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岁小孩子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应该如何劝说?

回答
2岁的小朋友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既是他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身体发育和平衡感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要成功劝说2岁的小朋友离开摇摇车,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以下是详细的劝说指南,希望能帮助您:

一、 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

在劝说之前,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孩子如此喜爱摇摇车:

感官刺激: 摇晃的动作、鲜艳的颜色、动感的音乐(如果有的话),都能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他们感到新奇和快乐。
自主控制感: 坐在摇摇车里,他们可以自己控制摇晃的方向和频率,这种“自己做主”的感觉会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
身体发展: 摇晃的过程有助于孩子发展平衡感、协调性和身体控制能力。
模仿行为: 他们可能看到其他小朋友玩摇摇车,或者模仿大人坐在椅子上的样子。
寻求关注: 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想通过玩摇摇车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二、 劝说前的准备工作

1. 观察孩子的状态: 确保孩子在精神状态良好、没有过度疲劳或饥饿的时候再进行劝说。如果孩子因为其他原因哭闹,此时劝说摇摇车可能会适得其反。
2. 选择合适的时机: 尽量在孩子已经玩了一段时间,或者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的时候进行。避免在刚开始玩或者情绪高涨的时候强行停止。
3. 保持耐心和积极的心态: 2岁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情绪容易波动。您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用积极的态度去沟通。

三、 具体的劝说策略和话术(详细步骤)

以下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的劝说步骤和话术:

策略一:预告和循序渐进(最佳策略,适用于日常)

这是最有效且最温和的策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减少突然停止带来的抗拒。

第一步:预告时间点(例如,还有几分钟就结束)
话术: “宝宝,我们再摇几下就停了好不好?再摇五下,就是1、2、3、4、5,然后我们就停下来,去做别的好玩的事情哦!”
技巧:
数数: 利用孩子对数字的初步认识,用数数的方式让他们感知时间流逝。
明确指令: “再摇几下就停”比含糊的“快点停”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承诺后续活动: 提供一个孩子期待的后续活动,让他们觉得停止摇摇车是为了更好的事情。

第二步:实际停止并立即转移注意力
话术(在预告时间点到时): “好啦,五下了!我们停下来咯!你看,这里有个小皮球,我们来一起滚球玩好不好?或者妈妈给你唱歌?”
技巧:
立即执行: 到了预告的时间点,立即停止摇晃,不要拖延。
肢体配合: 在说“停下来”的时候,您可以轻轻地扶住摇摇车停止,或者引导孩子下车。
准备好替代品: 在劝说前,就要准备好孩子感兴趣的其他玩具或活动,做到无缝衔接。

策略二:提供替代性乐趣(当预告效果不佳时)

如果孩子对预告反应不大,或者不愿意在预告时间点停止,可以尝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第一步:肯定孩子的喜好,但提出新的选择
话术: “哇,宝宝好喜欢这个摇摇车呀!摇得好开心哦!我们在这里玩了很久了,外面还有更精彩的等着你呢!我们去看小鸟飞高高好不好?或者去公园的滑梯那里玩?”
技巧:
正面肯定: 先认可孩子玩得开心,表示理解他们的喜好。
提出诱人的替代品: 提供一个孩子平时也很喜欢或者充满新鲜感的活动。
“外面更精彩”的比喻: 利用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步:引导离开,并强调新活动的乐趣
话术: “这个摇摇车等下我们还可以来玩,现在我们去那边看看,那里有好多小汽车,我们可以推着小汽车比赛哦!快过来,妈妈牵着你!”
技巧:
“下次还可以玩”的承诺: 让孩子知道,这不是永久的剥夺,而是暂时性的离开。
生动描述新活动的乐趣: 用语言描绘新活动的场景和玩耍方式,激起孩子的兴趣。
身体引导: 伸出手,牵着孩子走,用行动支持您的语言。

