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美洲跟中国一个纬度确没有发展出相似的文明?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简单地说,纬度确实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决定文明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唯一因素。北美洲和中国虽然在某些纬度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地理、资源、地质、历史人类活动以及文化演变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作用,塑造了它们各自独一无二的文明轨迹。

咱们就来一点点掰扯开聊:

1. 地理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天然的“剧本”不同

地形与水系:
中国: 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母亲河”孕育的文明。黄河和长江这两条宏伟的河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相对容易沟通的水运交通。它们在广阔的平原上形成了重要的农业区域,为早期人口聚集、粮食生产和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很多政治中心和文化核心都围绕着这些大江大河发展。同时,中国东部相对平坦的地理格局,也便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一体化。
北美洲: 北美洲的地形格局则复杂得多。西部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东部有阿巴拉辛山脉,中部则是广阔的大平原。虽然也有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等重要水系,但它们的流域分布和地理连接性与中国的大江大河有所不同。例如,落基山脉的阻隔,使得东西部的人口和文化交流相对不那么直接和频繁。再加上巨大的地理跨度,以及多样的气候带,使得北美洲在早期就呈现出更加分散和区域化的发展态势。

气候的细微差别与资源分布:
虽然纬度相似,但具体的降雨量、季节性变化、极端天气(比如冬季的严寒程度)等细节,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方式有着显著影响。
中国: 季风气候在中国大部分农业区扮演了重要角色,带来相对稳定的降雨,尤其是在主要粮仓地带。这有利于旱作农业和水稻种植。
北美洲: 在相同的纬度区间,北美洲的气候多样性更高。例如,美国西部很多地区是干旱或半干旱的,需要更先进的水利技术才能支撑大规模农业。而加拿大的大片区域则处于更寒冷的地带,农业发展的季节性限制更强。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早期定居点的选择、农业模式以及食物来源。

动植物资源:
中国: 中国拥有悠久的家畜驯化历史,比如猪、鸡等。稻米、小麦、粟等主要农作物在中国得到驯化和广泛种植,这些作物提供了稳定且高产的食物来源。
北美洲: 虽然北美洲也有玉米、土豆、番茄等重要的农作物,但它们在独立发展过程中,其传播和普及的速度、范围以及对早期社会结构的影响,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许多北美洲的原住民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依赖狩猎和采集,这塑造了与中国早期农业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地质和地理屏障:交流与隔绝的影响

中国的“陆海连接”与“盆地结构”:
中国东部沿海相对平坦,方便了近海和沿海的交流。同时,中国内部也存在一些相对封闭但资源丰富的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这些地方往往能孕育出独特的区域文化,但同时也能与外界形成某种程度的隔绝,直到交通技术进步。
“四塞之国”的说法,虽然更多是指中国西部地区的限制,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虽然有内部的联系,但也被天然地理因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隔”和“塑造”。

北美洲的“超级屏障”:
落基山脉不仅仅是一道山脉,它在很长时期内是北美洲东西部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巨大屏障。翻越它需要极高的技术和毅力。
广袤的沙漠、高大的山脉、寒冷的北方苔原,都构成了天然的隔离带,使得北美洲的原住民文化呈现出高度的区域性和多样性。许多文化是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跨区域的强大文化整合力。

3. 人类活动的早期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盘的差异

农业的中心化与效率:
中国农业的早期发展,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灌溉、耕作和土地管理技术。这些技术一旦成熟,就能支持大规模的人口,并促进社会阶层和政治组织的出现。
北美洲一些地区虽然也有发达的农业,例如美洲中部印第安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在玉米种植上的成就非常高,但这些文明在地理分布上相对集中,并且它们与中国在同一纬度的区域(例如美国北部、加拿大)的农业发展模式和规模有很大不同。

技术传播与创新:
古代中国拥有四大发明中的许多,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技术本身就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交流和社会管理。
北美洲原住民也发展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例如印第安人的建筑、天文观测、数学等,但这些技术的发展路径和对社会整体结构的影响,与中国的科技发展不完全一致。

