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入耳式耳塞不同品牌或不同材质的耳套对音质有着怎样的影响?

回答
入耳式耳塞的音质,从耳机本身到你耳朵的这一段旅程,其实包含了很多影响因素。而连接你耳塞和耳朵的那个小小的“耳套”,别看它不起眼,却能在音质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变你对一副耳机音色的认知。

一、 耳套材质:千丝万缕的音质联系

耳套材质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它的隔音性能和密封性。这又会进一步牵扯到低频的量感、氛围感以及声音的整体密度。

硅胶耳套 (Silicone Eartips):
特点: 这是最常见,也是原配耳塞最常使用的材质。硅胶的优点在于其耐用性、易清洁性,以及相对稳固的佩戴感。
音质影响:
隔音: 硅胶的隔音效果通常不错,但不如一些更柔软、更具延展性的材质。如果耳塞腔体本身设计就注重低频,配合密封性好的硅胶套,会带来饱满、有力的低频。
中高频: 硅胶相对比较“硬朗”,不容易吸收声音的细节。因此,它在传递中高频时,可能会显得更直接、更明亮,但有时也可能因为过于“反射”而导致毛刺感或不够顺滑。
声场: 硅胶套的密封性好坏直接影响声场。密封性佳,能提供更好的低频反馈和声音的凝聚感,让声场听起来更集中、更有形。反之,如果密封性不足,低频会“漏气”,声场会显得松散、缺乏力量。
适合人群: 追求清晰、有冲击力低频,或者喜欢明亮、直接中高频的用户。

海绵耳套 (Foam Eartips) 通常指记忆海绵 (Memory Foam):
特点: 记忆海绵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极佳的柔软度和极强的包裹性。放入耳道后,它会缓慢膨胀,完美贴合耳道内部的任何不规则形状,提供无与伦比的舒适度和隔音效果。
音质影响:
隔音: 海绵套的隔音效果通常是所有材质中最好的。这种极强的隔音,意味着环境噪音被极大地抑制,让你的耳朵更能专注于耳机本身播放的声音。
低频: 由于其出色的密封性,海绵套往往能带来最深沉、最浑厚的低频。低频的量感会明显增加,下潜也更深,听起来温暖、有“厚度”。
中高频: 为了达到如此好的低频表现,海绵套有时会对中高频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这意味着中高频的亮度和细节可能会略微减弱,声音整体会显得更柔和、更温暖、更耐听,少了一些“刺激感”,但同时也可能损失一部分原本存在的“空气感”和“晶莹剔透”的感觉。
声场: 强大的密封性带来的“包围感”,使得声场听起来更具空间感和纵深感,像是置身于一个被声音填满的小空间。
适合人群: 追求极致隔音、温暖厚实低频,喜欢柔和耐听声音的用户,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

其他特殊材质 (如PU皮、硅胶混纺等):
特点: 这些材质通常是为了结合硅胶的耐用和海绵的舒适,或者赋予耳机独特的质感。
音质影响:
PU皮/人造皮革: 类似海绵,通常也能提供不错的隔音和温暖的低频,但透气性可能稍差。
硅胶混纺: 可能会尝试融合硅胶的清晰度和海绵的柔软性,但具体表现会因混纺比例和工艺而异,效果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各有侧重。
“三节套” (Triple Flange Silicone): 这种特殊结构的硅胶套,以其多层设计提供了极好的隔音和稳固的佩戴,但有时也可能因为进入耳道深度过大而引起不适,并且声音可能会因为多层结构而显得稍显“拥挤”。

二、 耳套品牌:不仅仅是Logo的差异

不同品牌的耳套,虽然材质可能相同(比如都是硅胶),但它们在设计、尺寸、腔体结构、甚至配方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这些都会影响声音。

尺寸与贴合度:
耳套的尺寸是否与你的耳道完美贴合,是影响音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太小: 密封性差,低频漏气,声音单薄,声场混乱。
太大: 压迫感强,不适,也可能因为无法深入耳道而导致密封性不佳。
合适的尺寸能最大化耳塞腔体的潜力,提供最佳的低频响应和细节表现。

