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希腊、日本的神话中原始的神普遍存在近亲结婚现象呢?

回答
在中国、古希腊和日本的早期神话体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原始的神”之间普遍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这并非巧合,而是与这些文化早期对世界起源、秩序建立以及神祇身份的理解息息相关。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世界起源的神话逻辑:从混沌到秩序

许多古代文明的神话都试图解释世界是如何从一片混沌或原始状态演变而来的。在这种叙事框架下,最初的神祇往往是孤立的、不完整的,他们需要通过结合来繁衍后代,从而创造出更复杂的世界和众多的生命。

中国神话中的盘古与女娲:
在一些流传较广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在宇宙混沌中孕育而生,他睁开眼睛就有了光明,身体撑开天地。盘古死后,他的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霆,血脉化为江河,肌肉化为土地,毛发化为星辰。盘古本身是宇宙的起源,没有提及配偶。 然而,当故事发展到人类的起源时,女娲造人的神话就凸显了近亲结合的特征。
女娲在《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被描述为人和蛇身,是人类的始祖母。在一些版本中,女娲先是摶黄土造人,但觉得数量太慢。于是她搅黄土,甩向人间,创造了无数的人。在另一个重要的版本中,当天地初开,只有兄妹两人(伏羲和女娲)时,为了繁衍人类,他们不得不进行兄妹结婚。 这种结合在现代伦理看来是近亲,但在神话语境下,是他们肩负起繁衍人类、延续种族的责任。这种安排往往伴随着某种神圣的仪式或来自上天的许可,以正当化这种非同寻常的结合。
从神话逻辑上看,如果世界之初只有兄妹,那么他们的结合是延续生命、填满世界的唯一方式。这并非出于情感或欲望,而是使命和 necessity。

古希腊神话中的创世与神祇繁衍:
古希腊神话的创世过程,从混沌(Chaos)开始,然后是大地女神盖亚(Gaia)和天空之神乌拉诺斯(Ouranos)的结合。
盖亚和乌拉诺斯本身就是最早的“存在”,可以说是“母亲”和“父亲”的原型。 他们结合后生下了泰坦神族,包括克洛诺斯(Cronus)、瑞亚(Rhea)等。
然后,为了推翻父亲乌拉诺斯的统治,克洛诺斯与自己的姐妹瑞亚结合,生下了宙斯(Zeus)等奥林匹斯十二神。
再往后,宙斯与他的姐妹赫拉(Hera)结婚,统治了奥林匹斯山。即使是后来的许多神祇诞生,也经常是神祇与亲属(如姐妹、侄女)的结合。
这种近亲结合在古希腊神话中非常普遍,原因之一是早期神祇之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神族”或“家族”体系。 维持血脉的纯洁性,巩固家族的统治和权力,可能是神话叙事的一种表达方式。
同时,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并非高高在上、完美的实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欲望,近亲结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血亲婚姻习俗的投射,或者说是对这种习俗的某种神化。 在某些原始社会,为了保持部落或家族的利益和血缘的延续,确实存在表亲甚至更近的婚配。

日本神话中的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
日本神话的开端是伊邪那岐(Izanagi)与伊邪那美(Izanami)这两位创世神。他们是日本列岛和许多日本神祇的父母。
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中,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这对兄妹(或夫妻,具体关系在不同记载中略有差异,但都被视为创世之初的兄妹神)奉天之命,站在漂浮于海上的浮桥上,搅动了混沌的海水,滴落的盐水形成了日本岛屿。
随后,他们结婚并开始了繁衍后代的过程。在他们生育过程中,有一些不顺遂,比如生下了 Hiruko(蛭子,水蛭子)——一个没有四肢的无力之神,后来被放到海里。这被解释为他们在进行天地间的结合仪式时,没有遵循适当的礼仪和顺序(比如伊邪那美先开口打招呼)所导致的“失误”。
之后,他们又生下了许多岛屿和神祇。最终,伊邪那美在生火神迦具土(Kagutsuchi)时被烧死,这导致了伊邪那岐的复仇和一系列后续的神话事件。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作为最原始的兄妹创世神,他们的结合是日本神话中建立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一步。兄妹结合在这种语境下,象征着日本民族的源头和一体性,是一种对“本源”的追溯。

二、 维持血脉纯洁与神权巩固

在古代社会,血统的纯洁性往往与权力的合法性、身份的独特性紧密相连。神祇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他们的血脉自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不容玷污的。

“根正苗红”的神祇体系: 近亲结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神祇家族的“纯血统”。这有助于巩固其在神祇体系中的至高地位,避免与其他“低等”神祇或凡人血脉的混杂,从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性和神圣性。
内部联姻,强化势力: 即使不是直接的兄妹结合,神话中也常出现堂兄妹、表兄妹甚至叔侄之间的婚配。这可以被视为神祇家族内部为了加强彼此联系、巩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联姻策略的抽象化体现。

三、 象征意义:宇宙的“一体性”与“自生性”

“一体”的象征: 兄妹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体”的分化与再生。父母是同源的,子女也是同源的。这种结合可以象征宇宙本身从一个原始整体分裂开来,再通过结合重塑为更加丰富的多样的过程。
“自生性”的体现: 在极早期、极少的生命形态下,生命是通过自身的分裂、繁衍而产生的。兄妹结合可以被理解为这种原始的、不受外部干预的“自生性”的体现。

