是为阿史那家族的木杆可汗(Muγan Qaγan)和佗缽可汗(Taδpar Qaγan)兄弟所立的。关于背面所书写的语言,之前一直无从破解。直到Khüis Tolgoi破解之后发现,和Khüis Tolgoi一样,Bugut使用的语言很明显也属于蒙古语族[Mongolic,注意与蒙古语(Mongolian)的区别[1]]。阿史那家族与整个突厥汗国上层的口语是古突厥语(Old Turkic)一般并无疑问,所以这里使用的蒙古语族语言,更有可能是先前在草原占据统治地位的柔然语的遗存,这也和之前从汉文史料中的记音材料中推断的鲜卑、吐谷浑和柔然的语言属于蒙古语族的结论相符。换句话说,早期突厥汗国虽然口语使用的是突厥语族的古突厥语,但书面文字上使用的却是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柔然语。都播(Tuβa)人的情况可能也与之类似。

因为粟特文内容已知(虽然很多与婆罗米字母部分并不重合),所以Bugut碑文中反映当时蒙古语族形态(可能对应了Proto-Mongolic或Para-Mongolic的形态)相对于历史内容,更加独特一些,例如:

  1. Bugut碑证明了之前构拟的Proto-Mongolic中存在的*p-和*-p-[2]。例如:
  • püker "公牛",对比中世蒙古语hüker,古典蒙古文üker,古突厥语öküz[3]
  • para-n "男人",对比古典蒙古文er-e,古突厥语är(复数är-än)
  • qapa“周围”,对比中世蒙古文qa'a-qu(古典蒙古语qaγa-qu)“关闭”,古突厥语qap-“关闭”

*p-在八思巴文反映的中世蒙古语中变为h-,并在现代的达斡尔语(为x-)、东乡语(为h-)、土族语(Monguor, 为f-)中保留。回鹘体的古典蒙古文中,h-用字头alef(喉塞音)拼写,在现代的核心蒙古语方言中最终脱落为喉塞音/零声母。

*-p-在八思巴文反映的中世蒙古语变为喉塞音,在回鹘体的古典蒙古文中用heth(-γ-)表示。在现代蒙古语核心方言中,和真的来自-γ-的情况一样脱落,其前后的元音合并为长元音。

2. 古突厥语的某些蒙古语族化特征,如单数-n与复数-t的交替,可能来自柔然语。同时,诸突厥语与蒙古语共享的某些词汇[如称号qaγan“可汗,复数为qaγad~qaγat;digin~tegin“特勤”,复数为digid~tegit]可能并非蒙古语借自突厥语,而是古突厥语借自某蒙古语族语言,尤其是柔然语。

另外,“然”更可能对的是柔然语的*ñ-,而绝不可能是*r-。因此“柔然”几乎不可能和“尼伦”[*niru-pun(?)<niru'un~niruγun]同源。

附原文转写与释读:

译文:

参考

  1. ^ 柔然语未必是,而且非常有可能不是中世蒙古语与现代蒙古语的直系先祖。因此,为严谨起见,不能说柔然语是蒙古语,而只能说柔然语属于蒙古语族。
  2. ^ Proto-Mongolic的*h-和Proto-Turkic的*h-常常被相提并论,尤其是对于阿尔泰假说的支持者而言。但是,在主流观点认为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的“同源关系”存在很大问题的情况下,这样的推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3. ^ 这里列举的古突厥语词汇仅因为形式与语义上的系统对应关系。至于蒙古语族与突厥语族的"同源"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user avatar

这个碑叫Khüis Tolgoi碑,以下简称KT。确实很震撼,KT碑的内容是现存史料完全没有出现的东西。

首先KT碑其实1975年就被学者发现了,但是取得的拓片质量很差,一直没有进展,这回法德土联合考察队用3D扫描重新取像,取得了突破进展,破译出来碑铭是一种蒙古语言。KT碑其实是用婆罗米文(Brahmi)书写的——也就是阿育王石柱上那种文字——而不是鄂尔浑突厥文(也叫突厥如尼文),这并不是草原上第一次出现婆罗米文,著名的突厥第一汗国的布古特(Bugut)碑也有一面是婆罗米文,也至今没有破译,KT碑的破译很可能可以给B碑提供参考。

