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那店长觉得我身患绝症想要吃顿好的别亏待了自己
也可能是觉得我到另一家饭店的路上直接扑街,他们饭店会担责任。。。
至于问那家店的朋友们我只能表示遗憾,第二年去那个医院探望朋友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不是饭店了
老家是东北的,但是家人早早就搬到了广东。
自然我的大学也是在广州上的,大二暑假,因为疝气住进了医院,然后手术。
手术完住院修养的某一天,趁着家人没在医院的功夫自己扶着墙忍着疼走出了医院,准备改善下伙食。
原本五分钟能走到的路我硬是走了二十分钟,毕竟刀口没拆线。
然后进了一家有还算点规模的粤菜馆,对服务员说:给我来一份锅包肉和一份四喜丸子。
服务员一脸懵逼的叫了经理来,经理表示我们菜单上没有啊。
于是就在我面色惨白(刀口还是很痛的)准备换家饭店的时候,店长让我坐下,她说让厨师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做。
然后等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终于上菜了。而且店长表示:觉得不合胃口这顿饭就他们请了。
说真的,那两道菜他们做的很一般,但是在医院吃了N久的营养餐那叫一个嘴里能淡出鸟了的我还是吃的一点不剩。
吃完的时候我问店长怎么做出来的,店长表示,厨师给同行朋友挨个打电话问怎么做,现学现卖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伦敦政经的餐厅有一个卖日式炒面的黑人大叔,现炒现卖。承蒙英式黑暗料理的同行衬托,炒面十分美味,我基本天天光顾。
大叔的菜单上有五种面,蔬菜炒面、牛肉炒面、叉烧炒面(Pulled Pork)、鸡肉炒面和另一种鸡肉炒面。最后这种叫Halal Chicken, 这个词当时不认识,我按中餐思维理解成两种不同品种的鸡,比如芦花鸡和珍珠鸡什么的。
这个大叔话多、热情,又因为我常去所以认得我了,有次我怯生生地问,我要牛肉炒面,但是您可以稍微给我一点蔬菜吗?牛肉少放一点也没有关系,我按照牛肉面的钱付款。大叔非常爽快地同意了,甚至牛肉也没给我少放。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大叔也乐得陪我搞“创新料理”,比如蔬菜鸡肉面、鸡肉牛肉面、荤食大狂欢面之类的。有时候我会从别的窗口买块奶酪或者火腿,让大叔帮我炒进面里,大叔也都欣然同意。有次我要鸡肉炒面,问大叔可不可以两种鸡肉、一样一半?因为我预感这样会比较好吃!大叔听到这个要求略微惊讶,不过没说什么,只是咧嘴笑、点点头,下勺开炒。
半年间,我的各种硬点、乱点,大叔从来都没拒绝过。直到有一天……
当我请大叔把叉烧跟Halal鸡肉炒在一起时,大叔愣了一下,犹豫了半天,支支吾吾地拒绝了,说道,
“我觉得....这样似乎不太好.....?我也不是很清楚,总觉得....它们...大概不会高兴被炒在一起......”
我还没反应过来这个奇怪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大叔就笑着摆了摆手,热心地说,“没事姑娘,我用普通鸡肉做,一样好吃!”化解了尴尬。
回去之后,我赶紧查了下Halal这个单词,发现这根本不是鸡的品种,而是清真的意思( ゚д゚)
它跟普通鸡肉的区别是宰杀的时候,会念诵经经文,“让动物变得更洁净”...( ゚д゚)
我硬点清真鸡炒普通鸡时,大叔容忍了我。“清真鸡肉炒猪肉”,这个菜就确实太奇怪了一些.....被炒在一起,“它们”大概真的都不会高兴吧,毕竟三观不同、没有爱的结合是不会获得幸福的_(´ཀ`」 ∠)_
大叔驰骋厨房几十年,心肠好,肯定见过不少乱点菜的,不过我有信心我是最奇(sha)葩(bi)的一个(捂脸
更新:
很多校友在评论里说,大叔去年已经去世了...QxQ
但善良的人会永远生活在别人鲜活的回忆中,不是吗?
这个回答献给可爱的黑人大叔,谢谢你曾给我们带来的美食和在异国他乡所感受到的温暖。也谢谢读完这个故事后笑出来的每一个人,笑声是最珍贵的怀念,谢谢。
更多有趣的干货和故事,轻撸一把头像的小黑猫进主页关注我嘛~
公众号:ball_of_meow
比如,飞机餐的土豆泥,加入一小盒抹面包用的黄油拌匀,得到绵密黄油土豆泥,如果有胡椒粉也请加入,更好吃。
同理,飞机餐的酸奶,加上抹面包的果酱也好吃。
还有短途飞行的小餐包,中间撕开,夹上送的榨菜,假装是个汉堡。
再比如,自助,法棍片扣掉中间,切成一个圈圈,中间塞进煎牛里脊,得到高仿惠灵顿牛排。用手抓饼裹牛排就更像了。
自助还能做雪顶咖啡,粉丝烤虾,记得加蒜泥,还有啤酒兑菠萝汁或者苹果汁,真的很好喝!
自助必做灵魂三文鱼泡饭。三文鱼放在碗底,厚厚的几大块,加一点料酒一点生抽,加入滚烫的白粥,撒上小料海苔虾米榨菜之类,小料可以根据食材自己发挥,不要加味道重的就行。
酒店自助早餐看着没食欲对吧,两片面包烤到焦黄,抹点黄油 夹片芝士,加煎蛋 番茄酱 和各种肉肉肠肠,再去打粥的地方弄点酸黄瓜,沙拉柜台弄点菜叶子小番茄,我甚至能DIY一个巨无霸出来……
作为在同一个自助餐厅连吃一个月一天三顿的我(当时真的就住在自助餐厅楼下),甚至做出了蜜瓜卷火腿,水牛芝士塞葡萄,薯条沾肉末粉丝,三明治夹炒猪肝,冰草沾山葵,粉丝汤加地三鲜浇头这些鬼东西了……甚至拿早餐红茶加奶加盐加黄油,做了个高仿酥油茶。
再再比如,外卖菜单上有蒜泥空心菜和腐乳什么肉,点了空心菜,在备注弱弱写下用腐乳炒,没有电话沟通,得到一份完美的腐乳空心菜。
吃小龙虾,点份飞饼外卖,蘸着小龙虾的汤汁,完美。不要不好意思在餐厅点外卖……
吃火锅,牛肉涮白汤,蘸生抽+小米辣,可以得到潮汕牛肉锅。
鸡肉蘸这个料再加柠檬汁就是椰子鸡了。
羊肉要蘸芝麻酱+腐乳,有韭花的话更好吃,得到老北京铜锅羊肉。
个人做火锅蘸料的秘方,起名为水露均沾酱。
芝麻酱花生酱1:1(网上有卖芝麻花生混合酱)再加 醋 耗油 蒜泥 辣椒油 花椒油 花椒粉 小米辣 香菜。冒菜外卖蘸这个酱,配喜力啤酒最好,幸福感爆棚。麻辣烫蘸这个不好吃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聚餐全桌人都要我打这个酱。
火锅煮荷包蛋美味到逆天!可以厚脸皮要生鸡蛋,打进红汤,注意不要戳散,等上10分钟就能吃,蛋白容易裹上花椒粒但不重要,鸡蛋完全吸收了汤汁,和煎好的蛋再煮不是一个层次的。
还可以点豆皮,自己去料台打一整碗香菜,拿一盒牙签,手动豆皮卷香菜,戳上牙签固定。牛肉片卷香菜也好吃,牛肉片卷一截小米辣也好吃!