4. 文化和社会组织的演变:内在的驱动力

中国:集权与统一的趋势:
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向集权化和政治统一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与早期农业的高度集约化、人口的集中以及大河流域的交通便利性有关。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水利工程、防御工事建设,也能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战争和文化推广。
“天下”观念: 这种统一的愿望和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早期。

北美洲:分散与多样化的格局:
北美洲的原住民社会组织形式极其多样,从游牧部落、小型农业社区到像玛雅、阿兹特克这样拥有复杂政治体系的文明,它们都存在。但总体而言,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像中国那样统一的、覆盖广阔疆域的中央集权帝国。
部落联盟与分散治理: 许多北美洲的原住民社会以部落、酋邦或松散的联盟形式存在,这与它们分散的地理环境、相对独立的资源获取方式以及更侧重于地方性治理的传统有关。

5. 历史机遇与偶然性:不可忽视的“运气”

外来文明的互动:
中国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受到周边民族和文化的影响,但它始终保持了主体性的连续性。
北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虽然存在跨区域的交流,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明中心”去影响整个大陆。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更是彻底改变了北美洲原住民社会的面貌,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文明基因。

文明的“启动时间”:
虽然大家都是人类,但文明的“启动时间”和节奏并不一样。中国文明在地理和资源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更早地实现了农业革命和社会的复杂化,这让它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和发展。

总结一下:

简单地将北美洲和中国在同一个纬度来比较,就像是只看一本书的页码,却忽略了书的内容、作者、写作风格和出版年代。纬度只是一个基础的“物理条件”,但塑造文明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因素:

河流和地形 提供的“舞台”不一样。
气候细节和资源分布 决定了“演员”的生存策略。
早期人类的技术和组织模式 设定了“剧本”的走向。
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对统一的追求 推动了“戏剧”的发展。
外部的互动和历史性的“巧合” 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北美洲的众多原住民文明,虽然可能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玉米种植、天文观测)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它们在整体社会结构、政治组织、技术传播路径以及文化整合度等方面,与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不提后来的殖民历史是如何的,仅从地理和原住民的角度去对比北美和中国。

首先我们把“北美”这个概念做个定义,一般我们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指的是美国+加拿大的范围(有时可能会带上格陵兰);另一个相似的概念是地理上的“北美洲”,也就是除了美加以外还包括了墨西哥、中美洲(Central America)、加勒比群岛等。为了严格区分,我们一般都要仔细看带不带那个“洲”字。

至于墨西哥和中部美洲诸小国一般我们就称为“中美洲”了,但是这个概念也同样存在Meso-America和Central America的歧义,这是外话了不作展开。加勒比也会专门用“加勒比地区”之类的概念来称呼。所以在足球方面,北美洲的洲级国家队锦标赛“金杯赛”的全称是“中北美及加勒比金杯赛”。

在纬度方面,实际上岭南地区的纬度在美洲完全是在墨西哥境内;而长江流域对应的则是美国的南部,大体是德洲、佛州、路易斯安纳州这些南方的“阳光带”;不过若以文明史的角度去看待的话,古代“中华文明”范围是从黄河流域逐渐扩散开来的,因而我们的主要对比对象应当是密西西比河流域。

同纬度带的北美范围实际上涵盖了三大地理区域,大体可以按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为分界线,而落基山脉以西是干旱的大盆地,再往西才是宜居的加利福尼亚谷地。至于谷地内的原住民在殖民以前的文明程度较低,甚至在新西班牙/墨西哥的统治期内长期得不到重视,人口相对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加利福尼亚的原住民非常多样),直至美国在美墨战争将其征服并迎来淘金热以后,加利福尼亚才得到真正的开发,因此落基山脉以西没有可比性,此后不再讨论。

至于阿巴拉契亚,一般认为这道山脉比较低矮、容易翻越,但在历史上,其实英法殖民者很长时间都没有能成功翻越,直至18世纪才找到山口(因而英属十三殖民地开始觊觎新法兰西的土地,引发越来越多的冲突,直至七年战争后英国将新法兰西彻底吞并)。而从地理的角度来说,阿巴拉契亚以东地区(简称“东美洲”或者“美东”)南北狭长,缺乏纵贯整个区域的大河,因而与早期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也同样欠缺足够的可比性。

