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 岁男宝宝,不顺他心时就发脾气哭闹,用头撞地/凳子,还用手塞进嘴里扯,有时扯出血来,什么原因导致的?

回答
您好,看到您家宝宝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很担心也很心疼。2岁的宝宝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情绪又很强烈,所以出现一些让家长头疼的行为是比较常见的。针对您描述的宝宝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甚至用头撞地/凳子、用手塞嘴里扯出血等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的原因:

1.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可怕的2岁”(Terrible Twos): 这是2岁宝宝发展的一个典型阶段。在这个时期,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但同时语言能力又不够成熟,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被阻止去做某件事情时,就会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进而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2岁的宝宝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控制、冲动抑制和理性思考)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很难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上来,就容易失控。哭闹、尖叫、肢体冲突(比如撞头、打人)是他们早期表达强烈情绪的常见方式。
探索与试探: 宝宝也在通过这些行为来探索世界的边界,以及父母的反应。他们可能在试探“如果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我的行为能让父母改变主意吗?”。用头撞地或扯嘴巴这些行为,虽然看起来很危险,但有时候也是宝宝在极端情绪下的一种自我安抚或发泄方式,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自己。

2. 具体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

无法表达需求或感受: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宝宝可能饿了、渴了、困了、尿了,或者想要某个玩具、想玩某个游戏,但因为语言能力限制,无法准确说出来。家长误解了他的需求,或者不允许他做某件事,他就会感到非常挫败。
挫败感和失控感: 当宝宝尝试做某件事但失败了,或者被剥夺了某样东西,他会感到非常无力。这种失控感会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
寻求关注: 有时候,即使是负面的关注,对小宝宝来说也比被忽视要好。如果宝宝觉得通过乖巧的行为得不到家长的足够关注,他们可能会尝试用更“激烈”的方式来引起注意,即使这意味着被批评或责骂。
过度刺激或疲劳: 周围环境太吵闹、人太多,或者宝宝玩得太兴奋、睡得不好,都可能导致他变得更容易烦躁和发脾气。疲劳是宝宝情绪不稳的重要诱因。
生理原因:
饥饿或口渴: 如果宝宝没能及时获得食物和水,会很容易烦躁。
睡眠不足: 睡不好会让宝宝情绪极不稳定。
生病或不适: 即使是很小的身体不舒服,比如长牙、肚子胀气、感冒初期等,也可能让宝宝感到烦躁和易怒。
感官超载: 宝宝对外界的刺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过强的光线、声音,或者不喜欢的触感,都可能让他感到不适。
模仿行为: 如果宝宝在生活中接触过其他小孩或大人有类似的激烈情绪表达方式,他可能会无意中模仿。
关于用头撞地/凳子和塞嘴巴扯出血:
用头撞地/凳子: 这通常是宝宝在极端情绪下,无法用语言表达,又无法控制自己肢体动作时的一种剧烈发泄。他可能想表达“我好生气”、“我不想要这样”,但不知道更有效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伤害的冲动,但主要目的往往是发泄。
用手塞嘴里扯: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抚的动作,也可能是因为他感到极度焦虑或愤怒,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或给自己一种“控制”的感觉。扯出血则说明他用力过猛,可能是在极度情绪激动时失去了对力度的感知。

3. 如何应对和处理?

理解了这些原因后,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安抚宝宝。

保持冷静,给予安全感: 当宝宝发脾气时,您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您的慌乱或愤怒只会加剧宝宝的负面情绪。尽量保持平静,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和宝宝沟通。
理解并验证宝宝的情绪(但不认同他的行为): 即使宝宝的行为不恰当,他的情绪是真实的。您可以说:“宝宝生气了,因为妈妈不让你玩那个,是吗?”、“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 让宝宝知道您理解他的感受,可以帮助他稍微平静下来。
设定清晰、一致的界限: 对于危险行为,如撞头、扯嘴巴,一定要坚决制止,并告诉宝宝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会受伤。
转移注意力: 在宝宝情绪稍稍缓和时,尝试用他感兴趣的玩具、活动或故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提供安全的发泄方式:
对于撞头行为,您可以在他即将撞到时,用身体或软垫稍微阻挡一下,同时平静地告诉他:“不可以撞头,头会痛的。” 之后可以引导他去拍打抱枕、沙包,或者让他大声喊出来。
对于塞嘴巴的行为,如果是在平静时做的,可以尝试温柔地将他的手拉出来,或者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是在生气时做的,同样需要温和地阻止,并引导他去其他地方发泄。
鼓励语言表达: 即使宝宝只会说简单的词,也要鼓励他用语言表达需求。您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他的感受,比如“生气”、“难过”、“想要”。
满足基本需求: 确保宝宝的饮食、睡眠、玩乐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从源头上减少宝宝因为不适而发脾气的情况。
创造一个让他能“掌控”的环境: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宝宝一些选择权,比如“你想穿红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你想先玩积木还是先读绘本?”,这能增加他的掌控感,减少挫败。
关注宝宝的健康: 如果这些行为突然出现,或者伴随其他异常情况,一定要考虑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检查。
家长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家里的其他照料者(比如爸爸、奶奶)需要对宝宝的行为有共同的理解和一致的处理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宝宝。
耐心和重复: 改变宝宝的行为需要时间和耐心。每次都要重复同样的引导和界限,宝宝才会慢慢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什么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虽然这些行为在2岁宝宝身上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