工作原因,经常吃饭比较艰苦,必备劲仔小鱼香辣味,一包小鱼干配盒饭就能很好吃,两包小鱼干能喝一整碗白粥。
都是锦上添花的玩意,毕竟我什么都爱吃……
哈哈,我来答一个
大概是96年前后,七八岁,去北京看病,住在一个地下旅馆,不远处就是一家小饭馆,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在那里解决。
第一天,大人问我想吃什么,我点了个排骨炖豆角,老板说没有,然后吃的别的。
第二天,大人又问我吃什么,我又点了排骨炖豆角,当然还是没有。
如此过了四五天,天天点排骨炖豆角,天天都没有,我也是够执着的。
后来到了倒数第二天,老板娘听说我们要回家了,然后在我依旧点了没有的排骨炖豆角后,跟我承诺,明天,明天一定让你吃上。
然后在我在北京待的最后一天,终于吃上了我心心念念的排骨炖豆角,满满一大碗,跟盆那么大的碗哦,美滋滋~然后隔壁桌的客人看见了也要点,老板娘说,只买了这一份菜的食材~原来是特意给我做的,谢谢老板娘~
为什么我对排骨炖豆角这么执着,因为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给做的这道菜,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一小碗,第一次吃这个菜,感觉好香,不吃肥肉的我把排骨上带的肥肉都啃干净了,老师看我爱吃,还把她的排骨分给了我,哈哈,谢谢老师~
没错,我真的好馋。。。
半斤草莓奶露搞活动,买一赠一,
就是称出来半斤草莓,打成浆水,加进奶精粉,不足的空间兑水补齐,
我跟小哥说,你把赠品那半斤也打了,装成一个杯子,
于是得到了草莓奶露究极进化,
“无水草莓奶露”,
口感差不多,就是吸起来费劲些,有点浓,当然心理大满足。
东北人,喜欢吃凉菜,西红柿拌白糖。
有次招待客户,在星级酒店,对方也是东北人,酒过三巡,客户领导想吃西红柿拌白糖解解酒,我去点菜。服务员说,不在菜单上。没办法做。
我说,西红柿直接切了,撒白糖就可以。对方还是拒绝,说菜单上没有,无法下单定价。
然后我说,我点西红柿炒鸡蛋,有吧?我就点那个,但我要求,你把厨师叫来,我怀疑你西红柿不对,我要看材料。
然后厨师带着西红柿和生鸡蛋来了,我直接扣下了西红柿,跟服务员说,给我上水果刀。
然后跟厨师说,当场给我切块。
跟服务员说,上白糖。
然后,我们就吃上了西红柿拌白糖。
很多很多年以前还在深圳工作,公司楼下有一家店,似乎叫做内蒙古草原烤羊排,据公司里的内蒙古同事鉴定比较正宗,于是那家店就成为我们几个聚餐的“老地方”了。
其实严格说起来的话,我们这一伙人里只有一个纯正的广东人,他的饮食习惯也是地地道道的广东风味,基本上在他眼里所有的肉类都应该清水煮熟然后蘸生抽吃。可是这家店里的羊排和羊腿啥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孜然香辣~虽然他吃不惯,但是迫于我们的压力,还是每次都会跟着我们吃这家。
差不多就是这种羊排,实物跟图片相符
某一个奇妙的下午,我们上班时间摸鱼去吃烤羊排,因为还不是饭点,所以店里几乎没有别人,老板也闲的没事儿干,于是这货就跟老板要了一份清水煮熟了的羊排,一个人默默蘸着生抽吃,神奇的是,我们四个人吃一份普通的羊排还会有点肥腻,他一个人却几乎要把那份寡淡的羊排吃完了,于是我们纷纷不信邪,就尝了一口,却没想到居然味道真的还挺不错的。
再之后又邀请老板过来尝尝,老板一脸鄙视极其不情愿地走过来,也吃了一根,那一刻只见他瞳孔涣散,思绪漂浮,似乎在那一刻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真谛,甚至隐约能看到一道闪电从他身后划过,吃完之后他就闷不吭声地去后厨了。
再之后的一次,我们聚餐的时候就惊讶地发现,菜单上的烤羊排旁边多了一张寡淡的羊排图片,底下写着四个字--白切羊排。(网上只找到白切羊肉的图片,反正就是那个色调,只不过把肉换成羊排)(注:记错啦,菜单上是原味羊,不是白切羊~2018年7月21日修改)
………………更新一割………………
正在他家玩,无意间说起这事儿,这狗比慵懒地躺在床上,沉声说道:“傻逼你记错了,当时菜单上写的是原味羊,不是白切羊!”。
(⁄ ⁄•⁄ω⁄•⁄ ⁄)好羞耻啊居然记错了,为什么这么晚了两个大老爷们要关了门在卧室里聊天呢,感觉更羞耻了(⁄ ⁄•⁄ω⁄•⁄ ⁄)
本人四川人 坐标澳洲
某次进了一家新开的川菜馆 点菜的时候无视菜单点了一道糖醋莲白 服务员说没有这道菜
我:你们老板是四川人吗?
答:重庆的
我:那你们就有这道菜 请跟老板点吧 他懂的
几分钟后 大厨兼老板从后厨来到桌前笑道:“我知道有老乡来了!说吧,还想吃啥特色菜,我都会!”
我之所以这么笃定,其实是因为菜单上有一道菜叫“炝炒包菜”,包菜就是莲花白简称莲白,然后是个正经四川厨子就没有不会糖醋莲白的 哈哈哈
同理 那天我们还吃到了肝腰合炒 然而菜单上只有“溜肝尖”和“火爆腰花”
大三以前,一食堂有个窗口叫“小炒间”,用料实在价格亲民(真舍得放肉)。在我与另一同学的带领下,男生宿舍形成了固定吃“小炒间”的觅食队伍。
入冬的一晚,我们七八条饿狼又奔赴一食堂。老三样点完,我瞥见窗口内侧台子上敞口放着一个大红塑料袋。
我:你们新添羊杂了?
厨:没有啊。
我:你这不是有羊杂么?
厨:是羊杂啊。
我:那我要这个。
厨:这个不卖。
我:我要这个。
其余狼:对,我们要这个。
厨:……你回头。
背后站着一个留着鲁迅胡的大叔。
叔:想吃羊杂啊?
众狼:嗯嗯!
叔:不给吃呢?