一般看来中华文明是大河文明的代表,而在北美,这样有足够长度、体量及平原的大河是密西西比河,而密西西比河平原的确存在大片的平原,也即是“大平原”。当然狭义的大平原指的仅仅是密河以西至落基山脉的部分,在历史上叫做“西路易斯安纳”,而不包括以东的“东路易斯安纳”。这里为了避免歧义,我将阿巴拉契亚与落基山脉之间的区域直接称为“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知乎另一个问题当中,有人问道为什么地理条件相似、纬度相近的北美其上的居民是白种人而不是像中国这样的黄种人,就反映了人们对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确存在想要对比的倾向。至于问题本身的解答相信大多数人都心中有数——北美的原住民的的确确就是黄种人,也就是所谓的印第安人,成为白人的居住地则是殖民侵略的结果。若是继续畅想下去,如果回到古代的条件,让现在的美国人再孤立地发展数千年的时间,这批人也同样会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黄种人特征,而与北温带欧洲的白种人有越来越大的差别。

回到本题,我们现在已经总结了黄河长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几大相似之处——一是纬度相近,二是大河穿行,三是其流域有着大片的平原。这些原因使得两者有一定的气候相似性,其中密河流域的南半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就与长江流域比较相似;但其北部由于远离海洋,因而大陆性比华北平原更强,并且呈现出愈往西愈干旱的特征。

因此在南北达科塔至德克萨斯的广大区域内,也即是大平原,北至苏族人、南至科曼奇人等原住民得到马匹与枪支之后便发展成了类似于游牧民族的特征(准确地说是游猎民族),追逐野牛等猎物,而不是在大平原上种植作物发展农业。

因而若要自发地形成定居农业文明,更多要依赖降水量足够丰富的密西西比河干流地带及其以东地区。从地貌上看,五大湖、密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围成的平坦地带应当是最适合发展成定居农业大河文明之地。在历史上这片区域被称为“西北领地”(Northwest Territory),这是1803年购得法属路易斯安纳(即“西路易斯安纳”)之前美国的西北部地区,因而得名。

相比之下,密河以东地区的南部地区,即肯塔基州至阿拉巴马州一带,则是地形起伏、丘陵众多、森林密布,对于早期文明的开拓者而言并不方便——当然这一片在古代(大约是中世纪中后期)也依然属于“密西西比文化圈”。

恰好,现实历史当中北美最著名的文明遗址卡霍基亚便是位于我们这番分析精挑细选的优质地带上。

卡霍基亚位于伊利诺伊州南部,靠近密西西比河干流,能够利用密河的通航条件实现对外沟通,一部分出土文物也的确说明了卡霍基亚存在着与墨西哥湾沿岸一带的贸易,而中世纪中后期形成的“密西西比文化圈”也广布美国东南部,可见河道对于卡霍基亚的意义。

从农作物和复原建筑来看,以卡霍基亚为代表的“密西西比文明”是中美洲文明(也即是阿兹特克和玛雅所属的文明)的次生文明:密西西比河流域原住民在同一片田地上种植玉米、南瓜、豆类,这正是中美洲文明的农业技术;而卡霍基亚的土堆遗址说明卡霍基亚可能建造过夯土式金字塔,而这正是中美洲文明留给世人的最直观的印象。

结合卡霍基亚的存在时间(约1050至1350),所有的事实都表明卡霍基亚或“密西西比文明”的诞生时间远远晚于中美洲(公元前20至15世纪开始),而其发展本身则受益于中美洲文明的对外传播,并不像我们对旧大陆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印象那样,大河地区会首先发展出原生文明来。

从另一个角度讲,密西西比河流域存在着一定的自然条件的劣势,使得其进入文明的时间远比我们预期的要晚,以至于需要得到外来的输入才能进入文明。而这些劣势很多人都有总结,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素:

一是山脉位于该地理区域的东西两侧而没有北面的屏障,使得寒潮能够从北方长驱直入甚至杀至温暖的墨西哥湾沿岸一带。

二是动植物方面的差异。从作物来说北美种植的是来自中美洲的玉米、南瓜、豆类,实际上并没有问题,今天美国中部也同样是玉米产量极高的地带;而如果密西西比文明能够继续顺利发展的话,来自五大湖的野米等其他可驯化作物或许会进入我们的视野。相比于植物,特定动物的缺乏才是大多数人关注到的因素,也即是牛马之类的大型役畜,无论是开垦还是交通运输,密西西比河流域都只能依赖人力。(至于北美野牛,其驯化难度极大,若是美洲继续独立发展能否驯化野牛是个非常难判断的问题。)

