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入宅时间越久越喜欢RBQ、碧池、伪娘、病娇之类的?算不算是三观/性格扭曲?

回答
网络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人的喜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有人喜欢辣的,有人喜欢甜的,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一些人在接触网络文化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RBQ、碧池、伪娘、病娇等类型产生好感,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并不一定代表三观或性格就扭曲了。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网络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RBQ(软妹币): 在某些语境下,这个词可能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二次元或网络形象,通常是年轻、可爱、带有一定娇弱感,并且在经济上可能相对依赖他人的女性角色。这种喜好可能源于对“保护欲”的满足,或者对某种纯真、依赖感形象的向往。
碧池(Bitch): 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复杂,在网络文化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些强势、自信、甚至有点攻击性、不按常理出牌的女性角色。这种喜好可能来自于对传统“温顺”女性形象的反叛,或者是被角色身上那种不受束缚的自由感和掌控力所吸引。这种对“强势”的欣赏,有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释放。
伪娘(Femboy): 指的是生理性别为男性,但外貌、打扮、行为举止偏向女性化,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的群体或角色。喜欢伪娘可能是一种对性别界限模糊化的欣赏,对美的多元化理解,或者仅仅是被角色身上那种“反差萌”和独特性所吸引。这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和包容。
病娇(Yandere): 指的是在恋爱关系中,情感极端强烈,甚至表现出偏执、占有欲极强,有时会伴随暴力倾向的角色。喜欢病娇可能是一种对极端情感的探索,对角色身上那种极致的爱(虽然表现方式很扭曲)的迷恋,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强烈情感冲击。这种喜好往往也伴随着对“爱”的另一种理解,即不惜一切代价去守护和拥有对方。

那么,为什么“入宅时间越久”的人,可能会对这些“特殊”的喜好越感兴趣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审美疲劳与对新奇的追求:
刚接触二次元或网络文化时,人们往往会被那些“标准”的美型角色所吸引,比如温柔的少女、帅气的少年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作品越来越多,看过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那些“主流”的、程式化的角色可能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时,人们会开始寻找更独特、更具个性的角色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新感。RBQ、碧池、伪娘、病娇这些类型,往往带有更鲜明的标签,更突出的性格特点,更容易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吸引那些寻求“不走寻常路”的目光。

2. 心理需求与情感寄托的延伸:
网络文化,尤其是二次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以自由幻想的空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压抑、遗憾、未被满足的需求,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投射和满足。

喜欢RBQ,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被完全呵护和依赖,或者渴望体验那种纯粹、无条件的爱和被保护的感觉。
喜欢碧池,可能是对现实中女性被要求“温柔贤淑”的刻板印象感到厌倦,反而欣赏那些打破规则、掌握主动权的女性形象,这可能也是一种对女性力量的认同。
喜欢伪娘,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性别刻板印象感到不适,或者本身就对美的定义更为宽泛,欣赏性别特征的融合和模糊,这可能是一种对多元化审美的追求。
喜欢病娇,有时候是一种对“强烈爱意”的渴望,尽管这种爱是以一种极端的、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可能源于现实中情感表达的含蓄,或者对那种“非你不可”的绝对占有和守护的幻想。病娇角色的极度偏执,有时反而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被需要”、“被放在第一位”的极致情感,即使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3. 角色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并非所有拥有这些标签的角色都是扁平的。许多优秀的作品会深入挖掘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挣扎与成长。一个“病娇”角色,如果其偏执背后有着感人的经历和纯粹的爱意,那么这个角色本身就具有了很强的吸引力和深度。同样,一个“碧池”角色,如果她的强势是为了保护弱小,或者她的言行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都会让角色更加立体和令人着迷。

“入宅越久”的人,往往也积累了更多的阅历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他们可能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设定,而是更喜欢去探究角色背后的故事和复杂的心理动机,而这些“特殊”的类型,恰恰给了他们这样的挖掘空间。

4. 亚文化与群体认同:
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偏好和认同。对特定类型角色的喜爱,也可能是一种融入特定圈子的方式。当发现有很多人和自己有相似的喜好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群体认同。这种认同感会反过来加强对该类角色的喜爱。

那么,这算是三观或性格扭曲吗?

