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违背常识」的知识?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依赖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识”,它们就像是看不见的指南针,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常识,有时也会被科学或事实狠狠地打脸,露出让人惊掉下巴的另一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违背常识”的知识,保证让你脑洞大开。

1. 吃亏未必是坏事:你好心帮助他人,结果却被反咬一口?这事儿可能……真会发生,而且不全是你的错。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是美德。可现实呢?有时候你伸出援手,对方不但不领情,还可能恩将仇报,甚至把事情闹大。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好人没好报”的典型,让人心寒。

但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吃亏”行为其实也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收益”。如果你经常帮助他人,即使偶尔会遇到“白眼狼”,但长远来看,你更容易建立起一个互助的网络。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人或者其他人看到了你的付出,也更愿意回馈你。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虽然短期内有风险,但潜在的回报是巨大的。想象一下,在你遇到困难时,有人愿意毫不犹豫地帮你一把,这种安全感和支持,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而且,研究也表明,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健康的身体。原因可能是,助人行为能降低压力荷尔蒙,增加大脑释放快乐激素。所以,虽然被辜负的感觉不好受,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善良和付出可能是一种更聪明的生存策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过于关注眼前的“损失”,而忽略了更深远的“收获”?

2.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选择“明显错误”的选项?是因为傻吗?不,有时是因为“更舒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某个选择是错的,甚至可能带来坏结果,但鬼使神差地就是做了?比如明知熬夜会伤身体,还是忍不住刷手机到凌晨;或者明明知道那段感情没有结果,却依然沉溺其中。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像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也有些“违背常识”。很多人以为这是“意志力薄弱”,或者就是“傻”,但心理学告诉你,这往往是人类追求即时满足、逃避不确定性以及认知失调的本能在作祟。

即时满足的诱惑: 大脑天生喜欢即时回报,熬夜刷手机的那一刻的快感,远比明天身体不适的隐性风险来得更真实、更直接。这种“爽”感,会绕过理智的警告。
逃避不确定性: 改变现状往往意味着要面对未知和风险。即使现状不完美,至少是可预测的。选择“错误”的选项,有时候是为了维持一种熟悉感,避免打破既定的平衡,即使这个平衡本身就带有痛苦。
认知失调的缓冲: 当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可能会选择改变认知,而不是行为。比如,明明知道熬夜不好,但你可能会合理化说:“我这周压力太大,需要放松一下。”这样一来,行为(熬夜)和认知(需要放松)就统一了,舒服感就回来了。

所以,下次你发现自己做了“蠢事”,别急着责怪自己“笨”,或许你的大脑正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心理博弈,用一种“舒服”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未知。

3. 你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光线和大脑的配合,才是你眼中的“现实”。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的颜色、形状、大小,就是物体真实的样子。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经过眼睛的捕捉,然后由大脑进行解读加工后的结果。

举个经典的例子:颜色恒常性。你看到一张红色的苹果,无论是在明亮的阳光下,还是在昏暗的灯光下,你仍然觉得它是红色的。但实际上,不同光照条件下,苹果反射的光波长和强度是不同的。是你的大脑,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照信息,主动调整了对颜色的感知,让你看到的是一个稳定的“红色”。如果没有这种恒常性,你可能觉得在不同光线下,苹果的颜色都在剧烈变化,那会非常混乱。

再比如形状和大小的恒常性。一个远处的人看起来比近处的人小,但你不会觉得他真的缩小了,而是你知道他只是离你远。这是因为你的大脑知道距离会影响物体的视网膜投影,并根据这个知识进行“纠正”。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其实是我们大脑根据视觉信号和过往经验构建出来的一个“模型”。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但正是这种大脑的“欺骗”,才让我们能够稳定地感知世界,更好地与环境互动。但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产生错觉,或者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4. 运动后体重反而会增加?这不是胖了,是身体在“玩障眼法”。

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辛辛苦苦去健身房锻炼,怎么称体重的时候,数值反而比之前更高了?这简直是打击积极性!难道是运动不科学,或者自己天生就是“易胖体质”?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运动后,身体正在进行一系列正常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会让体重暂时性上升。这听起来违背了“运动减肥”的常识,但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