KT碑的时代,如前所说,比布古特碑更晚,碑文中提到了突厥泥利可汗(583 - 约604)。碑主是一个被称作「再生为菩萨的可汗」(śińin bodisatva török qaɡ̆an,按隋唐音译大概可以叫尸忍菩提萨埵突陆可汗?)的人,似乎是「都播」(Tuwa)人的可汗,碑文多次提到了都播人(所以图瓦人归根到底还是蒙古人么……)。菩萨可汗跟「突厥的泥利可汗」有争斗。学者猜测这位可汗是当时铁勒人反对突厥汗国运动(比如回纥第一汗国、薛延陀汗国)的一部分(回纥当时的俟斤也叫菩萨,应该跟他老没什么关系)。这个碑自身没有提到任何柔然相关的东西,碑文中提到了阿那瓌(ańaqay),但是作为一个官号提及的,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显然不是指柔然末代可汗阿那瓌。不过在那个时代草原腹地出现的蒙古语族人群,当然应该跟鲜卑-柔然汗国的遗产有关,这个碑文是现存唯一的2 - 6世纪主导草原的那些蒙古语族人群留下的自我描述。

KT碑的语言可以肯定是一种蒙古语言,从词汇和非常典型的蒙古语式的黏着成分可以确定,这无疑是现存最最最早的蒙古语族语言的文字材料。澄清一下,蒙古语族是在草原上占重要地位的语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的东胡人,但是我们称呼原始蒙古语(Proto-mongolic)一般指的是古典蒙古语(大蒙古国时代的蒙古文字资料体现的语言)的直系祖先,也就是唐代蒙兀室韦那群人的语言。而与原始蒙古语已经分化的蒙古语族语言,比如契丹语、拓跋鲜卑语、柔然语、吐谷浑语这种,我们叫做Para-mongolic,para是对、旁、并、平行的意思,有人翻译成准蒙古语,不太好,大概可以叫旁蒙古语言。碑文的语言当然按定义也是一种para蒙古语言,不过它相比辽金契丹文反映的契丹语,更接近主流的原始蒙古语,这大概是契丹语创新比较严重的原因。

