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回答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近年来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大众文化中被广泛讨论,但其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则需结合心理学理论、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
1. 早期社会化的核心作用
原生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交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情感支持等,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例如:
控制型父母(如过度干预、高要求)可能导致孩子形成焦虑、依赖或自我否定的倾向;
放任型父母(如缺乏管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或情感缺失。
家庭冲突(如父母争吵、冷暴力)可能让孩子长期处于压力或情感忽视中,影响其情绪调节能力。

2. 文化与社会结构的隐性影响
文化传承: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家庭责任(如“孝道”)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条件:贫困或资源匮乏的家庭可能限制孩子的教育机会,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
代际传递:父母的原生家庭问题(如父母的创伤经历)可能通过“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3. 长期心理适应的动态性
一些研究(如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早期家庭关系的模式(如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会持续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个体在成年后可通过自我调节、心理咨询或社会支持进行修正。



二、原生家庭影响被“夸大”的可能原因
1. 媒体与叙事的极端化
“原生家庭受害者”叙事:社交媒体上大量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内容(如“原生家庭是牢笼”“父母的爱是枷锁”)可能将个别案例泛化为普遍规律,忽略个体差异。
“成长型思维”被误用:部分人将“通过努力摆脱原生家庭”作为唯一出路,忽视了社会资源、个人能力等其他关键因素。

2. 个体差异的忽视
适应能力的差异:同一家庭环境中的个体可能因性格、后天经历(如学校、朋友、职业)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例如,一个在高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通过自我激励成为成功人士。
后天环境的补偿作用:成年后,个体可能通过婚姻、工作、社交圈等重新构建支持系统,弱化原生家庭的影响。

3. 文化语境的差异
东方家庭的“权威性”:在东亚文化中,父母的权威可能被社会普遍接受,而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独立性,因此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背景而异。
“原生家庭”概念的现代性:现代人对“家庭”的定义更广(如非血缘家庭),可能削弱传统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三、实证研究中的平衡视角
1. 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长期影响的有限性: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指出,成年后个体的决策能力(如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联度逐渐降低,更多受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
“心理韧性”的作用:个体的抗压能力、自我认知和后天支持系统(如心理咨询、朋友关系)可能抵消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2. 案例研究的对比
成功案例:许多成功人士(如企业家、艺术家)来自非传统家庭背景,但通过后天努力和自我成长实现突破。
失败案例:部分人可能因原生家庭问题陷入长期心理困境,但这类案例往往与社会支持不足、缺乏资源等其他因素相关。



四、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1. 区分“影响”与“决定性因素”
原生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例如,一个人可能因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焦虑,但通过心理咨询和社交支持实现康复,说明影响是可被调节的。

2. 接受现实与主动改变
接纳原生家庭的局限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受其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限制,无法完全满足个体需求。
主动构建新支持系统:通过婚姻、职场、兴趣社群等建立新的情感和资源网络,减少原生家庭的主导地位。

3. 警惕“原生家庭”标签的陷阱
避免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某些问题(如抑郁、焦虑)可能与社交压力、职业挫折等后天因素更相关。
避免过度自我苛责: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被放大,但个体仍可通过自我成长和外部支持实现突破。



五、结论:原生家庭的影响需要理性评估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但其作用并非绝对或不可改变。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成熟度、后天环境、社会资源等同样关键。将原生家庭的影响“过度夸大”可能源于对个体差异的忽视、对后天能动性的低估,以及文化叙事的极端化。因此,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应持辩证态度:既承认其重要性,又避免将其视为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而是将其作为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调整的复杂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由不同家庭领养,成年后家庭环境对性格的长期影响不超过2%。原生家庭最大的影响是基因,占50%,剩下的50%是家庭外的随机因素。

多数情况下家庭环境甚至对30岁以后的收入都没有多大影响(当然对资产肯定有影响)。

如果你认为你不行主要是因为原生家庭不行,那说明你父母基因不行,同理你的孩子也会认为你的基因不行。

不过好消息是由于均值回归,如果你的基因真的低于平均水平,后代大概率会比你强。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原生家庭对我影响不大,直到我经常跟朋友一起去吃饭……

相信科学吧。

user avatar

与这个概念相应的,就是对同一性,和对标准化的高度追求。我个人相信这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有关。

很多答案都提到了比较。以及家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父母一辈的“追责”。

事实上,又有谁是故意要做某个类型的人呢?哪怕是人的自主选择,那么在自主选择度很高的欧美,即使是从雅典的传统开始,中间还是要经过文艺复兴,经过早起工业化时代的启蒙,以及二战后的繁荣。才有了目前看到的欧美家庭模式。

过去100多年,整个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是以吃饱饭、抱团取暖来谋取家庭最大收益——最多家庭成员的存活。这样的情况下,天生的家庭以及个人之间的差异,怎么去追责?

用现在的、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亲人在几十年前的行为模式,这点,无论如何是不对的。要求牛顿之前的学者会微积分?

我们用“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目的是把一些特异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与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找到。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体,在目前的社会行为方式下,更好的调整自己,改变认知。从而有更好的心理适应度和心理体验。简单来说,心情好了,做事积极了。负面情绪少了。这个改变,不是很容易。或者说很多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与家庭密切相关的。而城市化进程,又往往让家庭链接得以切断,使个人在新环境下有机会重新建立自己新的家庭。

但现在一群18岁,20岁的年轻人,完全生活在20年没变过的家庭里。这个时候,用原生家庭这个词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当下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就是这样的。他们就是要面对,要在这个现有家庭里适应、调整,以及必要的改善家庭成员行为模式或关系。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近20年的夸大,是伴随着对个人力量否定和无力而产生的。制度、法律越来越健全,生活的体系化越来越细致。在过去,一个人一生可以做很多角色转换,从科学家,转为作家,再去做生意,最后从政。但现在,一切都体系化、职业化了。虽然知乎这里提出过所谓斜杠青年这个概念。事实上,斜杠青年不过是游戏罢了。因为连主业都不容易找到,且做好。即使在个人已经有的职业范围内,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隐形权力的扩张,更是让城市新生代,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看到了同代人的区别,看到了父母一辈人建立的家庭的区别。但看不到更往上,家族的区别以及形成这种家族区别的方方面面的复杂的个人、环境、社会的原因。

无论自己的家庭如何,人当下,以及未来的幸福,人自己是可以去努力的。但确实不是马上见效。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并没有夸大。

首先,人的基因是来自于父母的,这是决定人的个性倾向的主要因素,是悲观还是乐观,是外向还是内向,有怎样的爹妈,就有怎样的孩子了。

其次,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如何发挥天生个性,都是自家庭里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基本上是到初步的个性与自理能力形成,才会被送到学校去,由老师接手一部分教育责任。

原生家庭,无疑会决定一个人的个性。但是个人主动性与选择,才会决定个人的未来发展。原生家庭的危害,往往在于创建了太多的错误的反射,而这些成年后再纠正很困难,比什么都不教孩子的危害更大。因此,往往是父母自负,经常瞎教育孩子的更容易把孩子养残;父母承认自己没啥本事,孩子反而会自强,主动找更强的别人作为偶像,通过社会教育成长起来。

我觉得为人父母,保护好孩子人身安全、心理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主成长,及时提供良好的条件,榜样啊,书籍啊,可能会更好些。但自身也千万不能做负面的事情,避免孩子学坏。

