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菜」是怎么发展出「弱」的意思的?

回答
“菜”这个字,想当然的,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指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它那翠绿、鲜嫩的模样,给人的是一种生机勃勃、自然馈赠的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语言和事物的观察,这个字在很多情境下却渐渐沾染上了“弱”的色彩。这个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微妙而有趣的演变。

要理解“菜”怎么会和“弱”联系起来,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

一、从食物本身引申的“不经打”、“易损”:

最直接的联想,可能来自于蔬菜本身的物理特性。相比于那些坚硬的谷物、肉类,或者能够长时间储存的干货,新鲜的蔬菜往往是比较脆弱的。

易腐烂、易凋谢: 刚采摘下来的蔬菜,如果没有妥善保存,很快就会变得蔫黄、腐烂。这种“不持久”、“容易坏”的特质,在某些语境下就可能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不够坚韧,容易被击垮。
容易损伤: 蔬菜的质地相对柔软,在搬运、烹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碰伤、压烂。这种“不耐碰撞”、“容易受损”的特点,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竞争或冲突中表现不佳、经不起考验的人。

想象一下,在古代,当人们比较食物的珍贵程度或能量供给时,谷物(如米、麦)可能被认为是“硬”的、有营养的、耐饱的,而蔬菜更多是作为辅助,是“软”的、易消耗的。这种“软”和“易消耗”,自然就和“不强壮”、“不耐持久”沾上了边。

二、从“不如”引申的“不行”、“差劲”:

这个发展路径可能更加隐晦,与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有关。

“吃菜”的社会地位与涵义: 在一些历史时期或文化语境中,虽然蔬菜是必需品,但它可能不像肉类那样被视为“大补”、“珍贵”的食物。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将“吃肉”与富裕、强壮、有能力联系起来,而“只吃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暗示着“贫穷”、“缺乏”、“不富裕”。虽然这不直接等同于“弱”,但“不那么好”的含义,可以为后续引申为“不行”打下基础。
“菜色”的引申: 有些地方的方言里,“菜色”可能指菜肴的味道不好,或者烹饪得不好。当这种负面评价从食物本身延伸到其他事物时,就容易产生“差”、“不好”的含义。

三、最关键的,从“不入流”、“不精细”到“能力不足”:

这是“菜”发展出“弱”这个意思的现代语境下最为核心的环节,尤其是在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中。

游戏中的“菜鸟”: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用法之一。“菜”在游戏语境中,常常指代新手、技术不熟练、表现糟糕的玩家,也就是我们说的“菜鸟”或“菜鸡”。为什么是“菜”呢?
“生涩”、“不熟练”: 刚开始玩游戏,玩家的操作会很生涩,就像没有经过烹饪的生菜一样,味道不好,也缺乏嚼劲。这种“生涩”、“不熟练”的状态,自然就和“弱”联系上了。
“容易被击败”: 在很多游戏中,玩家的能力被量化,表现差劲的玩家很快就会被对手击败,就像容易被压烂的蔬菜一样,不堪一击。
“没价值”、“不重要”: 在一些竞技性强的游戏中,那些技术差的玩家,可能在团队中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成为“拖油瓶”。这种“不被重视”、“价值低”的感觉,很容易与“弱”挂钩。
“新手”的代称: “菜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新手”的意味,而新手往往意味着经验不足、技能不熟练,自然就被归类为“弱者”的范畴。当“菜鸟”被简化成“菜”,这个意思就更加明确了。

网络语言的传播与固化: 随着网络游戏和互联网文化的普及,这种将“菜”用来形容能力不足、技术差的用法被大量使用和传播,并逐渐固化下来。从游戏圈子向外扩散,延伸到其他需要技巧和能力的场合。

比如,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得很笨拙、不专业,别人就会说他“太菜了”。这里的“菜”,就是指“能力差”、“不行”、“弱”。这种用法,已经完全脱离了蔬菜本身的含义,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带有贬义的形容词。

总结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1. 原始含义:蔬菜。
2. 物理特性引申:脆弱、易损、不经打。(例如:容易坏掉的菜)
3. 文化价值引申:不如肉类珍贵、缺乏某种价值。(较弱的环节)
4. 游戏/网络文化语境的集中爆发: 将“新手”、“不熟练”、“表现差劲”等特征,通过“菜鸟”等词汇,与“菜”联系起来。
5. 泛化与固定: “菜”直接变成了形容“能力不足”、“不行”、“弱”的代称。