众狼:菜退了不吃了。
叔:那就吃吧,顺便喝点儿。
这就是我们与“小炒间”老板的初次相逢。
那袋子羊杂是他让厨子单独给他买来吃的。
最后变成了两个羊杂锅,还附赠一瓶白酒。
然后我们从此获得了每晚吃“老板小灶”的独家权限。(还有免费的酒喝)
老板会特意让厨子多备些材料,而且不收我们钱。
就像年轻的邻居二叔一样,偷着带你吃肉喝酒,给你讲笑话吹牛,不经意的再传授点“人生真理”。
学校北门外有承载我们大学撸串生涯的一家小饭馆。
它也承载了我第一份工作辞职后的拮据日子。
高强度加班形成的昼夜颠倒支配了我辞职后的作息,睁眼的时候午饭点已过,小饭馆迎来难得的宁静。
顶着三伏灼烧的日头,我趿拉着凉鞋推开玻璃门,没有食客的饭馆里,空调终于吐出带着凉意的叹息。
我:姐,没胃口又饿,油大的吃不下。
姐:弟弟,你说你想吃点啥,姐去给你做。
我:姐,我想吃豆芽,不要黄豆芽,想吃绿豆芽。
姐:哎呀弟弟,你姐夫也爱吃绿豆芽,你等着我让他去买。
姐夫从后厨出来,沉默而憨厚的冲我一笑,推门走向隔壁菜市场,一会儿拎回来满满一袋子绿豆芽。
姐:(四川口音)你给弟弟炒的嫩一点,别放辣油别多,弟弟吃了不好受。
姐夫又是憨厚一笑,连连点头走向后厨。
三个人,三碗米饭,一大盘清炒绿豆芽。
姐没收我的钱。
姐:自己家弟弟,想吃个豆芽,还要收钱?
姐啊,我每次点餐你都送我菜,不然你这个弟弟,可是真的要挨饿了。
虽然我离家在外,但他乡也有亲人。
这菜点的一点都不硬,可是每每想起来,总觉得这些菜,都是硬菜。
——————我是恰饭的分割线——————
文字里的“大红塑料袋”都有人关注是我始料未及的,那么“大红枸杞”可以了解一下。初次恰饭,感觉小朋友言语简单实在,有需要的可以看看,阅读理解做多了补补身体。
当然如果你对“鲁迅胡”更有兴趣,同款黑色的“黑枸杞”可以了解一下。
小学四年级(2004年)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一些社会实践,比如发传单、卖报纸啥的。我选择了周六早晨去卖报纸。
进报纸是要早起的,大概五点多一点就出门了。我去了对门的早餐店,结果发现早餐店除了荷叶饼刚蒸好,其他的菜和肉都没做好怎么办呢?
突然看到了调擀面皮的面筋,我灵机一动,说: “老板给我拿荷叶饼夹点面筋吧,再调点(油泼)辣子。”于是老板就给我夹了一个。我问算多钱,老板说给一块钱吧。于是提着荷叶饼夹面筋我就出门了。
周一上学的时候去吃早餐,发现新加了一样“面筋夹馍”,价格是一块,好像还有几个同学买。
后来我上高中、大学一直到研究生,面筋夹馍涨了几次价,但一直都在那家早餐店的菜单上。
这就是我硬点一种早餐并连任了十五年的故事。
上大学那时候,学校南北有两条街。南边的街离学校近,一条街上都是饭店和小吃摊。当时很多同学都以“吃遍”这条街为自己大学四年的终极目标。但作为本地土著的我溜达一圈,就知道此处实在乏善可陈——无非都是些坑学生的店,价格贵、重油重盐、菜码还不大,甚至走在街面上远远闻到对面飘来的浸满了麻辣气息的油烟就已经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了。
于是乎,我就把目光投向了北边那条街,那条街附近都是住宅楼,饭店规模不大,距离学校也远,装修又大多比较寒碜,所以学生大抵是不爱去的。不过我始终坚信一点——能在住宅小区边上开起来的饭店基本上都有能开下去的秘诀。它们要么更加偏重于传统的口味,要么价格便宜量又足,要么有自己的独门手艺。那时候我们常去的一家面馆就是如此,他家的木须柿子汤面、酸菜肥肠汤面、火腿炒面等等都很好吃,特别是他家有个菜叫“一绝干豆腐”,就是将一种极薄的干豆腐切丝,焯水沥干后码盘,佐以葱丝、香菜段、干辣椒、肉丝和海鲜酱油,再浇上热油即成。这干豆腐与别处不同,吃到嘴里滑嫩无比,但油却又不大,葱与香菜的香气混在一起,一点点辣味恰好沁在其中,让你觉得无比舒适。9块钱一大盘,我经常一个人就能消灭干净。后来连店里的服务员阿姨都认识了我,每次一去,就知道我又要点这菜了。
转眼大学毕业,此后虽然也回学校附近吃过饭,但由于那面馆比较偏远,我慢慢地也不怎么去了。某次路过的时候看到牌匾已经更换,虽然仍是面馆,但猜想店面早已出兑,物既不是,人早已非,就更没有进去尝试的欲望。偶尔去其他饭店吃饭也能看见有的店里有“一绝干豆腐”这道菜,但点完端上来要么是油腻一片,要么是做法不同。也对,“一绝干豆腐”大抵和“太后大酒楼”的“群英荟萃”差不多,每家店手艺既然不同,那“绝妙之处”的定义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直到去年疫情期间某天,我出去办事,正好又路过那条街,当时堂食虽然已经恢复,但街头仍然人迹清冷。午餐时间到了,不少店面依然大门紧闭。我漫无目的地踱过长街,不知不觉找到了那家面馆门口——此时店名已经又换了别一个,但还是面馆,而且还真开了门。于是就进去坐下。服务员上来,早已不是从前那位阿姨,而是一位大姐了。看看墙上的菜单,风格也早已变换,虽然面的品种仍然如此(本地人常吃的也就那几种),但小菜已经换了几批,那“一绝干豆腐”也已经不见了。我按当年的习惯,照例点了个木须柿子汤面,不一会面条就端了上来——我惊异地发现,样子居然与当年完全一致!尝了一口,还真就是当年的味道。
此时,一道菜名自然下意识地就从我嘴里讲了出来:
“姐,给我加个一绝干豆腐。”
大姐很是惊异:“我家没这菜啊!”
“不”,我斩钉截铁地说:“您去问问后厨,他一定知道。”
店里另外一张桌上坐着两个人,此时也看向我,仿佛在看个怪人一般。大姐也颇有些疑惑:
“小伙子,我家真没这个菜……那我去给你问问吧,啥干豆腐?”
“一绝干豆腐”,我说:“就是干豆腐上放香菜葱丝那种……”
这时候,后厨响起个宏亮的声音:
“能做!”
