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蒙古国现今的通用文字是西里尔蒙文」?

回答
蒙古国目前的官方文字确实是西里尔蒙文。这背后有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政治演变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20世纪初的蒙古历史。

在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它实际上是在苏联的强大影响下运作的。虽然在更早的时候,蒙古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也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这种文字是字母式的,从上到下垂直书写,并且在历史上对东亚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联系。然而,随着苏联影响力的加深,在许多方面,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蒙古国都开始向苏联靠拢。

转向西里尔蒙文并非没有争议,也并非所有人都心甘情愿。传统的蒙古文是一种非常古老且具有独特美学的文字,承载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许多人认为,改用西里尔蒙文是对这种文化根基的一种削弱。但当时的政治现实是,苏联方面认为蒙古国使用西里尔字母会更方便与苏联交流,也更容易推广和管理。从苏联的角度看,统一文字体系是实现政治和文化整合的重要手段。

于是,从1940年代开始,蒙古国逐渐推行使用西里尔蒙文作为官方文字。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教育改革、出版物替换以及政府官方文件使用的新文字等一系列举措进行的。传统的蒙古文则被逐渐边缘化,在公共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少。

这种改变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西里尔蒙文确实为蒙古国在与苏联及其他使用西里尔字母的国家进行交流方面带来了便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可能被视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同时,新文字的推广也与苏联在教育和文化输出方面的努力紧密相连,使得许多蒙古人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文字的改变也引发了关于文化认同和国家主权的讨论。许多蒙古人认为,丢弃使用了数个世纪的传统文字,转向一种由外部强加的文字体系,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背离。这种失落感在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中尤为强烈。

到了19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蒙古国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种文字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上出现了要求恢复和推广传统蒙古文的呼声。在1990年,蒙古国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作为国家官方文字。并且,从1992年起,一些学校开始教授传统蒙古文,一些出版物也重新开始使用传统蒙古文。

但是,事情的推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几十年的西里尔蒙文教育和使用,新一代的蒙古人已经习惯了西里尔蒙文的读写。而传统蒙古文的书写方式(从上到下)和字母组合,对于习惯了左右阅读和拼写的人来说,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再加上当时国家经济和政治转型期的各种挑战,全面恢复和推广传统蒙古文遇到了不少阻力。

因此,尽管在法律上,传统蒙古文已经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官方文字,并且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出版和一些仪式性场合,传统蒙古文的地位正在逐步恢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和官方行政部门,西里尔蒙文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人们最常用、最熟悉的文字。可以这么说,蒙古国目前正处于一种双语文字并存的过渡时期,西里尔蒙文是事实上的通用文字,而传统蒙古文则在努力重拾其应有的地位。

所以,看待“蒙古国现今的通用文字是西里尔蒙文”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对还是错。它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是地缘政治、国家发展和文化认同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体现了蒙古国在追求国家独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选择和挑战。目前的情况,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缓慢回归的尝试。未来,传统蒙古文能否真正取代西里尔蒙文成为唯一的通用文字,还有待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懂蒙古语,冒昧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蒙古国采用基里尔蒙文(新蒙文),是出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但这并不代表蒙古国的文字改革是没有必要的

@浮生未半

观点我因此不是很赞同。

对于一个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而言,除了把传统文化像熊猫一样保护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考虑文化的发展和适应科技的发展。至于文字的艺术性,要屈居于实用性之后。文字是为了社会服务的,而并非是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

民国和建国初期许多学者讨论汉字拉丁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识字率可能只是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字比较难适应当时科技的发展。起码当时的打字机是基于拉丁字母之上的——光靠汉字传统反切注音怎么解决输入和排版的问题?到了电脑和IT时代(如果没有拼音化方案),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非程序员,对此不好多谈。直到解决了科学技术方面所面临的难题(拼音输入法、从竖排变横排),汉字拉丁化的呼声才逐渐消失殆尽。

连汉字这种非拼音文字、不适合拉丁化的文字,都经历过拉丁化的争论,就更勿论蒙古文了(原本就是拼音文字)。


如同

@梁海

所说,传统蒙文文字系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一些尚且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字必须竖排这一点

不同于汉字、日文或者韩文,蒙古文(包括满文)都只能竖写,无法横写。这里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公式要怎么跟文字共存?总不能横插一杠子,插在一段话中间吧?