策略三:设立规则和界限(适用于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

当孩子频繁要求玩摇摇车,或者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时,需要设定明确的规则。

第一步:在不玩的时候沟通规则
话术: (在一个平静的时候)“宝宝,这个摇摇车是我们想玩的时候可以玩的,但是每次只能玩一次,而且要玩完了就得停下来,我们去做别的事情,好不好?就像吃完饭才吃饭一样,玩完就换别的好玩的。”
技巧:
选择非玩耍时段: 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沟通规则,效果更好。
简单易懂的比喻: 将摇摇车的使用和吃饭、睡觉等生活规律联系起来,方便孩子理解。
“一次”和“玩完”的概念: 让他们明白游戏是有时间限制的。

第二步:执行规则时坚定而温柔
话术: (孩子再次要求时)“宝宝,我们已经答应过妈妈了,每次只能玩一次,现在我们要去做别的好玩的事情了。下次我们还可以来玩。”
技巧:
温和的拒绝: 不要发火或生气,用坚定的语气表达拒绝。
重申承诺: 提醒孩子之前沟通好的规则。
转移焦点: 立即提供替代活动,不要让孩子有更多纠缠的空间。

策略四:适度的“暂时隔离”(最后手段,谨慎使用)

如果孩子情绪失控,哭闹不止,无法沟通,可以考虑短暂地将孩子带离摇摇车所在的区域,让他冷静下来。

第一步:平静地告知将要离开
话术: “宝宝,你现在哭得好厉害,妈妈不知道怎么和你玩了。我们先离开这里,去那边安静一下好不好?等你不哭了我再跟你玩。”
技巧:
避免指责: 不要说“你再哭我就不理你”,而是表达“我不知道怎么和你玩了”。
提供安全空间: 确保离开的环境是安全的,并且您会陪伴。

第二步:安抚孩子,等待情绪平复
话术: (在安静处)“宝宝不哭,妈妈在这里。没关系,没玩到摇摇车也没事的。我们来抱抱好不好?”
技巧:
拥抱安抚: 肢体接触是最好的安抚方式。
接纳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要引导他们用更合适的方式。
耐心等待: 等待孩子的情绪完全平复,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或活动。

四、 一些额外的实用技巧

利用绘本和故事: 找一些关于分享、轮流玩耍或告别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通过故事来引导他们理解。
榜样作用: 让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在玩完后能够主动放开,并去玩别的东西。
奖励机制(慎用): 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规则停止,可以适度给予口头表扬或小小的奖励,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物质奖励。
增加游戏的多样性: 确保孩子平时有足够多样的玩具和游戏选择,这样他们才不会对单一的摇摇车产生过度的依赖。
观察孩子的情绪信号: 学会观察孩子是否开始疲倦、无聊或情绪即将爆发,提前介入。
家人的统一战线: 如果有其他家庭成员带孩子,确保大家对如何处理孩子玩摇摇车的问题有统一的认识和做法,避免孩子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回应。

五、 重要提示

耐心是关键: 2岁的孩子,一切都在学习中,包括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理解孩子的固执: 他们的固执往往源于对眼前快乐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要轻易妥协: 如果您已经设定了规则,并且孩子确实到了该停止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轻易妥协,否则会让他们学会用哭闹来达到目的。
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 摇摇车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

通过结合以上策略和技巧,并根据您孩子的具体反应进行调整,相信您能有效地劝说2岁的小朋友离开摇摇车,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多有趣的活动。祝您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现有高赞?

「让他玩」和「玩到吐」对应着不同的养育风格

看了下现有高赞回答,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让他玩」派:摇摇车又不贵,孩子还小,让她玩呗
「玩到吐」派:坐,必须坐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坐了

这些看似不错的方法,是不是都有点怪怪的?针对玩摇摇车的具体场景,也许是有效的,但如果到了其他育儿场景呢,就能看出类似方法的问题了。

场景一:孩子希望一直看动画片
「让他玩」派:动画片嘛,孩子还小,让他看呗——不对吧?一直看屏幕对视力不好吧?
「玩到吐」派:看,必须看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看了——现实中也不太可行,孩子可能成瘾。