行为非常频繁且剧烈,难以安抚。
有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比如持续不断地撞头导致明显外伤,或者扯嘴巴导致严重感染。
除了发脾气,宝宝在其他方面也有明显的发育迟缓或异常。
家长的情绪和精力已经严重受到影响,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请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挑战。很多家长都会经历宝宝的“难带”时期。最重要的是用爱心、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去引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有同款宝宝,所以来答一波。

我至今都清晰的记得,我女儿Terrible two到来的标志性事件,如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在一岁半以前,女儿只是一个呆萌的宝宝,按着我们安排的生活节奏活得自得其乐,每天都是笑嘻嘻傻呵呵的样子。

一岁半的一个周末,我吃过午饭正在房间备课,突然听到一阵尖利的哭喊声,还伴随着“邦邦邦”的撞击声。我吓得一个箭步冲进餐厅,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惊又心痛。只见我的女儿站在餐椅上,脸上满是泪水,把小头拼命地撞向桌面,一下一下是那么的疯狂,表情是那么的愤怒。旁边,宝宝奶奶正努力想要把她的头拖起来, 而她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小小的身体似乎有无限的力气,仍在奋力地撞下去。连我的呼唤都听不见。

我立马冲过去,把她抱起来,让她趴在我的肩膀上。然后拍着她的后背,一边安慰她:“妈妈在,妈妈在,妈妈带宝宝去蹦蹦高喽~”一边带她离开了餐厅。

好在毕竟是个宝宝,我带她下楼,一边指给她看周围的景致,到楼下小超市的时候小姑娘已经安静下来了。

我想起来之前的几次,女儿手里拿着玩具,奶奶认为不安全,就会不由分说地一把夺过去。那时候她还小,虽然每次被夺了东西也有不甘心,也会哭几嗓子,但一转眼情绪就过去了。

但这次她有了如此强烈的愤怒情绪,反抗的那样坚决,我感到眼下的她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时期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它就是“Terrible two”

1.什么是“Terrible two”

“Terrible Two”是对“可怕的两岁行为”的一种概括。一般在宝宝1.5岁-3岁之间集中爆发。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开始有了掌控欲,他们希望所有事情按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好奇心强,有自主的愿望,可自身能力又不足以支持他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或控制别人,这就让他们感觉很挫败,伤心,苦恼。而这个时期的他们语言发展水平又有限,哭闹,发脾气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大人们眼里,则呈现为令人头痛的任性、自我、叛逆等不良行为。

比如:

无论让他干嘛,他都秒回:“我不!”“不要!”

什么都要自己做。吃饭他要自己用筷子,穿衣服他要自己系扣子,洗澡他要自己洗,上电梯他要自己按数字……最喜欢说的是:“我自己来。”

善变易怒,上一秒还是可爱乖巧的模样,下一秒就可能疯狂摔东西、抢玩具、乱咬人、撞头、满地打滚……

你做事情要符合他的想法,不然就让你重做,闹给你看。比如:她满地乱扔的玩具你不能动,那是他特!意!摆!好!的!动了之后不管你再怎么摆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宝宝好绝望,要哭个够!

2、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过激行为?