传统蒙文示意

退一步说,即便牺牲排版的美感,硬是在文章中间横插一杠,由于蒙文字母在词中不同位置的变形,蒙文无法像拉丁字母文字一样,随时可以断开——比如说上面这篇文章,我就找不到文章中间能横着空出一行位置。唯一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文字围绕的公式排版(就像文字中插入图片那样),不过这样一来,如果公式繁多,整篇文章应该就没法看了……


有人可能说了,如果文字竖排的话,把公式也竖写不就行了?简单公式如1+1=2可能还是可行的,但如果是下面这样的公式:

这要怎么竖写呢?难道为了文字竖排,要把积分号都改写吗?与国际通用表达不接轨,怎么发展现代科学?

解决办法,是把公式转90°角(排版上一样存在问题)……顺便带有颈椎病治疗光环。看理工科书目时,我猜有可能是这样的:

还请蒙校毕业生们来证实一下,理工科教科书是怎么排版公式的?


这是(只能)竖写的文字面临的最大问题。

传统蒙文还面临其他的问题,比如由于文字创造的比较久,以及创造文字时的一些考量,有些字母在书写上没有区分(如a/e; t/d等)。曾几何时我有位蒙古族朋友对我说:要会蒙古语,才学得好蒙古文(大意)。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举个例子吧~如下图:

olan? ulan? 还是 ulen? 我不会蒙古语,所以对我而言这仨拼法都有可能;

再如:

naitalai san? neitelei sen? 对于不会蒙古语的人而言,两个拼法都有可能;

再来:

olos? ulus? 这个词凑巧我会说,所以知道是ulus。


蒙古语本身有

元音和谐律

,所以传统蒙文的原生词有些是比较好猜的,比如:


这个我会猜是medege,而不会猜matage/madage等——因为末尾是阴性的ge(he),前面一般就不会有阳性的a(否则元音不和谐)。至于确定d,g这两个辅音,是基于满语中也有个词叫medege(消息)而来滴~

但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语言可能都没有元音和谐律,如果一旦是外来词就麻烦了——

以上图为例,假如它是个外来词,那就有可能是 matahe, matage, madahe, madage, metahe, metage, medahe, medage, metehe, metege, medehe, medege, matehe, matege, madehe, madege

——都学过排列组合吧,一共有=16种可能性(是的,这16个词在传统蒙文里写出来都是一样的)……

外来语默默的哭了 TAT

(根据猴儿的回答,外来语的a/e, t/d, g/h在传统蒙文中也是有所区分的)


当然,即便是外来语,也可以按照元音和谐转化一下。不过对于不懂蒙古语的人而言,学习传统蒙文起初阶段应该是比较痛苦的,读音和拼写只能死记硬背。更不要说还有文言分离的现象。