再来看一个相同养育逻辑的反向场景。

场景二:孩子不想吃饭且身高体重明显不达标
「让他玩」派:不想吃呀,孩子还小,不吃就算了——偏食挑食就是这么来的
「玩到吐」派:不吃就不吃,饿着他,自己饿极了自然就吃了——短期有用,但彻底把孩子饿怕了可能导致他对缺乏食物有极度焦虑从而暴饮暴食,也有可能孩子这次饿极了猛吃一次,下次依然要等到饿极了才猛吃一顿。

现在,我们再顺着这些解决方法的逻辑去捋一捋,就能发现问题了:

「让他玩」派认为,孩子还小,只要是正常的需求,家长力所能及地去满足他就好了。这类家长常说:「孩子还小,多大点事儿呀?」
「玩到吐」派认为,你随意呗,等到你出事了,就自己长记性了。这类家长常常任由孩子冒着受伤的风险,并喜欢将「家长选择的惩罚」伪装成「逻辑后果」。

现在看出来问题了吧?

「让他玩」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就是高回应、低要求,
「玩到吐」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则是低回应、低要求。


四种典型的养育风格

1967年,鲍姆林德(Baumrind)提出[1],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她将父母的养育风格分为了四类,并持续研究着不同养育风格对孩子的影响[2]。1983年,Maccoby和Martin使用根据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和情感,以及父母的接受或控制和参与的二维框架扩展了这种养育风格模型,将养育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四类[3]


  • 高回应、低要求:放纵型养育

放纵型的中文译名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对应的英文直译过来应该是「允许」。这类父母表现出对养育孩子的高度热情和很弱的控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朋友而非父母。

放纵型的父母,家庭中几乎没有规则,对孩子也有很少的期望或指导,非常类似我们所听到的「散养」或「放养」。他们是爱和自由的倡导者,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也很少主动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且令孩子对行为的边界感到很模糊。

研究发现,如果这类父母在养育中采取宽松放纵式的养育,将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还会带来性格上的专横、依赖及冲动行为。

放纵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通常自控能力和自我期望不高,难以坚持,且情绪自控能力稍弱。

  • 低回应、高要求:专制型养育

专制型的父母更像是独裁者,他们对于孩子采取高度和严格的控制,但回应程度和热情程度比较低。

在养育方面,他们会采取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和孩子的谈判及沟通相对较少。

这类父母对孩子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于规则的灵活度有限,经常使用惩罚,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通常只是单向沟通。专制型养育的父母,容易产生和他们敌对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加倍地叛逆等。当孩子的内心缺乏对事情的掌控时,可能处于焦虑状态,并且容易失去独立探索,从而发展自主权的机会。

这类家庭通常是社会经济条件较低,父母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热情和回应之中。专制型的养育容易滋生孩子的不良行为——尽管并非都是如此——进而使家庭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加剧贫困家庭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状况。

  • 低回应、低要求:忽略型养育

忽略型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存在很低的热情,同时他们也不会过多控制孩子,因此,更谈不上任何特定的管教风格。

这类父母容易让孩子拥有过多的自由,而且由于他们对孩子既不要求也不回应,因此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且可能致郁。

在青少年阶段,这类孩子容易感到父母高水平的排斥,容易表现出更多的外在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乃至违法等。

相较于那些在充满着爱和接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忽略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也较为低下。

  • 高回应、高要求:权威性养育

鲍姆林德认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又表现出高水平的控制力。在养育方面他们倾向于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向孩子清楚的说明规则,并常常与孩子们交流。

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养育会促进孩子在能力、成熟度、自信和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目前学界认为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一养育方式对父母的精力和时间要求是最高的。如果家庭生活存在巨大的金钱等压力,这些父母很难做到权威型的养育方式。

不论在中西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养育方式(权威型);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专制和以父母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专制型)。

「让他玩」和「玩到吐」的潜在问题

现在来看,「让他玩」派可能是放纵型养育,「玩到吐」派有点接近忽略型养育,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并认为孩子自己知道应该何时停下来:

「让他玩」派:孩子不会有无尽的欲望,满足他,他自然就会停下来了
「玩到吐」派:孩子的选择必将承担相应的后果,作为父母无须提醒,让他自己吃亏了,自然也就停下来了

这样的处理逻辑,还很容易在各种问题上出现「养育原则前后不一致」的状况。

今天坐摇摇车便宜,我让你随便坐;明天去迪士尼或环球影城贵,我就不同意了
今天有时间可以坐摇摇车,我让你随便坐;明天急着回家做饭,我就不同意了

这会让孩子很困惑,尤其是2岁半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每次都去理解不同的规则呢?


