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西一男子驾车坠下 200 米深崖,靠喝雨水和吃野果坚持 5 天后获救,野外遇险哪些方式可帮助生存?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广西这位男子靠着智慧和毅力,在绝境中求生,令人敬佩。这种野外遇险的情况,确实非常考验人的生存能力。说到底,在野外遭遇不测,能够帮助我们活下来的,无非就是围绕着“优先级的生存需求”展开。下面我就结合这位大哥的经历,以及更广泛的野外生存知识,来详细讲讲,在野外遇险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提高生存几率。

首先,最关键的——保持冷静,评估现状!

这一点,那位男子能够坚持下来,也说明了他内心的强大。坠崖事件发生后,极度的痛苦和恐惧是必然的,但一旦能够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来,就要立刻开始“冷静思考,分析局面”。

伤势评估: 这是第一位的。有没有骨折?有没有大量出血?如果伤势严重,行动不便,那么首要任务是处理伤口,止血,并尽可能固定患处。这位大哥能自己移动,说明伤势虽然重,但没有让他完全失去行动能力。
环境评估: 我在哪里?周围有哪些资源?有没有水?有没有食物?有没有可以遮蔽的地方?天气如何?是白天还是黑夜?我能听到什么声音?(比如流水声、人声、动物声)
现有物资评估: 我身上有什么?手机(有没有信号?电量多少?)、打火机/火柴、刀具、绳索、水瓶、食物、急救包等等,这些都是救命的宝贝,要仔细清点,并且合理规划使用。

其次,围绕生存优先级,逐一击破:

野外生存有一个不成文的优先级顺序,虽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有所变化,但大致可以参考:

1. 庇护所 (Shelter): 人类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失温或中暑却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在广西这种气候,可能高温高湿,也可能夜晚降温。
寻找天然庇护所: 洞穴、茂密的灌木丛、大树的树洞、岩石下的凹陷处,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位大哥坠入的200米深崖,本身可能就提供了一定的遮蔽,加上植被,或许能挡风遮雨。
搭建简易庇护所: 如果没有天然庇护所,就需要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材料来搭建。树枝、落叶、藤蔓、石块、甚至是自己的衣物,都可以用来搭建一个能够抵挡风雨、保持体温的简易窝棚。关键是,要尽可能保持干燥,并阻挡寒风。
2. 水源 (Water): 人类缺水比缺食物更危险。这位大哥能靠喝雨水坚持,说明他在关键时刻找到了水源。
寻找水源的迹象: 寻找低洼地带、植被茂盛的地方(尤其是阔叶植物)、动物活动的痕迹(动物知道哪里有水)、昆虫聚集的地方。
收集雨水: 这是最安全、最简单的方式。利用一切可以盛水的容器,比如瓶子、衣服、树叶(但要注意收集干净的叶子)。如果能找到一块倾斜的岩石,雨水也会顺着流下来,更容易收集。
收集露水: 清晨,植物上的露水也可以收集。用干净的布或衣物擦拭植物叶片,然后拧出水来。
过滤和净化: 找到的水源,即便是雨水,也可能含有杂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过滤(用布、沙子、木炭层层过滤)和净化(煮沸、使用净水片——如果恰巧有的话)来保证饮水安全。直接饮用不明水源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导致腹泻,进一步加剧脱水。
3. 火源 (Fire): 火在野外生存中有太多作用了:
保暖: 抵御寒冷,尤其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
照明: 驱散黑暗,提供心理上的安慰。
烹饪: 煮沸水源、烤熟食物,减少疾病风险。
驱赶野兽: 火光和烟雾可以吓退大多数危险动物。
发出信号: 燃烧产生的烟雾和火光是很好的求救信号。
如何生火: 如果有打火机/火柴,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就需要依靠摩擦生火(弓钻法、手钻法),或者利用放大镜、眼镜片等聚焦阳光(晴天)。关键是要准备好干燥的引火物(枯草、细树枝、鸟巢材料)和燃料(逐渐增大的树枝)。
4. 食物 (Food): 虽然可以坚持更长时间,但食物能提供能量,保持体力。
辨识可食用的植物: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但又极其危险的一环。绝对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植物! 很多植物有毒,误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位大哥吃野果,说明他可能对当地的植物有一定的认知,或者运气好。
辨识原则(仅作参考,非绝对可靠):
“八不吃”原则: 颜色鲜艳、有苦涩味、有异味、会流出乳白色汁液、有羽毛状或三出复叶的植物、长在沼泽地带的植物、虫蛀或生病的植物、没有吃过或不确定的植物,都不要轻易食用。
触碰测试: 接触植物时,如果有灼烧感、瘙痒感,就不要食用。
少量试吃: 如果对某种植物非常确定(比如你认识的浆果),可以先只吃一小口,等待数小时,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捕猎和捕鱼: 如果有工具(如鱼线、鱼钩、陷阱材料),可以尝试捕猎小动物(如兔子、鸟类)或捕鱼。但这需要技巧和耐心。
昆虫: 一些昆虫(如蚂蚁、蚱蜢、甲虫的幼虫)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同样需要谨慎辨识,避免有毒的种类。
5. 发出求救信号 (Signaling): 即使你找到了食物和水,也需要让别人知道你的位置,才能获救。
发出声音信号: 大声呼喊、吹哨子(如果有)。
发出视觉信号:
烟火信号: 白天燃烧湿树叶或草,产生浓烟;夜晚燃烧干木材,产生明亮的火光。可以按照国际通用的SOS信号(三短、三长、三短)来制造信号。
反光信号: 利用镜子、金属片、手机屏幕等反光物,对准可能的搜救方向(如飞机、远处的明亮物体)发送闪光信号。
制造醒目标志: 在开阔地带,用石头、树枝摆出巨大的SOS字样,或者用颜色鲜艳的衣物、背包作为标记。