我现在对我妹家孩子的成长感到了焦虑,老大已经读四年级了,成绩下滑,也就中等,又懒又缺乏情绪自我控制管理、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现在就经常一声不吭地去同学家玩到晚上九点才回家,作业也不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我给她买的实木书桌,三年没到,已经用散架了;别人给她买的电子琴,早弄坏了;去年带她一起逛街,她选东西还是出于嫉妒与比较的心理,而不是出于自己喜欢或需要的心理,而且特别浪费。寒假我们在一起时,起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自己洗脚洗pp,每天主动写2小时作业,然后去跟小伙伴玩耍,晚上阅读半小时打卡,还挺正常的。拒我妹妹说现在要催她几遍才会去洗脸,牙经常不刷,大牙已经几乎全蛀了,不乖乖吃饭吃甜食零食,放学了就知道疯玩,不写作业。我妹上班三班倒,常常没时间管她,孩子奶奶各种纵容她。——我不知道这孩子是要成长为什么样子,以她现在的成绩,在我们大山东,连高中可能都无法考上的。

不知道今年寒假是否还有机会带她,也不知道孩子是否还愿意跟我这个老阿姨一起过寒假。今年她生日的时候我送了书给她,迄今也不知道她有没有读。我自己的妹妹也是不爱学习爱的,妹夫更加不靠谱,大概还真是谁家的孩子随谁,我的焦虑,大概毫无道理,毕竟妹夫也有姐姐,也是他的爹妈养出来的,现在似乎也过着普通乡村妇女的生活,没啥落后,也没啥超凡脱俗。我的大外甥女,无论我们对她有多少期许,大约也就是成为这样的平常人吧。我只希望她更有能力些,以后择业可以轻松些,生活也可以轻松些,不要像我们这些一样,被生活支配着,半推半就地生活。

user avatar

不是被夸大了,而是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有时候失焦了。

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无助感——仿佛我们被原生家庭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样却无力改变。换句话说,影响本身并没有被夸大,只是我们常常只关注影响,却忘记如何改变这些影响。

原生家庭只是过去,不是未来。承认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改写我们的未来。

01. 比起真实发生的过去,我们如何解读过去,更影响我们的人生。

我们没有能力影响已经发生的现实,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回忆它。不过,我们却很少意识到,每个人记忆一段过去的方式各不相同。

比如说:

  • 每件事,你都会在意、记住一些细节,而模糊和隐去另外一些细节,这个过程是无意识中就完成了的,没有人能客观记忆一件事的所有信息;
  • 你和另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经历了同一件事,但你们对它的记忆和讲述却总有区别;
  • 甚至,在不同的时间里,当你重新叙述起一件事,你讲述它的方式也都会发生变化,你所呈现出来的故事样貌也会随之改变。

这些你记忆的角度、方式、风格、特点,决定了你的过去不会是中立的、无人称的、客观的。每当你观察、记忆、感受、总结,你都是在对自己眼中的世界进行加工。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的故事,其实是你加工后的故事。而被你讲述出来的这个故事中的自己,就是你的“叙事人格”。它是我们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层面。叙事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身份(self-identity)的过程,而叙事则是找到自我身份的一种关键方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进行了“自传式的因果推论”(autobiographical reasoning)。所以,被父母伤害、被分手、失去工作等种种悲剧式的过去,都不能直接影响你是谁。你如何理解、记忆和讲述这些过去,才真正塑造了“你”这个人。举例来说,让我们来看到这样一个案例:珍妮花遭遇了恋人的背叛,她会怎样讲述这段经历呢?

版本一:

版本二:

从这两个版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一段经历,当我们使用不同的讲述方式时,过往经历对当下自我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版本一把被背叛归因于自身的人格特质,认为只要自己恋爱,就注定会是失败的结局,所以不想再爱;版本二则把这件事讲述成一时的不顺,归因于外部的不幸运的因素,因此依然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人。

02. 通过改变对过去的理解和讲述,我们就能扭转过去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指出,对过去的叙述会起到一种疗愈的作用——它帮助来访者,把过去生命中一些痛苦的、难以接受的片段,整理成有条理、说得通、有意义的整体叙事。这种讲述,能够降低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形成统一、稳定、正面的自我身份感(Liu, 2011)。也就是说,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过去,能够极大降低过去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经历就不再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选择、解读和认为的曾经。尽管历史无法重写,它作用于我们人格的方式却是我们可以控制和调节的。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叙述方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我们可以在哪些维度上改变对于过去的叙述。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叙述在7个维度上都会体现出高低不一的水平(McAdams, et al., 1997; Bauer, McAdams & Sakaeda, 2005)。接下来,让我们以前文中珍妮花两种版本的叙述为例,从这些维度来分析,什么样的叙事风格是更好的、对当下的影响更积极的。

珍妮花在版本一的叙述中说“这就是我的命”,反映出她认为恋爱失败就是自己的宿命,这样的叙述缺乏自我掌控,体现了较低的“自主性”。

相对地,版本二提到“我以后找对象会变”,认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显示出更高的“自主性”。

在版本二最后的叙述中,珍妮花依然愿意和他人互动,向往遇到更好的人,而版本一最后却表示不想再爱。由此可见,版本二比版本一体现出的交互性更高。

版本二就是典型的“挽救性叙事”:虽然珍妮花觉得被背叛是倒霉的,但她通过那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获得了一些对关系的理解,意识到离开错的人是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人。研究发现,叙事中的“自主性”、“交互性”、“挽救”的过程,都与个体受挫时保持积极情绪的能力呈正相关(McAdams, et al., 1995; Bauer, et al., 2005)。如果我们更多地把自己的经历讲述成 “自己的行为能影响到事件的走向”,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性;同时,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讲述别人给予自己的支持、带给自己的正面影响,我们就能够有更多的力量面对逆境。

版本一是典型的“污染性叙事”:只经过这一次恋爱经历,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恋爱彻底失望。

在版本二中,珍妮花提到自己“明白了”、“会变得更清醒”,体现出她对于自己有了新的理解,获得了新的成长。这样的叙述会被认为在这个维度上得分更高。

版本二的讲述显然在这个维度上得分更高,最后珍妮花放下了错的人,依旧充满希望地期待未来。

相较于版本一更多地在讲述对方背叛和离开自己,而版本二寻找了这段经历对自己的积极意义。研究发现,“挽救性叙事”与“做出意义解释”的过程,是改变负面事件对自身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与整体幸福感呈正相关。有意识地换一种方式讲述你的创伤经历,反复讲述它,你的幸福感(well-being)会得到提升。

03. 如何改变自己对过去的讲述方式?

在改变之前,你需要识别出自己一直以来的叙事风格(Bettison, 2016)。对照上文提到的7个维度,自我评估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维度上还可以有所提高。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识别现有的叙事风格。

在识别出自己的叙事风格之后,你可以尝试从改变叙述一段让自己困扰已久的经历开始。书写练习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叙述的方式。具体可以尝试的方法如下(Wilson, 2011):

(1)你≠问题区分作为讲述者的自己与作为故事主角的自己,你会发现,问题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你并不是问题本身。这个回顾的过程也将帮助你找到故事中的“自主性”与“交互性”。

(2)想象“最好的可能自我(best possible selves)”“最好的可能自我”指的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好的自己”的样子。在重述来自过去的困扰时,练习想象“最好的可能自我”,能够帮助我们尝试“挽救性叙事”。

一个新的讲述不能仅仅停留在所叙述的故事中。你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点一滴的证据来支持你所讲述的这个新的故事。例如,你可以问自己:

  • 是什么让你能够成为那个“最好的可能自我”?
  • 这个新的故事如何体现了你的价值观或人生目标?
  • 根据这个价值观和目标,你觉得什么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要注意的是,在以新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时候,你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正常的,承认并接纳这些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改变一个人习以为常的看待过去的方式,会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会改变你人生中那些重要的关系。正如犹他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Pasupathi所说的:“人生故事是用粉笔书写的,而不是墨水笔——它可以不断被擦掉、重写。你的过去全在你的手中。”希望我们能以更灵活和开放的姿态看待并书写个人历史,挖掘出那些来自过去的、珍贵的心理资源,并将其传承下去,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References:

Bauer, J.J., McAdams, D.P., & Sakaeda, A.R. (2005). Interpreting the good life: Growth memories in the lives of mature, happy people, 88 (1),203-217.