十分钟后,菜上来了——还是当年的配方,还是当年的味道,对面桌的俩人看得都惊呆了。
随后大姐又走了出来:
“你是咱家老客吧,后厨说这菜都好几年没做过了。”
我说是啊,这菜我也好几年没吃过了。
记得那天后来还聊了很多,但是一直有外卖订单,后厨的大叔大概忙,也没出来。如果出来,我愿意和他一起聊聊当年岁月,聊聊那关于一绝干豆腐的故事。
还真别说,翻了翻相册找到了这道菜的实物图。
关于“干豆腐”应当叫什么,我翻看了下面的评论,有叫豆腐皮的,有叫千张的,有叫干丝的,有叫百叶的。在这里感谢各位的科普。不过似乎这些东西指代的也不是一个东西,南方朋友们如果想来体验一下最好还是来本地试试看。
另外,“木须柿子”是东北这边的叫法,木须指的就是鸡蛋(不是木耳),一说这是鲁菜的称呼,本为“木樨”,是因为“蛋”这个字不好听故而以颜色相近的木樨花称呼(但具体不可考),后讹为“木须”。柿子这里指的是西红柿(番茄),这道菜理解为番茄鸡蛋汤面也行(只不过他家的做法是番茄炒鸡蛋后再下面,不是番茄荷包蛋汤面也不是番茄蛋花汤面)。
我家楼下有三家菜馆,并排开着,从西往东数:一家是淮南牛肉汤,齁咸齁鲜,吃一碗得干三碗水;另一家是私房菜,太脏,桌上总是黏黏糊糊。
最后一家就是东北菜馆,店里没有厨子,老板就是厨子,也没有服务员,老板娘就是账房加跑堂,简单温馨的一家小店。
老板做的小鸡炖蘑菇算是一绝。头一次吃的时候,就像头一次看到三上悠亚,惊为天人。汤汁浓郁,舀一勺,浇在米饭上,独有的香味直钻进口腔,就算哈口气,那个味道久久不散。
等到不忙时,老板从后厨出来,我递了根烟,问他这盘小鸡炖蘑菇用了什么秘方。老板边笑边说,哪有什么秘方,好东西就是这蘑菇。确实,这个蘑菇在南方从没见过。老板说,这是东北特有的榛蘑。
后来才知道,没经雨的榛蘑,早一天采,刚冒芽,晒干了太硬,算不上佳品。晚两天就过兴了,老了。只有不早不晚,干爽,挺实。去蒂,不沾水,串成串,挂在房檐下,几天就风干了。
去的多了,也便熟络了。老板是齐齐哈尔人,满面胡渣,一脸严肃;老板娘是本地人,温柔爱笑,店里进只流浪狗都给根骨头轻轻的赶出去。
后来搬了家,有一年多没去过。
前段时间回之前住的房子拿两瓶酒,路过时,顺道去吃个便餐。正值工作日的晚上,店里人不多,零零星星。我寻了个角落的位置,老板娘不在,一个小男孩给我递上菜单。我瞧了一眼,还是原来那一张,边角已经泛黄。我说来个小鸡炖蘑菇,再随便炒个蔬菜,加一碗米饭。
过了一会,小鸡炖蘑菇端了上来,依然冒着热气,可却没有了之前的那个香味。拿筷子捣鼓了一番,发现少了灵魂榛蘑。立马招呼小男孩,小男孩说,现在没有榛蘑,只有这香菇了,诺,你看菜单。
还真是,菜单上用黑笔在小鸡炖蘑菇的后面写着“(配料:香菇)”。我说,可小鸡就得配榛蘑啊,配香菇那不成黄焖鸡了。
小男孩听完立马进后厨跟老板汇报,我真怕老板提着铁勺出来把我拎出去。
过了一会,店里的客人吃的差不多走完了,老板端着一大盆小鸡炖蘑菇出来。
“我就猜是你小子,我还特地看一了眼,还真是!只有你小子嘴这么叼!”
“来,小子,估摸也没什么人来了,陪我喝一杯!”
我嘻嘻哈哈倒酒,问,怎么现在没榛蘑了?老板说,别提了,上回有一家子人来吃饭,吃完食物中毒,非说是我这蘑菇的问题。后来一查,还真是,进的那一批蘑菇不行。关门歇了一礼拜,想了想还是换成香菇吧。
我说,就冲着味道,拉肚子我都认了!
老板给了我一个脑瓜崩后大笑说:“别他妈瞎说!”
其他回答:
【很轻松啊,很随意的。】
在湖北一个东北饭店吃饭,特色就是东北菜,但是进去明显的能感觉到,这个所谓的东北饭店,因为开了很多年,口味菜品什么的严重本地化了。
我点菜时候想吃锅包肉。于是跟服务员儿问:“你这厨子,是正经东北人不?”
这服务员儿听了我的话,眨着眼睛在努力思考。
我觉得,她可能对我的提问产生其他方向的思考了。
于是我继续问:“你这厨子,是正儿八经的东北人不?”
她开始皱眉头了,好像更困惑了。
我继续问:“你们这儿,后厨的做饭的厨子,是不是正宗的东北人?”
她豁然开朗:“是是是!绝对正宗东北人。”
我说:“好,给厨子说一声,我想吃锅包肉,让做一个。”
她:“菜单上没有啊。”
我说:“确实没有,你让他做吧,收多少钱都行,厨子说个价钱,你按照同等价钱的菜下单就行。”
然后她开始按自己的小手机,就是那种点菜的小手机。
点菜的这个过程,周围好几桌儿人都看我,基本都是瘦瘦的当地人。
菜上来以后,大快朵颐啊!
旁边有个桌儿的小姑娘看到以后,给自己妈妈耳语,她妈给服务员儿耳语,服务员儿过一会儿给她们端来一盘儿锅包又。
然后另一桌的一个美女不淡定了,跟男朋友耳语,男朋友跟服务员大大方方的说:“那叫什么菜?给我们也来一个。”
小姑娘那桌儿吃完正要走,进来新的客人,路过看到锅包肉,说也要吃。
就这么,陆陆续续都有人点。
下次我再去,菜单上,用医用胶布贴了个条儿,然后上面写着:“锅包肉 53元”。
呃……
这次我想点饭包!
有一次去匹兹堡出差,公司食堂没有中餐,每天吃的都不开心,酒店边的中餐厅也尽是些美式中餐。
有一天实在受不了,晚上一个人去那家中餐厅,找了个华人服务员,是个台湾的阿姨,跟她讲我就是想吃碗面,正经的牛肉面,多放葱,她笑眯眯的说我懂的。
那是一碗让人感动的面,让离家的胃得到了慰藉,可惜后来再去那个阿姨不在那个店工作了。
有一次男朋友发烧想要吃辣白菜汤饭,搜了一圈外卖没有评价好的,突然想起来家附近有一个朝族菜馆,立即动身去满足我那虚弱无比的男票的小小心愿
到了饭馆翻了一遍菜单发现没有辣白菜汤饭,一个朝族馆居然没有辣白菜汤饭???
我于是弱弱的问老板娘,可以做辣白菜汤饭吗?
老板娘一愣:咋做?是直接把辣白菜切了煮汤吗?里面都放啥?
我念叨了一遍,我吃过的辣白菜汤饭里好像有辣白菜,土豆,豆腐,五花肉
老板娘说你等会,我得问问后厨
一分钟以后,大厨拿着铲子跑出来,姑娘,能做,但是辣白菜大概放多少?土豆是切片还是切条?豆腐是切片还是切块?五花肉放多少?要不要单放辣椒?
这次轮到我愣住,我只吃过也没做过,我只能说,看你感觉吧师傅!差不多就行!
10分钟以后,我见到了大概世界上五花肉放的最多的辣白菜汤饭!
满满一层五花肉看的老板娘直皱眉!用犹疑又带着心疼的语气问我,你在外面点这个大概多少钱?
我思考了两秒,觉得人家放了这么多肉我不能说的太便宜,“最贵的没超过25”
老板娘盯着打包袋里的五花肉说:那你就给我24吧
付了钱回家的路上都在盯着这个辣白菜汤,别说,虽然是第一次做,但是做的像模像样的,大概会做菜的人只要给个材料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吧
回到家叫男票来喝汤,男票看到汤的第一眼就问:这是谁家买的?怎么给这么多五花肉?这一碗得多少钱啊?
我说24,男票喝了一口汤,大赞“值!”
可惜2个月以后,那家朝族馆子黄了……
之前有一次特别想吃水煮肉片 但是楼下总去吃的一家饭店没有 有的地方太远又懒得去 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吃饭 因为没到饭点所以人并不多
点菜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问服务员
“你们家能做水煮肉片吗?”
