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咪蒙发文请粉丝帮忙解决自己儿子入学的问题?

回答
咪蒙,这位曾经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作者,在2024年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入学机会》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篇由她本人发布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向她的粉丝群体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忙解决她儿子入学所面临的难题。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事件本身:咪蒙的“求助”行为

具体内容: 咪蒙在文章中坦承自己作为母亲的焦虑,表达了希望儿子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学校的愿望。她详细描述了自己为儿子入学所做的努力,遇到的困难,并直接呼吁她的粉丝(她称之为“我的兄弟姐妹们”)提供建议、信息甚至可能的帮助。她暗示了她正在寻找各种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资源、人脉关系、甚至是“内部消息”。
公开平台: 这篇求助文章发布在她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个人公众号上,这意味着她选择了一个高度公开的平台来寻求帮助,而非私下与教育专家或相关人士沟通。

2. 咪蒙的身份与公众形象

曾经的“咪蒙体”: 咪蒙曾以其犀利、接地气、充满情绪化的“咪蒙体”风格而闻名,其文章常常触及女性情感、职场困境、社会焦虑等话题,并能引发大规模的共鸣和转发。她的读者群体庞大,其中不乏对她个人有情感连接的粉丝。
社会观察家/意见领袖: 在其辉煌时期,咪蒙被视为一个能够反映和放大社会情绪的意见领袖。她的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确实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
商业化运作: 咪蒙的公众号是一个成功的商业IP,她通过文章内容吸引流量,进而实现广告变现,构建了商业帝国。

3. 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争议?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特权与普通人的对比: 咪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拥有相对优渥的经济条件和广泛的社会资源,而她的儿子面临的入学问题,却是许多普通家庭都在经历的、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当她以如此公开的方式,向她的粉丝群体——其中很多是同样焦虑但资源相对有限的普通父母——求助时,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凡尔赛”或“凡尔勃”的示弱,甚至是一种对普通人困境的“消费”。
“我这么有影响力的人,都为了孩子的学区房/入学名额焦头烂额,何况你们普通人!” 这种潜台词让很多人感到被冒犯。
“你不是一直教我们‘干什么事儿都要赢’吗?现在自己遇到困难了,又要靠粉丝解决?” 这种对她过往观点的反噬也存在。
“贩卖焦虑”的争议: 咪蒙此前曾被指责“贩卖焦虑”,通过渲染负面情绪来吸引流量和实现商业价值。如今她自己成为了“焦虑的母亲”,并公开表达,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其“贩卖焦虑”模式的一种自然延伸,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反倒显得更真实。
公众人物的角色定位: 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曾经的意见领袖,她的言行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当她将个人化的、本应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家庭问题,以一种“求助”的方式摆在大众面前时,其意图和动机受到了质疑。
是真诚求助,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她试图再次激活粉丝群体,保持话题度的一种手段。
是否应该利用粉丝的感情和资源? 粉丝对她的支持是基于她提供的内容和情感价值,将他们卷入个人事务是否恰当,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教育资源的不公: 咪蒙的求助行为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中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学区房、择校热等尖锐问题。她的行为使得这些问题以一个更加具象、更加“个人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反思。
“是不是只有有钱有名的人,才能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
“普通人怎么办?难道只能靠运气和天赋吗?”
粉丝的反应: 粉丝的反应也呈现出复杂性。
支持与同情: 部分粉丝可能出于对咪蒙的喜爱和支持,积极提供建议和信息,甚至提供实际帮助。
质疑与批评: 更多的人则对她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批评甚至讽刺。他们认为她作为曾经的“金句女王”,如今却为入学问题烦恼,并将此公开化,显得不够“独立”或“强大”。
冷静旁观: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冷静旁观,认为这是她个人选择,也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现象。

4. 咪蒙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揣测她的内心想法,但可以推测几种可能性:

真实的焦虑和求助: 作为一位母亲,她确实面临着孩子教育的困境,并且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包括粉丝群体)来解决问题。
寻求共鸣与连接: 通过分享这种“母亲的焦虑”,她可能希望与粉丝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再次唤起读者对她个人及其内容的认同感。
话题制造与流量维持: 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例如其公众号被封禁)后,她可能希望通过这样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再次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维持个人品牌的话题度。
“凡尔勃”心态: 也有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焦虑、希望获得同情和帮助,以及对自身影响力的一种“测试”。