Bettison, L. (2016).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by changing the stories you tell yourself. Tiny buddha.

Liu, H.M. (2011). The narrated self: An analysis of Ricoeur’s notion of “narrative Identity”. Debating China, 6, 415.

McAdams, D. P. (2006).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oday. Narrative Inquiry, 16(1), 11-18.

McAdams, D. P. (2013). The psychological self as actor, agent, and autho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272-295.

McAdams, D.P. (1995). What do we know when we know a per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3 (3): 365–395.

McLean, K. C. (2008). Stories of the young and the old: personal continuity and narrative ident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1), 254.

Wilson, T.D. (2011). Redirect: The surprising new science of psychological chan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接纳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30岁之前原生家庭影响大,30岁之后自己还各种赖原生家庭就有点懦夫了。小时候一个人三观不成熟,世界观的建立依赖父母。成年了以后你已经是个完全脱离你父母的独立个体了,你完全可以再建立和之前不一样的世界观,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改正各种各样父母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如果这点事都做不到,生活中犯了错就赖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父母那真的太巨婴了。

豆瓣有个小组就叫“父母皆祸害”,这种小组的火爆本身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待在舒适区,习惯了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别人身上,因为相比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自己,把错误全部赖到别人身上可简单多了

user avatar

现在经常能见到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性格归结于原生家庭的人,网上和身边都有,原生家庭固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极大影响,因此讨论原生家庭是很有意义的,但原生家庭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性格的成因确实是很复杂的,还会包含基因和更广泛的社会因素。

比如说现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在孩子的童年影响比较小,孩子更多受到学校中的同学老师、村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各类网络产品的影响(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留守儿童问题虽然比较特殊,但可以从中看到家庭缺位后是什么填补了空缺。类似的,大城市中寄宿学校和课外班的集中管理也让同龄人的互动开始增多,而父母施加影响的机会变少。有了手机和网络社区后,家长不如网友了解孩子成为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家庭互动关系变得复杂化。前网络时代的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父母影响,在95后和00后之间有所淡化,而随着家庭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地位逐渐变迁,原生家庭在人格成长中的影响很可能将进一步变化。

那么,如果从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来看原生家庭问题,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原生家庭是社会影响的子集(或者说原生家庭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父母对待小孩的方式,除了他们自己性格的因素,还有文化因素和社会时代的因素,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儒家父权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下,突然进入到人本主义或精神分析的框架讨论人格的构建,这其实是非常跳跃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两个文化框架本质上就有巨大的冲突。在现代心理学框架下,你当然可以认为父母做得不够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也无法逃离历史和时代留下的烙印,父母们作为普通人,很可能仅仅反映了时代的平均水平,或许他们在同龄人中做得不算差,或者比你想象得“摆烂”、“散养”、“精神虐待”什么的要好。也许大家再早生200年,同样的养育方式和家庭条件,我们可能是时代中最幸福的人。原生家庭当然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末梢神经”,但每个个体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都是沙,我们都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些无能为力。时代或社会洪流不会对我们低头让步,于是我们只能先和自己和解,再去尝试和父母以及时代和解。

如果原生家庭的问题来源于家庭之间的互动,那么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不仅仅是父母对“我”的影响,还包括“我”对父母的影响。已经为人父母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孩子生下来就会和父母产生很多矛盾和摩擦:一生下来的孩子是不会睡长觉的,每2小时醒一次,一闹半小时,父母也就不能睡好觉,要陪着他不睡,所以产后抑郁有时候也会发生在父亲身上,因为长期睡不好觉。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它只能这样生存,它也不懂任何道理,它有什么错呢?于是父母只能适应它、迁就它。再大一点,孩子在 2 岁的时候玩玩闹闹啥也不懂,你就得非常有耐心地陪着他;再长大一点到了幼儿园小学,个体的气质和天赋开始显现,一些孩子语言天赋高、一些孩子运动天赋高、一些孩子算数能力强,而有的孩子却什么也学不会,虽然基因来自父母,但在表达过程中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成分,父母面对这些随机的挑战,很多时候你也不能苛求他们“准备好了再生我啊!”每一对父母实际上应对的是不同的挑战,而他们适应挑战的过程也千差万别,有的可以适应孩子带来的挑战,有的则过得十分痛苦。

因此,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他就是家庭里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成员,他什么都不懂,啥也不会。父母不会理所当然地适应他,他也不会理所当然地适应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和改造的。你在中文网上搜索“孩子对父母性格的影响”这几个字,几乎只能搜到“父母性格对孩子的影响”,而换英文搜,就能搜到反方向的研究了。这其实也说明,在目前中文互联网的环境中,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一个方向,也只关心一个方向,那就是父母的责任重大,却很少看到另一方面,即孩子也是在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向这个世界(包括父母)发起挑战、在输输赢赢中适应下来的。父母并不能完全掌握你的人生,即使在小时候,很多决定也是你自己性格使然造成的,然后通过和父母或其他什么相互影响越走越远。

当然,在我们的文化中,社会规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每个个体受到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或者压迫)要比西方国家更大,因此这里我们就更要学会去思考,是父母造成的影响,还是集体主义文化,或是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造成的影响。就像我在前面写的,家庭是社会文化的末梢神经,无论我们还是父母都有很多身不由己。站在这个角度,尝试多理解一下我们的凡人父母,感受一下个体在社会、时代和文化面前的无力,这可能会带来多一份原谅吧。

user avatar

是的,尤其在上网多的人当中。

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创造了太多奇迹,以至于年轻人往往忘记了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当他们责备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时候,很少去考量他们的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人不能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但可以选择怎么离开这个世界。

人的生命就是一次性的,在非常有限的生命里,能做一些事情,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无论你的家庭怎么糟糕,无论你怎么努力,最终你会发现,其实你什么也帮不了他们,同样,他们也什么都帮不了你。

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的自己中,发光发热。

同理,你也管不了你的下一代。你帮不了他什么,他也什么都帮不了你。

内因决定外因,问题总是出在你自己身上。

一般讲到原生家庭问题,人们喜欢引用这么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是很狭隘的,我之前就讲过,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的确,这些人很幸福很阳光,但恰恰是他们较少的从黑暗与挫折中汲取养料,因此在风雨中更难以屹立不倒。

而这还不是最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是,这类人几乎是普遍有一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心理。于是,当现实不符合他们的幻想的时候,因为拥有“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所以更愿意回到心理舒适区而不是反思,突破,超越。

在我看来,这是很大的不幸。因为原生家庭的幸福,而失去了或者说延误了成为一个完整的、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人的机会。

相反,穷人孩子早当家。早遭罪,早成人。

有人讲,苦难本身没有意义,战胜了苦难才有意义。

我不这么认为,苦难本身也是意义的一环,如果没有苦难,何来的战胜苦难后的完善呢?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报之以歌。我看他说的不对,恰恰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才能唱出真正的阳光。

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冰与火之歌》,这部小说对于原生家庭和子女之间的影响关系,是我见过的论述的最好的。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