服务员犹豫了一下 跑去问了厨子 过一会儿又小跑回来说师傅说菜谱上没有但可以试试 可能要等的久一点
我满心欢喜的答应了 等了一小会 我们桌上的菜已经吃的七零八落 这时服务员抱着满!满!一!盆!肉砸在我们面前 我整个人被厨子的热情吓懵了 于是赶紧尝尝味道 可能是不常做这道菜 肉片不是很均匀也有点偏咸 但是我能看的出来这位掌厨费劲了心思 一片片滑嫩的肉吸满了底料的香味 火辣辣味道还是让我吃的心满意足
过了一会 一位中气十足的大叔走到我桌前 问我
“味道怎么样啊”
闻到他身上的油烟味我这才知道他就是这道菜的掌厨 我连忙说可以可以太好吃了应该加在菜单上 他满脸笑意 就像孩童考的了好成绩邀功一样跟我说
“我这是现片的牛肉然后腌的 还怕你们吃不喜欢 味道好下次再来吃!”
后来我吃不完打包回去又吃了两天才吃完 每次吃都能想到大叔欣喜的笑容~
小时候楼下有家苍蝇馆。做一些家常菜,便宜量大,生意一直不错。老板娘人特好,主厨是他老头,开了得有五六年。他家有道菜,叫脆皮豆腐。做法就是内酯豆腐切成四方块,裹上淀粉炸,然后勾汁。看似简单,但是对火候有很高很高的要求。火小了壳不脆,火大了豆腐碎了。每次去他家必点这道菜,一来二去和老板也十分熟了。我喜欢壳炸的脆一点,豆腐切大块,点之前会和老板娘打招呼。点的次数多了形成习惯也不再说了。
后来上大学,一个月回不了两次家,去他家点菜次数少了。后来又有了外卖,就更少去店里。隔了不知道多久,来了几个朋友,就想起来他家。店重新装潢了,气派了,面积也大了,也不再是老板娘一个人忙前忙后,招了几个年轻的伙计。和伙计点菜,没看菜单凭印象点了那几个常吃的菜,点到脆皮豆腐,小伙计一脸懵。说我们好像没有这菜。我说不可能,我吃了好几年,伙计拿来菜单翻了个遍,果然还真没了这个菜。不禁特别的失望。
老板娘闻声看过来,看到我,尽管好久没见依旧认出我来。笑着说“你来啦”然后和伙计说“去和你师父说炸个脆皮豆腐,豆腐切大块炸脆一点”伙计草草记了去叫菜。和老板娘寒暄几句。这些年生意不景气,特别是实体生意更不好做,为了招徕客人老板天天琢磨菜谱,菜单换了好几次,一些没什么人吃的老菜就慢慢撤了下来,但是有老主顾来点,能做的依旧还是会做。
本来想这顿饭边聊边慢慢吃,但是老板的手艺实在是让我们几个赞不绝口,菜一上盘子立马空,不到4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在外工作好多年,春节也没回去家,除了想妈妈的饺子,就想他家的脆皮豆腐……
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八岁多的小孩,过年时,我爸的一个朋友请我们一家人去广州吃自助餐
三十层的旋转餐厅,豪华到爆炸。大山里的孩子进了城
从来没吃过那么甜的哈密瓜,一直在吃,一口一块,太享受了
可能是看到我一直在吃水果,那个叔叔从隔壁桌走了过来“你想吃些什么呀”?
“我想吃薯条,可是我找不到”
他叫来一个服务生“跟哥哥说,你想吃什么” ,“我想吃薯条” 服务生有点无奈“这里没有薯条”
这时一旁的外公笑话我“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还薯条,真不识货”
叔叔对着我说“你还有什么想吃的吗” 我嘟起小嘴“我只想吃薯条”
这时,他对服务生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让厨房想想办法”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就真的端上了一碟薯条。那碟薯条,比我之前吃过的M记、KFC好吃太多了啊。
当时我就觉得,大城市的酒店就是不一样,服务好太多了啊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个叔叔,是那家酒店的老总……
东北人在镇江读书,这是背景
镇江的街头上,每走几步就有一家面馆,点一份鸡蛋干拌加面,拌一拌,不贵却很香很好吃。
锅盖面吃多了也觉得腻了,时间久了,开始怀念家乡的饭菜。炖豆角炖茄子锅包肉啥的,夜里馋的流口水。
周末在学校点外卖,偶然点到了一份哈尔滨水饺,荠菜馅的。饺子蘸醋我吃了一口眼泪差点下来了,这味道太正了,能在千里之外的镇江吃上正宗的家乡的味道,实属不易。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家还有格瓦斯,不是哇哈哈的,而是秋林的。秋林的格瓦斯我出了东三省就再也没见过,可是在镇江却喝到了,顿时对这家哈尔滨饺子馆充满了好感。
又一个周末,出校门,在学校附近的广场上找到了这家饺子馆。和老板要三两酸菜馅的水饺,打了声招呼,一听老板口音就知道是东北人。
店不大,是个夫妻店。老板和面煮饺子,老板娘包饺子。他家所有的水饺都是手工现包的,老板娘手法熟练,饺子包的飞快。
在他家吃了几次水饺,点了几次外卖,都熟悉了。也是一个周末,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我打电话给饺子馆老板,问问能不能做点东北菜。
老板寻思半天,说可以。我就屁颠屁颠去超市给老板买菜。买了豆角土豆茄子什么的,往他家店里一扔,就去旁边网吧和同学上网了。
到了饭点,老板给我打电话说饭要晚点儿才能吃,生意太忙了来不及做菜。无奈我只能和同学在网吧多呆了一会儿。
晚上八点,饭菜终于好了。在苏南的哈尔滨饺子馆里,硬让老板做了锅包肉 地三鲜 排骨炖豆角,还拌了个东北凉菜。
我们几个吃的舔嘴吧舌的。头差点插饭盆里了。
老板都不愿意赚我钱,只让我给个成本(里脊肉和排骨是老板买的),说我一个孩子在南方上学不容易,老乡多帮衬一些。简直不要太暖心
现在已经毕业了回到东北了,虽然天天能吃到东北菜,可是再也没有那次吃的香了。
2008年欧洲杯决赛前夕,同事们之间打赌,支持西班牙的和支持德国的各半。最后约定,输了的请赢了的吃饭。而且还不是输了的一起请,得一个一个得请。
最终西班牙赢了德国,我们支持西班牙的就起哄让支持德国的请吃饭。并且排好号。一天一个,不许耍赖。
结果第一个请客的就耍赖了。他倒也没食言,请答应请吃饭。怎奈当时约定的时候没说好吃什么,本来到手的大餐,变成了油泼面。
油泼面就油泼面吧,公司门口有家陕西面馆,油泼面做得实在是赞,用陕西话来说,应该说“撩炸咧”!面条劲道,辣子红亮,再配上一瓣蒜,真是“撩炸咧”!
油泼面好吃,但是总有人不甘心啊,到手的大餐缩水了,于是想起了心思。
“老板,来一碗你们这里最贵的油泼面!”某甲喊道。
“我们这里最贵的油泼面就五块钱一碗。牛肉面八块,要不你来碗牛肉面?”老板无奈的说。
某甲对请客的伙计某乙说,“大餐变成油泼面,我们太亏了,我得吃牛肉面补偿一下我受伤的心。”
某乙说,“那不行,只能请你们吃油泼面,油泼面不限量哈,想怎么吃都行,但是只能吃油泼面!”
