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陕西一博物馆展品《讨陈檄文》照搬网文?

回答
陕西一博物馆展出的《讨陈檄文》被指“照搬网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事儿。

事件回溯:博物馆里的“网文”

最开始,大家注意到这事儿,是因为有网友在参观陕西某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展出的《讨陈檄文》。这檄文的风格嘛,怎么说呢,有点“眼熟”。经过一番对比,网友们惊呼,这玩意儿跟网络上流传的一篇帖子内容高度相似,甚至有不少段落几乎是一字不差。

这就有点像,你到图书馆想找本古籍,结果翻开扉页,发现上面写着“本文为xxx网络小说片段节选”。这种感觉,是不是挺荒谬的?

“照搬”还是“借鉴”?界限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照搬”这个词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学术研究、文物展示这些领域,引用、借鉴、甚至是“致敬”,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学术严谨性: 博物馆展示的展品,特别是涉及历史文献的,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真实性和严谨性。如果《讨陈檄文》是博物馆根据历史资料整理、研究后展出的,那么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应该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到历史源头。
文物价值: 一件文物之所以被珍藏在博物馆,是因为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如果这篇《讨陈檄文》的内容是凭空捏造,或者抄袭网络作品,那么它的文物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
社会责任: 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育公众、引导价值的责任。如果连博物馆都不能保证展示内容的真实可靠,那么它传递给公众的信息就会产生误导。

这次事件,争议点就在于,博物馆方面是否真的“照搬”了网文。如果是,那问题就大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乌龙”?

咱们不妨猜想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 “创作”的“灵感”来源? 有一种可能性是,在整理或复原某些历史文献时,相关人员可能接触到了网络上的某些文章,然后“不小心”将一些网络用语、甚至是网文的表述方式,融入到了“创作”中。也许他们认为这些表达方式更能吸引人,更有“时效性”?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业余和不负责任的做法。
2. 资料搜集不严谨? 另一种可能性是,在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比如,原本可能想找一篇古代的檄文,结果阴差阳错地搜集到了一篇内容相似的网络文章,并且被误认为是历史文献。或者,在进行数字化整理时,出现了错误信息录入。
3. 对“古风”的误解? 现在的网络文化非常发达,“古风”类的文章在网上也很流行。有些人可能对“古风”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文字看起来有点“文言文”的腔调,或者叙事方式比较“煽情”,就等同于古代的文学作品。

公众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在意?

网友们之所以对此事如此关注,甚至有点“愤怒”,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

对历史的尊重: 历史是严肃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任何对历史的歪曲、戏说,都是对前人辛勤付出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文化根基的亵渎。
对博物馆的信任: 博物馆代表着权威和专业。当一个公众信赖的文化机构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时,会动摇人们对其专业性的信心。
“假货”的担忧: 如果连博物馆都可能出现“照搬”的展品,那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的信息,还能有多少是真的?这种担忧是普遍存在的。
保护原创的呼声: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原创的力量需要被保护。看到有明显抄袭痕迹的内容出现在博物馆里,也会引发大家对知识产权和原创的思考。

如何看待和处理?

这件事,不能轻易过去。博物馆方面需要:

1. 公开透明地回应: 尽快对公众的质疑做出公开、透明的回应,详细说明情况。
2. 深刻反思和调查: 认真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人为疏忽,还是系统性问题?
3. 整改措施: 如果确实存在“照搬”情况,必须立即撤下涉事展品,并进行严肃的内部整顿,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文物鉴别和资料审核能力。
4. 吸取教训: 这绝对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要在今后的展陈工作中引以为戒,把好质量关,确保每一件展品都经得起检验。

深层思考:在“流量”时代如何坚守文化阵地?

