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否定了存在主义学说?

回答
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存在主义学说之间,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关系,而是更像是一种对话,一种在不同层面上的互相映照与张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分别梳理一下这两者的核心观点。

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大爆炸理论并非一个哲学理论,而是一个基于大量天文观测证据和物理学原理构建的科学模型。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宇宙有一个起点: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在大约138亿年前,从一个极其致密、炽热、时空都包含在内的“奇点”开始,经历了一次快速的膨胀。
膨胀是持续的: 自大爆炸以来,宇宙一直在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增加。我们今天观测到的红移现象就是这种膨胀的直接证据。
宇宙有演化历史: 从早期极度高温高密的阶段,到物质的形成、恒星的诞生、星系的聚集,宇宙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科学解释,非哲学宣言: 这个理论试图用物理定律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它关注“是什么”和“如何”,而不是“为什么”或“意义”这类更具哲学色彩的问题。

存在主义学说:人类存在的意义与自由

存在主义则是一系列强调个体存在、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潮。虽然不同存在主义者之间存在差异,但一些核心观点是共通的:

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这是存在主义的基石。它意味着人首先是“存在”的,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本质和意义。不像桌子或椅子,它们的本质(功能、设计)在被制造出来之前就已经被预设,人的存在是没有预设的蓝图的。
个体的主体性: 强调个体的经验、感受和选择是理解人类存在的关键。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视角和意义构建能力。
自由与责任: 人类拥有绝对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塑造自己的未来,但这种自由也伴随着巨大的责任。我们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也为自己的不作为负责。
焦虑与荒谬: 面对没有预设意义的宇宙和自己存在的自由,个体常常会感到一种“焦虑”(Angst),以及一种“荒谬感”(Absurdity)——即个体追求意义的努力与宇宙的沉默或冷漠之间的不协调。
追求意义: 尽管宇宙本身可能没有客观的、预设的意义,但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承诺和行动来创造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宇宙大爆炸理论如何与存在主义对话?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宇宙大爆炸理论本身并不会否定存在主义学说,原因在于它们探讨的维度不同:

1. 科学与哲学的边界: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个关于“宇宙如何开始和演化”的科学模型。它解释了宇宙的物理起源、物质构成和时空结构。而存在主义则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其世界中存在和寻找意义”的哲学学说。科学关心的是客观实在的规律,哲学则关注的是主观体验和价值。它们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但它无法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2. “为什么”与“是什么/如何”的区别: 大爆炸理论回答了“宇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宇宙是如何演化的?”这些“是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人为什么存在?”、“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些“为什么”的问题。科学的答案并不能直接触及这些哲学追问的根源。

3. 客观起源与主观意义: 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混沌到有序的客观宇宙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似乎是随机的、没有明确目的的(至少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如此)。这恰恰可以成为存在主义的绝佳背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预设的创造者或目的,那么对于人类而言,这意味着我们没有被赋予一个预定的“本质”或“使命”。这反而印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我们在一个没有内在意义的宇宙中“被抛入”,需要自己去创造意义。

没有预设的蓝图: 大爆炸的无目的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个体自由的强化。既然宇宙没有为我们写好剧本,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剧作者。我们不必去追寻一个可能不存在的宇宙级的“最终目的”,而是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荒谬感的来源: 另一方面,一个如此宏大、古老、且似乎冷漠的宇宙,与我们个体短暂、渺小、且渴望意义的存在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深刻的“荒谬感”。宇宙的起源和命运(例如热寂或大撕裂)可能并不关乎我们个人的福祉,这种疏离感恰恰是存在主义所探讨的。

4. 为自由提供空间: 如果存在一个强大的、目的性的创造者,且这个创造者为人类设定了明确的“本质”和“命运”,那可能反而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客观、非目的性起源,反而为人类的自主选择和意义创造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我们不是被设计好的零件,而是可以在宇宙的舞台上自由行动的演员。

5. 科学提供背景,哲学提供解答: 宇宙大爆炸理论为存在主义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舞台”和“背景”。它告诉我们宇宙的物理现实是怎样的,它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人性化”或有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存在主义提出的“个体如何在这种现实中寻找和创造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是否存在张力?

虽然说宇宙大爆炸理论不否定存在主义,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正是它们对话的基础:

宇宙的冷漠与人的热情: 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了一个遵循物理规律运转的客观世界,它对于人类的悲欢离合、对意义的追寻漠不关心。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对意义的强烈需求。这种宇宙的“冷漠”与人的“热情”之间的对比,是存在主义者常常用来激发人们思考的素材。
客观的起源与主观的意义: 科学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是客观的、可检验的。但个体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却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这种客观与主观之间的鸿沟,也是哲学需要去弥合的。