“好啊,你说的哈,只能吃油泼面,想怎么吃都行哈!”某甲等的就是这句话!“老板,一份油泼面。给我加一份牛肉,再加两个煎荷包蛋,要溏心蛋!”
一份油泼面五块,卤牛肉一份八块,两个煎蛋两块,这一份油泼面总共15块。
“我也来一份这样的!”某丙也叫了一份。
“这样加料的再来三份!”打赌赢了的另外几个人也叫了这个。
某乙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套路,干脆豁出去了,自己也叫了一份。
加肉加蛋的油泼面吃得就是爽!吃完面抹完嘴的兄弟们表示,明天再来吃。
第二天,哥几个又去了,一进门就喊,“老板,超级油泼面,八碗!”
“啥是超级油泼面?”老板一脸懵逼!
“就是昨天我们来吃的,一碗油泼面。加一份牛肉,再加两个溏心蛋!”某甲解释道,“一碗油泼面卖到十五块钱还不够超级么?”
“好好好,马上来,你们先坐先坐。”老板一下记起来了。连忙去忙活了。
面端上来,吃了几口,有新来的食客就喊了,“老板,他们这个有牛肉有蛋的是什么面?”
老板连忙出来解释,“这个是超级油泼面!有点小贵哈,十五块一碗!”
“你怕我吃不起么?来两碗!”食客喊着。
我们一拨人连着一个多星期,天天去吃“超级油泼面”。
看着我们吃跟着点的也越来越多了。
每次遇到新来的食客就要问,这是什么面?
老板干脆拿了个黑色油笔,在墙上菜单上手写了一行字!
“超级油泼面 ——15元—— 重点推荐!”
刚刚做的一个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你不点一下吗?
2016年中秋节前一天,下班回到出租屋,实在厌烦了吃方便面,就跑去附近的餐馆吃饭。当时在一家外贸公司做海外业务,每天加班到八九点,底薪4000。已经一个月没有新的订单,老板暗示,再没有订单,就会被开除。房东在微信里催要房租,交完房租就只剩下1000多块钱。背部隐隐作痛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不敢去医院,因为我没钱。那是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第一年。
那天莫名其妙特别丧,情绪就像汹涌的洪水,随时会决堤。我翻看了菜单很久,都没有下决心要点单。我看到菜单上有一道酱爆猪肝,就想起来,小时候奶奶给炒的酸辣猪肝。那是我奶奶自己做的泡菜,和着猪肝一起炒。猪肝裹薄芡,热油滑下去猛火快炒,变色立即盛出,再放备好的泡椒(二荆条)、泡仔姜,炒香再下猪肝。猪肝的嫩,泡菜酸爽,令人立即口舌生津,能多吃一碗饭。我知道上海这边的口味,跟四川老家的大相径庭。
我试探性问服务员,能不能帮我做成酸辣猪肝。服务员说,我们这里只有酱爆的。我当时眼泪就在眼眶里打着转,小声嘀咕:“可是我就想吃酸辣的猪肝。”说着就起身准备走。然后站在收银台的大姐,走过来说,“让后厨去炒吧,厨房里有泡山椒,再给你加点醋行不行?”我满眼感动说,“行。”等了一小会,服务员端来一大盘猪肝,是放了青椒和泡椒的。我尝了一口,又酸又辣,是久违的味道。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情绪就爆发了出来。我独自坐在角落里,沉默地掉眼泪,一边哭一边吃那盘炒猪肝。吃完饭,我擦干眼泪去结账,收完钱老板娘递给我一个月饼。她说:“明天过节了,拿回去吃吧。” 诚惶诚恐!我慌慌张张接过月饼,机械地点头:“嗯嗯”了两声,就快步逃走了。都没来得及说一声谢谢。
然后在回去的路上,就哭得更凶了,抽抽搭搭走了一路。陌生人的温暖啊,真的会瞬间击碎你的壳。再后来,我换了工作,也换了住处。隔了大概半年,再回去找那家店,已经变成水果超市了。
我已经不记得老板娘的长相,只记得她有一双胖胖的手,和爽朗的笑。希望她能一生平安,谢谢你呀。
小时候我家住二楼,一楼就是一家叫连国饭店的小“苍蝇馆子”,我记得是因为老板叫王连国,所以叫此名。从我4岁搬家入住到16岁那年搬家离开,不知道吃了多少顿他家的家焖小黄花,凉拌香螺和炸茄盒,我家戏称为“我家食堂”。
尤其是炸茄盒,我最喜欢吃的。
炸茄盒这道菜,饭店最不愿意做,因为费工,不是下酒菜,还卖不上价格,一般饭店的菜谱上也没有。
但是连国饭店有,面裹的很厚,馅儿很少,也很咸,不算好吃,挺一般的,但是我喜欢。
我16岁搬走后不久,王连国的连国饭店也开了一个新店面,好几百平米的经营面积,正经的临街二层店铺,宽敞明亮,摆脱了“苍蝇馆子”的形象,成了连国饭店“旗舰店”。
高中学业忙,大学又在国外,回国以后又忙工作,又调来北京。基本上很少有机会在家吃饭,更别提连国饭店了。
2019年一次在家,我突然提议再去连国饭店吃饭,爹妈也欣然同意,就换了衣服出门,去了最近的“旗舰店”。
进了大堂,看见熟悉的老板娘坐在前台算账和不熟悉的其他人进进出出忙里忙外,我们一家三口就自顾自的往里走。老板娘要是知道我们来了,又是抹零又是招呼的,我们会很不好意思,所以我们就找了一个角落随便又安静的坐下来。
还没这个饭店年纪大的服务员熟练地给我爹递上菜单,我爹更熟练地甩给我说想吃什么你自己点,自己掏钱,说完扭曲着直奔六十的老脸坏笑起来。
我菜单都没打开就直奔主题。
“家焖小黄花,放香菜;凉拌香螺,要米醋不要陈醋;尖椒豆腐皮,少勾芡;炸茄盒,不要蒜酱,一瓶常温的黑狮,三碗米饭,除了香螺都要小份。”
服务员愣愣的看着我说:“我们不分大小份儿了……而且我们没有炸茄盒”
“大小份无所谓,但是炸茄盒必须要。”
“那我问问后厨。”
“能做就做,不能做算了,换成鱼香肉丝,少辣,多放木耳。”
服务员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菜上来了,有鱼香肉丝,我也就没对炸茄盒抱太大希望。
半个小时以后我们都快吃完了,老板穿着白色的短袖,挺着肚子,右手端着一大盘炸茄盒,左手拎着卸下来的围裙,从厨房的门口一路晃过来。
“妈的!就知道是你!多少年了!还他妈点这菜!不做了!不知道吗!”