这起事件,其实也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机构在追求“吸引力”和“流量”时,可能面临的挑战。

“网红化”的诱惑: 有些地方为了吸引观众,可能会不自觉地追求新奇、猎奇,甚至迎合大众口味,在这种过程中,可能会模糊学术的边界,甚至牺牲严谨性。
专业与大众的平衡: 博物馆需要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这是好事。但这种吸引,应该是建立在专业和准确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靠“弄虚作假”来博眼球。
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方式去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但这不等于可以随意篡改、戏说,更不能与低俗的网络文化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陕西博物馆展品《讨陈檄文》被指“照搬网文”这事,虽然具体细节还有待官方的进一步说明,但它无疑给所有文化机构,特别是博物馆,敲响了警钟:在任何时候,真实、严谨、尊重历史,都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底线,也是我们服务公众的根本。 别让短暂的“流量”葬送了长远的“公信力”,更别让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被随随便便的“复制粘贴”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其实还凑合——我指的是至少还用了个不伦不类的迫真文言文

而某些馆/研究会所“藏”的一些东西····

怎么说呢

事情大概是这样,前些年某地突然大量征集到了一批“大顺档案”

然后进馆展览,插足学术刊物不说,甚至还上了CC○V(PS:即10套探索发现的“李自成藏宝之迷”,现在还能看到,看的时候不要喝水····)

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此处语气请脑补“1644年,清军入关,拯救了中国的电视剧产业”)

