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 年疫情能否结束?实体经济会好转吗?

回答
2022 年,关于疫情能否结束以及实体经济是否能好转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题,它牵扯到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联动,以及我们每个人生活轨迹的改变。

疫情能否结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结束”的定义。如果指的是病毒完全消失,回到“无疫情”状态,那么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SARSCoV2 病毒已经证明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传播能力,并且已经扩散到全球范围。更现实的“结束”可能意味着:

病毒变成一种可控的、与人类共存的季节性疾病。 就像流感一样,虽然每年仍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感染和死亡,但不会再对社会运作和医疗体系造成系统性冲击。这需要病毒毒力进一步减弱,以及人类获得足够的免疫力(通过疫苗和自然感染)。
大规模爆发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状态解除。 这意味着各国政府不再需要采取极端的封锁、限制旅行等措施,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常态。

2022 年,我们看到了希望,也面临着挑战。

希望所在:

疫苗的普及和有效性提升: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特别是加强针的推出,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病毒的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朝着毒性减弱的方向演变(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如辉瑞的Paxlovid等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感染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降低病情恶化的概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挤兑。
科学认识的深化: 我们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更精准地采取防控措施,而不是“一刀切”。
各国策略的调整: 许多国家开始探索“与病毒共存”的模式,逐步放宽限制措施,将重心从“清零”转向“减损”。

挑战依然严峻:

病毒变异的不可预测性: 新变异株的出现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性更强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都可能打乱现有的防控局面,导致疫情反复。
疫苗接种不均衡: 全球疫苗接种率存在巨大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面临疫苗短缺的问题。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为病毒的持续传播和变异提供了温床。
“后遗症”(Long COVID)的持续影响: 即使病毒毒性减弱,一部分感染者仍然可能面临长期的健康问题,这会持续对医疗系统和劳动力市场造成负担。
公众对防疫疲劳的普遍存在: 长期的疫情管控让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疲惫感,对严格的限制措施接受度降低,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所以,2022 年,“疫情结束”的可能性,更像是从“紧急状态”向“常态化管理”的过渡,而非一蹴而就的终结。 许多地区或许能逐渐摆脱最严峻的封锁和限制,但病毒仍然会存在,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应对和适应。

实体经济的状况,则紧密地与疫情走势以及一系列全球性因素相互作用。

2022 年,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注定坎坷,充满了挑战。虽然有积极信号,但整体而言,我们可以预见一个充满韧性但也面临巨大压力的局面。

经济好转的积极因素(驱动力):

疫情管控的逐步放松: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各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措施逐步放宽,这为线下消费、旅游、服务业的复苏提供了空间。例如,旅游业的逐步开放,航空业的缓慢恢复,都对实体经济有提振作用。
供应链的逐步修复: 2021 年全球供应链的紧张状况在 2022 年有所缓解,尽管仍有局部紧张,但整体物流效率有所提升,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输的成本压力有所下降。这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
各国政府的刺激政策: 许多国家继续实施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例如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等,这些政策能够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消费需求的释放(滞后效应): 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恢复后会逐步得到释放。例如,人们更愿意外出就餐、旅游、娱乐等。
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驱动: 疫情加速了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阻力):

全球通胀压力高企: 这是 2022 年实体经济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俄乌冲突加剧了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叠加疫情期间的供应链问题和各国大规模财政刺激,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普遍的通胀。
货币政策收紧: 为了抑制高通胀,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收紧货币供应。加息会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了能源和粮食市场,还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投资和信心造成打击。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 一些行业仍然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行业的失业率较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存在结构性矛盾。
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部分国家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可能对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造成潜在风险。
疫情反复的潜在风险: 尽管情况有所好转,但新变异株的出现或局部疫情的爆发,仍然可能对特定地区或行业的经济活动造成干扰。

总而言之,2022 年的实体经济,更像是一场在复杂环境中艰难前行的马拉松。 我们能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消费复苏的迹象、供应链压力的缓解、以及科技驱动的新增长点。然而,高企的通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地缘政治的动荡,构成了强大的逆风。