一些亲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养育中所遇到的挑战,恰恰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如何限制孩子需求」这件事上,对于2岁半的孩子,作为一名自己带了两个孩子5年的全职妈妈,我觉得以下一些方法实测有效:

给予有限选择权

每周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哪天玩;每天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玩哪只等等。

给予4岁以下的孩子有限的选择权,能避免你和他之间陷入权力斗争的旋涡;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如此。

你也许会说:「孩子说一次不行,我就是得玩两次,该怎么办?」

那不妨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和你挑起权力之争?是2岁的叛逆期在试探你的底限、挑战你的规则,还是看到别的孩子玩了两次自己也希望效仿?是特别喜欢这只的长相所以想多玩一次,还是平时我们不允许孩子做很多事,所以我们一旦松口,孩子就希望能得寸进尺?

比如,我们可以再放权,比如给孩子5个一元硬币,告诉他这周可以玩五次,今天可以玩两次,但明天可能就不能玩了,让他考虑更长远的结果,而非只在意短期效果,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时候不是给予选择这个方法没用,多试几种不同的放权方式,总归会有用。

避开刺激物

我会和孩子玩一些「探险游戏」,重新设计去买菜和回家的路线,避开那些摇摇车密集的区域,避免对孩子的刺激。

重新制定规则

当孩子对规则提出挑战时,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挑战就让步,也不能忽略孩子的需求而固守。更可行的办法是建立每周一次的「规则探讨时间」,日常遇到的问题先写下来贴冰箱上,到了固定的讨论时间再予以讨论。

「规则探讨时间」一方面能在已经冷静和互相尊重的氛围下充分讨论;另一方面能让孩子在关键时刻不撒泼,而是尊重规则——也许这一刻我对于规则不满,但我也要先按规则执行下来,再试图去改变规则。

固定的「规则探讨时间」更像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能在关键时候避免孩子一直和你讨论、纷争、情绪失控着要求等。


我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一直满足他的要求,期待欲望饱和后自动停下来;我也不会因为想要让孩子停下来,伪装成满足他需求的样子,让他自己吃吃苦头。

我家的规则,是我和孩子共建和共守的。

参考

  1. ^ Baumrind D.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J]. 1967, 75(1):43-88.
  2. ^ Baumrind, 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 11(1):56-95.
  3. ^ Maccoby, E.E, Martin, J.A.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J].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formerly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aul H. Mussen, editor, 1983.
user avatar

买一个放家呗,又不贵。之后他肯定再也不玩了。

user avatar

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你以为我们心疼的是钱吗?主要是时间成本啊!你要说小孩子会一直喜欢,咱给他买一个都不是事,可是一般能喜欢几个月甚至几天了不得了,等长大一点,不用咱说,他自己都觉得幼稚!

那他想玩,我们就得带着他去,没时间怎么办?你放心让他自己去玩?

三天两头就要玩,一玩就是一两个点,一去一回一至少上午就没有了,你伤的起?

你不上班了?周末不想找朋友喝酒开黑了?

是狼人杀不香还是媳妇不好玩?

别人家的小孩都在玩ipad乐高十字绣多米诺骨牌,高端的甚至开始弹钢琴拉小提琴学游泳象棋芭蕾,你家小孩一坐上喜羊羊就“小兔子乖乖”一整天,你看了不着急?

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孩子喜欢摇摇车怎么样,而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和我们的观念或者客观条件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用别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新的爱好。当然,如果你没有工作,或者是soho,那带着他玩,一直玩到吐,也没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就,学区房自由给不起,旅行自由给不起,摇摇车自由还给不起了??

多坐几次是会破产吗?

今天花了10块钱坐摇摇车,孩子从此就学会骄奢淫逸啦?