当时看到女儿这种疯狂的表现,内心就有种感觉,宝宝发这么大的火肯定是有原因的,她疯狂地撞头动作是在对抗什么。所以,趁她玩蹦床的时候,我给奶奶打电话问清了具体情况。

原来,在我吃过饭离开餐桌以后,宝宝看到我的筷子放在那里就抓在了手里。在她兴致勃勃地想要去夹菜的时候,被奶奶一把拽住了。可是娃哪里愿意,她用力抓着筷子,不愿放手,嘴里还喊着:“我不,我不。”可她根本不是奶奶的对手,筷子一下子就被夺去了。她彻底懵了,紧接着就回过神来,开始撞起了头。

“Terrible two”的宝宝,有了自主意识,而很多大人还停留在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对宝宝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为之。

而宝宝虽然不具有强大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宝宝的想法就是: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尝试吗?我可以体验吗?我可以参与吗?我可以感受吗?......

宝宝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

这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和大人的强烈的呵护关爱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我替你做。所以宝宝会不断的和大人产生逆反,来不断的证明“我”是真实存在的

我女儿当时就是对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自己去做到用筷子(我要做),结果这个尝试还没来得及做出就被奶奶无情的制止了(我可以做,没实现)。可想而知,她内心是有多么的受挫,而她自己除了说“不要不要。”这种简单的拒绝语之外,还不具备强大的语言抗辩能力。所以,这才做出了自残式的对抗行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证明自己的独立意志啊(“我”是真实存在的!)。

3.大人如何和“Terrible two”宝宝相处

经历了女儿这次的撞头行为,我也反思自己。其实以前我就已经发现奶奶喜欢“先下手为强”,嘴上对娃说着“不可以这样”的话音还没落地,手就已经夺过了东西。而我只告诉了奶奶她的做法不恰当,会刺激到宝宝,却没有给她具体的建议。这导致了宝宝反复遭遇这种“被侵犯”的感觉,弱小的她只能选择这种自残式的对抗进行反击。

从那天开始,我和奶奶商量好,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奶奶先要征得小朋友的同意,让小朋友自觉交出东西。如果小朋友不愿意,奶奶就尝试转移注意力,用其他事情吸引她。其实,这么大的宝宝拿着玩具之类的东西,危险也不会多大,如果她坚持要玩,奶奶就给她这个自由好了。我们只要在旁边看着,控制好时间,想法让她尽早结束这次“冒险”就好了。

我们聊过以后,除了接下来的第一个星期,奶奶没控制住自己,引得宝宝又撞了一回头(希望老母亲不在场的时候没有)。自那以后,小朋友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过激行为。

下面具体说说,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咱们可以怎样应对和引导。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下方给个赞鼓励下下。

其实,“Terrible two”没那么可怕,它是宝宝开始独立的标志,他们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你需要做的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人儿去尊重,去对待。

1)少对他说“No”,绕开硬碰硬

我女儿是被强制夺了东西才产生了强烈的对抗行为。

2岁左右的宝宝情绪起伏厉害,一旦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被你打断、制止,他们也会用同样决绝的方式和语气拒绝你。有的宝宝反应强度很大,倘若常用威胁、暴力的方式压制他,很有可能有一天他会情绪爆发,会因愤怒而摔东西,有的甚至会伤害自己。

所以,尽量减少对宝宝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不要这样”之类的拒绝语,不去和他硬碰硬

对待这个阶段的宝宝,管教技巧应以疏导、绕道为主。

如果不想因宝宝的冒险行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话,你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比如,想要保护他的安全,不要告诉他这不许玩那不许碰。你把东西该收的收起来,该锁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比如,有一次,我女儿吵着要把手伸进洗衣机里摸一摸时,奶奶就捧起了一把肥皂泡给她看,她立马就被漂亮的泡泡给吸引了,很快安静下来。

2)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主权

这时候的宝宝,有着强烈的愿望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想事事都听你的。多用理解、耐心、关爱陪伴他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

女儿撞头事件后,奶奶开始看着她玩筷子,后来小朋友就具备了一双手握住整双筷子的能力,也早早的就学会了自己夹菜。只要宝宝的行为不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健康,大人就应该充分放手,给宝宝自主行动的空间,这也是给他自由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让宝宝决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适当给他一些“当家作主”的快感。比如,我经常把“今天去哪里玩,午饭吃什么”等的决定权交给女儿。如果怕他自己选择会要求比较过分,那你可以给他在可控范围内少量的选择,比如你是玩滑梯还是玩蹦床(躲过了秋千)。让他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对于宝宝花样百出的另类行为,我们做大人的也不要用成人的角度与价值观来看待。要学着把这个时期宝宝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宝宝搭积木,他不肯学,却偏要推倒你的成果。这时候,不要着急批评他、制止他,很可能他只是对自己的动作和积木倒塌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探索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3)接纳他的情绪