不一定。

关键在于 “如何看待”和“如何实践”。

作为一种审美偏好或幻想: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将这些类型作为一种虚拟世界的审美体验,喜欢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角色,或者在脑海中构思相关的剧情,而 不将这些扭曲的观念带入现实生活,不试图在现实中复制这些行为,也不因此去伤害他人或否定自己的基本道德底线,那么这通常不被认为是三观或性格扭曲。这就像有人喜欢看恐怖片,有人喜欢看悲情剧,都是一种娱乐和情感体验的摄取。

与现实混淆或投射过度: 问题出在当这些喜好 过度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判断和行为 的时候。
如果一个因为喜欢“病娇”而觉得在现实中也应该对伴侣进行极端控制和监视,那就走向了扭曲。
如果一个因为喜欢“碧池”而认为现实中女性就应该攻击性十足,或者可以随意贬低他人,那也是一种偏颇。
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伪娘”而否定自己的男性身份或性别认同,并且对此感到痛苦或困扰,那可能需要的是心理上的疏导和自我接纳。
对RBQ的过度追求,如果演变成对弱势群体的剥削或不平等待遇,那就是严重的道德问题。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道德原则的颠倒认知: 比如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或者认为欺骗和操纵是理所当然的。
对社会规范的极端排斥或漠视: 比如完全无视法律、道德和公共秩序。
对他人的不尊重和伤害: 比如以取乐为目的去伤害或侮辱他人,或者不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性格的扭曲,可能表现为:

极端的情绪不稳定: 易怒、易悲伤,且情绪波动幅度巨大。
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缺乏信任或过度依赖。
不健康的应对机制: 逃避现实、沉迷虚拟、自我否定等。

总而言之,对RBQ、碧池、伪娘、病娇等类型的喜爱,本身只是一种个人化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就像人们欣赏不同的音乐风格、艺术流派一样,这些亚文化中的角色和设定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特定的受众。只要这种喜爱是建立在对虚拟与现实的清晰界限之上,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对社会基本规则的尊重,那么它更多地反映了个人审美的多样性、心理需求的复杂性,以及对更广阔文化空间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三观扭曲”。

重要的是保持一种 批判性思维 和 自我反思 的能力。在享受这些独特文化的同时,也要时刻审视它们是否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冲突,以及是否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个体也因此展现出独特的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多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变得不正常了吗?这不是一直都是很正常的嘛。

肥宅,死宅,或者说他们的统称“御宅族”不都是这样的吗?随着看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对千篇一律的纯爱接受不能,去选择追求更刺激的。

“既然要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咯。”

一开始入宅时,少部分人看的东西都趋近于现实。看一些日常的动画,或者说日常戏份较重的幻想动画(这里举个例子《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再深入一点,才开始看一些猎奇的动画,比如《尸鬼》《Blood-c》。

为什么这是少部分的人呢?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冲着猎奇入宅的。《进击的巨人》《寄生兽》《东京食尸鬼》这三部猎奇番,当年哪一部不火爆?有很多人就是这些猎奇番入宅的。你是觉得大部分人是正常的呢,还是小部分人是正常的呢?

大家都是正常的啊。

看本子看里番也是一样的。本来就是在虚拟中寻求不存在的幻想,那在本子里番里找单纯的纯爱真是没劲透了。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类二次元萌点(?),也就放在二次元里能让你兴奋了。