无论你的父亲高尚如奈德,狡诈如泰温,残暴如葛雷乔伊,还是温柔富贵的提利尔配上一个能把握全局的老奶奶。

无论你的童年是温馨的流水花园,世人艳羡的黄金双胞胎,可怜可悲的仇家质子,还是一家人幸福又聪明,把阶级跃迁玩的明明白白的。

冬天迟早会到来。

到那个时候,你就不得不杀死心中的孩子,离开童年的花园。

而那些曾经羡慕过幸福原生家庭的孩子们,则调转过来,先一步的屹立在了风暴之中。

人的生命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如电亦如露。

这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走到了哪里,而在于你走了多远。



昨天写了这个,有些人说我社达。我好像经常被人说是社达,其实我可能真的是社达。以前我想过,要是有一天,我死在某个角落了,会有人在乎么,至少为我难过一段时间。

正因如此,我不能结束,我感到必须珍惜我生命的每一秒,要好好的活着。可能社达的种子那时候就种下了,我说锅男biss,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死就死了,少你一个不少。

我从小就有很强的表达欲,但不是总有人听。我喜欢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跟朋友讲,没有朋友,就想象个朋友。后来,连朋友都不用想象了,我自己就能跟自己聊天。晚上是比较好的,因为街上没啥人,缺点是可能会因为自言自语吓到别人。

常常聊的很激烈,有时候聊着聊着就骂起来了。无非是复述过去和研究未来,反思自己干的蠢事,想起来自己或许本来可以怎么样会怎样的。或者是反思别人干的蠢事,有时同情,有时嘲笑,有时憎恨,多了,也就比较麻木了。

精神是一朵花儿,你反思的足够多了,就会突破,花儿也就凋落了。那时候的你,也就死了。在那上面,将长出一朵新的花儿,它的根扎的比过去更深,绽放的比过去更鲜艳。当然了,这个成长吸收他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有些原生家庭是好与坏糅杂,因此并不会那么快逼你前进。但起码,还有点好不是。

在我的世界里,堆满了我的尸体和其他人的断肢残腿。我没法再和他们聊天了,但是他们身上的伤口还能让我想起来,这一路大概是怎么过来的。

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们也会诈尸。那时我就会痛苦不堪,情绪崩溃,眼泪会浸透半个枕头。我不想哭,只是无可抑制的自怨自艾,悲伤和委屈在心里反复爆炸。这些幽灵的使命,就是把我拉回地狱。

与之对应的,就是白天时的躁狂。那时候,我总是过度的兴奋,乃至于狂热。年轻人都容易狂热,但是我的狂热程度要比别人高得多。

以前,大概两三天或者更短,他们就会诈尸一次。现在,可能一两个月才会出来一次,对我的影响也小的多了。与之对应的,就是白天的我也变得平和了。

之所以压制住了他们,无非是升级了。当年我读过毛选,兴奋的找列宁的书来看。毛的组织思路是直接继承列宁的,但是毛温柔多了,或者说,在我读列宁之前,我并没有理解什么是先锋队。

这和鲁迅,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一样。这是钢铁。钢铁,没有悲伤,只有沉重,没有疑惑,只有坚定。

可一个小孩,穿上全身盔甲,压也压垮了。但孩子总会长大,撑得起盔甲的时候,就是战士了。

我写过一句:

侮辱与伤害,被侮辱与被伤害。

诸神的恩赐,是在尸体上寻找未来。

有一天我的生命也会结束,希望那个时候,面对我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撒下热泪。

无数的花儿积累出精彩的一生,无数的一生积累成人类的历史。

绽放吧,同志。

user avatar

1. 只谈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谈人自身的韧性和可塑性,是不合理的。

2. 原生家庭应该成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我为何是现在的我”“我应该如何成长为更好的我”;

而不是沦为我们敌意父母、释放愤怒、不满当下的理由和借口;

更不应该沦为制造家庭矛盾的帮凶。

3. 只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太过片面,还要强调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教育,没有完美的家庭。

之前看到一个漫画,非常生动的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不完美性(来源不明,侵删)

4.当我们在谈原生家庭的时候,不能只看负面影响,还要积极地寻找正面影响。

5.作为科普工作者,原生家庭的影响要提,如何看待这种影响也要提,更要科普方法手段,用积极的视角来分享知识。

user avatar

没有夸大,只是忽视了可以对冲原生家庭影响的其他因素。

环境塑造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原生家庭是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也有其他的环境因素非常重要。

1,在青春期,少年开始有独立决策和思考的意识,这时候,周围好朋友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会被少年作为一个标尺去衡量原生家庭给予的价值观和习惯,并且乐于发现二者的矛盾,在整个时间段,一些人会改变原生家庭给予的价值模式,甚至有可能完全逆反,这个过程中,少年完成了成长为一个独立人格的涅槃。

2,年轻人步入社会且远离原生家庭环境后,如果原生家庭的博弈逻辑和道德训练,导致年轻人经常碰壁,有频繁的同类负面反馈,那么年轻人可能会在迷茫和精神痛苦中寻找博弈失效的原因。其中大部分人会发现一些浅层的问题,并且能够改正。极少数的人会找到道德训练和博弈逻辑的根源以及从小形成的弱点心结,并成长为脱离原生家庭影响的人。

3,榜样的力量也可能有很大作用,如果有层次和思维维度高于原生家庭的人做指导,甚至只是能够被年轻人观察,那么有悟性的年轻人可能会重塑博弈逻辑和价值观。

4,读书是对冲的最优方案,可惜多数人不会选书,也不会真的读而致用。

5,长时间从事某个岗位和职业,会消磨掉原生家庭影响中表层的一部分,最深层的藏在灵魂中的缺点和弱点,很难被这种方式改变。

以上

当然,对冲改变也有可能是恶性的。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不是夸大了,而是用错了地方。而在真正应该显示原生家庭作用的地方,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用错的地方就体现在“畏果”上。

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时,我们讨论的其实是过往的回忆。这就好像一支铅笔写错了字,我们没有想过要去哪里找橡皮改掉,而是拼命叙述着当初那支铅笔是如何写错字的。

讲真,这确实没啥用。

而这种归罪的本能被满足之后,一切解决的方法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仿佛,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祥林嫂式的诉说,好像这一段悲惨经历被听到了,阿毛就可以活过来了。

我最近在知乎回答了一些与原生家庭有关的问题,一个直观感受是,我们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提问的角度不够好。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更多人喜欢做的是诉苦,而不是解决。于是这些问题和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会给我个人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啥都能归因于原生家庭,甚至做好了一生都将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行斗争的准备。但是,居然很少有人问这事儿怎么解决。

所以,只做归因,不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用错了这个概念的第一点。对于应该怎么做我也闲来没事地回答了一些……


而后,在诸多与原生家庭的有关的具体提问里,我又会发现,原生家庭其实更像是一个幌子,它使我们的问题看起来更复杂了,然后便莫名其妙地使当事人回避了自己所要承担的成长责任。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希望用原生家庭理论来逃避成长的不负责任。(我可真闲啊……)

这些我闲着没事回答的问题已经从很多方面说明,原生家庭的概念正在被滥用。

——————————————一条醒目的分割线——————————————————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被夸大也好,被滥用也好,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这个概念消失,而是把它放在正确的语境下。弥补那些我们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家庭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核心家庭既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也是年轻父母的新生家庭。但当我们使用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去回忆自己的原生家庭,而很少思考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其实正在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建设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回忆。

当我们成年后,意识到我们正在对人类幼崽的童年产生影响,其实是原生家庭概念出现的最大意义。

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做的其实还不够,这种不够不仅体现在父母是否意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所有成年人是否认识到我们其实也参与到了很多孩子的成长中,作为教师、作为医生、甚至只是一个路人。引导人类幼崽长大的责任其实是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的。原生家庭告诉我们的童年经验很重要,而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很多生活场景。

比如家庭聚会、校外网吧、邻里之间。养育孩子不只靠核心家庭中的父母,孩子在童年时遇到的所有人都具有原生家庭般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足够大,不仅父母会去思考怎样养育孩子,“原生”家族、“原生”社区、“原生”学校都会去思考。但事实是,我们还没做到。

