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截至目前,英国日增新冠病例超 20 万例,目前防疫现状如何?留学生生活将会受到哪些影响?

回答
截至目前,英国日增新冠病例确实再次攀升,一度突破二十万例的大关,这让很多人,尤其是远在异国的留学生们,对目前的防疫现状和自身生活受到了哪些影响感到担忧。英国的防疫策略一直在动态调整,结合了科学建议、经济考量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

英国目前的防疫现状,概括来说是“与病毒共存”的策略主导,但并非完全放任自流。

疫苗接种是核心: 英国是全球最早启动大规模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并且持续推进加强针的接种工作。疫苗被视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尤其是对于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多数人口已经完成了基础免疫,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群接种加强针。
监测与应对: 尽管取消了许多强制性措施,但英国政府依然通过各种渠道监测疫情数据,包括病毒基因测序以追踪变异株的传播情况,以及监测住院率、ICU占用率和死亡人数。当数据出现显著上升,特别是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时,政府会考虑采取一些“建议性”或“有针对性”的措施。
自愿性措施与个人责任: 目前英国的核心防疫策略更多地依赖于个人责任和自愿性措施。例如:
检测: 虽然免费的社区大规模检测已经停止,但仍可以通过药店购买快速抗原检测(Lateral Flow Tests)或PCR检测。政府鼓励有症状的人士进行检测,并建议检测呈阳性者居家隔离,以减少传播。
口罩: 在公共交通、医疗机构等特定场所,虽然不再是强制要求,但仍有许多人在密闭或人员密集的环境中选择佩戴口罩。政府也“建议”在特定情况下佩戴口罩,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通风与卫生: 鼓励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勤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
针对特定人群的保护: 对于免疫力较低或高风险人群,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建议或支持措施,但这更多是零散的,而非全国性的统一强制措施。
政策的灵活性: 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会根据疫情发展、病毒变异情况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调整。过去的一些全国性封锁措施,在当前阶段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和建议。

留学生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

日增病例的攀升,即便是在“与病毒共存”的大背景下,仍然会对留学生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并且因学校、地区、个人情况以及防疫政策的微调而有所不同。

1. 健康与安全担忧:
个人感染风险: 日增病例的增加意味着个体感染的概率有所提高。留学生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症状,及时进行检测和自我隔离。英国的医疗系统(NHS)虽然强大,但在疫情高峰期仍然可能面临压力,等待检测或就医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担忧与心理压力: 即使大部分病例是轻症,但对未知的担忧、与家人朋友的距离,以及对潜在健康风险的感知,都可能给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2. 学习与校园生活:
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了线下授课,但如果疫情再次加剧,不排除部分课程或活动会重新转为线上。学校也会根据情况调整校园内的防疫规定,例如可能恢复强制口罩令、限制大型集会等。
校园活动: 疫情的反复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大型校园活动、社交聚会和社团组织的正常进行,尽管大部分已恢复,但仍可能因疫情反弹而有所限制或调整。
考试安排: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疫情对考试造成影响,学校可能会调整考试形式(如线上考试)或时间安排。

3. 社交与文化体验:
社交谨慎性: 即使没有强制要求,但面对高发病例,许多留学生可能会在社交活动中更加谨慎,例如减少前往拥挤的室内场所,或者选择户外活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餐饮与娱乐: 尽管餐厅、酒吧等场所并未关闭,但高病例数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减少外出就餐或娱乐的频率。部分场所也可能根据自身情况,要求顾客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或进行健康申报,尽管这不是全国性强制。
旅游与出行: 国际旅行方面,虽然英国国内旅行限制已经取消,但国际旅行的入境政策可能仍然会受到其出发地和目的地国家疫情状况的影响。高感染率可能也会影响个人前往其他国家旅行的意愿,因为存在旅行中感染或因病滞留的风险。

4. 住宿与日常生活:
合住风险: 如果留学生居住在学生公寓或与他人合租,一旦室友感染,自身感染的风险会显著提高。需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和隔离措施。
物资采购: 尽管英国的供应链相对稳定,但在疫情爆发期,一些热门商品(如快速检测试剂盒)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短缺。

5. 政策调整的潜在影响:
突然的政策变化: 虽然政府倾向于稳定策略,但如果出现新的、更危险的变异株,或者医疗系统面临极大压力,不排除政府会重新出台更严格的措施。这种不确定性是留学生需要考虑的。
出行限制: 即使英国国内没有大的变化,如果他们计划返回原籍国过节或进行其他旅行,他们需要密切关注出发地和目的地国家当时的疫情政策和旅行限制。