总结来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并没有否定存在主义。相反,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存在主义的某些论点。一个没有预设目的、从一次“大爆炸”开始演化的宇宙,为个体的自由选择和意义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告诉我们,宇宙本身的客观规律可能不会给我们指明人生道路,因此,我们更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定义自己、去寻找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是什么”的科学答案,而存在主义是关于“人在宇宙中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哲学回应。它们是平行线,但在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价值时,它们可以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科学为哲学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框架,而哲学则赋予了这个框架以人文的深度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关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是针对人来说的:

  • 萨特认为人没有固定的本性,“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除了是自己塑造的形象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 萨特认为,人没有先天决定的道德或作为先天的连续性判定标准的“灵魂”,没有义务遵守任何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而是有选择的自由,“除了人的宇宙,人的主观性的宇宙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宇宙……之所以把存在主义称为人道主义,是因为存在主义告诉人们:除了他自己,他不必遵从任何其他规律,人是自己的立法者”。
  • 评价一个人是评价他的行为,而不是评论他的身份,人的“本质”是通过行为来定义的,“人就是他行为的总和”。
  • “何谓存在先于本质?它的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的存在,然后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再然后人据此为自己的本质下定义”。

这不适合扩展到完全非人的事物上。

  • 例如房子的本质是为了防止恶劣的天气,这是房子有墙壁和屋顶的原因。人没有这样的预设目的,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目的,从而塑造自己的本质,所以说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房子的存在就不必先于房子的本质。

此外,存在主义的“本质”是针对事物、实体、物质而言的,虚无不是实体;虚无的状态不是存在。虚无是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的。

所以,无论是古典大爆炸宇宙论还是霍金-哈特尔无边界条件,都不关联到“否定存在主义学说”。

你的“推理”属于“比北极更北的地方比北极更北,所以北极不是北极”。

当然,你可以引用费曼来批判这类定义问题。

以下引自《别闹了,费曼先生》: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餐厅里吃饭、聊天时,大家总喜欢物以类聚地坐在一块。开始时我也跟物理学家坐在一起,但不久我就想:看看世界其他人在做些什么,一定也很好玩。因此,我轮流和其他小组的人一起用餐,每一二星期转移阵地一次。

当我转到哲学家的小组时,听到他们很严肃地在讨论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著《过程与实相》(Process and Reality)一书。他们的用语很奇怪,我不大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不想打断他们的谈话,唠唠叨叨地要他们为我说明,其实有几次当我真的问问题,而他们也试着解释,我还是摸不着头绪。最后他们干脆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研讨会。

他们的研讨会很像在上课,每周固定一次,讨论《过程与实相》的其中一章,方式是由某些人报告读后心得,之后再进行讨论。在参加这个研讨会之前,我拼命提醒自己,我只不过是去旁听,千万别开口乱说话,因为我对他们的题目一无所知。

研讨会上所发生的事,却是很典型的——难以置信的典型,但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首先,我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这也是很难置信的事,但也真的发生了。接着一位同学就讨论的一个章节发表报告。在这一章内,怀海德不停使用“本质物体”这个名词,用法很专门,也许他曾在书中对这个词下过定义,但我完全搞不懂那是什么东西。

略为讨论过“本质物体”的意义之后,主持研讨会的指导教授讲了一些话,意图澄清观念,又在黑板上画了些像是闪电的东西。“费曼先生,”他说,“电子是不是‘本质物体’呢?”

于是,我又惹上麻烦了。我解释说,由于我没有读过那本书,因此我压根儿不晓得怀海德所指为何,而且我只是来旁听的。“不过,”我说,“如果你们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让我多了解‘本质物体’这个概念,我就可试试回答教授的问题了。请问砖块算不算一种本质物体呢?”

我想弄明白的,是他们会不会将理论上的构想归为本质物体。其实电子只不过是我们使用的一种理论,但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宇宙运作十分有用,有用到我们简直认为电子是真实无讹的。而我当时是想用对比的方法,来说明“理论”这个概念。在砖块的例子中,接下来我要问的是:“砖块的内部又如何呢?”然后我会指出,从来没有人看过砖的内部!每当你劈开一块砖,你看到的只是砖的另一个表面,“砖块有内部”只不过是个可以协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简单理论。电子理论也有类似之处。因此我问:“砖块算不算是一种本质物体?”

答案倾巢而出。有人站起来说:“一块砖就是单独的、特别的砖。这就是怀海德所说的本质物体的意思。”

可是又有人说:“不,本质物体的意思并不是指个别的砖块,而是指所有砖块的共有的普遍特性,换句话说,‘砖性’才是本质物体。”