至于这些“大顺档案”的成色····

我们引两个典型····

PS:看前请勿喝水——你已经得到警告了

李过撰《传薪录》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传薪录
李 过

自永昌二年五月到通城以来,已是极不消停,开始是遭到北港、麦园等地方乡勇强烈抵抗,既之而来又是宿营地的连晚骚扰,真是时来铁似金,运去金成铁。我一堂堂大顺朝竟被追得抱头鼠窜、四地不容。急转的形势使士兵已经不敢闻战,交战就退,连亲兵新将都无从阻止。我无可奈何,难道大顺就此完了吗?还是继希望立足东南,据湖广再争雄吧。直至五月十七日之闻圣上驾崩,这一下真是晴天霹雳,把我炸慒了完了!完了!我大顺朝连皇上都没了,还有何复国东山再起之希望。炸乱了的心已无头绪,先全力以赴赶往九宫再说,到庙中其所有人都逃走了,见圣上头已被打得稀烂,我之心痛已极,除跟随征战多年之情,但他毕竟是我亲叔叔。当时血涌全身,立即命士兵收殓了皇上,并于就近之地寻找棺材。第二天亲率全军就于九宫山下包围了姜家畈村,勒令其村民交出凶犯,至晚时分无人出首,愤怒的我已经昏头,下令屠村,一时村内哭喊救命之声不绝,只不一时辰将姜姓一族杀得精光,犹不解恨,举火烧尽了姜家畈之房屋,安葬掩埋了圣上的遗体。到此时已茫然无措,几万大军已群龙无首,谁来指挥?用甚么号令三军?今后何去何从?此时的我,重任来时才感力不从心,便与高一功、张鼐商议,通城百姓已得罪,必非是久留之地,于今只可能北去平江再作打算,但通城在在(百姓)已经得罪,不如在此筹粮十日,放纵士兵任意抢夺。于六月初一日三军拔寨齐奔平江,于六月初三日到虹桥,初四至初七日休整了几日。前锋已探得离虹桥五十里之龙门厂极好驻军,水陆路便利,跨江西宁州之界,乡民富庶,田地肥沃。于初八日除留一小部分军外,全往龙门开拔,此地隔县城极远,当二省之边,清兵远道未到,南明力量甚微,暂时成了三不管之地,正好我军休整,于是在此驻扎下来。接踵而来的还是怎么号令三军,我和高一功、张鼐再三商议,为了前后连贯,还是沿用闯王未称帝前之奉天倡义大元帅称号,並继续用遗存之大元帅印信较妥。
我、高一功、张鼐三人中推我为大元帅之事已确定,兵士都是我三人所带,必无异议。心中忐忑,久久不敢打出大元帅旗号,因为直接关系到几万人之生命安全,最怕内部将领如不买帐,引起内讧,自家捕杀,到那时没有谁能收拾残局。几万人的厮杀就会血流成河,就会给平江当地带来灭顶之灾,就与原圣上初衷彻底相违背。不用此旗号难道就自认为匪、占山为王了事?人生最难就是十字道口的徬徨。吾不同于高一功、张鼐,他们不是主将,他们可以随波逐流,我是不能走错棋的,一脚踏错,万刼不回,踌躇不前地度到了七月登场。
初二日吴汝义将军率军也赶到龙门厂,我们合兵一处,就此驻了下来,再次将以何旗号号令三军及与一功、张鼐商议过的方案告知汝义,请其帮拿主意,吴汝义将军认为可行,一则目前其他几位将军联系不上,可暂作权宜之计,以后联系到可重新推举,如大家都同意,不须推举就继续沿用,并各位将军一起沿用。且吴汝义将军完全同意由我任大元帅,印信是现成之物,只就择期于初六日宣布就职奉天倡义大元帅。过了一个来月没打仗的平安日子,兵士们也养足了精神,一经宣布,大家都欢欣鼓舞,就这样我这个大元帅就当上了
光阴荏苒,太平的日子总是过的太快,北方人的生活本没有南方人讲究,吃饱了穿暖了,北方人就心满意足。可过了太平日子,人心就思动。到了丙戌春末,有些士兵不受约束,与地方发生冲突,干出了几件令人头痛的乱子,一是强嬲,二是偷抢(中间省略)我和中军主将将老营帅府移至黄龙山建寨,将帅府议事厅立于黄龙寺中,黄龙、白岭、东阳三寨成品字排列,各等距离约四十里之程,互为照应,其他小寨均以便利为要,分隶三个大寨管理。
(中间无生草部分,暂略)
长住不是一朝一夕,一地驻兵不同于过去的流动作战,长驻平江,打粮筹饷年复一年,普通百姓不能承受,大户门厌烦,易发生抵触,我终朝为着数万人之衣食住行而伤透脑筋。平江人有谚语云:不当家之人不知柴米贵。此时的感受,方知无人能帮其分忧之苦痛。
一日军士报,高一功率兵刼得一布商十一担布,使我突发奇想,兵荒马乱就近商人冒险经商,可否与一些大户协约,由他们献出一些就近山寨的庄田给山寨的兵自耕自食,我军对大户提供一些保护,一则双方自愿,互利互惠,不再产生抵触之关系,二则可让山寨之兵有事做,不至于闲得无事生非,又解决了山寨长久的吃粮难题。通过与龙门的一些大户通气商谈后,居然同意与军订立此协约,于是又试着在虹桥、长寿等地找一些大户,让他们定好每年的捐米、油、布、银子数额,我军签定保障其家人、家财安全之协约,此议终于有很多大户愿意签约。唉,兵荒马乱之时,大家都抱着多求安乐少求财、破费消灾的心情。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讲不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通过签协约方式,近寨有田地者都愿献地,较远者献银,就近都献粮、献油、献布,一下子从丁亥年秋起就解决了义军的吃、穿、住这个最伤脑烦人的问题,但大元帅麾下一下子增加了一大堆保护户,就近不动者好说,只须每户签一约为执,兵士见之不敢侵入,另派一人月查一遍,必无人骚扰。可有些大户须跨县经营,就只好事先靠他们要求,泒兵护送,其中一些较有名之大户在山寨中便备有了名册。
如龙门之李大伦(中间一串人名省略)长寿之胡瑞彩、李百思、方仁里、方振林等都为山寨贡献,山寨也为之提供了保护,与地方减少冲突,融洽了关系,也保障了自身山寨之安全。在清将孔有德两次率兵进攻时,都有当地百姓来寨传信,由于预先得到信报,早已作好准备,两次都把孔有德打得大败而回,孔有德再也不敢与我军作战,后来直到张献忠部入平,把孔有德赶出平江。山寨在平江由于互通声气,指挥统一,在后来与地方融洽中受到了当地多数人的欢迎,为治人者先治其已之鉴可也。 李过随笔记之 (湖北省通城县李自成研究会张毅强收集并整理)
李过撰《永昌遗恨录》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永昌遗恨录