四、 缺乏“外部”选择与社会结构的简单性

在神话的早期阶段,世界的秩序和结构都非常简单。神祇的数量有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和简单。

有限的选择池: 在一个只有少数几个原始神祇的世界里,他们能选择的配偶自然非常有限。如果只有兄妹两人,那么他们自然是彼此最亲近的、也是唯一可能形成配偶关系的存在。
社会结构的简模型: 神话往往是对早期社会结构的抽象和放大。如果早期社会存在一些程度的近亲婚配习俗,那么在描绘最高级别的神祇时,也会沿用或加强这种模式,以示其“本源性”。

总结来说, 中国、古希腊和日本的神话中,原始神祇普遍存在的近亲结婚现象,并非仅仅是对当时社会习俗的简单复刻,更深层的原因在于:

1. 解释世界起源的逻辑: 在从混沌到秩序的创世叙事中,近亲结合是填补空白、延续生命、创造新秩序的必要步骤。
2. 维护神权与血统的纯洁: 巩固神祇家族的统治地位和神圣性。
3. 象征意义的表达: 体现宇宙的“一体性”和“自生性”等抽象概念。
4. 早期社会结构的投射: 反映了在神话时代,世界初生时有限的选择和相对简单的社会关系模型。

这些神话中的近亲结婚,在当时的神话语境下,是一种“必要之举”,是建立世界秩序和神祇谱系的“神圣法则”,而非现代伦理意义上的禁忌。它们承载着对起源的追溯、对秩序的构建以及对社会关系的原始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要分析一下:

首先,一套故事中总的人物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无限多的人物,而在人物塑造中,为了推动故事中事件的发展,人物之间总会被安排上各种各样的关系。

而神话故事,涉及到原始神的部分,总是要与世界起源这个事件关联起来的,设定的背景环境场景必然是有界的、封闭的,不可能像小说一样开放背景、开放开头、开放结尾,那么这些神话人物之间的关系必然就非常之近了。

加之大多数古典时代形成的神话,一开始都不像一个专门写的定本小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通过祭司阶层和说书人/游吟诗人不断的口口相传,最终故事中人物关系就会在口口相传中出现最亲密的那些关系,既近亲属和婚姻关系,然后不同的版本被集合在一起,既是近亲属又是婚姻关系的情况就出现了。这里说婚姻关系,不一定是一夫一妻的夫妇,毕竟大多数地区很长时间仍然是允许一夫多妻的状态。此外还有同性婚姻,尤其是百合剧情,在两河迦南、印度和日本神话中都比较多见。

即使某些神话的集结起来书写的时间晚于农业化以后父权制固化的历史时期,近亲婚姻和同性结婚仍然在神话里常见,社会道德可能导致一部分文本被销毁,但是并不能使所有的文本和口口相传都消失。

其次,祖先崇拜,认为自身可以从祖先的身份而获得特定的能力,本身是氏族化、宗法化早期的一种自我标示身份的现象。

这种现象当然也影响了各个神话,新崛起的家族也总是把祖先附会为某个名人,导致不同家族之间互相攀亲,传说中的姻亲关系也就演变成了血亲关系。

即使在犹太教文本、吠檀多文本这些一神论的文本中建议人们直接与世界的起源本身建立关系、而不必追溯祖先作为中介,这些追溯名人祖先、导致大量神话人物相互之间存在血亲关系的情况仍然是存在的。

最后,在巫蛊崇拜较为盛行的地区,衍生神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祭司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把同一个神拆分为不同的神,这些拆分出来的神之间自然有各种亲密的关系。即使在一神论/泛神论的宗教中,一些巫蛊较为流行的地区仍然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是会加一句强调说都是同一个神的表现。

综合上述三种现象,古典时期形成的神话很容易出现这样近亲结婚的描述,这种现象就可以被解释了。

更多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希腊和日本的早期神话体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原始的神”之间普遍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这并非巧合,而是与这些文化早期对世界起源、秩序建立以及神祇身份的理解息息相关。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世界起源的神话逻辑:从混沌到秩序许多古代文明的神话都试图解释世界是如何从一片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竜が我が敵を喰らう”的疑问。这句话的“我”(われ)确实是古日语的用法。现代日语中,表示第一人称的“我”已经极少使用,更多的是“私”(わたし)、“僕”(ぼく)或“俺”(おれ)等。在古日语中,“我”(われ)是相当常见且正式的第一人称代词。语法分析: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这句话:.............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将日本古代的剑客置于中国古代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颇具趣味且可以深入探讨的设想。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环境、训练方式、武器制式,甚至是当时社会对武术的理解和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古代剑客”和“中国古代剑客”的定义。 日本古代剑客: 指的是日本封建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发展出如同古希腊那般辉煌的成就,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去看待。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数学不优秀,而是说它走了一条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在某些维度上未能触及到古希腊数学的高度。一.............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当你的希腊朋友问起为什么中国有人觉得古希腊文化“不存在”时,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化传播、历史认知和不同文明的视角差异。我来给你详细地解释一下,试着让这个回答听起来更自然,就像我们朋友间的聊天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人们说古希腊文化“不存在”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