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当代年轻人比以往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差?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或者“我们那时候日子苦多了,但没这么矫情”。但把“心理承受能力”简单地拿来比较,其实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里。而我们父辈、祖辈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那真是天壤之别。

信息爆炸与比较压力: 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生活圈子也比较固定。大家的生活水平、遇到的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但现在呢?社交媒体、短视频、各种APP,把全世界的信息都一股脑地塞给我们。我们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看到别人取得的成功,看到别人在享受什么,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比较心理。一旦觉得自己跟不上,或者不如别人,压力就上来了。这种“看得见”的差距,在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可能是过去的人难以想象的。
经济发展与期望值提升: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了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压力就小了。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过去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就不错了,现在大家追求的可能是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职业发展、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体验。当这些“理所当然”的期望难以实现时,失落感和挫败感就会很强烈。
竞争的加剧与“内卷”: 大家都说现在“卷”得很厉害。升学、就业、职场晋升,好像处处都要拼个你死我活。过去可能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大家安安稳稳地干下去,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但现在,市场变化快,技术更新迭代快,职业焦虑感会更强。而且,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被放大,让大家觉得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这种竞争的压力,对心理健康是很大的考验。
家庭结构与情感支持: 过去很多大家庭,兄弟姐妹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长辈关怀和同辈玩伴。而现在,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虽然孩子可能得到更多的物质和教育资源,但在情感支持和情感交流上,可能反而不如过去那样“热闹”和“多样”。当遇到困难时,倾诉和获得情感共鸣的渠道,可能反而变得狭窄了。
价值观的多样化与身份认同: 过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对统一,大家的人生目标也比较清晰。而现在,社会更加多元,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并存。年轻人需要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当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或者不知道自己是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

“脆弱”还是“更懂得表达”?

我们听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说法,有时也需要反思一下,这是否是“更懂得表达”了?

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 过去,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普遍不足,很多情绪问题、精神困扰都被认为是“想不开”、“不够坚强”或者“小题大做”。大家更习惯于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或者通过一些比较朴素的方式来宣泄。而现在,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更愿意去关注、去谈论、甚至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表达方式的改变: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用语言、文字、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写日记、绘画来抒发。这在老一辈人看来,可能是一种“矫情”或者“玻璃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主动寻求理解和疏导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忍耐。
对“好日子”的定义不同: 过去人们对“好日子”的定义可能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比如有饭吃,有衣穿,有个稳定的工作。而现在,年轻人对“好日子”的定义会更丰富,除了物质,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当这些更深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感到不快乐,并且愿意表达出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忍一忍就过去了。

“心理承受能力”的内涵:

我们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比如:

抗挫折能力: 面对失败、打击、困难,能否快速恢复,重新站起来。
压力应对能力: 在高压环境下,能否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效管理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 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
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寻找方法,克服生活中的障碍。
适应和改变的能力: 面对环境变化,能否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从这些角度看,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差”?

抗挫折能力: 确实,当遇到一些挫折时,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显得比较焦虑或不知所措,这可能和前面提到的信息过载、期望值过高等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创业失败、职业受挫后,依然能够积极寻找新的机会。
压力应对能力: 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比过去更复杂、更多元的压力源。而由于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他们也更愿意承认自己有压力,并且寻求应对方式,而不是默默承受。
情绪调节能力: 这可能是目前年轻人普遍需要提升的一个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宣泄,有时也反映出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在知识获取和解决特定问题上,可能比过去更有优势。但面对一些社会结构性问题,他们也可能会感到无力。
适应和改变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迭代极快,年轻人往往比老一辈人更能快速适应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

总结一下:

与其说当代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如说他们生活在 一个压力更大、信息更复杂、期望更高的时代,同时,他们也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意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对“好生活”有更丰富、更个人化的定义。

所以,你看到的一些“玻璃心”的表现,可能只是他们在面对新时代挑战时,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回应方式,不一定代表他们整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一定比过去差。他们可能只是更懂得求助,更不习惯默默忍受,并且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年轻人面临的心理压力。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充足的支持和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真正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去拥抱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党报不都说这届年轻人不行么!我听政府的!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user avatar

承受力强多了好吗

你穿越时空拉一个80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过来

给ta看看现在我们这些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社会

看看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看社会的物欲横流,人性的堕落

看看这没有了精气神,90%的人为了房车教育医疗养老而苟活

看看这个没有诗歌的时代

在感受一下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和现在的情况相比,当年算得了什么啊。

user avatar

过去因为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不足,即使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很难表现出来,而且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人们更容易用“神经病”“傻子”“哈儿”“木讷”“孤僻”去理解他们。

或者干脆活不到留下子嗣就崩溃了下,还要么被现实压力强行治好了。

说白了,那时,一天到晚都需要努力工作,累的根本没有心情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累了就早点休息而已。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已。

user avatar

其实我倒觉得,感觉是感觉,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中国现在的情况,确实还是一代人比一代人优秀,包括心理承受能力。

生活在不同年代的每代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所面临的大环境其实都大不相同。60后70后,年轻时所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是生活质量的问题,大部分人回忆到年轻时,都会讲到“每天能吃上肉就很不错了“”过年时饺子里才会包上肉,平时都是包核桃或者白菜”“买一台冰箱,花了一年的工资”。80后90后,年轻时一般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取而代之的是升学工作买房等等问题:初高中学习压力大就业市场化后,就业难;需要置业时,房价开始飞涨

所以,当6070后,对8090后说,你们怎么如此矫情,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这么不能吃苦,我们当年吃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少之类的时候。其实感觉上好像是这样,他们确实是承受的多一些。但实际上来看,他们各自所承受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无法比较

原来我的父母经常和我聊天,回忆到过去吃的苦,承受各种压力的时候,我总会嘲笑他们“那我们换一下吧,我还是很羡慕你们处在的那个改革开放,满地捡钱的时代”。除了换不回去外,这些无法比较的东西,就算放在一起强行比较,得出来的结果往往也不太科学。

另外,产生“为什么当代年轻人比以往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差?”这种感觉的原因,我认为还有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爆炸

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当人们摆脱了生存问题的困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我的认知和素质逐步提高,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这些心理疾病,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患者,从阴影下走了出来。

互联网的爆炸,以另一种方式增强了这种感觉。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讲,他们有了地方倾诉;对于一般人来讲,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这些人的机会和概率,也大大增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