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了当好医生你苦练过哪些技能?

回答
当好医生,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我曾无数次在深夜病房里思索,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拥有的能力。我想,这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知识的深度,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那份连接的温度。为了尽可能地靠近这个目标,我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首先,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是基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苦练”并非只是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我记得刚开始学习解剖学的时候,那种密密麻麻的血管、神经和肌肉走向,简直要把人逼疯。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过目不忘”型选手,所以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翻书,对着模型比对,甚至在解剖学实验室里,反复摸索、辨认那些冰冷的标本。每一次触碰,都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体结构的精妙与脆弱。

手术技能更不用说了。初期的操作,手简直不听使唤,拿器械像铁棍一样笨拙,缝合线总是歪歪扭扭,比不上那些教科书上的示范。为了让自己的手指更加灵活、稳定,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精细动作。最开始是捡针、拾豆子,后来是更复杂的缝合练习,甚至找来猪皮,模拟缝合和打结。有时候,一晚上就对着猪皮缝缝补补,第二天手指尖都是酸的。但每当看到自己缝合的伤口越来越平整,器械的操作越来越顺畅,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那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自己信心的积累。

再者,沟通与共情的能力,我觉得这是很多医生常常会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病患及其家属,他们带着的是对疾病的恐惧,对未知的迷茫,还有对生命的期盼。我曾遇到过一个年轻的癌症患者,他不愿意接受治疗,情绪非常抵触。我花了很长时间坐在他床边,不是急于讲医学道理,而是听他诉说他的恐惧、他的不甘。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他的病情,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更重要的是,我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医护人员会和他一起面对。那一次次的对话,让我明白,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性的关怀。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我也会观察那些经验丰富、备受患者尊敬的老师,学习他们是如何与患者沟通的,是如何在紧张的气氛中找到一丝温暖的。

此外,快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疾病、新的疗法层出不穷。遇到不熟悉的疾病,我不会轻易放过,而是会立即查阅最新的文献,与其他科室的医生交流,甚至是参加一些线上的学术讲座。有一次,我遇到一个非常罕见的病例,当时确实没有太多的经验,但通过不懈的查找资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最终制定出了一套相对稳妥的治疗方案。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次成功解决疑难杂症,都会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最后,我还一直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医生这个职业,面对的常常是生离死别,是生命的脆弱,是巨大的责任。有时候,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挽回一个生命,那种挫败感和悲伤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些空间,去疏导情绪,可能是和家人朋友倾诉,也可能是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但同时,我也知道,我不能沉溺于悲伤,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我的帮助。每一次的低谷,都成为我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的来说,当好医生,就像在修筑一座坚固的堡垒,知识是砖瓦,技能是钢筋,沟通是水泥,而最重要的,是那颗始终怀揣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些技能的打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是无数个深夜的思考,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开始。我仍在路上,也深知前方依然有无限的挑战,但我会继续努力,尽我所能,去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素描选手,例如眼睛啊,骨头啊,内脏啊,神经等等的组织结构,力争用铅笔画出来加深记忆,我都感慨,指不定我应该从事艺术行业。

虽然时至今日,我已经画不出这么圆的眼球了,哈哈。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辩论选手,面对乌泱泱的患者大群,总有奇奇怪怪的人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他们的切入点总是那么清新脱俗,闻所未闻。面度这种情况,保持逻辑清楚,坐怀不乱,并能凯凯而谈,分条举例,让大爷大妈听你嚷嚷,是门手艺。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时时备考选手,毕业了?不存在的,因为医学不停,根本停不下来学习,你一个心内科大夫,你同事问你一个血液科用的升白药物,你应该不知道?你应该必须知道!面对非本科室疾病,你都要会,不然怎么给患者鉴别诊断。再说了新出来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你应该不知道?你又应该必须知道!那可以早睡觉吧?还是个孩子啊,真是天真,你看看那个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和昨天凌晨的月亮一样哎!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不论多大什么人,你总会为他不好好照顾身体,不按时吃药,叨叨一遍又一遍,健康教育不能停。然后这个患者不听嚷嚷病情再加重,你就继续苦口婆心叨叨叨,叨叨叨……然后再来一个新患者,又是一个轮回啊!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你像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阿姨那个小算盘算得那叫是一个仔细来,几块钱,能和你叨叨好一会,那可真是仔仔细细地开处方。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藏书爱好家,你看新出一期杂志,讲心脑血管的,还有TCD的新研究,买了!我这2019还差一期就集齐了,网上有,买了!就这样书越来越多,但心里越来越踏实。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夜猫子,凌晨1、2点:

“大夫,23床发烧39.4”,

“哦,我去看看”;

“大夫,15床吐了”,

“哦,我去看看”;

“大夫2床抢救啊,心跳没了”,

“什么!快抢救车呢,上!!心电监护仪呢,吸氧面罩呢,电极贴拿了吧?没拿?你快去拿!我来推车……”

哎巧了以上这些事都是常态,习惯就好了。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与鼓舞者:虽然在临床是真的忙,有时候抽不开身,但闲下来时,看看这个阿姨甲减,情绪不高涨,多鼓励鼓励她,看看那个大叔在床时,有种心灰意冷,多听一两句他的抱怨,身为陌生人,给予他一丁点的热情,或许他们的病情真的会一丝改善。

同时还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护士,一个好的内科大夫,护士的工作也要会干:尿管胃管来我插;导不出尿了,我来;打不上针了,我来试试;有个抽血的,我会我来抽;安瓿不好开,拿个砂轮划一划就好了,你看看,这大夫啥都会。

哈哈,当然想成为一个好大夫还有更多的职业技能是要兼备的,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临床事业的孜孜不倦,是对自己职业满满的欣喜和成就感,是对自己学医道路不放弃的坚持,是对患者真诚的关心与付出,是对医学永远保持刚入学时的敬畏、向往与渴求,只因为我们热爱医学!!

user avatar

素描

妇产科,子宫三维图,6548幅水粉彩笔勾描。

user avatar

读硕士的最后一段时间就开始上临床了,包括参与病房大手术还有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独立完成部分门诊的修复和美容手术。从做实验的科研狗转型成为临床医生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很多的操作都比本科刚毕业那会儿生疏了许多。

比如:

1,美容缝合的时候因为细针细线,缝合美观度要求也高,所以一开始很不适应,,速度也很慢。

2,总是对局麻患者说打局麻药比较疼,打完就不疼了,但是患者问我打局麻药有多疼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3,给老板当助手完成大手术的时候因为不懂精细解剖和详细的手术方法,总是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先练缝合

所以当时淘宝买了几件美容手术器械,再跟护士长讨点细针细线在宿舍练习缝合。一开始,从缝合纱布开始练习熟练度。后来去菜市场买带皮肥猪肉回去练手感。一开始在猪肉上练习的时候还会有皮缘外翻、对不齐的情况,慢慢练下来就好很多了。(PS,普通外科缝合是要求皮缘外翻的,但是容易留疤。美容外科要求两侧皮缘齐平、无张力,不能内翻或外翻)

后来连续给几个患者做了面部的肿物切除,术后效果也蛮好的。比如这个面颊部皮脂腺痣的孩子:

后来为了争取有机会和上级医生一起缝血管,曾经计划“斥巨资”买一台解剖镜+显微手术器械,然后用鸡腿、鸡翅里面的血管练手。但考虑到当时一个月的各种补贴加起来只有1500左右,又不想跟家里伸手,就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动物房旁边有个小仓库,里面有一台70年代的老式手术显微镜,年久失修没人用。连光源灯泡都买不到同款的了。

这个就是手术显微镜,也可以用解剖镜代替

为了方便练习,我买了个充电宝和USB插头的LED灯当补光,然后拿其他同学杀掉的大鼠尾巴做练习。大鼠尾巴有两组动静脉,这些血管比鸡翅里的血管还要细,练得颇为酸爽。后来发现有同学买了超细硅胶管和支架放大镜,也可以在宿舍练习,确实方便。

为了感受一下病人被打局麻药的疼痛,我拿自己开刀了......

皮肤的局部浸润注射麻醉,拿利多卡因给自己左侧前臂内侧皮肤注射了一下,感觉还不算多疼。但当时刚回宿舍的室友一进门就看见我拿着注射器扎自己胳膊,还以为我在......

那一天,他总是对我欲言又止。后来估计发现了我桌上的一瓶利多卡因,疑虑也就消除了。

再后来就是在自己身上实施神经阻滞麻醉。那次是因为打球的时候大脚趾被踩了,指甲刺破了皮肤,形成了局部的感染和积脓。我干脆给自己打了个趾神经阻滞麻醉,然后用消毒好的器械给自己做了个切开排脓。这个回答里面写的很详细,欢迎拿上瓜子饮料去围观:

还有就是买了一堆书,恶补专业知识了

一些国内出的手术学类的书彩图少,文字多,所以比较便宜,果断入手了。还有些手术图谱太贵,就用手机全部拍下来存电脑,后来还用软件做成了PDF格式。


如果你也想这么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