三是我在近年来经常批判的观点,也即是所谓的“南北纵向分布使文明无法传播和交流”,这个来自于《枪炮、病菌和钢铁》的观点其实并不能说明美洲文明的落后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洲南北各地实际上都存在充分的交流,而不是受此观点影响的人们想象的那样印第安人完全是各自孤立、老死不相往来。密西西比河也的确是南北向的大河,但在旧大陆,埃及的尼罗河、两河、印度河等诞生了原生文明的大河也同样是南北走向,因而“南北向河流无法发展文明”这一点立不住脚。(当然了密河要跟这几条河流流域比较的话,主要问题依然还是在于寒潮,而不是其流向本身。)

如果还要说到什么问题的话,卡霍基亚其实纬度已经偏高了(在北纬38~39度之间),因而“密西西比文明”的南部地带其实会更加适合发展早期文明,而西班牙征服者德·索托曾在1530年代进行探索和远征,发现密西西比河流域(主要是南部)人口稠密、城镇众多,但后来法国等殖民国家到来的时候,发现密西西比河流域没有太多的原住民人口,有学者推测这是由于天花等欧洲疾病造成了当地文明在16世纪的崩溃。(在征服以前瘟疫对原住民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杀伤力我目前仍在研究,因此瘟疫摧毁密西西比这一点我认为还是存疑。)

由于密西西比文化圈(或“密西西比文明”)并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领域,学术成果不算太丰富,我个人也还在慢慢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有些问题尚不好解答。

比如说,1350年代后卡霍基亚的崩溃是否是美洲文明的必然命运,我只能说对于卡霍基亚本身大概有其必然性,因为它遭遇到了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可能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恶化,但密西西比河流域南部的那些原住民文化(城邦?酋邦?)直至德·索托探索时依然存在,说明卡霍基亚的命运本身不能套用到其他地方(更加不能套到美洲的其他地方比如阿兹特克、玛雅等等)。

而卡霍基亚或“密西西比文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学术界大概也仍然在做着研究,或许再过几十年,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复原,至于是不是和中华文明有相似处,至少在现实历史中的中世纪中后期是不太相像的,毕竟卡霍基亚本身也只是一座城邦,而非中央集权的广域帝国。

至于若是没有遭受殖民,美洲原住民继续自行发展,北美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我在《中世纪美洲》做了简单的构思。

简单来说,密西西比文化圈当中,东南方会遭受海洋性极强的玛雅人的殖民以至于形成新的大型城邦联盟;而依靠丘陵地貌便于修筑窑洞、抵御寒潮的田纳西等地将会在玛雅人的影响下发展出自己的中世纪王国;上文中我所看好的“西北领地”,则是在安大略来的温达人(休伦人)侵略之后开始形成两三个由温达人统治本地人的国度,并因玛雅人的影响而提升文明,又因完全了野米的驯化并扩大种植规模而逐渐变得农业发达、国力强盛。