有时候,我不太习惯说我们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夸大了,好像如果只是夸大了,那么缩小一点就好了。但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场景不正确,如果只是缩小了,那么需要这个概念的领域就无法得到改变了。

原生家庭理论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认识到童年经历对于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不再是啥也不知道的四脚兽,而是一个对于世界有及其敏锐感知的精灵。童年留下的经验要比成年后的经验更深刻。而这一理论最应该引起关注的点是,我们是否足够在意正在长大的人的童年,而不是过去的童年到底要怎样为现在的人生负责任。



更新添加一个有关我对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回答的收藏夹,如果有新的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会加进去。欢迎溜达的时候过去瞅一眼~

user avatar

没被夸大,只是被用错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个人,一直觉得自己不舒服,很难受,却不知道是哪里痛,哪里有伤口,哪里曾经被人狠狠地打了几下,捅了几刀。

我们本能的会去探究为什么会痛、会难过,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有些人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没用、甚至更颓废,是因为他们的探索是为了推责、开批判大会、找到人生问题的罪魁祸首。

他们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因为我原生家庭的XX问题,导致了我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进而,他们可以不为当下的生活与人生负责,不去努力和改变。

毕竟对有些人来说,承担人生的责任与压力、努力改变,比忍受创伤和痛苦更可怕。

但如果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逃避,而是直面过去的痛苦和创伤,进而理顺一团乱麻的、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故事,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那么,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具体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1.放下“不爱父母”自责和内疚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下,孝顺和爱父母像是一个准则和道理,我们必须要做到。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真的很难。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小J,她和父母的关系都一般,小时候父母常常争吵,重男轻女,也常常打骂身为女儿的她。

现在她自己做点生意,经济状况是家里几个姐妹里最好的。

父亲望子成龙却养出了一个没什么出息的儿子,还要求这个女儿能够对弟弟负起责任,带他做生意上路,以后可以自谋出路衣食无忧。


来访者小J说,自己一和父亲说话就觉得父亲的情绪让她难以忍受。

父亲就像个婴儿,他提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总是要求别人必须去满足他:

“我就算做一百件事,如果有一件事,没有做好,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对我生很大的气,否定我、斥责我。”


她和父亲不在一个城市,她不想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一打电话,她就会觉得很难受。

可是不打电话,父亲会责怪她不孝顺,家里亲戚也会对她有看法,觉得她比较冷漠。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也有自我审判,而她,也有这种审判。

她因此,承担了深深的内疚,甚至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

她讨厌父亲,不想和父亲沟通,她的内心因为原生家庭的经历,没办法做到爱与孝顺父亲,可道德的审判又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到。

在冲突中,她自责、纠结、痛苦。

经历原生家庭的探索后,她才知道,自己面对这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父亲,还是那么难受,是因为:

这个人依旧用过去那样的模式,在对待她;

只要面对他,听到他的声音和语气,那些曾经的潜意识的创伤感觉,都会被勾起;

他这么多年都还是如此,没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做了什么,也没有办法做出改变和调整.......

分析了之后,她看到了,一遍一遍进入她想要逃离的创伤的场景,对她而言,其实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但正也因此,她才能够,不再那么内疚和自责。

她就能够允许自己,不那么经常地给电话父亲,拒绝父亲提出的一些过分的要求。

而不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一个坏人。


2.和父母划清界限,学会独立,进而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和父母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带着爱与祝福与父母告别,自由勇敢地面对世界。

探索原生家庭,可以帮我们从情感和理性上与父母划清界限,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能让你在情感上,放下与父母间爱恨情仇的纠葛。

小J和我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按父亲希望的那样给他多打电话。

其实我已经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些事情,也是因为他的局限吧,也是一种必然吧,也不可能改变了。

我为什么不能就把他当做随便一个什么亲戚,拿起电话,和他友好地聊上几句?

说到最后,她自责又纳闷


我说:“那是因为你,有恨啊。”

爱与恨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我们的内心想要父母的爱与接纳,想要依赖,所以当他们不能给予,甚至是伤害时,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恨。

爱与恨就像错综缠绕的丝线一样,把我们和父母绑在一起,虽然痛苦,但却无法挣脱。

了解和对父母的恨,能够真实的还原和父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关系。

通过还原、面对、表达对父母的情绪,最终放下对父母的爱恨情仇,从情绪捆绑中恢复情绪自由。

让自己的情绪,不再受和父母关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能让你摆脱父母的期待,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许,其他任何人责备你,你都不会那么难过,情绪那么起伏,但是身为孩子,被父母这样评价,则很容易陷入深深的内疚,乃至强烈的自我怀疑。

因为父母,内化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是道德的所在。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是多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这就是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本能。

所以我们要去谈论原生家庭,谈论爱与恨,谈论真相,这样我们可以在必要时在内心为自己辩护。

我们可以维护自己的界限即使父母会难过,被他们指责时,不被内疚和自责击败。

我们还能站在,坚持自我的原地,守住独立自我的界限。

“父母为自己牺牲了一切,大半生都在辛苦奔波,

爸爸的沧桑和叹息,妈妈的皱纹和泪水,

还有那个为了自己才存在了几十年的勉强的婚姻”

这些都让你天然觉得 “我有罪”。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你的父母都是因为你而变得不幸福;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如果你不存在,他们就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父母如此巨大的付出下,自己却并没有让他们因为你的成就和生活感到快乐,你不够优秀,配不上这份沉重的牺牲;

所以到了最后,你觉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他们的,按他们的意愿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少一些烦恼和失望。


但事实是,我们不应该也承担不了他人的人生,包括父母。

你不是无所不能。


父母作为成年人,结合,生育你,养育你,守在婚姻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既和你相关,也可以说,和你无关。

你无需再背负承担父母的人生与责任,无需把自己当赎罪的祭品,献给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父母。


通过探索原生家庭,划清和父母人生责任的界限,进而可以把自己,还给你自己了,去创造你想要的人生啦。


关注 @壹心理 ,我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修改自壹心理原创文章《为什么我们要不断讨论原生家庭》,作者:周小宽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
首先,匿名是因为不想受关注不愿意暴露个人隐私。虽然本人是知乎老油条但这个回答确实是勾起情绪现写的,不存在什么抄袭转载,你如果在别处看到过所谓“原文”,请光明真大上链接。不要动不动就“你为什么只敢匿名”,那为什么被强奸的问题下都是匿名?回答的时候更多的心态是找个树洞掩埋一下自己的羡慕,”匿名“这个功能设置本就包含了人性化、人情化、让大家可以安心说说心里话的。--请你尊重知乎功能,也请你善良。

我没想到一个匿名回答会有那么多赞。
有点感动也有点悲哀,抱抱每一个赞数背后的那另一个自己吧。
真心希望你们幸福。 但不要把幸福的希望冀盼于婚姻,从今天开始学习爱自己、让自己幸福吧。我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我老公的,而不是靠等一个人拯救自己而等到他的。

我写这么多不是怨天尤人,只是以前也没遇到过老公这种家庭,表达一下羡慕而已。
是夸大还是缩小,到了怎样的程度?
我想就是:“希望不要说得好像我们这种人连羡慕都不配“的那个程度吧。

至于说这个回答是“情绪发泄“,还是”科学论证“,只能说各家之言吧。
毕竟知乎的意义又不是一言堂,大可发表各自的“科学论证”。
至于不友善的评论,既然都匿名回答了那肯定是抱着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态度。
毕竟咱都到了“情绪发泄“这种地步了,狗急还能跳墙呢。
当然这样不是很好,所以不会再回复信口开河的杠精了,就留给那些点赞的“另一个自己们”来讨论吧。