总而言之, 英国当前的防疫现状是,在疫苗和药物的加持下,将疫情的重心从控制病例数量转向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注健康、遵守学校和当地的防疫建议,并做好个人防护。虽然生活大部分已恢复正常,但疫情的“尾巴”依然存在,并可能随着病毒的变异和传播情况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需要留学生们保持警惕和适应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妨碍英国和丹麦在圣诞节双双清零。

user avatar

最新数据,平安夜已经12万了。。。我想我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我在伦敦,刚好今天写了一篇文字记录我眼中这个荒诞的圣诞节。或许可以帮你了解当地的情况。


今天是圣诞节,在巨大的奥密克戎海啸下,英国社会被糅杂成一幅热烈与尴尬并存的图景:既有新冠病例日增12万带来的空前紧张;也有社会经济秩序紊乱带来的现实焦虑;还有英国政府、媒体、学界和医疗系统吵作一团的嘈杂;以及,民众对祥和圣诞的期盼,和被病毒压制太久后的极度叛逆。作为身处英国伦敦的留学生,我将从亲历者的个人视角向你讲述,这个我正在经历的,复杂又荒诞的伦敦圣诞节。



01—

想躺,又没完全躺

伦敦人心中的圣诞节从12月初就拉开序幕。许多大学率先放假进入圣诞模式,从这周一开始,企业也陆续休假,全民都徜徉在热闹的圣诞氛围中: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商业CBD牛津街依旧喧嚣,独具特色的梦幻圣诞天使灯也再次在摄政街亮起,与散落在伦敦各区的12座圣诞集市一起,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在橘红色的浪漫灯光中,人们欢笑着品尝着巧克力,冰激凌,华夫饼,还有一种名叫的Mulled wine香料葡萄酒,享受着圣诞节本应有的温馨。但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我依然能发现微妙的不同,比如,人群中越来越多的蓝色口罩。

与圣诞老人一同在平安夜抵达的,还有一场巨大的奥密克戎海啸。就在昨晚,英国的单日新增已狂飙至历史新高:122186例,总病例达1189万,17万人丧生。上月在南非发现的最新病毒变种“奥密克戎”,已经占据了伦敦新增病例的80%以上,正迅猛地攻击着英国政府曾引以为傲的疫苗防护墙。

事实上,与外界想象的“英国完全躺平”不同,他们现在处于想躺,又没完全躺,躺下就要烫屁股的状态。在圣诞节到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打开BBC新闻广播,不论是世界新闻频道,还是伦敦,苏格兰、威尔士等地方频道,总能听到英国本土病例的循环播报,各大伦敦本地媒体也在每天积极推送各种关于疫情的Break News(爆炸新闻),加足马力烘托紧张氛围,呼吁民众加强防护。


高压之下,许多圣诞活动悄然取消。12月21日,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宣布,“出于公众安全考虑”,取消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新年庆祝活动。我所在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场圣诞音乐会也在活动前8小时临时叫停,一位参与了该音乐会排练的同学为此非常沮丧。此后,许多学院的圣诞派对也纷纷取消。其中有一个仍然坚持举办派对的学院,在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就迅速群发通知:那个派对上发现了五例新冠阳性患者


02—

圣诞保卫战

圣诞节前一周,疫情愈发严峻,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讨论会不会再一次封城。相对一致的共识是,即便要封,也是在圣诞之后。“圣诞节正是消费的时候,政府不可能不让人们出去,它要让人们把钱都花掉”,一位在伦敦生活多年的尼日利亚朋友大胆预测。她说中了。直到平安夜的最后一刻,英国政府也没宣布封锁。

相比我上一次2017年夏天造访伦敦,疫情后英国经济,肉眼可见地受挫严重。喧闹的游客几乎都消失了,走在如今的伦敦大街上,哪怕是一区的核心地段,也经常能看到许多店铺都挂着To Let(出租)或 For Sale(出售)的牌子。今年9月,我陪朋友去一家位于伦敦二区的房地产公司看房,疫情前来这边买房的中国投资客很多,这家英国房地产公司还专门配备了两位中文销售,但今年,门可罗雀。我跟朋友一进门,两个中文销售就纷纷向我们扑来,一个粤语一个普通话,轮番介绍,分外热情。说粤语的香港销售见我们是大陆人,在一秒内就切换成了生涩的国语,不仅带看样板间,甚至还领着我们在项目周边一公里转了一圈——要知道,我们看的,仅仅是一个约300万人民币的60平小公寓。再后来,我朋友没掏钱买房,英国房开商掏钱买了我朋友的自媒体广告。