起点小说《玛雅1441》欢迎各位阅读~

对中美洲文明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加入我的粉丝群105703361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简单地说,纬度确实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决定文明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唯一因素。北美洲和中国虽然在某些纬度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地理、资源、地质、历史人类活动以及文化演变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作用,塑造了它们各自独一无二的文明轨迹。咱们就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要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长相差别“明显”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内部差异也很大。但如果泛泛地说,确实有一些因为历史迁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让南北方人在长相上的一些普遍倾向有所不同。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儿,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有意思:1. 气.............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困惑!天津的女朋友觉得去北京“跟出国一样远”,这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一些咱们身边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可不是什么高科技的计算,更像是一种基于经验、情感和生活习惯的微妙判断。我来给你捋一捋,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天津和北京地理上确实是近邻。坐高铁,半小时就到了。出租车嘛,堵车.............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殖民历史中复杂而残酷的权力运作。为什么非洲黑人没有像北美原住民那样,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经历规模性的“赶尽杀绝”,而更多的成为了奴隶?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欧洲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剥削和压迫,其.............
  • 回答
    北宋官方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而感觉其与后唐等五代一脉相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北宋的“正统”之争首先,理解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的混乱局面至关重要。这个时期,中原政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北宋的堡垒战术与明朝在辽东的堡垒推进法,这二者看似相似,实则在指导思想、具体操作以及所处历史背景下,存在着不少关键的差异。北宋的堡垒战术:以防御为主,辐射与控制并重北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北方强敌——辽、西夏的巨大军事压力。因此,其军事战略的核心是“固守”。在这样的背景下,堡垒战术.............
  • 回答
    南极洲的冰川深处,潜藏着人类贪婪的目光。这片孤寂的白色大陆,曾经是科研人员的试验田,如今却成为了三个超级势力角逐的战场。亚澳联军:东方之虎与袋鼠的狩猎场以中国和日本为首的亚澳联军,将南极洲视为一块巨大的战略跳板和潜在的资源宝库。他们的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庞大,制造业强大,能够快速生产和部署大量的先进装备.............
  • 回答
    北美东部冬季频繁遭遇暴风雪,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尽管寒冷却降雪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理、气候和气象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水汽来源与路径的差异:这是导致北美东部多暴风雪而中国冷而少雪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北美东部:来自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充沛水汽。 墨.............
  • 回答
    北美大陆的辽阔、多样的自然环境,从北极的苔原到墨西哥的沙漠,从洛矶山脉的巍峨到密西西比河的沃野,堪称世界上最富饶和多姿多彩的地理单元之一。拥有如此优越的地貌条件,按理说应该能够孕育出繁荣昌盛的本土文明,就像亚欧大陆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中华文明那样。然而,当我们审视北美洲在欧洲人到来之前.............
  • 回答
    北美和拉丁美洲在欧洲白人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混血后裔数量的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现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一、殖民模式和目的的根本差异这是最核心的解释。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其初衷、方式和目标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族裔之间的互动模式。 拉丁美洲.............
  • 回答
    “郊狼怎么越杀越多?”这个问题,在中国北方生活过的人,尤其是经历过“打狼”年代的父辈们,听到这句舶来品的困惑,大概率会露出一种复杂的、带着点“你看,地球就是这么转”的复杂表情。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里,狼,是那个被人类视为头号敌人,曾经数量众多,如今却因为人类的“围剿”而步履维艰的物种。所以,当他们.............
  • 回答
    嘿,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你仔细对比一下北美和国内的重型卡车,会发现风格和气势上差异不小,感觉上就像一个是穿着西装的绅士,另一个像是朴实能干的工人。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聊聊“高大上”这三个字在北美卡车文化里扮演的角色。在北美,尤.............
  • 回答
    关于“为何北美受歧视的华人不建立一个大型的北美新加坡”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也包含了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北美受歧视的华人”这个群体本身非常多样化。 他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拥有不同的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啥在北美流行乐里,凯迪拉克这牌子好像自带BGM一样,总是被提起。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那种简单的植入广告,而是品牌形象、文化符号以及音乐表达三者巧妙结合的结果。凯迪拉克这牌子,本身就带着一股“成功”的劲儿。 你想想,凯迪拉克从诞生之初,就定位高端,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骄傲,是.............
  • 回答
    在中国,购房者申请房贷时,通常会发现可选择的固定利率期限相对较短,多数是5年固定利率,而30年固定利率房贷并不像北美那样普遍。北美银行普遍提供30年固定利率房贷,而中国市场在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金融市场结构、监管环境、风险偏好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北美30年固定利率房贷的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差异、社会适应、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等多个层面。要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毕竟总会有例外,但普遍的观察确实是很多在北美的中国男性留学生在寻找北美女朋友这件事情上,遇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语言和沟通障碍: 初期的语言壁垒: 刚到北美时,很.............
  • 回答
    大众在北美市场销量不如丰田,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虽然大众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北美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始终难以撼动丰田的霸主地位。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丰田的“通才”策略 vs. 大众的“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