可以预见的是,实体经济的复苏将呈现“不均衡”和“分化”的特点。 那些与科技、绿色产业相关的领域,以及抗通胀能力较强的企业,可能会表现得更好。而依赖大宗商品、受全球需求影响较大的行业,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意愿的恢复,将是经济能否真正步入健康复苏的关键。

所以,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说疫情前是经济的顺风顺水,疫情初期是狂风骤雨,那么 2022 年,经济就像是在风雨初歇后的海岸边,沙滩还在,但海浪仍然拍打着,脚下的沙子也变得松软,你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地前行,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可能再次袭来的巨浪。

至于是否会“好转”,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挑战中寻求稳定和结构性优化”。经济活动不会完全停滞,总会有向好的动力,但要回到疫情前的快速增长轨道,或者说达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强劲好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确定的全球环境。我们的重心,或许会更多地放在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新的增长机遇,而不是仅仅期盼回到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不了了,美国现在充分发挥自己指鹿为马的本事,雇佣汉奸把死亡百万说成大胜利。你说他们拼命干错事,能有好么。


现在看外国新闻15分钟我们党走向胜利,15分钟反对党带我们走向失败。

——然后做个两小时专题节目国外水深火热

充分发挥洗衣粉精神,前两年是新疆忽悠的快没人看了,今年整个大活,替俄罗斯入侵一把乌克兰。

想起去年小李子的电影《不要抬头》讲述陨石即将撞到地球。一开始总统还想靠这个赚政绩,但反对党则是坚定瞄准总统总统丑闻,当发现解决不了的时候,就用更多新闻吸引观众,总之不要抬头看陨石就好了。

现在美国需要外国不止水深火热,至少也要奴隶社会,战火纷飞,种族灭绝这些耸人听闻的题材才能让群众别去关心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别去注意窗外的枪战,别去在意面前的零元购。别去想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user avatar

我真的很好奇中国的疫情会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结束?

疫苗接种率已经那么高了,至少我认识的人都打过疫苗了,连我住在乡下八十好几的外公外婆都打了。新冠特效药的新闻也不止一次出现了,可现在防疫还是这么严格,过年能不能回家全靠运气。我觉得世界范围内,新冠是消失不了了,新冠都变异好几轮了,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同样的抗疫政策,需要坚持多久呢?十年?一百年?永远?

不好意思,我回答不了作者的问题,我盼着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

user avatar

美国放纵疫情,中国放纵房价。

疫情后半程越看越像美国国运赌对了。疫情前倒是美国各种产业空心,确实看起来有问题,不过通过疫情和美国看到中国在疫情初期的表现自我发现了问题并且开始纠偏和修正,制造业回流美国,包括重要的全球供应链必须在美国设厂,给补贴。

可以说疫情把美国从睡梦里叫醒了。或者更直白的说,通过疫情,中国把美国从梦里叫醒了。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那么疫情后美国更加难以超越。


补充一句:现在连钢筋出厂都要做核酸,这利益集团够不够强

最近听到一个笑话:

记者采访乌克兰基辅动物园管理员:“为什么俄罗斯军队包围动物园20多天了一直进不来?”

管理员回答:“他们没有48小时核酸报告,现在正被我们拦在外面准备统一做全员核酸?”

记者问;“全员核酸做几次?”

管理员回答:“那得看防疫爱好者想赚多少钱!”

user avatar

能不能结束不知道,我只是心里相信能而已。

但经济很难好转,因为经济从18年开始就下滑了,疫情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另外因为盘子已经压碎了,即便是疫情真的从临床意义上结束,那碎掉的盘子还需要粘回来,太难了。

user avatar

结束?好转?现在的状况是再也回不到疫情前了。无论是欧美的躺平还是国内的管控,都重创经济。除非特别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出来还差不多。这还得看病毒怎么变异,奥密克戎的继任者是什么样子,只要天知道。

user avatar

国内经济好转一方面要坚持“动态清零”,还需要要靠全国统一的流调信息系统

外媒有分析共存对经济影响的文章,国内大部分媒体选择性的没有转载。

如果想推测下“共存”后工业怎么样,可先参考下越南。

一,越南“共存”后面临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

随着Covid的蔓延,工人急性感染而请假离岗,越南北部的外国工厂争先恐后的雇佣工人

题目 Foreign factories in the north scramble to hire workers as Covid spreads[1]

报道时间:2月27日


Foreign factories in northern Vietnam are recruiting workers in large numbers to ensure they have enough bodies 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contract Covid-19.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染Covid-19,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工人,越南北部的外资工厂正在大量招聘工人。

At Japanese factory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sco International in Hanoi, 20 out of 200 employees are currently infected.