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解读宝宝的心理: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

很多对我们无所谓的东西,在宝宝的眼里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他哭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把面包掰碎了给他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他着急又不知道怎样对你表达,干脆就把盘子一推哭给你看了。

这个时候,对大人的考验就来了。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被自己女儿快逼疯了,老人又在旁边煽风点火让我好好打她一顿改改她性子。我真的打了。可是打完不光害得自己心疼几天,关键效用也是零,人家还是老样子。

后来我就选择不管她怎样闹,我都在一旁安静的守着,等她闹完了哭完了,把情绪宣泄完了,我再和她沟通这个事情。

其实,换过来想想,我们大人闹脾气的时候,有人打你,你也只会更气。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做大人的要接纳宝宝的情绪。不能告诫他不许有负面情绪,用暴力压制他的坏情绪。

粗暴的方式不能让他知道自己哪错了,还会对宝宝带来心理伤害,让他失去安全感,产生叛逆,甚至变成一辈子的熊宝宝。

这时候你只要记住一条,宝宝的一切情绪都是合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感同身受,找到他哭闹背后的原因。当你识别对了,就能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该如何回应宝宝的情绪。

4)教他正确发泄情绪,表达自己

这一阶段的宝宝虽然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但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高兴、有趣的情绪,哪些是生气、难过的情绪。大人应该鼓励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给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他们发泄情绪的时候,大人稍安勿躁,如果怕影响形象,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当他恢复了平静,再与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教他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你可以告诉他,“你刚才看上去很伤心”或者“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生气”“你一定对妈妈的拒绝很失望”诸如此类的话,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女儿后来学会了说:宝宝气!以后,每当她皱着小脸这么说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再好好的安慰她。宝宝激烈的发泄方式其实都是在吸引大人的关注。我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她,她不用大喊大叫或者怎样,只要告诉我她的情绪,就会得到我的关注和反馈。

《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段话:宝宝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Terrible two”是宝宝成长必经的阶段。而教育宝宝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共情,你去换位思考,想宝宝所想,很多问题就不会太纠结了。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到你,我公众号里的这篇关于亲子沟通的文章可能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公号-卡拉幼育】

管硕麻麻一枚,家有一位磨人小萌主

不定期与你分享一些育儿知识与心得

快去撩我吧~

user avatar

我们常说的歇斯底里(hysteria),在国内被认为是一种「病」,国外则开始尝试探寻这种状态背后更直接和更深层但原因。

国内观点

临床医学将孩子歇斯底里的发作称为「儿童癔症」(hysteria),将其归为儿童心理、精神门诊的疾病[1]

目前「儿童癔症」的相关文献普遍认为,这种歇斯底里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家庭因素[2]: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教养方式和家长本身神经症等
儿童性格[3]:特殊性格、心理问题或者仅仅是负面精神因素,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等
外界诱因[4]:对儿童造成巨大压力和恐慌的重大事件

在检查孩子等身体状况,确认并无「疾病」以后,可能会转入精神科、儿童心理科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通常会采取心理暗示、沙盘游戏等手段予以治疗[5]

国外观点

国外医学界,则持有不同看法。

韦伯斯特大词典将「歇斯底里」定义为[6]

一种精神神经症,以情绪兴奋性和精神原性、感觉性、血管舒缩性和内脏功能紊乱为特征
表现出压倒一切或无法控制的恐惧或情绪过度的行为

在美国儿科学会的官网上,甚至都找不到「歇斯底里」这种「病症」,因为它不被认为是医学术语,只是用它来描述情绪失控的人。

以治疗焦虑症等情绪问题著称等专业诊所Calmclinic官网,提到了可能导致「歇斯底里」的一些病症因素[7],例如:

  • 焦虑症(Anxiety)

几乎所有形式的焦虑症,包括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和其他,都可能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歇斯底里。

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甚至还没有过度焦虑,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例如那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们,遇到一些在常人看来普通的事件,就可能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情绪化,而且感到自己情绪失控。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患有PTSD的孩子,在经历了一些事件(例如一声巨响)后,可能就会立即重新体验创伤——尽管情况并不危险,但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以至于情绪崩溃。

  •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当孩子恐慌发作时,情绪会压倒一切,由此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恐慌会引起真实的症状,尽管这些症状由焦虑引起,而非由病症引起的。

  • 恐惧症(Phobia)