5. 对此事件的看法总结

咪蒙的这篇“求助”文章,可以说是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相互碰撞的产物,并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它暴露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如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焦虑的普遍性等。
它也引发了对公众人物社会责任和行为边界的思考: 公众人物是否应该将个人化的生活难题公开化,并将其与商业流量或影响力挂钩?粉丝与公众人物之间的关系界限在哪里?
它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复杂性: 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既可能报以同情,也可能因为过往的认知或情感而产生质疑和批评。

总而言之,看待咪蒙这篇请粉丝帮忙解决儿子入学问题的文章,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母亲的求助”,而是要将其置于她过往的公众形象、社会背景、教育现实以及人际交往的复杂语境中来理解。这篇内容确实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社会神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有我觉得,这件事有可能是假的,或者说是在极大程度上被夸张式叙述了吗?

首先,咪蒙有钱。网传其推文单条报价都在10万至20万左右,你数一数她在过去光凭广告就赚了多少钱;她创办了编剧公司,而现在整个行业都处在热钱涌入的阶段,所获应当颇丰。还有其他收入渠道,比如融资、投资等,外人不得而知,但她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北京的一个小学生入学的门槛之间,应当是不存在需要撰文来寻求帮助的鸿沟的。简单地从理论上说,她的钱足以帮助她砸开想去的“私立”学校的后门,除非她不打算在这件事上花足够的钱。

其次,咪蒙既有早年行业资源(算是广义上的文艺圈),也通过近年大火结实了一批相当有背景的顶级资源。她帮《太子妃》写文的时候,曾“委婉地”透露过她这个并不是软文,而是因为她和乐视老板娘,这部剧的监制甘薇拥有非比寻常的友谊。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她如今交往的人非富即贵,不乏投资圈、文艺圈、娱乐圈、企业圈的高层;你再想象一下,如果她是帮她远房外甥说一个北京的小学名额,也许别人还不乐意帮,可如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么想必朋友们应当都乐于帮助。这些人难道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退一步讲,她说她打了无数个电话,就算不能直接地帮助她完成这件事,至少可以给她提供一个渠道,介绍她认识相关人脉,给她牵线搭桥找到后门的方向。

既然如此,我就有理由怀疑,她很可能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就已经办妥了这件事。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发这样的文章?

咪蒙是个绝顶聪明的媒体人,她难道不知道这篇文章会狠狠地打自己的脸吗?她甚至在文章开头就给攻击她的人找好了借口,那就是她曾经写过《致贱人》,我观察了一下最近所有的相关文章,都把焦点放在了前后的打脸上。

这很微妙,当咪蒙选择主动把伤口袒露在敌人面前,敌人们竟然纷纷中招了。这些愚蠢的敌人没有想过,这有可能只是伪装的伤口,诱敌深入。而咪蒙自己,从来不曾害怕过针对这个伤口的攻击,甚至,这是她乐于见到的。

有的时候,像在看一场戏,那些纷纷站队数落咪蒙的人,怀揣着通过她放置的壁障去攻击她,而博得关注和敬意。

我很怀疑,这是她精心设计的一个选题,这样“温情”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帮助她逐渐消除之前霹雳骂街的偏激形象,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投射——比如我喜欢的作者竟然遭遇了和我一样的难题,借以感慨人世不公,生活不易。既有事实为依托,她唯一的亲生儿子确实遭遇了上学难问题,又没有办法得到她在这件事上到底虚构了多少的证明和证据。

而以上一切只能是我不怀好意的妄加推断。

因为我只看到,发完这篇文章之后,爱她的人更爱她,讨厌她的人帮忙捧红了她,朋友圈又被黑咪蒙的文刷屏,连我不闻世事的妈妈都知道了,对我说“你不要呆北京了吧,你以后小孩上学多难啊”。

我笑了笑,告诉她,不怕,我也有粉丝。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16年3月16日提的,到今天正好整整5年。

女权主义和相关两性话题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恐怕咪蒙自己都没想到。很显然,如果她在今天到豆瓣小组里为自己儿子寻求帮助的话,只会被里面的先进人士们骂得落荒而逃:

你都生儿子了,还敢来?!