在河内的日本工厂设备制造商Osco国际,200名员工中有20人被感染。


"As these employees have to stay at home, others are working overtime to ensure the supply chain operates normally," a spokesperson for its factory in Hoai Duc District told VnExpress International.

"由于感染员工必须呆在家里,其他人正在加班加点,以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其位于Hoai Duc区的工厂发言人告诉VnExpress International。


At the Bac Thang Long Industrial Zone in Hanoi, a company that makes car parts has seen 40 percent of its workforce go down with Covid.

在河内的Bac Thang Long工业区,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已经看到其40%的员工因新冠而离岗。


A spokesperson said, requesting that the company not be named: "The increase in cases has affected our production. Some units have seen productivity decrease by 10 percent."

一位要求不透露公司的名字发言人表示:" 病例的增加影响了我们的生产。一些单位的生产率下降了10%。


The company is hiring temporary workers to make up for the labor shortage, but with Covid spreading in Hanoi, the management is concerned that newcomers will infect old ones.

该公司正在雇用临时工来弥补劳动力短缺,但随着新冠在河内的蔓延,管理层担心新来者会感染旧工人。


"Due to the severe shortage of workers, we have to ask even those who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Covid cases to come to work if they do not show symptoms," the spokesperson said.

"由于工人严重短缺,我们甚至必须要求那些与Covid病例接触过,但没有出现症状人来上班"发言人说。

Workers are seen at a factory of Hosiden in Bac Giang Province in October 2021. Photo courtesy of the Vietnam Government Portal

The two companies are among many in the north scrambling to hire workers.

这两家公司是北方众多争先恐后地雇用工人的公司之一。

On Sunday, Vietnam record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Covid cases in a single day: 86,966. In the last seven days it has been nearly 52,000 a day on average.

周日,越南记录了单日最高的Covid病例数:86966。在过去的七天里,平均每天接近52,000人。

I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government telling people to live with Covid and resumes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including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revive the economy after two years of restrictions.

这归因于政府告诉人们与Covid一起生活,并恢复了所有经济活动,包括旅游和国际旅行,以在两年的限制之后恢复经济。

The Hanoi employment exchange, in partnership with its counterparts in six other northern localities, is looking for over 19,300 workers and conducting interviews online.

河内就业交流中心与其他六个北部地区的同行合作,正在寻找超过19300名工人并进行在线面试。

Factories in Bac Giang Province, where eight industrial parks are located, are looking for over 35,000 workers this quarter.

八个工业园区所在的北江省的工厂本季度正在寻找超过35000名工人。

One of them, Japanese electronic components manufacturer Hosiden, said nearly 500 of its 5,200 workers contracted Covid this month.

其中一家,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Hosiden表示,本月其5200名工人中有近500人感染了新冠。

Every day there are dozens of new cases, and since the absence of a single worker could affect an entire production line, it is rushing to hire more, chairman of its labor union, Nguyen Van Tan, said.

工会主席阮文坦(Nguyen Van Tan)说,每天都有几十个新感染者,由于一名工人的缺席可能会影响整条生产线,因此它急于雇用更多人。

Another reason for the rush is that 10 percent of employees did not return to work after the Lunar New Year holidays earlier this month, he said.

他说,匆忙招聘的另一个原因是,农历新年假期后,10%的员工没有重返工作岗位。

The company has lowered its requirement so that any candidate who is literate could apply, and offers to subsidize house rent, he said.

