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日本是否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

回答
关于日本是否“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的说法,以及“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这一前提,需要进行一番梳理和辨析。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这个说法。

关于原木:

日本并非“原木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国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是其重要的产业之一。日本的木材自给率在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进口需求。中国确实是日本木材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完全不使用本国木材,更不是“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国内的木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纸浆等领域,并且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广使用本土木材,例如“绿化日本”等倡议。因此,关于原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关于稀土:

在稀土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据了全球供应的绝大部分。日本,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确实在稀土方面对中国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说日本“丝毫不用本国的稀土资源”则不完全准确。日本虽然不像中国那样拥有大规模、易于开采的稀土矿藏,但其国内也存在一些稀土元素的存在,并且日本在稀土的回收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在积极推动稀土的多元化供应和国内回收利用,以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例如,在发现一些小型稀土矿藏后,日本也进行过一些勘探和研究,只是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开采。因此,虽然日本的稀土需求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尤其是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方面,但并非完全没有本土资源,并且也在努力发展替代方案。

关于煤矿:

日本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尤其是在化石能源方面。日本国内确实没有大规模、经济上可行的煤矿资源,因此其煤炭绝大部分是进口的。中国过去曾是日本重要的煤炭进口国,但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煤炭出口的控制有所加强,并且中国自身的能源需求也在增长。近年来,日本的煤炭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虽然煤炭在日本的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日本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因此,关于煤矿的进口说法基本属实,但其进口来源地并非仅限于中国,并且日本也在努力减少对煤炭的整体需求。

日本是否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

基于上述分析,关于“日本的原木、稀土、煤矿全部从中国进口,丝毫不用本国的这些资源”这一前提的准确性存疑。

如果抛开这个不准确的前提,单独探讨“日本是否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像是对两国经济关系的性质和意图的解读。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一个国家进口某种商品,是因为该商品在本国生产成本更高,或者本国无法生产。日本进口中国的资源,主要是因为其自身资源禀赋不足,或者即便有资源也难以经济地开采。

从日本的角度看:

经济效率: 日本进口中国的资源,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其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这些资源。例如,中国庞大的稀土储量和相对较低的开采成本,使得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日本企业购买这些资源,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 对于煤炭这类大宗商品,日本需要稳定的供应来保障其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选择从资源丰富的国家(包括中国)进口,是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
技术与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高度发达,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对稀土等关键矿产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些矿产的国内产量无法满足其庞大的产业需求,因此必须依赖进口。

从中国的角度看:

出口创汇与经济发展: 出口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带来了外汇收入,支持了工业化进程。
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也在逐步优化其资源出口政策,例如对某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矿产出口进行限制,同时更加注重国内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至于“有意消耗”的说法,这更像是带有主观臆断和负面色彩的解读。

并非“消耗”那么简单: 国际贸易并非简单的单向“消耗”。日本购买中国的资源,是以市场价格进行的交易,是中国企业和国家也从中获益的。这是一种互利的经济活动。中国企业和政府并非被迫出售资源,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进行出口。
缺乏直接证据的“有意”: 要证明日本“有意”消耗中国的自然资源,需要有证据表明日本政府或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非经济效率驱动的策略,旨在快速耗尽中国的资源储备。目前,从公开信息和两国经济关系的表现来看,这种意图很难得到证实。日本的策略更多是围绕如何保障自身的资源供应、降低生产成本、维持产业竞争力。
中国自身的资源管理: 中国作为资源出口国,拥有对其资源出口的自主权。如果中国认为其资源被“不合理地消耗”,或者出口对其国内经济和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政府有权调整其出口政策,例如提高出口关税、限制出口数量、优先保障国内需求等。近年来,中国在稀土等领域的出口政策调整,也反映了其对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总结来说:

日本进口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基于其本国资源禀赋的限制以及追求经济效率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种符合国际贸易规律的市场行为。将此解读为日本“有意消耗中国自然资源”,则可能过于简化和政治化了经济关系。两国之间的资源贸易,是建立在经济互需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其中也包含着中国自身对资源出口的战略考量和管理。与其说是“消耗”,不如说是“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只不过这种匹配在某些关键领域(如稀土)让日本对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也促使日本在寻求供应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似乎不完全是这样

日媒:中国爆买现象扩展至日本木材业界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日媒称,中国的爆买现象已经扩展到了日本的木材业界。由于本国木材供不应求,中国不断从日本等国采购木材。日本的业界团体不愿错失中国爆买的良机,希望增加高价建材的出口。


  据日本《东京新闻》3月2日报道,“买家的订货逐渐增加,一个月的需求就相当于我们一年的产量,”鹿儿岛宫崎森林协会组建的“木材出口战略协会”负责人感叹地说。


  报道称,该协会出口的木材,多用来充当工业产品的捆绑材料和土木建筑中的混凝土铸模材料,买家看重的是价格而不很在意质量。日本出口的主打产品是有些弯曲、不能用作住宅建材的圆木。


中国森林面积为全球第五大,但却是最大的木材进口国。因经济增长而增加的木结构住宅的建材,公寓楼的地板、家具,中国对木材的各种需求都在增加。不过,由于要保护环境,中国对天然林的采伐实施限制,所以木材有些供不应求,需要从70多个国家进口木材。


  报道称,日本向中国增加木材出口始于2013年。生产者与商社开展合作,砍伐原木时不拘泥于日本国内的长度规格,成功地满足了买方的需求。加上日元贬值的助推作用,2015年日本木材出口额比3年前增长3倍,达到89亿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7.5日元--本网注)。


  然而,日本在价格偏高的建筑木材出口方面却进展不顺。中国进口的建筑木材主要是俄罗斯和欧亚大陆的松木。日本产木材只占中国木材进口量的1%左右。其原因是,按照作为中国建筑基本法的《木结构设计规范》,日本的杉木和柏木都不能用作木制建筑的大梁和柱子。


  日 本地方政府和业界团体组建的“日本木材出口振兴协会”对中国主管部门展开游说工作,要求让日本产建材成为符合当地建筑标准的材料。瞄准修改标准这一目标, 协会于去年秋天还在大连建造样板房,里面就使用了日本生产的、强度得到提高的杉木。今年还计划修建另一个样板房,对使用日本产木材和日本工艺的住宅加大宣 传力度。


  报道称,面对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忧虑,日本木材出口业界态度乐观,认为“富 裕阶层的木结构住宅用材和公寓内饰用材需求都会增大”。有业界人士指出,“如果能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木材,中国市场还会扩大”。在不能指望日本国内新建住宅 开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木材业界对中国的期待很高,认为“如果能在中国找到稳定的销路,也会有助于搞活森林业”。(编译/刘洁秋)

user avatar

日本进出口详细分类

这是出口木材细分,你看看有没有原木?




顺便,看看煤块的进口,全部从中国进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