说着,把炸茄盒放我们的桌子上一放,掐着腰,趾高气昂的看着我动筷。
浅黄色的炸茄盒散发着油炸面糊之后令人踏实又满足的香气,其实不用闻,光是看着就知道面裹的有多厚。油温尚在,三四十个茄盒摞得像小山一样,飘着白色的热气。拿起筷子捡起一个掂一掂,很有份量,梆硬的外壳麻麻咧咧,面糊是永远也搅不匀的。送进嘴里,咬一口,面糊,茄子和肉馅的轮番轰炸开始了。馅儿很少,不过油水很足,会顺着舌头淌遍整个口腔,很咸还有点腻。
这炸茄盒不仅脆,还挺有嚼劲。
嗯,没错,这连国饭店的炸茄盒从前的一样,还是一如既往的一般。
后来知道,服务员问后厨,后厨表示做不了,没有配料,服务员划掉以后去前台送单子。
老板娘看了看改掉一个也只有四个菜,但是密密麻麻写了好几行的要求的单子笑了笑,告诉服务员说你不用管了,就躬身出了前台,去二楼把正在睡觉的老板揪起来,把单子甩给他说:“你去,划掉的那个后厨做不了”。
而老板也是拿着单子骂骂咧咧下的后厨……
最后结账的时候挺麻烦。
因为,这至少十年没有卖过炸茄盒,今天做出来。
应该卖多少钱。
谁也说不好。
这次回大连特地又去吃了一盘子,哇!真好吃!
03年十月份,老爸送我去杭州学画,老师是老乡,晚上一起吃饭,就在当年赫赫有名的联庄小巴黎的一个烧烤店,爸爸跟老师都喝多了,从晚上七点多一直喝到凌晨,老师说再加俩简单的下酒菜继续喝,拌三丝,鸡蛋蒜,凉拌藕跟老醋花生米。老板直接愣了都没听说过,我爸跑厨房指挥着老板一通操作,十分钟搞定。从此以后这几个菜就成那家小店的招牌了,也成了我们老乡聚餐必去的据点。后来美院搬到转塘了,ut斯达康东信全不行了,联庄小巴黎也就没落了,后来那家店也不知道搬哪去了。
因为特别喜欢吃干锅千页豆腐,所以只要一家店做干锅,有带千页豆腐的菜,我都会尝试点干锅千页豆腐虽然很多家店都不写在菜单上,但是我已经成功很多次了,准确说,没有点失败过。
价格一般和素干锅一样。
我在德国的中餐馆也试过一次,也给做了,没记错的话8欧,大师傅的干锅花菜和豆腐好吃的我泪眼婆娑。
就随随便便吃个牛蛙锅。。俩娃辣成狗了死活不吃第二口。
只能再点菜。可是菜单上全是各种辣辣辣,没办法我问服务员能不能做个不辣的啥的。小姑娘眨巴眨巴眼睛说那就来一个麻婆豆腐—麻婆。。(读作麻婆豆腐减麻婆)。吧。。。
然后俩娃就吃上了没有麻婆的麻婆豆腐。。
好吧就是炒豆腐( ̄◇ ̄;)
我这人有个怪舌头,只能吃天津本地的东西,只要一出省,吃什么都不是味。
也不是没想过在饮食方面打开格局,但好像我天生就没有这根筋,10月份参加中国宠物发展论坛,到成都打了个秋风,头一顿直奔着火锅去,一筷子下去就破防了,太油!粤菜倒是清淡,讲究本味,可吃到我嘴里就是一股子鸡鸭的腥味。东北菜口太重,受不了,鲁菜中正平和,能接受,但在我看来不够取悦舌头,吃了跟没吃一样。淮扬菜汤菜居多,刀工细得像江南三月的春风,夹一筷子搁嘴里,呸!这怎么不搁盐!
我只好在天津本地吃的上下功夫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天津并不只有小吃,并不只有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天津菜也是非常厉害的。
天津菜是有和其他省份叫板的底气的,别看我们这儿地方不多大,但地势占全,北盘山出山珍,东渤海出海味,论河是九河下梢,论湖有七十二沽,论土地有大片湿地,大片肥沃土壤,沙窝萝卜,小站稻,黄板泥鳅、茶淀葡萄——您记住,饮食文化昌盛的底子一定是农业发达,兹您能说得上来的山珍海味,天津都有,这是天津菜吹牛逼的底气。
往传承了说,天津是鲁菜底子,可用料又多了一些燕赵之地的豪气,爱葱姜爆香,咸鲜突出,逢酸甜便是大酸大甜,几十年的租界历史,又让天津菜吸收了大量的西餐元素,天津有个菜叫“全爆”,前段时间很火,很多人吃过之后,只道天津居于河海之滨,擅烹河海鲜,但很多人怕是不知道,这叫“奶爆”,是从法餐的做法融合进来的。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今天的正题了。
天津本地菜馆,能吃到的我基本上都吃遍了,再吃就得奔着那些饭馆平时不做的菜下手了,我买了一些书,查了一些资料,最后选定了“白蹦鱼丁”。
白蹦鱼丁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做法叫做“白汁菜”,解放之后一度是失传的,解放前民国的大宴席上有这道菜,仅用奶、盐,姜汁等寥寥几味佐料,将鱼丁在小火中慢慢收汁烹制,成菜色泽雪白,入口即化,嫩爽无比,但可惜解放之后就失传了,后来被天津市津菜大师柴金梁给还原了出来,并凭借此菜获得全国金奖。
这位柴大师现在年岁已高,不亲自掌勺了,兼之此菜用料讲究,必选用海梭鱼,还必须是6斤以上的海梭鱼,这就看天了,只有捕捞到,定到,才能吃到。去年我打了得有五六次电话,也没有约到,最后一次打电话是去年12月11号,终于约到了。——这道菜就是菜谱里根本没有的。
“您好,能做白蹦鱼丁了吗?”
“能做,您什么时候到。”
“等着,这就到。”
白蹦鱼丁不便宜,寥寥二三十块鱼丁,就要198,但菜端上来之后,一眼看过去我就知道不虚此行。
这个亮白的色泽就不谈了,之前北京鸿宾楼也做这个菜,但近些年水平越来越回去,前段时间有朋友去吃,吃完了大失所望,鱼丁外面居然有一层面糊,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这个菜是讲究菜,前期挂浆上劲就得20分钟半个小时不停搅拌,要不口感出不来,按照正确做法做出来,应该是滑的,用筷子夹是费劲的才对,如果您去外面吃这个菜筷子毫不费劲就夹起来了,行了,让他上米饭就着吃吧,也别糟践,只是下次再也别花这个冤枉钱了。
您看我点的这个鱼丁,绝不是靠面糊出的白色,而是通过不断的搅拌,让奶融入到鱼丁内部,再靠小火收汁自然收出白色,收出这个挂汁粘稠度来的——这个菜用平碟装着,底下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汁水,全都薄薄一层挂在菜上,既不臃肿也不怜欠,居然像一块块透玉,盘子下面也没有任何的汁水飞溅,仅有亮亮的一点微油。
这个汁收的多么干净漂亮!
吃起来就更棒了,鱼丁入口的时候,一个字,“滑”,嫩得像豆腐,像奶块,舌头稍一用劲即能压碎,满口的奶香味,但又不是那种喧宾夺主的奶香味,由于有姜汁加持,是那种说得上庄重又清淡的奶香味,不用嚼就齿颊留香,鱼块既不干涩也不过度油滑,是刚刚好的“清嫩”,这个嫩不是靠脂肪,而是靠鱼肉本身的鲜嫩和质感,既有天津菜非常正的咸鲜口,也有法餐的那种清香的奶味,两种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吃不出一点毛病,只是享受。这就是典型的高级菜,压大场面的菜,不通过任何突出的味道刺激你的味蕾,反而是春风化雨一般,沁人心脾,从舌头舒爽到精神,让你吃一口就会心微笑起来。
我给路过的柴大师挑了个大拇指,“太棒了”!