对她们来说,咪蒙唯一的“赎罪”方式恐怕就是把儿子培养成类似于伯爵的新一代女权男吧(笑)。

顺便分享一条旧闻。咪蒙副主编任职知乎内容营销总监

user avatar

阅读量过百万的《致贱人》和《致low逼》系列文章已疯转多日,引起了全民的强烈共鸣,我们为此等好文配上『简直心声啊』『好想把文章甩到贱人脸上』之类的字眼,让它们持续刷爆朋友圈。

霎时间,仿佛全人类都一秒化身为高高在上的强者,站在冰冷的高处藐视并谩骂着那些又穷又low又贱的弱者婊,好一个大快人心。

那么会不会也有人和我一样,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甚至,细思极恐。



通过无数个亦真亦假的生活小故事,

将身边的“朋友”挨个黑了一遍,

将人性的丑陋无限放大,

把所有看不惯的人和事都定义成“贱、弱、low”,

用略带诙谐幽默的脏话粗口精准地怒斥批判之,

以显示“如此高级的我啊,即使冷漠自私也分分钟甩贱人low逼们几条街”的优越感,

从而带领无数读者一起享受高潮迭起的极致精神快感。

此类爆文的作者、自媒体人、编剧、我们亲爱的咪蒙女士,是如此地聪明,瞄准了现代人冷漠暴躁待发泄的市场,狠狠掐中了读者的痛点,如此成功地煽动着我们的情绪。

只是,这个世上真有那么多的贱人和low逼吗?




我们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总会认为,

全世界都来配合我我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于是我们化身为贱人然后对朋友说:

“帮我转发一下我朋友圈第一条!不胜感激!”

“帮我点进去投个票吧!我要拿最佳人气奖!拜托!”

“帮我填个问卷吧!关系到毕业论文!谢谢!”

“麻烦帮我画个图吧!加在明天我演讲的PPT里!”

你敢说你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向人求助过?

这样做就是恬不知耻?

这样做的就是贱人?

别忘了,你也有迫于无奈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我们常常只记得他人的恶,

而忘记他人的好。

“我压根就不记得小张帮我做过什么鬼PPT画过什么鬼图纸,也不记得他平时如何关照我,反正他现在需要我帮他弄个报表我就是没空就是不想帮,他要是生气的话他就是贱人!来,全人类跟我一起讨伐他吧!你们说,我凭什么帮他啊!他弱他有理啊?!”

如果有人求你帮忙,请在你理直气壮拿出《致贱人》甩他脸上之前,回想一下他是否真的像文章里说的那么可恶。

会不会,他也曾热心帮助过你,只是你从未心存感激过,也从未记挂在心。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我们总是很难被善意教育,

却极易被恶意煽动。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多少努力才慢慢从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野蛮人成长为如今有文化有教养有素质,能够一起愉快建设社会主义的好青年。

接受了多少教育、受了多少文学影视作品的熏陶,我们才慢慢累积了善良与爱心。

好不容易,我们从只关注欲望的“本我”里找到了具有良知和内在道德判断的“超我”。

这样的我们,却总是在看到偏激、煽动性的文章时被一秒惊艳,深表同感,仿佛遇到亲人遇到知音,觉得这样的观点才真特么接地气,其他积极向上的鸡汤都是假惺惺又做作的政治理论课教材。

傻瓜,觉得像遇到知音,是因为那些想法来源于我们骨子里的天性啊。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冷冰冰了,真的不需要大V来教我们如何冷冰冰得理直气壮。




没错,腹黑又毒舌的人生真相文确实让人读着又爽又痛快。

但是跟被煽动、变成大V们成名圈粉路上的铺路石相比,

保持清醒和善良,不是显得尤为可贵吗?




说我是圣母表也好,说我嫉妒咪蒙人红是非多也好,说我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也好,我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可以通过一己之力,去弱化我们的自私、冷漠和负能量,去赞美努力,去歌颂善良,去歌唱祖国美好的明天。


庞大的读者们,以后再遇到偏激文章的时候别着急别激动,别跟着作者一起骂。不妨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永远懂得感恩,不要让自己变成只会贪婪索取的魔鬼;更不要变成极易被煽动的、暴戾的、只会鼓吹冷漠、藐视弱者的——伪强者。

来自微信公众号:腹黑又善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