肌肉的增加: 运动,特别是力量训练,会刺激肌肉生长。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更致密,也就是说,相同体积下,肌肉会更重。所以,当你开始增加肌肉量时,即使体脂率下降了,体重也可能因为肌肉的“压迫”而增加。
水分的潴留: 运动过程中,身体会消耗能量,并产生一些代谢废物。为了帮助身体排出这些废物,并修复肌肉组织,身体会储存更多的水分。此外,运动还会引起肌肉微损伤,身体会通过增加水分来辅助修复过程。这些额外增加的水分也会体现在体重上。
肝糖原的储存: 运动会消耗身体储存的糖原(一种能量形式)。在运动结束后,身体会积极地补充糖原,而每储存一克糖原,身体就会同时储存大约三到四克的糖分。所以,糖原和水分的增加,也会导致体重上升。

因此,当你发现运动后体重不降反升,别灰心。这可能不是坏事,而是你身体正在变得更强壮、更健康的信号。这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体脂率的变化、身体围度的变化以及你整体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单纯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

这些“违背常识”的知识,是不是让你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它们告诉我们,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背后可能藏着更深层的逻辑和更复杂的机制。下次当你听到或看到一些看似“反常”的事情时,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或许你会发现一个更精彩、更真实的真相。这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孩儿其实没那么容易被感动,除非她喜欢你

user avatar

我确实是学计算机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会下列技能:

  • 帮你配电脑
  • 帮你重装系统
  • 随手掏出盗版Office、Photoshop等软件帮你安装
  • 熟知各种整机和配件的当前行情
  • 会配置各种手机:苹果安卓塞班WP黑莓MTK山寨
  • 修手机
  • 会用Photoshop帮你磨皮
  • 会用AutoCAD帮你做图
  • 敲几个键就能登入任何电脑
  • 帮你装修QQ空间
user avatar