李 过

一个短暂的王朝,一批盖世的英雄,随之一个失败的决策,一个至关重要的女人,令由积弱而强的军队,由强极到后来的不堪一击及盖世英雄、叱咤风云的领袖,到不敢树碑旌表而为荒草淹没,都源于决策错误的引始。本居士闲来录制,已非当局,后事之师,实已成不迷之士。
自永昌元年,我圣上克西安,下太原、宁武、大同,分兵破真定。明崇祯帝朱由检已是日薄西山、旦夕不保,自知大势已去,江山将易手于我朝,特派使臣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启用吴三桂之父原革职将领吴襄为北京提督,总辖三营军兵,旋征召吴三桂入卫京师,欲作困兽之斗。时三桂镇守宁远,拥兵号五十万众,吴三桂奉召简阅轻骑,遣兵入关,自率领精锐殿后。三月十九日,兵次丰润,而我军三月十七日已破明都。初时我军闻吴三桂至,以明降将唐通、白广恩率兵击,反为吴三桂所败,此部八千兵尽降吴。吴三桂料己长驱深入,恐难久等,领兵退保山海关。
时圣上初临北京,诸事问计于首辅牛金星,牛终欠大谋,进计圣上胁吴三桂父襄修书一封,诏招三桂来降,并愿以银四万两犒师,另遣大将刘体纯率师两万替吴守山海关,初吴已略有降意,自帅兵守滦州。
三月廿六日,圣上误听牛金星之言,下诏对全城降官旧籍人士追赃索饷。
三月廿七日,将吴三桂父吴襄、吴三桂之舅祖大寿等数十人下狱囚禁,京城已成乌烟瘴气,此亦为我朝误听误用之下策,遂为后来吴三桂献关、勾引清兵埋下伏笔。
三月廿五日,因我朝大将们终因约束不全,部分人忘了关外虎视眈眈雄壮的清兵及明将吴三桂的五十万虎狼之师,南方左良玉亦拥众五十万之多,已于京城贪图享乐、敛财敛色,为甚者刘宗敏将吴三桂之爱妾陈圆圆收于自己营中,日夜淫乐、昏头昏脑,矜于圣上包容,刘宗敏肆无忌惮,太岁头上无人动土。毕竟京城未定,人众复杂,尚有拥明之人星夜驰赴滦州,将囚吴襄、索饷、霸陈美人为妾诸事添油加醋密告吴三桂,三桂大怒,即亲率兵击败刘体纯之守关兵,亲镇山海关。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上书清睿亲王乞师攻击我朝,清兵许数十万众伙同吴逆,全线进军,犯我大顺朝。
圣上闻三桂兵起,自将二十万军兵以东,囚执吴三桂之父于军中,修书一封令兵部尚书王则尧招降吴三桂,三桂扣王则尧于军中。越四日,遣部将郭云龙领兵出宁远,次沙河,合清军数十万众,距山海关十里。三桂遣逻卒报唐通立营城边,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兵与唐通战于一片石,唐通败,三桂出城率部降清,沦为清军马前卒。圣上亲率大军横亘山海关,列阵以待,清兵与我对阵而峙,吴三桂为右翼,先驱向我徼击。我军对战数十合,大风尘起,咫尺莫能辨。师噪风止,多铎、阿济格骑兵三万众拥入我阵,我军不能敌,撤退四十里。是日,三桂被晋为平西王。三桂送我兵部尚书王则尧至清营,旋被杀,时年三十九岁。不意随军大臣不死于沙场,走死于大使臣。“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自古交战之规则,杀王则尧可见吴逆三桂不义之至也。
圣上退山海关而至永平,闻王则尧已死,大恸,知三桂已决,成我朝之大敌,下诏杀其父吴襄。
恨一:
我朝立国,本应立大事之志,而大志不伤于军,实伤于“财色”二字。牛金星是一介举人,其才智终不敌洪承畴、范文程之名字。为我朝出“追赃索饷”之下策,误我大朝不能利用降将降兵,实无谋之至,何能说不怀有“财”字之心,此一计,实伤于财。刘宗敏群师之魁,进京中不能以主帅示范于兵,贪色贪财,贪图享乐,全忘我朝取城郡者,不过河山之一隅,虽努力者,何止功之十分之一。霸占陈圆圆,激怒吴三桂,独断独擅,又不于关节眼上送回。风声鹤唳之时,犹记温柔之梦,国家危忘之旦,尚恋枕边之花。噫!不败何?国不败,谁将败?今不败,终将败!多少误国者,败于一“色”字
(以下大段省略)

