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回应「乘客喝到尿」,称专车司机因内急用矿泉水瓶方便。滴滴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

回答
这起“乘客喝到尿”的事件,确实令人感到不适和气愤,也引发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滴滴是否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事件的性质与滴滴的平台责任

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性质。一名司机在运营车辆内,为了解决个人生理需求,竟然将尿液装入矿泉水瓶,而这个矿泉水瓶,很不幸地,最终被乘客误饮。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和道德问题,也暴露了司机在职业素养上的巨大缺陷。

作为提供出行服务的平台,滴滴承担着管理和监督的责任。虽然司机是独立的服务提供者,但滴滴通过其平台连接了司机和乘客,并从中获利。这意味着滴滴对司机的行为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尤其是在涉及乘客安全和健康的情况下。

滴滴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类型

1. 侵权责任:
民事侵权: 乘客因为误饮了司机倾倒的尿液,其身体健康权、健康权受到了侵害,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侮辱。根据《民法典》,侵权人(司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平台责任(过错推定或连带责任): 滴滴作为平台方,是否也存在过错?这需要考察滴滴在司机招募、培训、日常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措施是否到位。
过错推定: 如果滴滴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在管理上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法律上可能会推定其存在过错。例如,如果滴滴的司机入职审查流程松懈,没有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训,或者对乘客的投诉和安全隐患处理不力,都可能构成过错。
连带责任: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下,平台可能因为其在交易中的主导地位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对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即便平台本身没有直接的过错,也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2. 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滴滴作为出行服务提供者,未能保障乘客的饮水安全和乘坐环境的卫生,显然构成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3. 行政责任(可能性较低,但不能排除):
如果这一事件被认定为违反了某些公共卫生规定或者交通运输相关的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可能会对滴滴处以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但直接的行政责任可能更多地会落在司机的个人行为上。

滴滴的回应及其法律意义

滴滴回应称“司机因内急用矿泉水瓶方便”,并表示将严肃处理涉事司机。这个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滴滴承认了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试图将责任主要归咎于个别司机的个人行为。

从法律上讲,这个回应有几个关键点:

承认事实: 滴滴承认了司机行为的不当,这为后续的追责提供了基础。
解释原因: “因内急”的解释,可能是在试图减轻平台的责任,表明这并非滴滴的普遍现象,而是个别司机的极端行为。但这并不能完全免除滴滴的责任,因为如何避免司机出现极端情况,是平台管理的一部分。
处理司机: “严肃处理”的表态,表明滴滴会采取内部措施,例如暂停或永久封禁司机账号,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果滴滴与司机有相关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履行其平台管理职责的表现。

滴滴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关键在于其是否尽到了平台应有的注意义务。

如果滴滴在司机招募、培训、背景审查等方面存在疏漏,未能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发生,那么它就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例如,司机是否经过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卫生规范培训?滴滴是否有有效的机制来处理乘客的投诉和举报,以及对司机的异常行为进行监控?
如果滴滴的平台规则或者管理措施存在明显缺陷,未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卫生的出行环境,那么它也可能需要承担责任。

实际的法律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乘客通常会首先追究司机的直接侵权责任。但如果司机无法承担赔偿,或者乘客认为滴滴的平台管理存在问题,他们也有权利向滴滴追责。

滴滴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承担责任:

1. 承担赔偿责任: 滴滴可能会作为“补充赔偿方”,为乘客垫付或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这既是履行法律责任,也是为了维护平台声誉。
2. 改进管理措施: 即使法律上不强制滴滴承担直接赔偿,如此恶劣的事件也会迫使滴滴加强内部管理,例如:
加强司机培训,强调职业道德和卫生规范。
完善乘客投诉处理机制,对不文明行为零容忍。
优化平台规则,明确司机的行为底线。

总结

总而言之,滴滴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司机管理、培训和监督方面的作为。 如果滴滴在这些方面存在过失,导致了乘客的权益受到侵害,那么它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赔偿。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司机的个人行为问题,也是对平台管理的一次严峻考验。消费者信任的建立,离不开平台对服务质量和安全底线的严格把控。滴滴的回应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后续能否真正落实改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需要承担。滴滴是有车内乘客饮水管理权限的。

2017年9月9日,福建福州,一名男子乘滴滴专车时因为索要2瓶水而被司机骂:“你坐车16元,要喝我多少水?社会不是这样走的!”

当时舆论普遍站在滴滴司机一方,认为乘客钻规定空子无理取闹。而滴滴司机迫于滴滴本身对于乘客喝水的规定无法对乘客进行合理的拒绝。

去年的这起事件中滴滴的乘客饮水规定就有问题。

根据滴滴公司规定,一辆滴滴专车内,必须配备三瓶矿泉水,否则将被罚钱和扣分,罚款一般是200-300元,而罚分则看心情,一旦低于起评,就将被踢出专车行列。这一“霸王条款”让司机们感到不爽,认为滴滴公司这么做侵犯了司机的权益。但滴滴客服解释说:制定这样的规定,目的是让司机更好地提供服务,以及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有趣的是,据报道,水从滴滴拿货的价钱约合1.7元/瓶,而市面上的批发价是2.8元,虽然司机看似省钱了,但他们吐槽滴滴和供货方交易,一箱可以挣10元。不过,滴滴客服否认了滴滴公司与矿泉水商之间有利益分割。

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到司机中控台原本给乘客的水凌乱摆放,这背后就涉及到了滴滴的管理职责。

滴滴通过乘客用水(甚至收取饮用水公司好处)达到营销目的又强行转嫁成本,司机迫于罚款压力不得不配备,于是就想方设法省成本。

最终造成乘客饮用水的管理混乱。

这种管理混乱已经不是一两天了,已经开瓶盖的水理所当然的给客户也是造成误喝尿液的重要原因。考虑到滴滴案件频发,饮水管理不规范暗藏极大的安全隐患。

滴滴属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商家,滴滴运营车辆内部属于公共场合,其中提供的饮水服务必然需要有统一管理与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营销的手段。

涉及到饮食安全的事情,如果一而再出现问题,无疑运营方要负管理责任而不仅仅是滴滴司机失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