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就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了吗?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喜欢音乐的人的心坎里。说当代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这其实是一种有些片面的说法,但背后又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的感受和现象。咱们一点一点地聊聊这其中的原因。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古典音乐”。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模糊,如果严格按照时间划分,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那确实现在已经过了那个范畴。但大多数人提到“古典音乐”,可能更多指的是那种有一定复杂性、结构严谨、需要乐器演奏、往往带有深刻思想内涵的音乐形式,包括了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20世纪的一些重要作曲家。

那么,回到你的问题:当代就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了吗?

答案是:有,但他们可能不被大众如此鲜明地贴上“古典”的标签,或者他们的音乐与我们过去对“古典音乐”的想象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的错觉呢?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古典音乐”定义的演变与模糊化:

历史的长度带来的视角: 我们现在称之为“古典音乐”的那些伟大的作曲家,比如巴赫、莫扎特,他们生活在几百年前。他们的音乐在当时是前沿的、创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被奉为圭臬,成为了一种“经典”,而“经典”往往就带有了“过去”的色彩。当代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还在被时间考验,而且他们的创作语境和之前的作曲家完全不一样。
音乐风格的极大丰富: 20世纪以来,音乐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指数级的。除了延续传统技法和风格的作曲家,大量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响实验、新的创作理念层出不穷。从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简约主义,到各种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尝试,音乐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这使得“古典音乐”这个标签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一个作曲家可能深受巴洛克影响,但又大量使用电子音效,我们该怎么定义他?

二、 “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接受度变化: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主导: 现代社会,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行音乐(流行乐、摇滚乐、嘻哈、电子舞曲等)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听觉空间。这些音乐往往节奏感强、旋律易记、歌词直白,更容易被大众快速消费和接受。
“古典音乐”的门槛感: 相较而言,一些当代“古典风格”的音乐可能需要听者有更多的音乐知识储备,更能欣赏其结构、和声、配器上的精妙之处。这种“门槛感”让它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中处于劣势,难以像流行音乐那样获得广泛的关注。人们可能会觉得“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
乐团和音乐节的选择: 即使有当代的“古典风格”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需要乐团排演、音乐节演出才能被更多人听到。然而,很多乐团和音乐节为了吸引观众,依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经典作曲家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有更高的市场号召力。推广新作品,尤其是风格比较实验性的新作品,风险和成本都比较高。

三、 当代作曲家的创作方向与“古典”的关联:

风格的多元与融合: 当代那些还在坚持创作有深度、有复杂性的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可能很难用过去简单的“古典”标签来概括。他们可能吸收了爵士、民族音乐、电影配乐,甚至摇滚乐的元素。他们的音乐可能更强调音色本身的美感、节奏的复杂性、结构的非线性发展,或者对声音材料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
“新古典主义”及其后续: 上世纪中期以来,也出现过一些“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们试图回归过去某些时代的风格和技法,比如斯特拉文斯基晚期的一些作品,或者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某些作品。但即便如此,他们的音乐也融入了20世纪的作曲技法和时代精神,并非简单的复古。在他们之后,也有作曲家在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同时,进行更个性化的创新。
学院派与实验派: 在高等音乐学府和作曲系里,依然有大量的作曲家在进行着他们所谓的“严肃音乐”或“当代艺术音乐”的创作。他们钻研和声学、对位法、曲式结构,但同时也会拥抱新的技术和理念。这些作品可能更多地在音乐学院、专业音乐节、作曲家沙龙等圈子里流传和讨论,尚未完全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到底有没有“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

有!他们只是名字不那么如雷贯耳,作品风格不那么“标准”。

你搜索一下21世纪重要的作曲家名单,会发现很多人的名字。比如: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他的音乐融合了极简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旋律优美且富有力量,很多作品都得到了广泛演出和好评,比如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和《死亡之门》。
托马斯·阿德斯(Thomas Adès): 英国新生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作品风格多变,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精湛运用,也有大胆的创新,他的歌剧《暴风雨》和交响曲《西方之路》都备受瞩目。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尽管他更多被归类为极简主义音乐的代表,但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他的音乐在很多“非古典”场合也被接受和喜爱。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乔治·本杰明(George Benjamin)、凯·霍尔斯特·维尔(Kaija Saariaho,已故,但其作品仍有深远影响)、奥拉·埃利森(Olafur Arnalds,他的音乐常被描述为“新古典”或“实验性古典”)。

这些人都在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深度和复杂性、需要高水平演奏技巧的音乐。他们可能没有莫扎特的时代影响力,也没有贝多芬那样定义了一个时代,但他们是当代音乐世界的创造者。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的感受:

1. “古典”标签的时代局限性: 我们习惯性地将历史上的伟大作曲家定义为“古典”,而当代作品尚未具备这种历史沉淀。
2. 音乐风格的极度分化: 当代音乐的边界无限拓展,使得“古典”的定义变得模糊,很多当代作曲家无法被简单归类。
3. 传播媒介和大众口味的变化: 流行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具有一定门槛的“严肃音乐”难以获得广泛关注。
4. 乐团和市场对经典的偏爱: 推广新作品的挑战较大,经典作品更容易获得演出机会。

所以,与其说“当代就没有古典音乐作曲家”,不如说 “当代有着为数众多创作复杂、艺术性强的音乐的作曲家,但他们的音乐可能以新的面貌出现,并且尚未被大众习惯性地用‘古典’来称呼,或者他们本身也不想被简单地‘古典化’了。” 他们在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进行着一场场关于声音、结构和情感的探索。听懂他们,或许需要一点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题的出现,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对“古典音乐”还是有误解的。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初期,其在当时主要是用于概括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7),以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创作的音乐。但随着被广泛的使用,其所指的时期范围被也不断的扩大,最宽泛的定义甚至可以覆盖整个西方音乐。

“古典音乐”在《牛津英文辞典》和《朗文辞典》的定义中,都提到了一个单词“serious”,这个单词有一些材料中会翻译成“严肃的”,但更合理的一种翻译是“启发人思考的。”这是古典音乐区分于其他音乐的最大特质。

一般来讲,“古典音乐”多是指作曲家运用“专业作曲技术”进行创作的音乐作品,西方的“民间音乐”通常来讲是不被算作是“古典音乐”范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历史,看出“作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作曲技术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一时期的很多作曲家如:晚期浪漫主义的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等,都面临着一个尴尬问题,即:

即便是掌握了时代最扎实、全面的作曲技术,还是无法超越前人。

在“调性音乐”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调性音乐创作的所有可能基本都被前辈作曲家尝试过了,基本已经没有了突破的空间。而再想要进步,就得颠覆。于是,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十二音作曲技术相继出现。由此,音乐开始走向了“无调性”的时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旋律性”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

不好听。

从20世纪开始,音乐作品越来“难听”,有很多作曲家将建筑、美术、哲学、科技等领域的观念与技术运用到音乐中,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音乐流派。在这样的趋势下,缺乏“可听性”的“古典音乐”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野,成为只在“专业音乐”领域(音乐学院)活动的音乐。

所以,当代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许许多多“古典音乐作曲家”,他们创作了非常多的“古典音乐”作品,只不过大家很难听到。可能,大家更熟悉的“古典音乐”,还是“旋律性”更强的作品。


和大家分享一段当代作曲家们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大家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视频信息:我现场录的某一次演出彩排,作品叫什么我记不住了,发这个视频不知道涉不涉及版权问题,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