他说,该公司已经降低了要求,以便任何识字的候选人都可以申请,并提出补贴房屋租金。

In Hanoi, a Jap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has seen Covid ravage up to two thirds of some departments.

在河内,一家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看到新冠影响了多达三分之二的部门。

"We are recruiting new employees with a contract period of six months to make up for the temporary labor shortage," a spokesperson said, requesting that her company not be named.

"我们正在招聘合同期为六个月的新员工,以弥补临时劳动力短缺,"一位发言人说,要求她的公司不具名。

She also said a referral bonus of VND1.5 million ($66) is offered to employees who successfully refer someone.

她还表示,向成功推荐某人的员工提供150万越南盾(66美元)的推荐奖金。

Vu Quang Thanh, deputy director of the Hanoi employment exchange, expected companies to continue hiring in large numbers as the economy recovers from Covid.

河内就业交易所副主任Vu Quang Thanh预计,随着经济从Covid中复苏,公司将继续大量招聘。


二、为了工业生产效率考虑,我国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需要坚持“动态清零”

1.新冠影响经济也存在于美国,疫情的后遗症造成了110万劳动力缺口


2.中国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形势,产业链效率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

中美矛盾是结构性的,短期内无法缓解。

贸易战中,美国千方百计将中国排挤出全球供应链,但叠加疫情影响后,美国政策起了反效果

2022年1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2]

从产品看,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又增长了13.2%;

观察海关总署提供的118种主要产品出口量发现:2021年前11个月有101种商品出口量比2020年同期高,只有17种低于2020年同期水准。出口数量高过上年的主要产品及其增幅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7.0%、分析仪器22.0%、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26.7%、中央处理部件19.6%、机床28.0%、空调11.6%、集装箱161.3%、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316.4%、乘用车109.7%、紧固件21.1%,这些商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

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大量工厂因为工人离岗间歇停工,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海外供需缺口,推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一度达到16.7%的历史新高。[3]

这位网友反应了实际情况,嘉兴和绍兴的纺织业从2020年秋天开始,就越来越忙了。

3.我国的相对优势

  • 我国有工业受疫情影响小,产业链全面的特点。严格清零环境下,工业受损的只是个别地区,其他地区的工业全年正常,效率高于其他间断停工的国家,
  •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 我国存在产业链效率优势。

4.实际吸引外资创新高


202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493.6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021年,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利用外资磁力不减,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2021年,我国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引资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64.9%;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引资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25%。大项目数量较快增长,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26.1%、25.5%。

松下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对生产网络体系进行了调整,在中国新建了8个事业基地,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目前,松下在中国拥有近9000名研发人员,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更多依托中国团队开发。[4]

最近特斯拉扩产,热门潜在地点都是中国城市,说明了国际资本,尤其是实业资本非常看好我国的工业环境。


5.如果我国也搞“共存”,将逐渐失去相对于东南亚等地的“效率优势”

由于病毒不断突变,原有的抗体无法阻止新的疫情爆发,所以疫情会一波一波来袭。

如南非的毒株在持续迭代,2020年夏天流行原始毒株,2020年年末到2021年初期流行Beta,5月后流行 Delta,11月流行Omicron[5]

所以国外一直维持着 “疫情严重停工,疫情好转开工”的生产节奏。

如果我国也搞“共存”,结果大概率差不多。如果我国丢掉了“生产效率优势”,资本更可能流向与西方国家关系更好的南亚、东南亚地区。


6. 下一波疫情的重症率无法预计

下图为新冠病毒进化树

由图可见,Omicron与Delta没有亲缘关系

2022年1月12日,NICD和斯坦伦博斯大学联合搞的某预印本[6]

最新口径,Omicron重症/死亡风险只比Delta低25%,比直接祖先B.1.1高一倍多,


所以不能得出新冠越发展重症率越低的结论,下一波疫情的重症率是未知的。


三、现有流调体系在部分区域存在漏洞

目前不同地区的疾控之间靠流调函沟通(存在漏调、漏发的可能),靠主动翻其他地区的流调了解其他地区疫情动态,这样的协作体系效率不高, 容易产生漏洞。

1.高速服务区

西安疫情中,沈丘疫情的感染者从西安自驾回周口沈丘,经停三门峡灵宝服务区(同一时间有另一个成都前往洛阳的大巴车在该服务区有停靠,停靠期间车上人员在服务区内活动),但这个经停信息没有及时发给省内所有城市。