我也有有所抱歉的地方,因为匿名随手答,有些前因后果没有讲得很清楚。
没有对我老公的家庭教育描述的太全面,导致了一些误解,单独这么看甚至还有培养熊孩子的嫌疑。另外,可能造成一种误会就是我老公娶了个祖宗在家里供着,这对未婚男女是很不好的暗示。也在最后澄清一下。

可是,请大家停止对贫困家庭的批评
贫困家庭不是原生家庭伤害的必然因素。
如果只从经济收入角度出发,我老公家庭的收入其实不比我的家庭高。车的理解有很多种,100万的也是车,1万的也是车,可能知乎的贵人们没见过1万的车。
出生地不同很难比较,但是我自己长大的老破小里面,就有好多家家境比我差但是教育孩子不会动辄暴躁打骂的。

除了收入以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人品脾气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开宝马的妈妈也能养出一个情愿跳桥的孩子。一对父母再穷,再外面受再多的气,也不代表他们会发泄在孩子身上,通过无缘无故挑事打骂孩子出气的。反过来高收入高学历的一样可以在领导面前装孙子,回家称老子。

无故打骂孩子,或者小事就随机地情绪性发泄打骂孩子,其实就是懦弱的人把接收的暴力施与更弱者。如果发生在两个陌生的成人之间,那骂就叫侮辱谩骂,那打就叫报复社会。
但因为发生在中国社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可以拿孝道说事。
最近在迷《觉醒年代》,确实中国一代人的觉醒太仓促。
不仅反封建不彻底,还有种要开倒车的感觉。
清朝亡了,打不是亲,骂不是爱,是违法犯罪!

不要提什么谁谁哪个成功的名人还记得父母的一顿打,为什么人家的记得都是“一顿“打?还能详细的描述为什么被打?因为有基本为人品德的父母至少会做到奖罚分明。记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狗狗抑郁程度的实验说,有三个实验条件:对狗狗只有爱和好言好语、对狗狗只有打骂、以及对狗狗在两者时间随机交替。实验结果是随机交替无故被打骂的狗狗,比每天面对打骂的狗狗更抑郁!

我对我妈也没有什么怨恨了,她的父母的品德大抵也是如此罢了。 外婆一辈子都是重男轻女并且PUA全部女儿伏弟魔讨她欢心的人。 但是她有报应的,两个儿子都死的很早、不到40就死了,她自己也是60多就死了。

目前跟家里不大联系了,每月寄家用,一两年见一次,不在一个城市。
我妈现在也不念我,拿了钱吃喝打麻将。
既然我等不来道歉,他们等不来道谢,那就一别两生宽吧。

原答案———————————————————————————————————

我的观察,不是夸大,是缩小。
一来是父母辈不乐意承认。
二来是假如没有对比,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注意到。

爆发点是有一天我打破了一个新买的玻璃瓶,还挺贵的。我第一反应是开始指定这个玻璃瓶的各种不好。我老公的第一反应是开始扫地、给我洗伤口、找创可贴。
最后他告诉我结婚这些年,我最爱说: 我不是故意的、这不是我的错、我会/要做到XX。

他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从小的认知是这样的:
无论是不是故意的,人就是可以允许犯错的
即使一个人犯错了不代表这是一个坏人。即使一个人在某天干了一件超级蠢的事情,不代表他是一个蠢人。--对事不对人。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因为优秀,才被爱。
你可以有些任性、有些乱糟糟、有些小固执、有些傻主意,你依然可以被爱。
你的家人不是你的敌人,你不需要在每件事情上去分清到底是谁的错。

他可能永远不会明白,他的原生家庭多么幸福。
他小时候有一次去旅行,第一天说讨厌吃蛋白,第二天说讨厌吃蛋黄。我公公被气得哈哈哈大笑。

他幼儿园就逃课去炼油厂,因为很好奇那些机器。回家白衬衫全黑了都是洗不掉的油,我婆婆二话不说赶紧给他换衣服,叮嘱以后逃课必须让大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从小婆婆给他买的衣服,他可以说不穿就不穿。他逃课去工地里学会开车,偷偷带弟弟去超市买东西吃,还把车刮花了。婆婆帮他撒谎说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非要在公公上班的地方摸一个什么机器,公公说烫手他还闹。直接给他摸了一下,这娃指头烫破大哭,然后回家还帮公公一起瞒着婆婆。

他每次无意间跟我说这些事情,我都羡慕嫉妒恨。这换在我家,就是打骂,往死里打,往狠的骂。
不仅有缘由的事情会打骂,很小的事情也会,前一秒还笑呵呵的下一秒就能打骂。
我参加羽毛球队骂:你打不进省队浪费时间干什么? 我去画院跟老师学画骂:你成不了名家你浪费时间干什么? 我音乐课上迷上电子琴骂:你成不了音乐家你浪费时间干什么?(脏话省略)
所以我小时候在长期的恐惧中小心翼翼,长大就在偶尔的暴躁之间放飞自我。

后来我老公给我买了一样很贵的乐器,到货了我就天天练天天练,练到手抽筋。
他很生气地告诫我:我不是因为你要去考什么鬼五六七八级才给你买这么好的乐器,我是因为要你学习的过程的每一分钟都快乐、享受才给你买这乐器的。
--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变得多么优秀才能值得好东西

我既爱我老公,又有点羡慕他。
有时候我觉得他是我的第二原生家庭。
————————————
补充:

我只挑了我最最最羡慕的点来说,但其实还有故事后继的。

我老公从小是个怪胎/闷瓜,别人还在抢玩具的年纪他就喜欢去那些器械类的东西。他是因为好奇逃课的,那是他上高中以前的唯一一次。后来他就不逃了,因为公公了解原因以后就给他找废弃的收音机、手表、黑白电视之类的让他拆装。后来遇到一台废弃电脑,就迷上了编程,他现在的职业也与此紧密相关。 他从小就找到他的热爱,并终此一生。

至于婆婆是因为她自己确实太新潮,我老公是个闷瓜,很抗拒婆婆的搭配。我后来有取笑他说,会不会婆婆生弟弟就是为了再有个任她摆弄的娃娃。后来和小叔子见面就觉得他穿得很时尚,娶的老婆也是大美女。选这个点是因为我家人从来不会让我选择自己衣着,选了也是骂丑。到我30多岁在业界有头有脸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当面PUA你说这衣服丑死了跟奔丧一样。然后我就发飙了。

至于逃课学车是高中了,他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最好的(小地方很久不出一个的那种好),学校允许他自主决定哪天上课,其他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做项目。 因为年代比较久远,而且小地方管的真不严格,当地很多人十三四岁大人教会了就直接开了。 他刮花是最后到家的时候刮的墙,婆婆没有拿来说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伤害到别人。 但是那事之后婆婆有马上逼他去考驾照。

另外我老公还提过,他父母从来不会因为他成绩好而奖励他别的,诸如冰激凌啦好吃好玩的之类,反而是会奖励他更多的书。 他还跟我解释婆婆的理解:
如果孩子学习了有成绩,你要用同样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奖励他,这样他就会觉得好奇地学习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奢侈品。
如果孩子有成绩,你就给他买冰激凌,那么以后没有冰激凌他就不学习了,或者他们一直学习到他们自己也买得起冰激凌的时候,然后只吃冰激凌长胖去了。
--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工作第一年真的吃了好多冰激凌!!