大师人很和善,点头微笑冲我道谢。
吃了一会,饭店经理过来了,给我递烟,“您是会吃的,现在的年轻人们天天吃火锅,吃连锁店,已经很少人懂这些有传承有文化的美食了,您能点的出来这个菜,说明您一定是懂行的”。听得我没怎么高兴,反倒有点无奈。
这话不假,现在的饮食主流,越来越趋向于快餐、连锁、火锅、这种可复制性强的东西了,这些东西宛如城市里新建的高楼大厦,好看,实用,但千篇一律,你的城市高楼大厦特别多,只能说明您那儿先进,但真正的文化,是你那里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当地民居,小平房,院落,这才能代表你这个城市的文化和风格。
蔡澜说的“火锅是最没文化的美食”,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
所以,诸君,不是不让你们吃海底捞,吃连锁店,但不要只吃这些,多把目光看向你们当地的饮食文化,把筷子伸向那些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您如果自诩是文青,就更要这样做,这些东西昌盛了,传承才能更好的延续下去,才更百花齐放,显得中国是美食文化深不可测的大国。
以上。
Chapter 1.
兄弟的文章火了,所以这个故事你们可能听过:
去年遭遇中年危机,
遂与兄弟 @黄恒乐 到深圳谋求突破,
败北……
收拾东西回广州的那天,想起了在我们入职第二个礼拜后开张,四个月来照顾了我们俩胖子每天早餐的肠粉店老板,
计划是送一面“雪中送炭”的锦旗,或者是帮衬一张大单子,二选一,
想了想还是大单子来得实在,无论对店老板还是我们俩,
所以就有了这份肉码翻了八倍的八肉肠:
腻……
所以我说这肠粉的美味一路伴我回广州,我真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天打嗝出来的胃气,还隐约有味道呢……
说起来,我们在深圳是坚持不下去了,希望老板可以吧~
Chapter 2.
当年和老婆去圣托里尼度蜜月,
天天玩转爱琴海,顿顿吃大鱼大肉,好不快活!
第三天就顶不住了……
这来自中国的兔子肠胃,没一点绿色的进去,就直接啥都不从另一头放出来……
人啊,就最受不了这个!
所以第四天只能灰溜溜地跟餐厅老板下单:
“你们有多少种蔬菜,我们就要多少种,水煮了放一块上来就行”
老板先一懵,继而一笑,单子就打出来了:水煮杂菜,10欧元,先付后吃,
海鲜拼盘才特么15欧啊老板……好吧为了肠胃钱包君就只能委屈你了……
然后,端上来了一大盘水煮土豆块+水煮胡萝卜块,其中胡萝卜只是点缀,土豆占了80%……
当然是吃完了啊!10欧元啊!哪舍得啊?
第二天,便秘的问题基本解决,就是开车出去时,车窗没人敢关上……
我们的蜜月回忆是有味道的……
小时候曾经和爷爷奶奶同住在祖屋里,老房子嘛,左邻右里都是几十年下来了,非常熟。
还记得旁边的邻居是一位老婆婆,退休后干起了包粽子然后早上用三轮车拉着卖的行当,祖屋附近有医院有学校,学生老师医生病人家属人数还是可观的,每个月可以补贴一点生活开销,
而我家也是她的常客。
小时候我嘴刁挑食,吃粽子时糯米不吃、咸蛋黄不吃、肥膘也不吃,只挑包在里头的去皮绿豆和精肉吃,而且又特别喜欢吃粽子,这可愁坏了当时负责带我的爷爷奶奶;毕竟剩下不少东西,那些年经济环境不算宽裕,丢掉实在太浪费了,但两老年事已高,受不了经常吃糯米肥膘咸蛋黄,左右为难。
后来这事儿被邻居的奶奶知道了,
从此以后,我们家从她那买到的粽子,都是绿豆多糯米少没咸蛋黄,而且全是精肉没半点肥膘。
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吃的粽子,真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粽子啊!
我奶奶当时想不明白一点,为什么没了肥膘“润”着,粽子里的绿豆吃起来还能那么滑腻,一点儿也不觉得糠和涩,
有一次和我一起去买粽子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把这问题问了出口,
邻居老婆婆的回答轻描淡写:很简单啊,你们家那几个粽子的绿豆,都是事先用猪油拌过再包的,豆子吃饱了油就自然滑腻啦!
那是90年代末,老婆婆的粽子卖1.5元一个,本就特别实惠,而每次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多做了这么多工序,材料也升级了不少,同样是卖给我们1.5一个。
时至今天,爷爷奶奶都离开好一段时间了,邻居这位老婆婆也已经在我搬家后多年未见,而我也早已习惯了不再生活于好几位老人家的共同宠爱之中,
不过如今写这答案,勾起了这段回忆,倒是突然让我很想和这几位老人家说一句:
当年有劳您们费心了,现在我吃粽子已经不挑啦!
以前租住的一个小区门口,到了晚上总是一左一右两个夜宵摊~一个卖烧烤,一个卖炒面炒饭之类的。
见过这种炒面摊的都知道,这种小摊一般可以加在炒面/饭里的无非就是香肠、火腿肠、肉丝之类不占地方又好制备的东西。
但我是吃货啊~怎能满足于这些简陋的配菜呢?
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在隔壁烤串摊买生的串不要他烤,然后拿到炒面摊让老板炒到面里。
于是诞生了掌中宝炒面/鸡胗炒面/肥肠炒面/面筋炒面/金针菇炒面/猪脆骨炒面/鱿鱼须炒面等等等等,基本可以做到一个月晚餐不重样。
------------------------------------------------
后来发现了一家超好吃的螺蛳粉店,老板也是个热爱研究改进技术的吃货,于是我常常自带各种东西去店里造“螺蛳各种”。
比如螺蛳乌冬面/螺蛳荞麦面/螺蛳粉不要粉/螺蛳粉汤做锅底的火锅/炒螺蛳粉/之类的
--------------------------------------------
既然说到螺蛳粉不要粉。。我还经常吃鸭血粉丝汤不要鸭血也不要粉丝。。。
13年的夏天,舔着香草冰激凌从哈根达斯店出来,溜进了隔壁的星爸爸,突发奇想,把外带打包的香草冰激凌交给店员,问,能给这个冰激凌浇上咖啡么?店员愣了一会儿后,找了个黑褂子,小声交流了一下,然后,他们用店里的陶瓷杯,把我的冰激凌倒进去,又倒了1倍的意式浓缩。尝了尝,味道不错,当时还是用咖啡搅拌棒吃的。
临走跟他们说,这样子味道很不错耶,请以后多多帮忙做一下。
后来,阿芙奇朵新品上市。
总去的那家餐厅,每次都给我多很多份量,并且上一些菜单上没有的菜,以至于旁边桌的食客表示不满!
A:“她吃的小龙虾多少钱一份?怎么卖?”
服务员:“不好意思,不卖小龙虾。”
B:“服务员她吃的是蟹粉捞面吗?来一份。”
服务员:“没有蟹粉捞面。”
C:“她吃的啥?怎么这么大一份?!”
服务员:“菜单上没有。”
强行点菜单上没有的菜,每次上菜时候因为色香味俱全,引得旁边桌的人伸长脖子看,但吃不到
问我有什么特殊的技巧?
下面我来揭秘一下!!!!!
每当餐厅老板娘走到我餐桌旁的时候,拉住她袖子!然后深情的望向她,这时候餐厅老板会对我说
“乖女儿,还想吃点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