这个遗漏导致了洛阳新安县应当被作为次密接管理的人员到南阳市参加婚宴,造成了疫情传播隐患。


2.枢纽站

例如在11-12月的长三角疫情中,宁波一号病例11月22日下午有上海虹桥站的旅行史,杭州11月25日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11月22日也去过上海虹桥站。

杭州、上海发布的流调都只涉及本市的部分,宁波流调中提到病例去过上海华为研发中心等地。

三地都没有说明杭州和宁波两个病例是否在上海有接触史。


3.如果不能管控好跨城病例,疫情就较难控制

如3月9日昆明发布的病例3流调,涉及以下地点:

3月2日

C1812列车 (吉林-龙嘉机场站 13:44-14:13)

长春龙嘉机场 14:20~16:03

深圳航空公司 ZH8554 (长春-南京,16:03~18:20)

南京禄口机场 18:20~21:25 (中转停留)

红土航空 A6 7128 (南京-昆明,21:25~00:14)

如果各地疾控没有注意以上信息,就可能漏掉病例。


四、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流调信息平台,防疫搞得更好,才能尽可能恢复第三产业

1.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由上级部门牵头,分析讨论各地现有系统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对系统需求进行深入讨论,开发一套统一的流调信息系统。

该系统数据库按如下方式处理:

  • 用隔离地点+日期+序号的方式作为唯一ID
  • 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加密存储在另外的表,仅供授权人员查看,
  • 每一个轨迹点包括,“停留时间起止”、“地点名称,有多个名称的要一一录入”、“地点坐标”。
  • 地点名称需要与地图匹配,地图上没有的小店名称需要添加到地图里面。
  • 交通工具信息规范录入。
  • 轨迹信息公开。

被流调人员客户端

对于被流调人员的客户端,被流调人员如果有一定背景知识,可以自行录入轨迹(按系统提示,将轨迹点一一确认,并转化为坐标)。


2.系统中规范录入流调数据

对于行程复杂的感染者、密接,应当在隔离地点一次性完成病例涉及所有地点的流调,并规范录入数据库,供全国其他地区的授权人员查看。

如果其他地区的疾控人员有对病例进行电话补充流调,可以在系统中补充。

如果碰到有的地点无法核实的情况,可以用现场勘查+视频确认的方式再次核对。

流调录入后,由算法自动审核后,交由授权人员人工审核,减少差错。


3.异地协作

如果全国使用一套系统,就不会出现个别地区流调人员不足的问题。

疫情发生地的流调人员可以只完成被流调人员关键信息采集,随后可以让平台上有经验的外地流调人员进行后续工作。这样可以保证质量和效率。

如果需要二次流调,流调人员可以先核对上一次流调的轨迹,只问关键的补充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同部门对同一病例多次流调的问题。


4.自动比对

在数据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用算法比对,自动找到不同病例的共同轨迹,明确传播点(防控重点),和各个病例的感染时间(感染时间+最短潜伏期之前的轨迹可以作为非重点)。

工作重点明确后,防控工作的效率就会有大幅提升。

其他地区的疾控人员可以录入本地被流调人员的轨迹,和系统内其他地区的轨迹做自动比对,如果比重,就发出提示。


5.数据使用在对信息脱敏后,将流调信息在单一平台汇总公开

流调人员只需要看平台并接受推送,就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疫情情况,不需要流调函。

关心外地病例轨迹的人,可以按地区查询,也可以按照传播链查询。


6.民众自查

可以做一个App,App设一个自动记录轨迹的开关。

民众自查

(1)不开启轨迹记录开关,手动录入轨迹。

(2)打开轨迹记录开关,自动生成流调轨迹。

录入轨迹后,由系统判断该病例是否和已知病例有共同轨迹。

自动推送

如某人有武汉旅行史,在系统将最近有武汉旅行史病例的轨迹(例如甘肃病例108号,崔某,女,28岁,住甘州区滨河小镇,2021年10月15-18日有武汉旅行史,20日在张掖确诊)集中推送给他。