意义么,跟匈奴人肯定没关系,离得太远了。主要还是对东突厥内乱提供了新的材料,连都播部都推出了自己的可汗。还有给草原佛教提供了一些新信息,嗯,这碑完全没提腾格里长生天。以及,杭爱山地区在草原偏西,都播人按传统的说法是铁勒人,铁勒人本来基本被认为是(后代的)突厥人群的同义词;他们也使用蒙古语文,可以给拓跋汗国、柔然汗国时代草原人群的分布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国发现的这块7世纪的石碑,据初步研究是属于“准蒙古语系”的语言,这一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为我们理解早期突厥和蒙古语族群的历史、语言演变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直接证据。要深入看待这一发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语言学角度:解开早期突厥蒙古语族的神秘面纱 “准蒙古语系.............
  • 回答
    关于2017年七八月份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摩崖《燕然山铭》(“燕然勒石”遗迹)的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点:截至我知识的最新信息,并没有确切的官方考古发现或学术报告证实2017年七八月份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班固所书的《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燕然勒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指.............
  • 回答
    蒙牛乳业在疫情期间发布的“全力抗疫的同时请善待你的公司”这句话,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要评价这句话是否妥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在应对疫情的同时,企业也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的诉求。在疫情肆虐,企业面临巨大生.............
  • 回答
    咪蒙,这位曾经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作者,在2024年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入学机会》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篇由她本人发布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向她的粉丝群体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忙解决她儿子入学所面临的难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咪蒙2019年2月1日道歉信及停更事件的详细解读2019年2月1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曾一度风光无限的微信公众号“咪蒙”发布了一封道歉信,并宣布将停更两个月。这一事件标志着咪蒙这个曾经的流量收割者,在公众视野中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危机和转型。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事件的起.............
  • 回答
    中国乳制品协会发布的关于蒙牛、伊利等企业“左右国家标准”的辟谣声明,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起因: 国家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标准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乳制品行业而言,一个科学、严谨、合.............
  • 回答
    最近游戏圈里关于《原神》的讨论可不少,特别是UP主ametorin 在金苹果群岛发布的“无派蒙玩法”系列视频,可以说是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关注和热议。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仔细说道说道。ametorin 的“无派蒙玩法”是什么意思?首先,得搞清楚ametorin 做的这个“无派蒙玩法”到底是个什么路.............
  • 回答
    蒙古总统巴特图勒嘎向中国赠送三万头羊的举动,无疑是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乃至我们对两国关系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传承与情感的纽带: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三万头羊并非“凭空出现”的礼物。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在2020.............
  • 回答
    理解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满洲国,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各自的命运轨迹来审视,这样才能勾勒出它们鲜明的轮廓,并比较其异同。这两者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地缘政治巨变的产物,但它们的设计初衷、运作方式以及最终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 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诞生背景.............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复杂性在于触及了多个敏感的层面。首先,从文化和符号的解读角度来看,将纳粹标志出现在公众场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极易触碰历史的伤痛。纳粹主义及其相关的符号,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已经被全世界大多数人视为邪恶、仇恨和暴力的象征。尤其是在俄罗斯,作为二战.............
  • 回答
    如何看待外蒙古(今蒙古国)? 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视角看待外蒙古(今蒙古国),需要超越简单的“独立国家”或“历史遗留问题”的标签,深入了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多元的文化认同、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夹在”两.............
  • 回答
    《文明6》中忽必烈被设定为“中国”和“蒙古”的共同领袖,这一设定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历史、文化、游戏机制和玩家反馈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历史与游戏叙事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策略游戏中常见的权衡取舍。 一、历史背景:忽必烈的双重身份忽必烈(12151294)是蒙古帝国的重要人物。他是成吉思汗之孙,.............
  • 回答
    关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学生身穿印有蒙古上单字样衣服辱骂陈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据报道,该学生身穿一件正面印有“蒙古上单”字样(通常被认为是对陈睿的昵称或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源于某个网络梗)的上衣,并在校园内对陈睿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辱骂”.............
  • 回答
    14比0!日本男足一场“屠杀”:实力差距,还是策略得当?2021年6月,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继续进行,在一场引人注目的比赛中,日本男足以14比0的悬殊比分大胜蒙古队。这场一边倒的比赛,无疑再次将亚洲足球的实力差距摆在了世人面前。那么,这场“屠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
  • 回答
    《大明风华》作为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其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戏剧冲突的考量。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改为“明朝劫掠蒙古”这一情节,确实与史实存在较大偏差,需从历史背景、影视创作逻辑和观众认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的真正起因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极具.............
  • 回答
    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如何看待清王朝,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解读,绝非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尽量展现出那个时代蒙古人的真实声音和思考。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在清王朝统治的漫长岁月里,蒙古各部与清朝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张力的关系。正面或至少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藩属”的定位: .............
  • 回答
    黄金家族与欧洲王室的镜像: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巨龙”当我们谈论蒙古黄金家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时代,西方世界的目光往往被一种既敬畏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力量所吸引。在欧洲人眼中,这个从东方草原上崛起,横扫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无疑是一股颠覆性的力量,其统治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金家族”,更是被描绘成了.............
  • 回答
    蒙古国总统向中国赠送三万只羊,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几千只羊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外交姿态,背后是历史情谊、现实需求和未来合作的多重考量。咱们就从头说起。你知道,蒙古和中国,虽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但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困难时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挺让人意外和不太舒服的事情,尤其是当它发生在公众的视野里,比如直播间。蒙牛真果粒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消费品牌,其直播间的形象和言行举止,很容易被放大并与品牌本身产生关联。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首先,从主播个人的角度来看: 粉丝身份的表达: 主播在直播中公开表达自己是某位明.............
  • 回答
    蒙古国宣布从2025年起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这个决定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和政治信号,其影响触及蒙古国本身,也必然会对中国内蒙古地区产生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连带效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认同、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蒙古国恢复回鹘式蒙古文:历史的回归与现实的考量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