思维不要太奔逸好吗??

有些人啊,说我如何如何爱孩子,却要跟小孩说,摇摇车只能坐一次哦。



陪我儿慢慢去坐摇摇车的时候,我经常被人鄙视。

那段时间他刚接触到这个新鲜玩意儿,每次去公园,总是直奔目的地,坐好之后点头示意我帮忙投币。

一块钱投进去,music响起摇晃三分钟。

有时候他状态好,会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不竭——连续坐十次八次,都是常有的事。

一直到他自己觉得够了,或是又发现什么有趣的,要赶过去瞧瞧。

我的台词经常就两句:还想坐一次吗?好,咱们再来一次……老板,再帮我换10个硬币……

然后很多人看我,就像看傻逼一样,同时看慢慢的眼神里充满了可惜。

我看他们也一样。


总之,大家相互鄙视和嫌弃,但都不明说。


慢慢呢——慢慢看不见这些, 他忙着沉浸在摇摇车带给自己的快乐里。



就这么一个摇摇车,有些人似乎能立刻思维发散,联想无数,然后就此发展出一大套的说辞:

摇摇车有什么好玩的,俗气得很,就是商家骗钱的玩意儿;

你让孩子坐了第二次,TA就会要第三次,最后肯定以哭闹收场——所以要提前约好,要及时转移注意力,要不停的欺骗他,“这个一点都不好玩……摇摇车坏了(没电了)……没带钱”;

不能惯着孩子,一定要让他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度,这是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

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摇摇车一天只能坐一次。

怎么说呢,我觉得周星星的《破坏之王》里这句台词说得很到位:



摇摇车好玩吗?


当然好玩,有声光电,有节奏轻缓的摇晃,还有同伴的投入示范,正常的孩子一般都会被吸引(如果你家那位天生骨骼清奇喜好特殊那好吧算我没说)。

说不好玩的,那是你觉得不好玩。

你觉得不好玩就算了,关键是,你还要用你的感受你的喜好,去压制孩子的感受和喜好,你听不到他的声音,听到了也不承认,在你们两个人的关系当中,你只想竖立起一个大大的你,自,己。

就像,明明孩子已经热得满头大汗,自己觉得冷就一定要再给娃加一件外套;明明孩子已经表示吃饱了,死活要再塞几口进去;明明孩子已经开始闹觉了,非要使劲去逗……

呵呵,做自己很好,很棒棒,要不要给你鼓个掌?


那么,摇摇车会上瘾吗?


我要诚实的说,看起来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上瘾呢?

很抱歉,并不是我们这样”再来一次“的。

相反,正好是那些“一天就能玩一次”的。


孩子会撒泼打滚,会大呼小叫,会软磨硬泡,会耍赖哭闹,看起来确实是跟上瘾的症状有点像。

要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们还没玩够啊。

过瘾过瘾,这个词说得多清楚,满足过了,这个劲头就会自然的过去。

摇摇车不是毒品,不是邪教会给孩子洗脑,也不是妖怪会伸出手来拉住孩子不让走。

你认为它是洪水猛兽,孩子就会一直围绕着它跟你明里较劲,暗中纠缠。

再插个话,如果孩子真的对某种东西持续性的上瘾,你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你们家是不是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于孩子要通过这样的病态表现来吸引家人的关注,释放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就像十年前,二十年前,所谓的“网瘾“。


还有的人会担心,是不是要趁机教育孩子学会自控呢?


能提出这种问题来的,一般都没有搞清楚自控和压抑的区别。

你以为你在教孩子自我控制,其实你只是在压抑TA。

要自我控制,请先控制好你自己,把界限分清楚——孩子的哪些方面应该管,哪些可以放手,哪些要坚决拥护他的自主权,坚决不伸手。

否则的话,请你帮帮忙,只生这一个,莫再祸害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好吗?