所以,“菜”这个字,从最初的自然馈赠,演变到形容事物的脆弱不堪,最终在现代语境下,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生动而强烈的表达“弱小”或“能力不足”的词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它展示了语言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菜”表示 “弱”不是台湾发明的。所谓的台语说穿了就是闽南话和客家话而已,都是祖国方言,不是什么独立的“台语”。


上世纪 70 年代,俺人在祖国大陆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台湾。

那时候, 小孩骂人的话就有 “菜猪"、“菜)x(”和 "菜卵 ”了。

俺推测至少清朝就有这样的说法, 例如毛秀才=番茄。

因为什么呢?

俺们这样骂人的时候, 太婆听得懂。 太婆是清朝出生的。



图:毛秀才炒辣椒


///////////////////////////////////////////////////////////////////////

** 知乎阅读总量仅0.7亿,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900+,时常草地匍匐500米单膝跪求关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散文很散,敬请海涵。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不到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时代的眼泪啊,各位GGMM里面哪位大虾来给说说,当年老鸟们是怎么看待菜鸟的。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因为“菜”是循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异曲同工地走到了“弱”这个义项上


也许是巧合,也许冥冥之中又有别的什么……


我们先说路径一


有答主提到,早年间打CS的时候,把新人玩家称作“菜鸟”,慢慢地,“鸟”字被省去,只剩下了“菜”,进而流传至今


这确实是捕捉到了传播路径中的一段过程,却并非原点


我们所知道的“菜鸟”是一个标准的网络词汇,和“机车”一样,都来自台湾


但这个词却并非就是网络的创造,它的年纪,可能比很多使用它的人还要大


“菜鸟”本身是诞生于部队中的一个词,指军队中新来的士兵


当时部队中流行一句话:老鸟有交代,菜鸟要忍耐


意思是老兵交代你做什么,新兵就要乖乖照做


那么,一定有人问,为什么新兵就要被叫“菜鸟”,为什么不是“菜虫”、“菜花”什么的?


说来好笑,这是因为英文trainee(见习生)在闽南语中,读出来就很像“菜鸟”


是的,这竟然是个谐音梗……


等到了上世纪70年代,“菜鸟”一词已经非常流行,在电视和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


而且在这一时期,从“菜鸟”到“菜”的义项转变,就已经完成了


1979年,台湾作家农晴依出版作品《小盼》,其中就有一句:


这么菜的化学,还敢去念甲组啊!


足见我们今天所说的“菜”,至少在1979年的台湾社会就已经流行


说到这里,路径似乎很清楚:从英文trainee到闽南语“菜鸟”,从“菜鸟”到“菜”,通过网络从台湾又到大陆


但,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还有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这是一条和“trainee”、“菜鸟”完全无关的路径


今天我们翻看《现代汉语字典》,在关于“菜”的义项中,不会看到有和“弱”相关的义项


但,如果你换本字典,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比如说,换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之分卷《徐州方言词典》


你会看到,“菜”有两个义项:


1、经过烹调的蔬菜、蛋品、肉类等副食品的统称;

2、不好,水平差,不够标准


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在徐州方言里,“菜”本身就有“弱”的意思


但仅仅是徐州方言吗?


翻开《汉语大词典》,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词条:


菜货:下等货,劣货

菜骨:常年蔬食而骨瘦体弱

菜包子:除了指用蔬菜做的素馅包子之外,还常用来比喻“无用的人”

……


可见,在方言和民间说法中,“菜”一直以来都有“弱”的意思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子不那么富裕的年代里,人们在饮食系统中重视肉而轻视菜导致的


哪像今天,蔬菜沙拉卖得比肉还贵……


如果认可这一条路径,那“菜”里面“弱”的含义,就是从各地的方言中来


但,这个问题终归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


我们更加相信的是,以上两种原因,在漫长的时间里和人们不断地使用中,共同造就了这个义项


也许,是网络热词“菜鸟”唤醒了隐藏在方言记忆中的“菜”的义项


也许,闽南语用“菜鸟”翻译“trainee”也不完全是出于谐音


也许,就是有某种东西连接着我们吧


以上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