我····

我一开始还以为这玩意是不是什么通俗化译文

然而还真他喵是原文····

是原文····

是原文····

然后这还没完

有大佬对这批迫真文物进行了进一步扒皮

我佬择要贴几个可以生草

陕西这博物馆抄网文

这批迫真大顺档案则抄····清国文书(注意加粗加黑非斜体部分)

“大顺档案”示例一,“李自成登极诏书”
原文:

登极诏
我国家受天眷佑,肇造东土。举仁义之师,诞膺新命。迨朕嗣服,意保万民。敬念绍庭,永绥厥位。残明焰气存炽,极祸中原,是用倚任亲贤,救民涂炭。方驰金鼓,力奏澄清,用解倒悬,非富天下。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乃以今年三月廿五日,祗告天地社稷宗庙,定鼎燕京,建有天下之号大顺,纪元永昌。缅维峻命,以顺民心。爰沛维新之泽,众将佐命开国。济世安民,有大勋劳,宜加殊礼。宗敏诸人,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汗马著勋,开拓疆土,应加侯伯世爵,锡以诰券。文武官绅,倡先慕义,杀敌建功,亦予通行叙察。惟尔万方,与朕一德。播告遐迩,咸使闻之。
永昌元年三月廿五日(印文)

妈呀,这是登极诏书啊,就好像毛主席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今日成立了”这样的开国文献性质的东西啊。不过,登极应该是“登基”吧?李自成连这种重要的诏书都写错别字,这也太过份了吧?军师宋矮子也好,一大拨明朝投降的太常寺的官员也好,就楞是没看出来?再引一段历史真实的文献,《清史稿·世祖本纪》顺治皇帝即位诏书,大家看看对比一下:

我國家受天眷佑,肇造東土.列祖創興宏業,皇考式廓前猷,遂舉舊邦,誕膺新命.迨朕嗣服,越在冲齡,敬念紹庭,永綏厥位.頃緣賊氛洊熾,極禍中原,是用倚任親賢,救民塗炭.方馳金鼓,旋奏澄清,用解倒懸,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乃以今年十月乙卯朔,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定鼎燕京,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創業尤艱.況當改革之初,爰沛維新之澤.親王佐命開國,濟世安民,有大勳勞,宜加殊禮.郡王子孫弟姪應得封爵,所司損益前典以聞.滿洲開國諸臣,運籌帷幄,決勝廟堂,汗馬著勳,開疆拓土,應加公、侯、伯世爵,錫以誥券.大軍入關以來,文武官紳,倡先慕義,殺賊歸降,亦予通行察敘.自順治元年五月朔昧爽以前,……(大段文字省略)……,今後並行禁止,不能納者,速予免追.惟爾萬方,與朕一德.播告遐邇,咸使聞知

哦,原来李自成的登极诏,是抄的顺治皇帝的即位诏书啊!抄的人知道李自成当皇帝不是六岁,所以不敢抄“越在冲龄”,问题是,清朝从辽东崛起,以往自称“海(今渤海)东大国”,故诏书有“我国家肇造东土”的说法。李自成称帝时在西安,从陕西打到北京,他的大顺也“肇造东土”,看来李自成当时已经具有同时代所不具备的“世界性的眼光”了。