"奉天承运皇帝 召曰"是六二断不是四四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依赖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识”,它们就像是看不见的指南针,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常识,有时也会被科学或事实狠狠地打脸,露出让人惊掉下巴的另一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违背常识”的知识,保证让你脑洞大开。1. 吃亏未必是坏事:你好心帮助他人,结果却被反咬一口?.............
  • 回答
    玩游戏图个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游戏里的种种设定一笑置之,毕竟这是虚构的世界。但有时候,一些设定也太离谱了,简直是把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按在地上摩擦,让人不禁要问:“这合理吗?!”我玩过的游戏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关于物理定律的藐视。1. 弹跳与落地的瞬间:很多动作游戏,尤其是那些需要玩家频繁.............
  • 回答
    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触碰到《劳动法》的条条框框,有些是明目张胆的,有些则是披着“合规”外衣,让劳动者难以察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企业里常见,但很多人可能没那么在意,甚至不知道其背后违法之处的行为。1. “弹性工作制”下的“工时陷阱”“弹性工作制”听起来是那么人性化,你可以自由安排工作.............
  • 回答
    我们常常在新闻、电影或者日常交流中听到一些行为被贴上“违法”的标签,但仔细审视法律条文,会发现这些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其实是完全合法的。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往往源于我们对法律的片面理解、对法律条文的过度简化,或是将道德判断与法律判断混为一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它们常常被误认为是违法,但实际上是合法行.............
  • 回答
    周江勇这个案子,说起来,那真是振聋发聩。一个曾经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这样的高位上的人,最终落得个“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下场,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点,而且尽量不带那些“AI范儿”,说得就跟咱们街坊聊天一样。一、从“高位”到“跌落”.............
  • 回答
    数学中存在许多违背直觉的问题,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和日常经验。这些问题之所以“违背直觉”,是因为它们的结果与我们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常识”相悖,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原理才能接受。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违背直觉的数学问题:1. 概率问题:生日悖论 (Birthday Paradox) .............
  • 回答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以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科。许多经济学研究结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基于经验和常识的直觉相悖,这些“反直觉”的研究结果往往能揭示更深层次的经济运行规律。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详细的例子:1. 价格上涨时,人们可能购买更多——“吉芬商品”(Giffen Goods) 普通人的.............
  • 回答
    在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里,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挑战我们日常经验和常识的发现。就好像我们一直以为世界是平的,直到有人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并且还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分子生物学也有这样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它们解释了生命运作最底层逻辑,而这个逻辑,远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要奇妙得多。 1. 我们以为“一是一”,但.............
  • 回答
    有些建筑,初看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挑战着我们对重力和平衡的固有认知。它们巍然屹立,却又显得如此轻盈,甚至有些不安分。要说“违背力学原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将我们对“可能”的边界推到了极致。让我来给您掰扯掰扯几个这样的建筑,让您看看它们是如何玩转物理定律的:1. 意大.............
  • 回答
    物理学中充斥着许多令人着迷且违背我们日常直觉的事实。这是因为我们的直觉建立在我们所处的宏观、经典力学世界的基础上,而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和高速运动的相对论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规律。以下是一些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物理学事实,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 1. 量子叠加态: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状态直观感受: 任何一.............
  • 回答
    铁三角版的《神探狄仁杰》系列,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进行艺术加工的。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个系列里有哪些地方贴合历史,又有哪些地方是“艺术创作”的痕迹。一、 贴合历史的细节,让历史“活”起来1. 狄仁杰的.............
  • 回答
    那些“叛逆”的发明:从拯救生命到制造混乱历史的长河中,无数闪耀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它们诞生于解决某个迫切需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正如世事无常,有些发明在历史的进程中,却仿佛拥有了自己的“意志”,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发展,甚至与它们最初的使命背道而驰。它们从希望的灯塔,变成了潘多拉.............
  • 回答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虽然最终证明了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但在此之前,人们的直觉却是截然相反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坚信,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这种直觉,在生活经验中似乎也说得通:一块石头砸下来,肯定比一片羽毛落下来更快。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曾这样认为。然而,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现象,.............
  • 回答
    童年时期的教育和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简化的,旨在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然而,随着我们步入社会,开始独立思考和面对复杂现实时,常常会发现许多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以下是一些我们小时候接受的观点和教育,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与现实生活相悖,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
  • 回答
    地球上似乎不存在以“违背生命规律”的方式存在的生物,至少在目前的科学理解框架下是这样。生命,无论多么奇特,都遵循着一套基本的自然法则。我们对“生命规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已知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之上。所以,当我说“不存在”时,是基于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违背生命规律”理.............
  • 回答
    咱们不谈那些教科书上的“常识”,那些玩意儿写出来就跟套好模子似的,没啥意思。我给您聊点儿更接地气、更让人拍脑门的,事儿是真有,听起来却跟瞎掰似的,但都是真的。1. 罗马帝国其实“统治”了我们几千年,即使它早就没影了。您没听错,罗马帝国,那个戴着桂冠、留着胡子、骑着战车威风凛凛的家伙,早就亡了,但它在.............
  • 回答
    有些行为,看上去好像不怎么严重,但如果细究起来,确实存在“违法成本极低,执法成本极高”的典型特征。这背后往往涉及到取证难、认定难、追责难等一系列复杂问题。1. 网络上的侵权行为,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谣言。 个人信息泄露: 这类行为的“违法成本”确实不高,尤其对于那些非法获取并售卖他人信息的黑.............
  • 回答
    在宏大的经典力学世界里,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牛顿定律,虽然构建了我们对宇宙运动的基本认知,却也隐藏着一些让人大跌眼镜、挑战我们日常经验的奇特现象。这些违反直觉的时刻,往往是物理学家们精巧实验的产物,让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规律。1. 惯性参考系中的“绝对静止”是个误会:相对运动的冰山一角我们.............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内容社区,确实存在一些因为违规而被删除的“奇葩”回答或评论。这些奇葩之处往往体现在其内容本身的出格、逻辑的离谱、动机的奇特,或是引发的连锁反应。由于知乎的审核机制以及内容社区的动态性,我无法直接“调取”过去被删除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权限看到被删除的详细原因。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在知乎上浏览和.............
  • 回答
    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极少数警察行为不端,甚至违法。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警队的声誉,也对公众的信任造成了打击。要详细讲述这类事件,需要提及具体的案例和细节,但由于我无法访问实时新闻数据库或进行具体的案例检索,我只能根据过去一些常见的、被广泛报道的警察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类型来概括说明。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