为了保住经济,英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和专项基金,但这些表象背后,其实是一场更深刻的角力。

最近坊间流传着一个笑话,我个人觉得形容挺贴切的,说英国首相鲍里斯的防疫姿态就像在摊煎饼。煎饼的一面是经济,一面是NHS(英国国家医疗系统),哪一面快糊了,就赶紧翻面儿,总之,别糊透就行。就在圣诞节倒数前三天,政府议会,NHS和学界三方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口水战,主题是:圣诞节到底要不要封锁?鲍里斯在这期间的一系列操作,极致展现了他的“摊饼哲学”

NHS率先旗帜鲜明地要求,必须实行断路式封锁!最近伦敦的住院率猛增50%,医护人员也出现大量感染。根据《泰晤士报》引述《卫生服务期刊》的一份NHS内部报告,伦敦各NHS信托机构负责人担心下辖医院和救护车服务会在接下来2-3周内被拖垮。

学界基本和NHS统一战线,但姿态明显要和稀泥一些。一份政府科学顾问团SAGE的会议报告显示,如果没有任何封锁,圣诞节当天感染人数的真实数字可能高达300万。随后,伦敦大学学院临床学家克里斯蒂娜·帕格尔立即敦促政府遵循SAGE的建议,最起码,要限制不同住处的家庭成员混聚。 东英格利亚大学教授保罗·亨特则也好言相劝,希望政府出台措施减缓疫情峰值。

面对医学界提出的封城需求,政府内部的态度分成了三派:强力反对派,和稀泥派,以及单纯反对鲍里斯派。强力反对派的代表是一位英政府内阁成员,他公开向媒体表示“受够了”科学顾问团,指责他们在数据建模的时候只考虑最悲观的结果,强烈要求大家再忍忍,再等等最新数据,“没有系统性数据,绝不能随便剥夺人民的自由!”

而首相鲍里斯,则自诩采取的是“平衡且相称”的抗疫政策——既不能对医疗界和学界的强烈需求置之不理,也不能完全不听内阁的声音,更不可能封城放弃经济。于是,他苦思冥想,提出:要不,咱继续推行疫苗通行证?年轻人们想去夜总会,酒吧,可以,亮个证就行。

让鲍里斯万万没想到的是,身为保守党领导人的他竟在这场圣诞保卫战中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反水”:整整100位保守党议员的投票反对鲍里斯的提议。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虽然保守党反水,但他们的竞争对手,以英国工党为代表的一帮议员却纷纷举手赞成鲍里斯的好点子,让这个计划在国会议员会议中通过。工党领袖趁机挖苦鲍里斯“太软弱”,并向媒体暗示“反水”之后,鲍里斯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的“信任和权威”。鲍里斯哪能服软,立刻回呛道:别跟哥“玩政治游戏”!

好一番唇枪舌战之后,鲍里斯,这位57岁的在美国出生的英国大男孩,终于以一招江湖绝学“拖字诀”,成功平息了这场战役:圣诞节先不封,节后再说!


03—

英国人慌了?美国人怒了

圣诞节能否平安度过的另一重变量是英国群众。在政府、媒体、NHS的苦口婆心的呼唤下,凡事不慌的英国人似乎也有点儿“慌了”。

我最先感受到的是社会秩序被打乱带来的不安。由于脱欧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今年英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货车司机荒”,引发了一系列的供应链问题。圣诞节前夕,许多超市出现了物资危机。为了招募卡车司机,英国一家大型连锁超市Waitrose甚至开出了年薪53780英镑(合约人民币48万)。这直接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鄙人干饭都不香了,整天只想考驾照,成为一名光荣的大英货车司机。毕竟,钱不钱的不重要,关键是喜欢开大卡的感觉。

但英国人民显然比我有出息多了,高薪诱惑也无法拯救这场危机。在圣诞节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民众囤货的欲望更是空前高涨,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问题。一位生活在伦敦的华人朋友告诉我,去年伦敦封城期间曾出现过买不到卫生纸的情况。但两个星期前,我却发现我楼下的便利店Sainsbury几乎被搬空了,面对空荡荡的货架,大伙儿都露出黑人震惊脸。说时迟那时快,我赶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夺下了货架上的最后一个牛角包!