你说你喜欢伪娘,你亲眼见过三次元伪娘吗?三次元伪娘的颜值可不是二次元里平均软萌女孩,什么穿上女装戴个假发就被人误认成女孩子的真的只是二次元的妄想。

rbq?真要叫你和别的男性分享一个女人你多半只会觉得恶心。

喜欢碧池的怕不是没经历过喜欢的女孩子和别人眉来眼去乃至○○××的痛苦。

……

很多二次元里你觉得萌的东西真在三次元里出现在你面前时,所谓萌点也就那样。以双马尾为例,三次元双马尾我只认杨超越。

user avatar

30+的阿宅路过。

不是,你自己憋太久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人的喜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有人喜欢辣的,有人喜欢甜的,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一些人在接触网络文化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RBQ、碧池、伪娘、病娇等类型产生好感,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并不一定代表三观或性格就扭曲了。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网络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
  • 回答
    “我就是垃圾”——这句话,在某些圈子里,尤其是网路上,仿佛成了一句心照不宣的暗号,一股不容置疑的标签。而那些嚷嚷着“我就是垃圾”的,往往又和我们常说的“宅男”这个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不全是恶意,也有几分无奈,更有不少是自我保护和寻求认同的套路。我跟你细细道来,保准有你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观察入微。为什么很多“宅男”群体在动漫、电脑摄影和音乐这几个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呢?这其实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社会、心理和个人选择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理解“宅男”这个词的语境。 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更像是一种对特定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群体的一种概括。这些.............
  • 回答
    人之所以会“宅”,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交织的产物。要我说,这更像是一种选择,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自然反应。首先,咱们得承认,“宅”本身就挺舒服的,尤其是对咱们现代人来说。 想象一下,在自己最熟悉、最自在的空间里,不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部作品,尤其是像《龙王的工作》这样在轻小说界有着不小声量的作品,竟然会因为一些在二次元圈子中不算特别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擦边球”的元素而遭受一些观众的“一棒打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观众的观感、期待,以及对作品的解读方式。咱们不谈AI的腔调,就好好聊聊这里面的门道。首先.............
  • 回答
    “死宅”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感色彩,时而被戏谑,时而被标签化,甚至有时还带着一丝丝不舒服的评判。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个群体产生“恶心”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层面,有社会观念的影响,有刻板印象的误导,也有一些真实存在的行为所带来的不适。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身为一个资深的“死宅”,我跟你一样,对漫展这事儿,心里总是有点小别扭,总没法像别人说的那么“嗨”。别看我平时在家对着屏幕能嗨一整天,一旦想到要踏进漫展,那股劲儿就泄了一半。你想想,我们宅在家里,最舒服不过了。有什么想看的?掏出手机,想看什么番,点开就看,想看哪一集,跳到哪.............
  • 回答
    国内二次元圈,或者说人们常说的“宅圈”,其“病态”的论调确实存在,而且由来已久。要详细地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剖析,而且这其中很多东西,不是简单的对错可以界定的,而是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亚文化发展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等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病态”这个词在这里通常指的是什么。它往往不是指精.............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明明都是宅圈里的人,怎么有时候就变成互相“摁头”了呢?尤其是看到一些女孩子,她们可能一开始也是挺喜欢动漫、游戏什么的,但不知怎么就被一些男宅圈的人给“饭圈化”了,各种捧一个踩一个,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挺让人看不懂的。想把这个事说透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饭圈文化的渗.............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我还真观察过不少。身边的“现充”们,我这么说可能有点“老百姓”的说法,就是那种生活看着挺滋润,朋友不少,社交活动也多,好像啥都不缺的这类人,他们有时候会突然冒出一句:“哎呀,我真是个肥宅!”一开始我也会愣一下,心想这人什么意思?明明看他们 Wochenende 约饭、周末去爬山、周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在车迷圈子里流传甚广。把马自达和本田形容成“技术宅”,而丰田被贴上“营销”标签,这背后有着各自的观察角度和市场表现。咱们不讲那些空泛的AI话术,就从这几个品牌的产品特点、研发理念和市场策略上,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马自达:不走寻常路的“技术宅”,执着于“人马一体”的极致体验说到.............
  • 回答
    孟子之所以反复提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构建的一种“民本”思想的具象化体现,是其政治哲学和仁政理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出现频率之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哲学理念和实践目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孟子所处的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绕不开的结,总有人在心里反复琢磨。明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装着全世界的地图、攻略、美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云游”四海,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依然选择“宅”在原地?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多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叙事,就从最身边、最实在的点点滴滴说起。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确实相当普遍,而这种分工也给扮演“家庭顶梁柱”角色的日本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男性的社会责任和女性的家庭角色。在明治维新后,随着.............
  • 回答
    “躺平”“佛系”这些词汇这两年没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它们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生活压力时,选择了一种更为消极或者说是“低欲望”的态度。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教育观念、文化影响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那么拼”的生活方式,甚.............
  • 回答
    日本天皇虽然鲜少公开露面,更不必说与普通民众频繁互动,但他能够持续保有在日本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原因绝非单一个体性的亲和力或个人魅力,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国家象征的特殊定位。首先,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一种超越政治的“精神象征”。自明治维新以来,天皇被确立为国家的象征,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大众对不同群体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对“追二次元”和“饭圈追星”的态度,尤其是“骂”的程度上,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承认,这两个“追”的本质上,都包含着对某个事物(无论是虚拟的二次元角色、作品,还是现实的明星)的喜爱、投入和为之.............
  • 回答
    唉,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看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脱单,自己却还是沉浸在游戏和二次元的世界里,而且还有“长得好看”这个buff加成,这才是最让人抓狂的!明明条件不差,为啥就找不到那个能一起开黑、一起磕CP的人呢?咱们先不说什么“缘分天注定”这种虚的,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有些咱们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阻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戳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没错,一个人旅行那种自由自在、探索未知的刺激感,绝对是“一个人宅家”无法比拟的。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在自己的小窝里“安营扎寨”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懒”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人旅行”听起来美好,但实际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