7.与健康码、行程码系统打通

流调系统充分打通后,全国的健康码、行程码系统也可以统一,健康码直接显示持有人是否到过病例活动过的真实地点。

这样疾控的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需要隔离的人员也可以大幅减少。


五、以上方案既保证了能做好疫情防控,也可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参考

  1. ^ https://e.vnexpress.net/news/economy/foreign-factories-in-the-north-scramble-to-hire-workers-as-covid-spreads-4432080.html
  2. ^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354917
  3. ^ https://m.yicai.com/news/101119244.html
  4.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419374464838902
  5. ^ https://www.ft.com/content/d42bcd3d-e70d-4e97-818b-40b92d89d7ff
  6.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1.12.22269148v1
user avatar

那句话咋说的?

2020,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世界大势已经在转型了,不要天天盯着钱了

时代主旋律不同了

米国还没有缓过来,已经磨刀霍霍,如果它哪天真的缓过来,按照盎萨人的尿性,你觉得它最想做什么?万一缓不过来?那么一个快死的会做什么?

所以我就提醒高华了,不要傻乎乎一天到晚代表白皮在中国论坛上蹿下跳了,白皮老大哥冷冷的盯着你们

user avatar

按道理有可能,实际上走不走得通还得等等看。

按道理,世界各国经过疫情,都该会意识到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性。应该都会针对“去工业化,脱实向虚”拨乱反正。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去全球化,代之以本土扶植,区域合作,势力范围划分。

与此对应,各国对实体企业的保护,扶持,对实体产业从业人员(各国躬匠)的关怀按说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梦回冷战,各大阵营争相收买本国牛马。

但是!实际上,在美国,全球化是政治正确,金融,服务,高端三产是政治正确,问题有没有到积重难返的程度,拨乱反正能否真正成功,还有待观察。

同理,在中国,“改制”是政治正确,市场经济一抓就灵配置资源是政治正确,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是政治正确,打倒“工贵”是政治正确,甚至压根就是这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

那么,势力的角逐最终如何?大变局之下,谁最先变?谁变得更正确更彻底?