还有什么要借机给孩子一次挫折教育的。

我要很直接的讲,挫折教育就是一个大笑话。

让人成长的从来就不是什么狗屁的挫折,而是面对挫折时的那颗百折不回的心。

要有这样的一颗心,一定先拥有了很多爱。

而不是被最亲的人故意伤害。

如果你相信给孩子苦头吃,是为孩子好,我只能说,你,是,傻,逼。

同时,我很同情你家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不幸生在你们家,起跑的时候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那我就是简单的一直不停对慢慢说“好”吗?

其实也不会。

我会告诉他,妈妈要去银行办事情,所以咱们没有时间接着玩了;

我会跟他商量,这个小姐姐已经等了好大一会,她也很想坐摇摇车,你愿不愿意让给她,我们等一下再坐?

也会跟他解释,今天就带了三个硬币,老板不在也换不了,这是最后一次啦……

慢慢呢,也没有让等着看笑话的人得偿所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是一个很随和的小盆友。

不过说实话,有些时候我也会去限制他,比如棒棒糖,冰淇淋,还有动画片。我想,每个妈妈,每个家庭,在满足和限制这两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舒适区。

我只是经常提醒自己,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孩子的快乐很重要。

你的要求可以直接表达出来,妈妈很重视你的需要,在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妈妈十分的愿意满足你——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很确定这一点。

我也希望,等他长大以后,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喜好,也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和事。

而不是愿望才刚冒出头,就立刻否定自己,同时感到羞耻。

所爱与所求,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件羞耻的事,要去扭曲,去漠视。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懒妈不懒啊

ID:lanmabulana

前心理咨询从业者,本硕搞精神分析的

一个有点懒,还想把孩子带好的妈

user avatar

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想小朋友坐摇摇车,主要是觉得这钱花得不值,觉得是浪费。

你要换个思维想一想,一个摇摇车做一次也不过是几块钱,比起买个包包、吃顿饭、烫个头、游戏冲个值、喝杯咖啡……实在是便宜太多了,几块钱就可以让小朋友快乐一阵子,这么便宜的事不做?