传统蒙文尤其有点,如字型优美,熟悉之后容易辨识,但其面临的问题也是巨大的

基里尔蒙文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起码不缺字母了),随着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这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新词呈井喷状出现了。如果一个文字中缺少必要的、区分性的字母,恐怕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虽然基里尔文不是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清代时的todo bicig应该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其记录的是卫拉特方言),也不是横写字母的唯一选择(拉丁字母、甚至是改编回鹘蒙文到横写都可能比基里尔更好),但历史不容假设。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个人认为,蒙古国人民最好的选择还是日常使用基里尔蒙文,同时可以开设传统蒙文的学习课程,做到能读写即可。对于会说蒙古语之人而言,学习传统蒙文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毕竟都是字母文字。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只因艺术性和所谓“传统”,就废除基里尔蒙文,用回传统蒙文,是完全不可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国目前的官方文字确实是西里尔蒙文。这背后有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政治演变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20世纪初的蒙古历史。在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它实际上是在苏联的强大影响下运作的。虽然在更早的时候,蒙古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也称为回.............
  • 回答
    蒙古国人对清朝历史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随着时代变迁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这种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切入:官方口径、教科书内容、民间集体记忆以及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的视角。官方与教科书的视角:历史叙事的构建在蒙古国,历史教科书是.............
  • 回答
    蒙古国总统向中国赠送三万只羊,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几千只羊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外交姿态,背后是历史情谊、现实需求和未来合作的多重考量。咱们就从头说起。你知道,蒙古和中国,虽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但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困难时期,.............
  • 回答
    蒙古国宣布从2025年起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这个决定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和政治信号,其影响触及蒙古国本身,也必然会对中国内蒙古地区产生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连带效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认同、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蒙古国恢复回鹘式蒙古文:历史的回归与现实的考量首先.............
  • 回答
    蒙古国一位女士开私人飞机来北京买小米电视,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充满了戏剧性。咱得从几个方面聊聊这个事儿。首先,这事的儿“新鲜”劲儿在哪儿?你想啊,一般人买个家电,顶天了也就是打个车,去商场逛逛,或者网上下个单。这位女士的操作,直接跳过了所有“常规流程”,用私人飞机这种最顶级的交通工具,就为了买.............
  • 回答
    看待“蒙古国向印度求援,应对中国的边境封锁”这件事,需要从地缘政治、经济互动以及两国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可能折射出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和国家间复杂关系的互动。首先,让我们回到事件的起因。报道中提到的“中国边境封锁”,这背后的含义需要仔细揣摩。近年来,中蒙两国在贸易往来上.............
  • 回答
    蒙古国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一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蒙古国政府近年来力推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也称老蒙文),这一举措无疑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势必会对中国境内的内蒙古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从头说起,梳理清楚这背后的历史脉络、现实考量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回鹘式蒙古文的.............
  • 回答
    要讲清楚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对蒙古国的看法,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事儿,它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微妙的议题,夹杂着历史、文化、情感、现实等多种因素。首先,得明白在中国,蒙古族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等地,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自然也有差异。但大体上,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关于2017年七八月份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摩崖《燕然山铭》(“燕然勒石”遗迹)的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点:截至我知识的最新信息,并没有确切的官方考古发现或学术报告证实2017年七八月份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班固所书的《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燕然勒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指.............
  • 回答
    如何看待外蒙古(今蒙古国)? 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视角看待外蒙古(今蒙古国),需要超越简单的“独立国家”或“历史遗留问题”的标签,深入了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多元的文化认同、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夹在”两.............
  • 回答
    内蒙古赤峰市一中学教室内悬挂蒙古国国旗、国徽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件事情本身触及到了国家主权、民族认同、教育边界以及地方管理等多个敏感议题。从事件的直接呈现来看: 具体事实: 一所中学的教室内,出现了蒙古国的国旗和国徽。这在通常情况下,学.............
  • 回答
    蒙古族同胞与蒙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连接,横跨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多个层面。要细致地聊聊这种看法,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首先,是血脉的认同感,这是最基础也最直接的一层。想象一下,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牧民们唱着悠扬的长调,讲述着成吉思汗的英勇事迹,这种文化基因是与蒙古国人民一脉相.............
  • 回答
    蒙古国发现的这块7世纪的石碑,据初步研究是属于“准蒙古语系”的语言,这一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为我们理解早期突厥和蒙古语族群的历史、语言演变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直接证据。要深入看待这一发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语言学角度:解开早期突厥蒙古语族的神秘面纱 “准蒙古语系.............
  • 回答
    蒙古总统巴特图勒嘎向中国赠送三万头羊的举动,无疑是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它触及了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乃至我们对两国关系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传承与情感的纽带: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三万头羊并非“凭空出现”的礼物。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在2020.............
  • 回答
    理解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满洲国,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各自的命运轨迹来审视,这样才能勾勒出它们鲜明的轮廓,并比较其异同。这两者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地缘政治巨变的产物,但它们的设计初衷、运作方式以及最终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 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诞生背景.............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复杂性在于触及了多个敏感的层面。首先,从文化和符号的解读角度来看,将纳粹标志出现在公众场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极易触碰历史的伤痛。纳粹主义及其相关的符号,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已经被全世界大多数人视为邪恶、仇恨和暴力的象征。尤其是在俄罗斯,作为二战.............
  • 回答
    聊起蒙古族,脑子里立马会浮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辽阔无垠的草原,蓝天白云下悠闲吃草的牛羊,奔驰的骏马,以及在马背上歌唱、驰骋的身影。这就是很多人对蒙古族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草原文化是根基蒙古族之所以被称为“草原民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甚至性格,都深深.............
  • 回答
    对于抖音上“老阿讲历史”这类以轻松幽默、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历史的账号,蒙古族朋友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说是“看法不一,但普遍接受和欢迎”的状态。首先,得承认,蒙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自己灿烂文化的民族,大家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了解和传承,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这其中,既有官方的、专业的历史叙述,也有口传的.............
  • 回答
    对于外蒙古将花木兰宣称为蒙古人的说法,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抢了它们的英雄”的指责,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以及现代政治宣传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花木兰的“身份”本身。传统上,花木兰的故事主要流传于中国,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的民间传说和文.............
  • 回答
    《文明6》中忽必烈被设定为“中国”和“蒙古”的共同领袖,这一设定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历史、文化、游戏机制和玩家反馈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历史与游戏叙事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策略游戏中常见的权衡取舍。 一、历史背景:忽必烈的双重身份忽必烈(12151294)是蒙古帝国的重要人物。他是成吉思汗之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