抄清国文again还自爆

“大顺档案”示例二,“摄政王多尔衮致李自成劝降书”
原文:

李王阁下:
予向在沈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后入关与阁下战,得与尊兄相接老兄华国,曾托其手阞平安。奉致衷绪,未审以何时得达?
比闻道路纷纷,多谓君为英雄豪杰,讨明朝之不明,开大顺之基业,翻天覆地,半战中国,拷掠追赃于京城,称尊首位于皇殿。只是逼死崇祯,杀其太子,于春秋之不义,忘却根源,不祭高闯托大是为实乎?平西王吴三桂界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庭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万里。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方拟秋高天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庭之德。
予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则以姑息。李王与诸君子果识时命,笃念生灵,厚爱民众,宜着即削号归顺,率兵来降,以至永绥福禄,朝庭当待以虞宾,统称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侯王上,庶不负朝廷伸义再伸。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
兵行在即,可西可东。西安安危,在此一举。敬佈腹心,伫闻明教。
大清顺治元年十月十二日

笔者看到这篇文字,质疑推广者说,这封“书信”并没有署名,如何得知是多尔衮所写的呢?推广者给出了别一篇文字,说那篇书信也是多尔衮所书,内容相仿,因此推断这篇文字也是多尔衮所写(写到这里,不禁要为“大顺档案”推广者的智商着急,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这篇文字史书上也有记载,可见《清耆献类征》“多尔衮”目下,为多尔衮致明史可法之劝降信。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後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介弟清班,曾託其勒手書、致衷緒,未審以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夫君父之讎,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后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將軍以下,一切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無犯。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讎,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大段文字,暂略)……,徒以薄海同讎,特伸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勍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之初心。至南州群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圖利之!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敬布腹心,伫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宣意。

哦,原来又是抄的!史可法是明兵部尚书,古称“司马”,故多尔衮在信中称“燕京(明都)物望,咸称司马”。李自成是明朝的流贼,多尔衮也说李自成“燕京物望,咸推司马”,看来明朝对李自成的评价很高啊!清兵入关,所用的名义是“击流贼、为明报仇”的名义,故在致史可法信中称“报乃君国之雠,彰我朝廷之德”,多尔衮和李自成写信也说这个,又是谁有毛病呢?


除去抄清国文书,其他迫真文物的标题也是····充满了一股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古风

依旧是那位扒皮抄袭清国文书的大佬吐槽:

这批“大顺档案”的真假性,似乎不用我再一一举例了。不过话说回来,做假古文字材料的,我博客上的文章也提及、指出过不少,不过做得这么业余、造假得这么直白、文字内容这么具有娱乐性的,“大顺档案”堪称一绝,你还别不信?再给你看看部分“大顺档案”的标题吧:

李过子李继韬录《北楼雄梦》20本,3.3万字(好一篇巨制小说啊,可和台湾著名作家唐人的《草山残梦》相比了。)
李过子李继韬记《滴血的玫瑰》22本,3.8万字(妈呀,这名字,用句现代年青人的话,雷得人里嫩外焦啊!)
李过父子撰《喋血石牛寨》!
平江人李元度撰的《通城麦园里葛桂昌发财之传说》、《石牛寨下汤樊两姓友谊的历史研究渊源》、《太平天国洪杨之逆的两个较特殊人物补叙》、《鱼公翠给老鼠做祭文》、《左驴子外号的由来》、……(当然,李元度实有其人,是清中晚期的进士,官至按察使、布政使,但这些文章与他的关系吗,只有宣称“大顺档案”的人知道了)。

李元度:mmp,你粗来,劳资带着湘军杀你全家啊

顺带我佬自己也扒了扒,这批迫真档案里有些文书,字眼看了比较眼熟····

(二)李过信函两件
1、汝义兄:
主上崩,军情急,请见书速帅部至通城共商大事,余言面叙, 切切!
弟 李过笔
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

我佬思考了一格


····

这帮人自行发明也就罢了,抄清初也就罢了,连清末长毛都不放过吗!