不让小朋友坐摇摇车也行啊,给他们买高端玩具、报亲子培训班……这些更花钱。

你自己看着办。

user avatar

2岁左右是这样,再坐几个月就没有兴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岁的小朋友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既是他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身体发育和平衡感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要成功劝说2岁的小朋友离开摇摇车,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以下是详细的劝说指南,希望能帮助您:一、 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在劝说之前,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孩子如此喜.............
  • 回答
    2 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还在一点点建立,每天都在用眼睛、耳朵、小手去触摸、去感受真实的世界。专家们不建议这么小的宝宝看屏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观察。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对 2 岁以下的孩子,就像是在他们成长的花园里,不小心撒了些不太适合的种子。首先,影.............
  • 回答
    2岁的孩子见到蚂蚁就踩死,这并不一定代表他没有爱心,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探索世界、模仿行为、理解因果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本能反应和认知局限。为什么2岁的孩子会这样做? 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对会动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蚂蚁的移动方式、微小的身体,都可能引起他的注意。当他尝试触摸、抓住蚂蚁时.............
  • 回答
    2岁的小宝贝,在家长的眼里,简直就是一块宝,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捧到ta面前。眼瞅着天气渐凉,家里的长辈们就提议,不如带孩子去泡个温泉,暖暖身子,舒舒服服的。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诱人,泡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里,想想就很惬意。不过,咱们得聊聊,这个“泡温泉”,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到底合适不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又煎熬的局面,也难怪你们夫妻之间会闹到这个地步。孩子生病,尤其是高烧不退,父母双方都着急,但处理方式上的分歧,加上长期的沟通不畅,很容易触碰彼此的底线。咱们先不急着说“谁对谁错”,而是试着从头梳理一下,看看你们双方的想法和出发点,也许能找到一些理解彼此的线索。你为什么坚持要抽血化验.............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职行为。对于爸爸的行为,我只能用“极其鲁莽”、“完全不负责任”来形容。一个两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几乎为零。把他独自留在马路中央,就像把他置于一个极度危险的陷阱之中。马路是车辆来往的场所,任何一辆疾驰而来的货.............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棘手的局面,但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既能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又能尽量平复他的小情绪。毕竟,2岁的孩子对“不见”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对“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声音”却非常敏感。首先,我们要明白,分离焦虑在这个年纪是正常的反应,妈妈的离开会让他感到不安全。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焦虑,而是最大.............
  • 回答
    您提到的这起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刑事案件,给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和痛心。一个家庭的幸福被暴力无情地摧毁,甚至牵连到无辜的幼童,这种残酷的事实令人难以接受。事件的严重性和残酷性: 报复性质的恶性攻击: 这起案件最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是其明显的报复性质。女子因举报渣土车倾倒建筑垃.............
  • 回答
    看到2岁多的宝宝不爱分享,还会抢玩具,家长心里发慌是可以理解的。尤其看着别的孩子玩得开心,自己家的却像个“小霸王”,确实让人担心他以后怎么融入集体,怎么交到朋友。但放心,这种情况在两岁多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这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且重要的阶段。咱们先别急着给孩子贴“自私”、“不会社交”的标签,这.............
  • 回答
    到了两岁,孩子是不是该立规矩了?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心里都有点打鼓。一方面觉得孩子这么小,是不是管太严了不好?另一方面又看到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引导,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我跟你说,在我看来,两岁的孩子,绝对是该立规矩了,而且是很有必要。 不过,这个“规矩”可不是我们大人理解的那种条条.............
  • 回答
    我家宝贝快两岁半了,晚上睡觉这事儿,真是让我操碎了心。以前睡得倒是挺乖,可最近这段时间,那叫一个“折腾”!不过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也摸索出了一些小方法,感觉挺管用的,你们要是也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看。首先得明白,两岁半的孩子正是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睡前不愿意乖乖.............
  • 回答
    .......
  • 回答
    哎,这小孩子的心思可真是像那大海里的浪花,说变就变,让人琢磨不透!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我自家也有个侄子,前阵子也是突然对我爱答不理的,弄得我心里七上八下的。2岁半的孩子,正是性格发育的关键期,突然不喜欢一个人,这背后可能还真有不少道道呢。咱先别急,我跟你慢慢分析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出点端倪来。1. .............
  • 回答
    给两岁的孩子培养“言出必行”的意识,听起来像是给一个小不点儿上行为课,但其实,这正是他们学习规则、建立信任的萌芽期。别看他们才两岁,小脑袋瓜里可精明着呢,只是表达和理解能力还在飞速发展。培养这个习惯,不是靠说教,而是得靠咱们大人用点“心机”,把生活变成他们的“行为训练营”。核心原则:简单、重复、一致.............
  • 回答
    孩子到了两岁半,正是语言能力爆发的关键时期。要是您家宝贝在这会儿,表达上还不太流利,甚至有些词汇和句子都说不出口,您心里肯定挺着急的。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慢热”的过程。咱们这就细致地聊聊,看看怎么能帮帮小宝贝更好地开口说话。首先,咱们得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心和耐心,真的让人很感动。关于2岁10个月的孩子不认识颜色这件事,这绝对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您并不孤单。首先,我想说,放慢脚步,耐心等待,同时灵活运用重复,这才是最恰当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从孩子这个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2岁10个月的孩子,他们的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来处理的情况。一方面,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疼爱孙辈,希望孩子能吃饱吃好,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另一方面,孩子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自主吃饭是孩子学习独立、发展精细动作能力的重要一步。跟长辈沟通,尤其是关于带孩子的事情,往往比较敏感,关键在于 理解、尊重、以及清晰地表达你.............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开口说英语的心情。2岁半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节奏都不尽相同,不爱开口说英语是很常见的情况。别着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2岁半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和可能不开口说英语的原因: 语言发展.............
  • 回答
    听到你这话,我太能理解了。孩子快两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每天就是哼哼唧唧地回应你,而你呢,又是哄又是教,结果心态都快炸了,这种滋味真的不好受。想当年我家宝贝也是这样,整天就咿咿呀呀,你想跟他说清楚个什么,简直比登天还难。那种无助感、焦虑感,尤其是听到别人家孩子滔滔不绝的时候,真的别提多糟心了。先别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