我老公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觉得既有他自己的天性(也包括遗传基因?),也有很大部分原生家庭的因素。比如他的正直、善良、木讷更像公公,而他弟弟灵活、开朗、游刃有余更像婆婆。
可是他们两个人都是因为真正相知相爱而结婚,而不是因为年龄到了。
两个人都特别能尊重别人的想法,尤其是相反的想法。
--我觉得这是因为公婆之间是日常秀狗粮,外加原生家庭教育方法影响的。

最后强调一下夫妻关系的平等,家庭和谐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我老公也并不是一味宠溺我,而是有原则的: 第一无论不允许伤害自己的身体(不餐不准时或者喝酒太多之类的),第二不允许故意伤害其他人的感受。 另外我自己确实也很多值得他欣赏、他眼里很优秀的地方。比如对朋友不敢说两肋插刀吧,应该说还是人均评价仗义的那种。对陌生人可能就是,知乎网友问起什么书,我还能给人家买好寄过去包邮的那种。

当然大家也别误会,我也不是忽然就能大言不惭地干出“自夸自己很优秀”这种事情来。而是在我老公他会一直告诉我,我哪里哪里很好,我给他的事业上的哪条哪条建议特别好,我哪一手理财决定得特别棒,我哪一个行为让他觉得我特别善良之类的。我在这个经历中的哪些处理让他觉得特别酷/聪明/捣蛋之类的。我老公在我心里也一样,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无比的热诚和责任感,让我觉得他真的很吸引我。他在我眼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每个人都很真诚,但是又不会随波逐流。

至于世俗眼光的“优秀”,我在我所从事的行业里算得上翘楚吧,年入没有达到知乎的人均百万但也没有差很多。我老公虽然结婚的时候他的收入不如我但现在差不多。当然我并不觉得收入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优秀,好比我们的边防战士就每个都很优秀。我们相知相爱的时候我零收入,并且我完全不知道也不过问他的收入。

我们是因为互相被对方吸引而相知,因为看对方的“不优秀”不但不碍眼还觉得特别可爱而相爱的。 我老公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很多旁人眼里的毛病。但他是我眼中的完整完美,他就是我对于完美的定义,他看我亦如是。 我们都不要需要逼自己成为完美的人,爱的恰好是彼此的瑕疵。

所以我们结婚并不是因为谁要治愈谁。虽然我也有告诉他对我的治愈,但是他都会跟我坦白说他婚后有哪些哪些改变让他觉得成了更好的自己。 爱和接纳是对等的,可能有先付出的一方,但真正的爱和接纳是对等的。完全是由一方救赎另外一方的感情是不长久的。

user avatar

我在几年前刚接触”原生家庭“的理论时,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情绪宣泄的大门,尤其是从父母无法给予”不求回报的爱“的角度理解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成因。比如:

1、不断压抑自己,可能逐渐形成严厉的超我 [1]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2、不断压抑自我可能造成自我消耗[2]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消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必然伴随着心灵和肉体层面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

是什么导致了自我消耗?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中说到: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3、如何理解不求回报的爱?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谈到原生家庭后,我们也了解到“不求回报的爱”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但其实有很多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对于世界上真的存在“不求回报的爱”存有疑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怎么可能做到“不求回报的爱”?

弗洛姆对此有过描述:只有超越了自己的需要,依照对方的基本面目来了解对方,才能获得对对方真正的认识。人必须倾听,必须以共情的方式体验,也就是说,人需要进入并且熟悉对方的私人世界,进入对方的生命,感受对方的观念和体验。

用更加直白的话来描述,作为家长,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为他/她是有生命力、有思维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放下作为家长的威权意识,用一种平等地、包容地态度去进入孩子的体验和感受的世界中,去建立关系,这恐怕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就像李焕英对贾玲说的那句——“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潜台词是我不用要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我之所以爱他/她,不是因为孩子能带给我什么,而是因为他 /她是我的孩子。[3]

4、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来访者中有一些年纪较小的患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早点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他们更早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这里面也存在隐患,孩子过早地独立于父母,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建立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与此相仿但更极端的案例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过早地分离,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人际关系敏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卑固执等等。(我们且不论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这么选。)

安全感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一个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这种来自过去的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禀赋。过早地剥夺了这样的禀赋,相当于剥夺了个人力量的源泉。如果这部分缺失了,后天不论怎样都难以弥补。[3]

但很长时间内,我发现打开”原生家庭“这扇门很容易,但”怎么能把门关上“或者”怎么修复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很困难的部分。或者说很多人在初为父母时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但他们也是按照自己想象中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似乎站在当下的视角一直指责父母其实对他们也不算公平。当然,我也不想否认有些做得非常过分的父母,可能无论怎样这种创伤都难以弥补。那么那些遭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应该如何应对?

1、避免原生家庭决定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每次分析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挖掘到很多童年创伤,有时是父母忽视(从小就到寄宿学校),有时是过度关注;有时是言语辱骂,有时是肢体冲突。这些或多或少都对个人心理产生着巨大影响,所以体会到“原生家庭”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但继续聊下去,难免陷入一种困境——时间不可逆,童年无法重新来过,分析这些又有何用?好像在现实层面于事无补,只会增加人们对父母的恨意。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陷入到“原生家庭宿命论”当中,甚至逐渐演变为与血型、星座相类似的标签。

这显然无益于患者。需要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成立都是有条件限制的,原生家庭论的确启蒙了人们的独立意识,也令不少为人父母者开始反思育儿方式,但要警惕不要陷入唯“原生家庭”论,人的情绪和认知是流动变化的,后天环境和境遇也无时不刻地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纠结过去不如关注当下。

2、避免把所有的问题归因于外界,还是要从自身寻找改变的契机。

神经症患者常常把自身的痛苦归因于外界,在他们的观念中,正是他人、坏运气、让人不满意的工作等外在事物使人生受阻。焦虑者认为是那些还未发生的不确定的事情让他困扰不已;强迫者会认为生活中种种不完美的状态让他无法获得安全感;疑病者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坏运气——“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偏偏是自己出现了身体上的毛病”;嫉妒者会觉得“既生瑜,何生亮”,世间怎能有方方面面都都比自己优秀的人。

但想要让治疗起到作用,治疗师必须让患者意识到一点——病人之所以感到孤独、隔离、长期处于焦虑、强迫、疑病或是失眠,并非因为偶然、运气不好或者基因有问题,而是病人自己创造或选择了自己的痛苦。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在困境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除非病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是不可能有改变的动机的。因为如果病人总认为痛苦是由于外界的因素造成的,为何还会花力气改变自己呢?在这种信念下,显然对策不是接受治疗而是想办法改变自身之外的因素。

3、寻找超越逆境的方法。

人们在面对顺境时表现都很相似,差别在于面对逆境时的态度。当然我们无法忽视运气、环境或偶然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分量。环境的限制作用是显著的:萨特曾经谈及“逆境指数”—— 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几乎所有人都在面临着生活中的挑战,比如有很多原因让我们在学习工作或者找对象的问题上遇到阻力,比如苦难的原生家庭、身体的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偏低等。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就无需负责任或者不能做出选择了。我们对自己从困境中获得什么负有责任,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逆境的态度。郭德纲曾讲到过“要饭没有要早饭的,如果他能早起,就不至于去要饭”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逆境未能改变,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态度负责:是焦虑、强迫、疑病、嫉妒地生活,还是找到超越逆境的方法,重建有意义的生活,当然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气。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451767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29576/answer/1129140070
  3. ^ a b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083911
user avatar

提起原生家庭四个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心又会是什么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经历了从好奇,到深入了解,再到现在看到就已经觉得有点厌烦的过程。

现在到处都在聊原生家庭,而我也发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像内卷一样,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滥用,甚至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万能甩锅神器,什么不敢谈恋爱,恐惧婚姻是因为原生家庭问题,没有考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也是因为原生家庭问题,甚至连自己结婚生子后,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也都甩锅给了原生家庭问题。

我现在啊,一旦听到一个人讲述自己一大堆生活上的不如意,马上要进入到抱怨环节的时候,我就会立即十分警觉地先说一句,你是不是要开始聊原生家庭问题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聊原生家庭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原生家庭确实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你有家庭,有父母,那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就决定了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看待世界的方式等等。就算你没父母,没家庭,是个孤儿,那没有家庭这个事实也极大地影响着你的成长过程。