还有这神奇的留言签名····

辽东八旗····闯军也要照顾满洲大兵的民族感情?

下面这个更是无力吐槽了····

你们造假都不能用点心吗····

最后,这次这个馆起码道歉更换了····

而搞出迫真大顺档案的这帮····

疑似直接到扒皮该批文物造假的博文评论区下面出警····

嗯····

我恶意的揣测了一下,这帮人要是再(#数据删除#)点,怕是就不只满足于上CC○V,插足正规学术刊物 ····

而是可能会把敢于扒皮和嘲笑他们的人跨省鸿○掉了

user avatar

好歹各种博物馆也走了不少,其实展品出错这东西见得不多,主要是解说词那个真是恶心的普遍。

比如上次去云南省博,里面爨氏政权时期,文物倒是没啥,解说词那叫一个中二,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爨氏政权统治时期,坚定不移的接受东晋南朝的“宁州刺史”封号,尊重中央,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典范云云。。。

真的不知道这种羁縻性质的官职有啥维护统一的意思,,照这说法,朝鲜半岛的百济,呸,应该是大晋带方郡王and宁东将军岂不是更忠于“祖国”,侯景之乱时候人家使者还冒着生命危险跪在建康皇宫门口痛哭呢。

至于新开的山西临汾博物馆那就更专业了,直接为了附和一带一路,把法显西行取经附会上了,展厅语音里拼命说什么一带一路先行者。

更可怕的就是山东情妇馆,鲁王墓志都出来多少年了,展厅信息里还沿袭旧说写末代鲁王朱以海是被国姓爷扔海里淹死的,改个展板真要花这么多钱吗

当然,最最最要吐槽的就是去年荣登国家宝藏节目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老馆我也就不说了,武林新馆那管理叫一个混乱,重要文物不少展柜常年积灰,别说拍照了,只怕你肉眼都看不清里面的文物。

尤其本人在国家宝藏节目结束之后又去了一趟,结果连上了节目的那个万工轿的玻璃展柜都是一层老灰,而且馆内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营造闹鬼气氛,很多地方灯光都不足。