这位大哥的故事,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坚强的意志和求生欲望: 这是最重要的“装备”。只有想活下去,才有机会克服一切困难。
智慧和经验(或本能): 他知道雨水可以喝,也敢于尝试野果(虽然风险很大),说明他具备一定的野外知识。
运气: 坠崖后能有地方休息,并且在可能降雨的季节,确实是运气的一部分。

在野外遇险,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条件,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并不断发出求救信号。

总结一下,如果真的不幸遇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别慌! 深呼吸,冷静下来,评估伤势和周围环境。
2. 找个安全的地方,哪怕只是个能挡风雨的角落,先安顿下来。
3. 保证有水喝。 这是最优先的。
4. 想办法生火(如果天冷或需要煮东西)。
5. 寻找可食用的食物(但千万小心!)。
6. 想尽一切办法发出求救信号,让别人知道你在哪里。
7. 坚持下去!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希望大家永远用不到这些知识,但了解一些,总比完全不知情要好得多!这位大哥的经历,是对生命顽强不息的最好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需要带个诺基亚备用机,

尽量在南方出事,在东北早就冻死了

user avatar

他一定是系好安全带了。

user avatar

车型我没记错的话是长安CS35plus

user avatar

车主伤情不算严重,还能在事故后行走求生,不幸中的万幸。

没看错的话这辆车应该是长安CS35 PLUS,车主自己加了隐私膜和车窗镀铬亮条。

200米高空翻滚很考验车辆的综合被动安全性能,接合环境高清图可以看到这段200米的陡坡,至少有一部分是裸露的岩石,因此泥土和植被无法有效稀释撞击能量。车辆翻滚还具有以下特点:

  • 单次撞击能量不大,但撞击点分散、随机
  • 车身翻滚速度有可能随着路径增长而加快,撞击能量飙升
  • 突出的岩体会减小受力面积,使撞击能量集中,无法有效传导

事故现场还可以看到,发动机完全脱落,这是好事。发动机总成动辄上百公斤,这么个大铁块如果不脱落,对车厢乘员是个巨大威胁。

车身乘员舱基本结构保持完好,车头完全溃缩,起到了吸收撞击能量的作用。车尾存在压溃,但C柱位置基本还在。全景天窗脱落,有可能是小伙逃离时推开的,该配置并不参与被动安全防护。从照片中看,A柱、B柱保持良好,无明显弯曲,这是小伙保命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车门内部的被动安全设计。上图是CS35 PLUS的侧面被动安全设计,这款车A柱、B柱用的都是热成型钢,左右B柱之间底板部位也有少量热成型钢使用,从而对前排乘员形成近似“笼式车身”的效果。

热成型钢是一个统称,指代屈服强度≥1500MPa的钢材,是目前汽车领域中强度接近顶级的钢材,但成本较高,车型定位、价格不同,用量也不同。另外,前后车门内侧也有两条热成型钢,以倾斜角度固定,目的是提升车辆在侧面撞击中对人体下半身的保护。同价位的合资车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一般不会在这里用到热成型钢。

底边梁也就是门槛位置,用的是超高强度钢,比热成型钢稍逊一些,强度也有1180MPa。这次200米裸岩翻滚事故,车身侧面对小伙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比较重要的保障,侧面并没有出现明显侵入。

另外再给大家破除一个误区,现在很多车都用上结构胶了,也就是车身结构件之间采用胶粘工艺。可能外行人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胶水粘上的车能结实?其实结构胶工艺之所以能在汽车行业普及,恰恰因为这项工艺用好了,强度并不比焊接工艺差。而且厂商并非只用结构胶,一辆车的白车身往往由多种不同的连接工艺组成,点焊、激光焊接、铆接、结构胶等,会根据加工难度、成本、可靠性、效率等不同因素混合使用。

再说点旁的。国产车往往只有到这个地步,才能唤起人们的关注,其实挺悲哀的。厂商的宣发策略有时候也被带偏了,上长安官网就会发现,CS35 PLUS这款车的宣传重点并不是被动安全,而是主动安全和智能网联,被动安全的介绍,要在车型页面中找到安全那一栏,点击小得不能再小的“探索更多”,再点击10次切换大图才能看到。

像CS35 PLUS这种入门级小型SUV,浑身上下也没什么独一无二的黑科技,看的就是厂商愿意多给点什么。几万、十几万的合资车,给个高端配置还要往顶配上扔,拿来宣传用,被动安全能省一毛绝不多给,将将擦着CNCAP五星线就万事大吉。自主品牌呢,原本下了成本做得不错的方面,消费者却不易感知,因此不得不将宝贵的位置优先分配给行车记录仪、胎压监测这些配置表上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还是为了跟合资车争个性价比么,就挺憋屈的。我希望自主品牌能自信一点儿,把这些深层的、提气的东西拿出来好好讲讲,别怕人家说你王婆卖瓜,你说的只要是实话就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