可以说,我们身上的很多问题,就是由原生家庭直接催生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把你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不好。

比如我就看过这么一篇控诉原生家庭的文章,这个人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都是上的他们当地最好的学校,最后也顺利考上了一所普通985高校,可是到了学校才发现,自己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都太狭隘了,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他思考很久都想不出来,同学们聊的很多东西,他听都没听说过,他甚至发现,他从小都很有研究的一款游戏,都玩得不如同学好,很多隐藏打法,他都不知道。

因为他以前只是一有机会就闷头在家里玩,最多跟同学切磋一下,而他的大学同学们会在专业论坛或杂志上获得更多相关的信息,跟很多的大神交流,他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游戏上的专家,现在才发现,原来小丑竟是他自己。意识到这些后,他就开始慢慢变得有些自卑,不太爱跟同学,尤其是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流了。

再加上他家庭经济条件也不算很好,父母供他上大学就已经很吃力了,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也不多,所以大学四年里,他都过得很拮据,也很自卑。

本来他想着赶紧毕业,找一份好工作,这样就能弥补和同学的差距,可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对口工作待遇也不算高,而他的那些同学们,要么早早地通过家里的资源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要么很早就了解到了相关就业信息,在大学期间就多次在外面实习,最后顺利拿到了不错的offer,要么就出国留学了,而他这时候想要考研已经来不及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又没办法支持他脱产备战下一年的考研,最后只能无奈选择去郊区工厂上班,领着几千块的工资,一直蹉跎了三四年,也走不出来。

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来自小城镇,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从小就只会教育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一切都有了,但是自己的家庭没办法给自己传授更宽广的人生经验,在选专业择业上也提供不了有效的帮助,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而当自己意识到这些学业之外的事情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已经毕业了,再去弥补已经来不及了。

他比较苦恼的是父母的不理解,父母经常抱怨指责他,说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怎么最后混成这个样子,是不是你读书不努力,还列举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毕业于比他差得多的大学的人,最后都能进不错的机关单位,现在都当上处级干部了,怎么轮到他,只能找一个私企工厂,一个月才挣这么点钱!还说,实在不行,不能也考个公务员吗?

每次当他鼓起勇气跟父母说,自己这个专业,能选择的公务员岗位不多,只能考三不限,而且三不限现在竞争也很激烈。在体制外,能找到的高薪工作也不多,自己的很多同学,要么转行了,要么就继续读研深造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奋斗,没有家庭的帮助,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真的很难,别人家庭都能给予很大的帮助,而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时候,如果再跟父母聊下去,最后一定会变成父母指责他不懂感恩,白养他这个白眼狼的结论。

当他第一次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十分激动。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当时就哭了出来,刷了一晚上的相关文章,那一刻好像觉得自己人生的很多困惑,一下子就都被解答了。

自卑是因为原生家庭,眼界狭窄也是因为原生家庭,一步错,步步错,导致现在混得很不好,也很难扭转局面,更是因为原生家庭。

所以你看,原生家庭之所以会被这么多人关注和谈论,就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答一个人的所有问题,可以成为导致你现在所有问题的最初的那个原因,在背锅方面,原生家庭简直是比本泽马还本泽马的存在。

更厉害的是,原生家庭还可以成为你去解释别人为什么混得好的万能原因。比如谷爱凌为什么这么厉害?都是因为她原生家庭好,反观自己为什么混得这么差,是因为原生家庭太差,拖了自己的后腿。甚至原生家庭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别人家庭条件比你还差,最后却混得比你好,只要你能找到别人家庭有,但你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混得比你好的原因。

原生家庭之所以这么万能,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人是无法摆脱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的,而家庭就是成长中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原因,所以无论一个人怎么拿原生家庭来说事,他都能找到十分合理的逻辑。

第二个是,原生家庭虽然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原生家庭是由父母家人构成的,而所有人都无法摆脱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那就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这些缺点也会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被放大。因为一个人无论他在社会职场上有多失败,当他代入到父母的角色的时候,就会天然觉得自己就是权威的,而我们的文化也决定了,权威的那一方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这样就会在与子女的交流中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

很多时候,即使父母错了的证据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他们也不会承认,甚至提都不准你提,很多人毕业工作多年后,试图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却发现父母压根儿就不愿意聊当年的事儿,只要一提,就会觉得你是白眼狼,要反过来清算他们,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被你挑战了,所以宁愿和你继续僵持,也不愿意与你和解。

我一直认为,原生家庭最大的作用就是,发明出来,用来解构我们中国文化中父母最大,父母绝对正确的观念。

因为在这种文化下,你是不能挑父母的错的,更不能把你人生失败的哪怕百分之一的原因归结为父母当年的某个错误。

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打破了你固有的一些观念,开始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你才能找到导致一些事情的真正原因。

但原生家庭的所有作用,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如果原生家庭的概念变成了你持续抱怨和甩锅的工具,那你的人生只会陷入到不断抱怨和继续失败的恶性循环中,因为抱怨无法解决问题。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

很多确实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执念,那就是试图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但我更想说的是,在尝试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这件事上,不要有执念,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如果你把父母也看做普通人,当做普通朋友一样看待和相处,困住你的很多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你们曾经因为一些误解而产生了矛盾,从此不再来往,多年后你尝试去解开这个误解,但你发现你的朋友只要一提到这事儿,依然还是和当年一样很气愤,觉得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你错了,不愿意原谅你,那你还会试图挽回和他的关系吗?

很多人会说,父母和朋友不一样!

这正是困住你的主要原因,因为你还是觉得无论如何都要修复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改变父母心中对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你才会持续痛苦。

因为每次提到这些事情,你父母都会拒绝改变,并且和你大吵一顿,而你的执念又是改变他们的看法,所以你才会反复去碰壁撞墙,头破血流也还要继续。

但你要意识到一件事情,你的父母也是普通人,同时你还要承认,有一些人,就是会事实摆在面前,也拒绝改变自己的看法,现在不仅有很多人相信美国登月是骗局,还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方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呢,你的父母不承认自己错了,又算得了什么?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际关系,都是因为一方死都不认错,而彻底僵持下去,这是人性,无法改变。

而修复人际关系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当一方拒绝往你的方向走的时候,你做再多努力也是徒劳的。当然每次聊到这个双向奔赴,都会有人拿出那个偶像剧的段子说,我们之间的双向奔赴,如果有一百步,我只要你转身向我走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都由我来走完,就好了。

这话看着很感动,是不是?

但残酷的现实时,当你的父母表现出愿意和你好好聊聊的态度时,这相当于他们转身,并且走了一步。

当你觉得终于可以由你来走完剩下的九十九步的时候,你发现,你们聊到一般,又触及到了那个底线问题时,你的父母忽然改变态度,又开始跟你吵了起来。

这就是双向奔赴的时候,你的父母转身走了一步,然后改变了看法,又扭头一溜烟儿跑了几百步。

别忘了,后悔,纠结,反复横跳,也是人性之一。

所以,很多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持续伤害的最大原因就是还对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抱有希望。

当你有机会走出家庭,独立生活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摆脱经济和心理上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你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我常说,没有经济独立,就别谈人格独立,当你还想问父母要生活费,要买房钱的时候,就不要抱怨父母总是对你指指点点,管你的各种事儿。

同样,当你还指望父母能给你提供各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的时候,就别指望父母不会在情感上给你带来伤害。

所有的PUA套路可以成功,本质上都是因为被PUA的那个人还对PUA的人抱有某些幻想,什么样的人才会总是被老板忽悠着免费加班?当然是空气大饼吃的最多的那些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