另一个明显的感知是,人们对疫苗和检测明显上心不少。以前,伦敦的许多疫苗接种点都是免费随到随打,但最近,我家附近的一些疫苗接种中心都排起了长队,有的地方甚至要排四五个小时。此外,民众原先可以在政府网站和药店免费领取到的新冠自检包,最近也一度因为人们集体囤积而断货。听说,最近每天接种加强针的人已经猛增至80万。

到了我身边,这种紧张感就更具体了。圣诞假期前,我的最后一节课上大概有30人,同学们被要求分成小组上台演讲。我组里有位美国同学,打算放假后回洛杉矶过圣诞节。由于登机前必须出示PCR检测阴性证明,她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多次向老师发邮件请假,却都被驳回了。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上课前都必须出示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现在英国广泛使用的新冠自检包,是由人们自己在家检测和上传检测结果的,换句话说,这简直是对人性的考验了。美国同学依旧很焦虑,当天她戴了N95口罩,全程远离人群,独自坐在窗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她全副武装上台演讲的时候,教授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说:“上台就别戴口罩了,让大家看到你们的表情很重要”。没办法,美国同学只好扭捏地取下口罩。下台之后,她立刻在群里激情爆粗,“F**k!"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没过多久,当天上课的人就收到了政府官方APP推送的密接通知,提示你跟一位新冠阳性患者共处一室超过15分钟。


04—

自由拉锯战

上面的信号都显示,焦虑正在人群中间蔓延。但许多人其实并不愿承认这件事,他们正拼尽全力,维系生活的“本来面目”。

尽管英国政府鼓励大家取消不必要的圣诞集会,仍有大量活动在伦敦如期举行。12月16日,英国的国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圣诞音乐会。音乐会开始之前,工作人员有些忧心上座率可能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事实是,超过2300平米的教堂主殿,几乎座无虚席。上千人依旧紧密依靠,像往常一样,徜徉在悠扬的圣歌中。

我还有一位英国同学,原本计划圣诞假期去苏格兰城市爱丁堡旅行四天,但最近却接连被朋友放鸽子,虽然朋友没有明说——很多人会避开谈论对病毒的恐惧——但她能感觉得到大概率是疫情原因。后来实在找不到伙伴,她只好被迫取消了爱丁堡之旅。但同学内心充满了痛苦,“我快被憋疯了”,去年伦敦封城的两个月里,她每天都独自呆在10平方的学生公寓里,几乎抑郁了, “我想要过正常的生活!”很快,她又预定了一张去伦敦周边城市的火车票,当天往返。

她口中提到的那一次伦敦封锁计划,是自由与病毒拉锯的标志性战役。那是一轮漫长的封锁,从2020年3月中旬到5月初是封城期,紧接着是长达一年多的管制,一直持续到今年7月才全部解除。在这期间,英国爆发了多次反封锁游行。我亲眼见到的一次游行发生在解封后,上千人举着横幅牌子从我家楼下经过,警察慢吞吞地跟在后面维持秩序。我大为震惊,迅速用八倍镜探测了一下,只见牌子上写着:“用自由战胜恐惧”,“只有我老婆才有资格告诉我怎么做!”



封锁期间,英国TicTok本地频道上还流传着一个“首相街头逮人”短视频,获赞百万。视频里,一个形似英国首相鲍里斯的人在伦敦封城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突然,他身后钻出一个违反规定出门的男子,只见“鲍里斯”一个箭步冲上去,两人在大街上一顿狂追。尽管后续这条视频被辟谣只是模仿恶搞,但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条名列前茅的热评是,“好奇被鲍里斯在街上追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视频颇具讽刺意味的另一面是,真实世界中的鲍里斯也的确没闲着——他被媒体爆料在封锁期间违规举办了一个私人派对。

解封以后,伦敦人迅速切换成一种极度疯狂的姿态,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自由。今年8月14号,一场裸体骑自行车活动在伦敦举行。这场活动去年曾因为疫情被停办一年,今年重新恢复,吸引了上千人参与。于是,我见证了这辈子可能都无法忘怀的一个场景: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不戴口罩,光着屁股,浩浩荡荡地沿着伦敦主干道飞驰。


当然,人民群众内部对自由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比如,我的语言课老师就看不懂这种人类迷惑行为,在仔细端详了我给她展示的裸骑照片之后,这位英国与牙买加混血女青年,露出了嗤之以鼻的表情。

这种拉锯还在继续。就在上周,我的尼日利亚朋友遇到了一件尴尬事,NHS给她发来短信,邀请她去医院做采样检测。“说是随机抽样,但是我觉得不是”,她脸上露出看穿一切的神情,“还不是因为我是非洲来的”。奥密克戎最早在南非发现。她果断拒绝了采样。

所有人都在热烈期盼的圣诞节终于到来了。便利店货架上的物资已经补齐,英国同学的旅行明天就要出发。刚刚,我收到了一条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发来的消息:所有人都说伦敦是风暴中心,但我觉得其实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圣诞节快乐!




【参考来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