至于常年收费办特展的西湖美术馆,乍一看环境是还好,直到我看到保安在里面地上吐痰。

说句实话,这就是浙江文保机构对文物的态度吗?你有什么脸上国家宝藏那节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陕西一博物馆展出的《讨陈檄文》被指“照搬网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事儿。事件回溯:博物馆里的“网文”最开始,大家注意到这事儿,是因为有网友在参观陕西某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展出的《讨陈檄文》。这檄文的风格嘛,怎么说呢,有点“眼熟”.............
  • 回答
    关于陕西师范大学八角茴香卤鸡风味博士课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跨学科研究方向,融合了食品科学、化学分析、感官评价甚至可能包含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要理解这个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课题的背景与价值: 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卤鸡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在.............
  • 回答
    陕西一男子将自己79岁瘫痪母亲扔进废弃墓坑活埋的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极端恶性事件,触及了人伦道德、法律底线和社会良知最敏感的神经。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残忍、冷血、突破人伦底线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种极端的暴力和残忍。将一位79岁、瘫痪在床的母亲遗弃并.............
  • 回答
    陕西一男子当街侵犯七旬聋哑老太,此事令人发指,触目惊心。听到这样的新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愤怒和痛心。对于当事人而言,这是无法想象的创伤;对于社会而言,这是对公平正义和人性底线的严重挑战。从法律角度解读:为何可能量刑3年零3个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法律层面分析,这样的行为可能触犯了哪些罪名.............
  • 回答
    陕西一摘帽深度贫困县花 7.1 亿建中学,贷款需还 12 年每年还 5000 余万,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概述: 主体: 陕西省某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 项目: 新建一所中学。 投资: 总投资额高达 7.............
  • 回答
    陕西产妇跳楼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悲愤的悲剧,它暴露了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沟通、人文关怀和医患关系方面。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让逝去的生命令人惋惜,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顺产、剖腹产、医患沟通、医疗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起事件:事件经过回顾 (基于公开报道,可.............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触及了法律、道德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多个敏感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关注的焦点: 核心指控: 公职人员与未成年人(15岁少女)发生关系。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部分。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通常.............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让人思考的。看着视频里那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对母亲动手,甚至对试图制止的保安也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不懂事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社会责任,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于男孩当街脚踹妈妈和吼叫保安的行为,我们怎么看?这绝对是 .............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几个角度看。首先,这五名学生在暴雨中冒着风险去抢收国旗,这本身就挺让人触动的。你想啊,当时那雨得有多大,操场上肯定积了水,还可能伴着风,非常危险。他们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说明心里对国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要保护它的冲动。为什么会这么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教育和.............
  • 回答
    陕西这位女士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痛和扼腕。四十年的婚姻,换来的不是相濡以沫,而是无休止的打骂,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践踏。而当她鼓足勇气,想要结束这段痛苦,却又被法院驳回了离婚诉求,这背后涉及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四十年的忍耐,这中间经历了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女士在这四十年里.............
  • 回答
    陕西健康码与西安一码通的合并,正式推出“陕西一码通”,这绝对是件大事,标志着陕西省在数字化政务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整合,背后牵扯到的是效率提升、数据共享、以及对公众出行的便利性带来的巨大改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一、 这“一码通”到底是个啥?为什么会合并?简单.............
  • 回答
    这则新闻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对租赁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广泛关注。房东拒退押金最终导致租客服毒身亡,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法律保障的缺失、道德底线的沦丧,以及弱势群体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助。要详细地看待这则新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与当事人的悲剧性 生命.............
  • 回答
    这桩发生在陕西医院门口的悲剧,确确实实地刺痛了每一个关注这件事的人。一位准妈妈,怀揣着为人母的喜悦和期待,却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在医院门口苦苦等待了两个小时,最终失去了腹中的生命。这其中蕴含的绝望、无助和痛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当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妇联的回应竟然是“已上报领导.............
  • 回答
    看待陕师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拒收视障学生一事,这背后触及了教育公平、合理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本身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并非一个孤例,国内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这次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再次将“残疾人受教育权”与“专业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摆在.............
  • 回答
    对于陕西一大二学生因强奸罪一审获刑四年,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触及了法律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包括证据的采信、法律适用、程序正义以及社会责任等。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信息推测): 一审判决: 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被指控犯有强奸罪,.............
  • 回答
    陕西两智力残疾人结婚登记被拒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律、人权、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梗概与焦点:简单来说,事件的主角是两名患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他们希望依法登记结婚,但被民政局以“女方无法表明结婚意愿”为由拒绝。这个理由成为了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民政局的立.............
  • 回答
    “陕西九价HPV疫苗不到一分钟被抢完”:反映了什么?“陕西九价HPV疫苗不到一分钟被抢完”的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当前中国大陆九价HPV疫苗供需严重失衡的缩影,反映出多方面的原因和深层含义。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供需失衡的现实写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供不应求。九价HP.............
  • 回答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葛万银殴打环卫女工一事,及其助手的“农村出身,不了解国情”的解释,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权力与尊严的碰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殴打行为本身是错误且不可接受的。无论何种原因,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授,对一名以体力劳动为生的环卫工人施.............
  • 回答
    米脂事件,说起来,得从2023年5月15日那天说起。当时陕西米脂县城北一高中一名16岁的学生,叫王某,就这么在家中,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和妹妹。整个家,瞬间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场面触目惊心,说出去都让人不寒而栗。这事儿一出来,那真是像一颗炸弹在平静的民间扔下,瞬间炸开了锅。大家除了震惊、悲痛之外,.............
  • 回答
    陕西女工程师帮村民举报污染后获刑,二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复杂问题,包括公民的举报权与法律的适用、地方保护主义与公正司法、以及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角色与风险。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梗概: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薛某的陕西女工程师,她出于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