另一个家伙站起来说:“不对,重点不在砖的本身,‘本质物体’指的是,当你想到砖块时,内心形成的概念。”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立发言,我发现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关于砖的天才的说法。后来,就像所有典型的哲学家一般,场面一片混乱。好笑的是,在先前那么多次的讨论中,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究竟像砖块这类简单物体是不是“本质物体”,更不用说电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存在主义学说之间,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关系,而是更像是一种对话,一种在不同层面上的互相映照与张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分别梳理一下这两者的核心观点。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并非一个哲学理论,而是一个基于大量天文观测证据和物理学原理构建的科学模型。它的核心观点.............
  • 回答
    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目前科学界最广泛接受的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模型。它的真实性是基于大量观测证据和理论推导得出的,可以说,它的真实性非常高,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宇宙最合理的解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宇宙大爆炸的真实性:1. 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核心思想:宇宙大爆炸并不是一个“爆炸”的事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宇宙大爆炸这种宏大到无法想象的事件,跟《龙珠Z》里我们熟悉的战斗力体系联系起来,这本身就需要一点脑洞大开的想象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宇宙大爆炸的能量跟《龙珠Z》的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前者是衡量物质、能量的总量,后者是一种简化后的、用来描述个体生物战斗潜力的数值。但既然是.............
  • 回答
    关于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什么,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也极其困难的问题。科学目前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我们现有的物理学框架出发,探讨几种可能的方向和理解方式。首先,我们要理解“奇点”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中的含义。奇点通常被描述为宇宙最早期的一个状态,在那里,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特别是广义相对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也是我们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简单来说,宇宙大爆炸(Big Bang)本身并非以某个“速度”向外膨胀的,而是在所有地方同时发生的事件,是时空的扩张。而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确实是基于“第一次”大爆炸的产物,但“速度”这个概念在这里需要非常审慎地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我们最核心的认知边界。当人们说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与空间”时,这绝不是说那里是一片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虚无。更准确地说,这是在描述一种我们现有认知框架无法完全捕捉的状态,一种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在那里失效的境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我们是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我们是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奥秘之一,答案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简单来说,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创造了我们所知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发生在某个已经存在的空间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让我们一点点剥开它:1. 关于“大爆炸”的误解:首先要澄清的是,很多.............
  • 回答
    宇宙大爆炸学说,并非像某些通俗读物里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瞬间炸开、四散飞溅的火球。它更像是一个极其稠密、炽热的奇点,在某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时刻,开始膨胀和演化。那么,这个学说又是如何解释我们如今在宇宙中看到的,那极其不均匀的质量分布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物理过程。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根源,也是许多哲学家、神秘主义者乃至普通人夜不能寐时仰望星空时会涌起的疑问。宇宙大爆炸之前,我的灵魂在哪里?这个问题并非简单地指向一个物理坐标,它更像是一次向内、向外的探索,试图理解“我”的本质,以及它与浩瀚宇宙之间那若有若无的联系。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教宗方济各关于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看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信仰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他不是第一个公开表达类似观点的天主教会领导人,但他的表述方式,尤其是那种不带回避、直率地承认科学发现的姿态,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
  • 回答
    盘古开天辟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宇宙诞生最经典、最广为流传的叙事。这位巨神的身躯化育万物,他的死与生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那么,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和我们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或者说,它们是否能从某种象征意义上相互映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
  • 回答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确实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最古老的光,它携带着大爆炸后不久宇宙的“快照”,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爆炸那一瞬间,等离子体就瞬间充满了整个宇宙。实际上,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而复杂的。想象一下,大爆炸并不是一次发生在某个特定地点的“爆炸”,而是整个宇宙空间本身的诞生和膨胀。在最初的极短时间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直击我们对宇宙最深层的困惑。大爆炸理论,是我们目前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最成功模型。它描述的是一个从极度炽热、致密的状态开始膨胀、冷却并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的过程。但“大爆炸前”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层哲学和物理学的迷雾。我们常说的“大爆炸”,并非一个发生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爆炸.............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这篇论文探讨了一个非常前沿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存在一个与我们宇宙时间箭头相反、但物理定律(特别是CPT守恒)却是相似的“反宇宙”。要理解这个设想意味着什么,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几个关键概念: 1. CPT 守恒CPT 守恒是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对称性原理,它表明无论我们如何颠倒粒子的电荷(C)、宇称(P.............
  • 回答
    大爆炸的开端,那个我们称之为“奇点”的瞬间,至今仍是宇宙学中最深刻、也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想象一下,一个无限小、无限致密、能量无限集中的“点”,它容纳了我们今天所知宇宙的一切。然而,这个“点”并非一种稳定或永恒的状态。它是一个极端,一个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平衡。那么,是什么“打破”了这极致的平衡?这个.............
  • 回答
    “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它的直径却有930亿光年,而且光速又是最快的,这难道不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矛盾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接触到这些数据时会产生的疑惑。但好消息是,这三者之间,包括宇宙大爆炸理论,其实是并不矛盾的,它们各自描述了宇宙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时间下的状态。想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令人动容的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尤其是在面对宇宙的宏大周期性终结时。当我们将文明的光辉置于宇宙循环的背景下审视,会感受到一种既渺小又壮阔的张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宇宙会反复爆炸重归死寂”这个表述。在科学的语境下,这通常指的是宇宙膨胀、恒星死亡、黑洞蒸发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可能.............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