只能说等等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2 年,关于疫情能否结束以及实体经济是否能好转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题,它牵扯到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联动,以及我们每个人生活轨迹的改变。疫情能否结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结束”的定义。如果指的是.............
  • 回答
    2022 年的疫情走向,用“预测”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肯定了。传染病的传播本就充满了变数,受到病毒本身的演变、人群免疫水平、防控政策以及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已知的、正在发生的趋势来梳理一下,并尝试描绘出一种可能性。回顾 2022 年初的背景:在 2022 年的开始.............
  • 回答
    2022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的正常生活确实迎来了一些曙光,许多之前被疫情阴影笼罩的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要说“一切”困扰都烟消云散,那显然不太现实,毕竟常态化防控本身就意味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适应。生活便利度的提升,这是最直观的感受。 出行限制的解除: 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出行自由的回归。过.............
  • 回答
    2022年3月份爆发的上海疫情,在清明节前能否出现好转,这确实是当时牵动无数人心的一大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上海疫情的几个关键节点、防控措施以及病毒本身的特性来详细分析。当时的疫情态势:在3月份,上海的疫情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最初的零星病例很快演变成大规模社区传播。这种变化的速度,尤其是.............
  • 回答
    深圳在2022年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疫情并“摘星”,这绝对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精彩展现,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一场“科技+管理+人文”的综合战役。一、科技赋能,筑牢数字防线:深圳作为一座高度数字化的城市,其在疫情追踪和管理上的科技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杭州 2022 年 1 月 26 日开始的这波疫情,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回家团圆的心情肯定特别迫切。关于这波疫情的走向:2022 年 1 月 26 日前后,杭州确实出现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拱墅区,与一起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有关。最初发现病例后,杭州.............
  • 回答
    2022年,疫情的阴影依然笼罩,仿佛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刮了整整三年。回首望去,那个“疫情前”的日子,像是隔着一层薄雾的旧照片,清晰又遥远,我们脑海中那些鲜活的画面,现在看来,都带着一丝不真实的回响。我还记得,那时的人们,走路的步伐比现在更轻快。街头巷尾,不再是如今小心翼翼的距离感,而是人潮涌动,摩肩.............
  • 回答
    关于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这其中交织着病毒本身的特性、当时的防控策略、检测能力以及数据统计等多种因素。首先,病毒本身的特性是基础。2022年初席卷上海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BA.1和BA.2亚型)与之前.............
  • 回答
    2022年,中国经济确实经历了一段波折,而疫情的反弹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要详细分析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宏观经济指标来看: GDP增长放缓: 2022年全年,中国GDP增长了3.0%,相比2021年的8.1%有明显回落。虽然3.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算是不错的数字.............
  • 回答
    欧盟提出的“加速全球疫苗接种,力争2022年结束疫情”的目标,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愿景,但要实现它,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需要欧盟乃至全球社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目标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性。一、 欧盟的积极姿态与动机首先,欧盟提出这样的目标,体现了其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扮演.............
  • 回答
    2022年,新冠疫情会结束吗?这个问题,在2022年的钟声敲响之际,相信是无数人心底最殷切的期盼。要给出一个简单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恐怕连最权威的专家也难以给出绝对的保证。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和推演,试图描绘出疫情走向的可能图景,并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其中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 回答
    2022年的上海,无疑经历了极其特殊的一段时期。疫情的反复以及随之而来的封控措施,给这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段风雨过后,关于上海房价的讨论,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疫情过后,上海的房价真的会迎来一波大涨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要理解房价,.............
  • 回答
    2022 年的疫情,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考验。城市按下“暂停键”,经济活动骤然停滞,居民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而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封控之后,当城市重新苏醒,关于上海房价是否会迎来一波“大涨”的讨论,也如同春日里复苏的绿意,重新在人们的视野中浮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
  • 回答
    2022年的一二月份,香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疫情考验。从年初开始,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第五波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迅速席卷了这座曾经喧嚣繁华的城市。疫情的骤然爆发与失控感:在2021年年底,香港的疫情相对平稳,社会生活似乎也回归了常态。然而,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入,情况急转直下。一.............
  • 回答
    香港在2022年初,也就是一二月份,确实经历了非常严峻的一轮疫情。当时情况复杂,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和后续的发展,看看这场疫情是如何演变的。疫情的爆发与特点(2022年初)在2022年1月之前,香港的疫情整体上控制得还算不错,主要集中在一些零星的输入性病例和少数本地传播。然而,从1月份开始,情.............
  • 回答
    2022年3月,上海的新冠疫情确实来势汹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要理解为什么这次疫情如此严重,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这是一个复杂叠加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一、病毒变异株的特性:奥密克戎的狡猾与传播力首先,要提的关键是这次疫情的主要“元凶”——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的亚型,特别是B.............
  • 回答
    长春的这场疫情,说实话,牵动了太多人的心。2022年3月爆发的那一波,尤其让这座城市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等待。要说具体什么时候“清零”,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到某一天的日期。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1. 疫情的爆发与扩散(3月初至3月中旬):这波疫情的早期发.............
  • 回答
    说实话,2022年3月那场上海疫情爆发的时候,我的生活确实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由的丧失。之前,上海给我的印象是繁华、便利、充满活力,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疫情突然来了,封控措施一出,我一下子就被“困”在了家里。第一.............
  • 回答
    2022年4月至今,英国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策略上,无疑是从之前的“严防死守”转向了更为“灵活”甚至可以说是“与病毒共存”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躺平”。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和社会心态的演变。起初,也就是2022年年初,英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步放宽限制,但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 回答
    2022年3月27日,哈尔滨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56号)。这个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哈尔滨市在当时面临的严峻疫情形势下,正采取更加严格和细致的防控措施。公告背景:在2022年3月下旬,哈尔滨市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受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影响,本土疫情呈现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