虽然恐惧症来自非理性的恐惧,但这时孩子会失去对情绪的控制力,从而会尖叫、哭泣,甚至晕倒等。


我们常常以为生气就是「angry」,发脾气就是「be angry」,实际上在英文中有一个专业名词用以描述发脾气,那就是「tantrum」。

题主所描述的:

2岁男宝宝,不顺他心时就发脾气哭闹,用头撞地/凳子,还用手塞进嘴里扯,有时扯出来血来。

如果没有伴随心理问题,如上文提到的焦虑症、PTSD、恐慌症、恐惧症或其他情绪问题,也许可以将其视作严重的发脾气「tantrum」。

那么,我们目前要处理的问题就变成了:


  • 如何预防孩子发脾气?
生活方面:吃健康的食物、睡足够的时间、不要让孩子太累等。
做事方面:允许孩子参与一部分大人的工作,常常和孩子交谈,并且尝试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
运动方面:鼓励孩子参与运动和游戏,例如玩水、挖沙、自由追逐等,这些游戏和运动中的发泄动作,能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诱因方面:知道哪些事容易引发孩子的发脾气,那就尽量避开。例如孩子喜欢抢手机,抢不到就发脾气,大人可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等。

总的来说,就是尽量降低孩子在生活中的受挫感和失败感,让他感到自己是自主的、能胜任的,从而让他能更好地试图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如何避免孩子从生气到发脾气的恶化?

孩子从生气到发脾气,通常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是一些生理反应,例如皱眉、小脸憋得通红、握紧拳头等,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下一步等发脾气。

这时候,家长可以:

及时带离现场,让孩子远离让他生气的刺激物
蹲下来平视孩子,如果孩子允许,可以给予一些肢体接触,例如搂抱、拥抱、牵手等
帮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不是否定,而是单纯地说出来,例如「你是不是很想吃草莓」——通常,仅仅是说出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了,就会立刻缓和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 孩子发脾气时如何处理?

当孩子已经开始大发雷霆时,记住「此时一定不能答应他的要求」,否则他可能会将其作为利用和控制大人满足其愿望的手段,继续使用。反复告诉孩子:「只要哭闹时提出的要求,妈妈一定不答应;等你平静下来了,我们再慢慢谈。」

具体如何处理呢?

首先,如果有可能且他不伤害自己或者别人时,让孩子先发泄完;如果他做出伤害自己的事,要上去紧紧抱住他,允许他发泄,但是不能让他伤害自己,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

嗯,需要妈妈的智慧和体力……

其次,帮助孩子说出内心的具体感受,告诉孩子他正在经历怎样的情绪,并认同他的情绪,还要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的好时机。

最后,关键还是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或者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也许只能接受,但可以选择一个替代方案。

关键还是要落实在对诱发孩子发脾气的问题的解决上。


有时候,别只觉得是「孩子有问题」,可能家庭中的人和事,才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本因素。

参考

  1. ^ 吴梅荣, 章小雷, 程华. 沙盘游戏疗法治疗儿童癔症的个案[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3):287-288.
  2. ^ 周志红, 李凤萍. 儿童癔症的发病特点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1):48-48.
  3. ^ 张玉琴, 刘晶红, 叶露梅. 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癔症52例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 28(2):126-127.
  4. ^ 郑玉霞, 苏贵范. 儿童癔症观察与护理26例[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6, 12(9):844-844.
  5. ^ 杨丽梅. 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在儿童癔症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03(6):369-369.
  6. ^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hysteria#synonyms
  7. ^ https://www.calmclinic.com/anxiety/symptoms/hysteri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家宝宝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很担心也很心疼。2岁的宝宝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情绪又很强烈,所以出现一些让家长头疼的行为是比较常见的。针对您描述的宝宝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甚至用头撞地/凳子、用手塞嘴里扯出血等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的原因:1. 发展.............
  • 回答
    作为一个26岁的男硕士,在一家绝对垄断性的央企工作,坐标在三线城市,月薪1.2万,这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你这个“绝对垄断性央企”是硬通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咱们国家,央企意味着什么?稳定的工作,国家背书,福利保障,以及相当程度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在三线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2岁的小朋友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既是他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身体发育和平衡感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要成功劝说2岁的小朋友离开摇摇车,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以下是详细的劝说指南,希望能帮助您:一、 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在劝说之前,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孩子如此喜.............
  • 回答
    听到2岁半的儿子说想养一只恐龙,这真是一个充满童趣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在这个年纪的孩子,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可能刚刚看了有趣的恐龙绘本、动画片,或者是在公园里玩了恐龙玩具,就把这些巨大的、神奇的生物和“养”的概念联系起来了。作为家长,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孩子想象力、保护好孩子的同时,用一种既能让.............
  • 回答
    2岁的孩子见到蚂蚁就踩死,这并不一定代表他没有爱心,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探索世界、模仿行为、理解因果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本能反应和认知局限。为什么2岁的孩子会这样做? 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对会动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蚂蚁的移动方式、微小的身体,都可能引起他的注意。当他尝试触摸、抓住蚂蚁时.............
  • 回答
    带着小宝贝去游泳馆,本是件开心的事,没想到却遭遇了宝宝游泳池里拉肚子的糟心事,商家还为此索赔 2100 元,这事儿您说合不合理?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顺便也给各位新手爸妈们讲讲带小宝宝游泳,到底有哪些讲究,才能让这段体验既安全又愉快。宝宝在泳池里拉肚子,商家索赔 2100 元,这事儿怎么看?首.............
  • 回答
    看到2岁多的宝宝不爱分享,还会抢玩具,家长心里发慌是可以理解的。尤其看着别的孩子玩得开心,自己家的却像个“小霸王”,确实让人担心他以后怎么融入集体,怎么交到朋友。但放心,这种情况在两岁多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这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且重要的阶段。咱们先别急着给孩子贴“自私”、“不会社交”的标签,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又煎熬的局面,也难怪你们夫妻之间会闹到这个地步。孩子生病,尤其是高烧不退,父母双方都着急,但处理方式上的分歧,加上长期的沟通不畅,很容易触碰彼此的底线。咱们先不急着说“谁对谁错”,而是试着从头梳理一下,看看你们双方的想法和出发点,也许能找到一些理解彼此的线索。你为什么坚持要抽血化验.............
  • 回答
    到了两岁,孩子是不是该立规矩了?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心里都有点打鼓。一方面觉得孩子这么小,是不是管太严了不好?另一方面又看到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引导,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我跟你说,在我看来,两岁的孩子,绝对是该立规矩了,而且是很有必要。 不过,这个“规矩”可不是我们大人理解的那种条条.............
  • 回答
    我家宝贝快两岁半了,晚上睡觉这事儿,真是让我操碎了心。以前睡得倒是挺乖,可最近这段时间,那叫一个“折腾”!不过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也摸索出了一些小方法,感觉挺管用的,你们要是也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看。首先得明白,两岁半的孩子正是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睡前不愿意乖乖.............
  • 回答
    作为一名入行两年的产品经理,你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为你详细拆解,如何让你的产品经理之路走得更稳、更远。第一阶段:夯实基础,认知升级——从“会做”到“懂做”入行两年,你可能已经能独立负责一些小功能.............
  • 回答
    孩子到了两岁半,正是语言能力爆发的关键时期。要是您家宝贝在这会儿,表达上还不太流利,甚至有些词汇和句子都说不出口,您心里肯定挺着急的。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慢热”的过程。咱们这就细致地聊聊,看看怎么能帮帮小宝贝更好地开口说话。首先,咱们得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
  • 回答
    2岁的小宝贝,在家长的眼里,简直就是一块宝,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捧到ta面前。眼瞅着天气渐凉,家里的长辈们就提议,不如带孩子去泡个温泉,暖暖身子,舒舒服服的。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诱人,泡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里,想想就很惬意。不过,咱们得聊聊,这个“泡温泉”,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到底合适不合.............
  • 回答
    听到自家宝贝在外面被同龄人欺负,作为家长的心里肯定又着急又心疼。2岁半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还不完全懂得什么是“分享”或者“轮流”,有时候只是出于本能的想要那个玩具,或者不理解为什么别人不能像他一样玩。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不一定是“欺负”的恶意成分,更多的是孩子之间对资源和界限的探索。当孩子跑过来,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心和耐心,真的让人很感动。关于2岁10个月的孩子不认识颜色这件事,这绝对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您并不孤单。首先,我想说,放慢脚步,耐心等待,同时灵活运用重复,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从孩子这个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2岁10个月的孩子,他们的认.............
  • 回答
    宝宝在02岁这个阶段,特别是月龄较小的宝宝,还没有形成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所以夏天穿纸尿裤/尿不湿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不过,夏天天气炎热,宝宝容易出汗,这时候怎么给宝宝选择和使用纸尿裤,确实需要多留心一些,才能让宝宝既干爽舒适,又能避免一些小麻烦。首先,从需求上看,为什么夏天还是需要纸尿裤? 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