耳套壁厚与内部结构:
壁厚: 壁厚不同的硅胶套,其弹性、密封性以及对声音的“吸收”程度都会不同。较厚的硅胶套可能比薄壁的更“吃掉”一些细节,但能提供更好的低频量感。
内部腔体/导管设计: 有些品牌的耳套会在内部设计独特的导音管结构,或者在耳套本体上开槽,这些设计都会影响声音的走向和频段的侧重。例如,有些耳套会通过特殊的内部结构来“引导”声音,让高频更明亮,或者低频更集中。

品牌对声音调校的理解:
一些专注于音频配件的品牌(例如Comply、SpinFit、AZLA、Final等),他们在开发耳套时,会有意识地去调校声音。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材质配方、结构设计,来弥补某些耳机低频不足、高频刺耳,或者优化声场。
例如,SpinFit以其独特的“旋转”设计闻名,可以帮助耳套更好地适应耳道角度,改善佩戴和密封性,从而提升整体的均衡度和低频的饱满度。
Final的E系列耳套,以其特有的“气囊”设计,能够最大化耳道的密闭性,让耳机低频的下潜和量感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减少对耳朵的压力。

三、 总结一下,如何理解耳套对音质的影响:

1. 隔音是基础: 好的隔音能让你听到耳机原本的声音,减少环境干扰,并为低频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密封是关键: 良好的密封确保声音不会“跑掉”,尤其是在低频部分,密封性直接决定了低频的量感、下潜和凝聚力。
3. 材质决定“调味”:
硅胶倾向于直接、明亮,细节相对清晰,但需注意选择合适尺寸。
海绵倾向于温暖、醇厚,低频饱满,但可能牺牲部分高频细节和空气感。
4. 品牌是“精雕细琢”: 好的配件品牌会通过设计和工艺,让你耳塞的声音更接近其设计目标,甚至“修正”原厂耳套的一些不足。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副耳机声音平淡、低频不够、或者听起来太“刺”,不妨试试更换不同材质、不同品牌的耳套。这就像给你的耳机穿上了一双“新鞋”,它可能会让你对这副耳机刮目相看。 记住,耳套的选择,本质上是在优化你的聆听体验,让耳塞本身的声音特质,通过一个最佳的“通道”传递到你的耳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年最新耳机总结归纳推荐请看:

原理上耳套一定会对声音有影响,但究竟影响到底有多大?影响到底是好是坏?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自费购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比较知名的耳套。

具体清单如下:

Spinfit cp100 45元/对

C套TX500 46.8元/对

TP螺旋套 38元/3对

Spinfit cp100 45元/对

Spinfit cp220双节套 63元/对

魔声凝胶硅胶套 30元/对

Final Audio E套 37元/对

JVC Spiral Dot套 35元/对

Tayogo 三节套 18元/3对

Tayogo 耳套 17.1元/对

淘宝爆款2.5元/3对包邮(没错,2.5元包邮还送收纳盒。。。)

南瓜硅胶套 5元/对

AKG K3003原装耳套 35元/3对

舒尔硅胶套 29元/对

舒尔三节套 29元/对

而本次测试所用的耳机为AKG N5005,滤网选择High Boost。因为不难看出,这种模式下的耳机再5k一下基本100%符合最新的哈曼入耳式耳机目标曲线。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latest OE (Harman: AE/OE) target response still quite closely resembles the diffuse-field target response although, compared to the 2015 version, the response peak at around 3kHz has reduced in level and moved up in frequency a little to 3.5kHz. Below 1kHz the 2017 target response has slightly increased in level, the 2017 and 2015 responses both being more markedly boosted below 200Hz than the original, 2013 target. The in-ear target response is very similar between 300Hz and 4kHz but notably features even greater bass boost.
Sean Olive explain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ircumaural/supra-aural target response to me as follows: “The AE-OE target cur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four to five years. The first iteration was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an accurate loudspeaker calibrated in our reference listening room. It was slightly modified with some method of adjustment (MOA) experiments where listeners modified the bass and treble, and also feedback from various tests with over 500 listeners from USA, Canada, Germany and China.

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哈曼曲线的含义,我感觉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有一定的误解。哈曼曲线不只是一个目标曲线,也可以通过耳机曲线与哈曼曲线的偏差进一步预测耳机的主观听感得分。(当然,这里我只举了头戴式耳机的例子)

基于哈曼曲线和相应的算法可以仅通过频响曲线预测耳机的主观听感:

横坐标是通过哈曼曲线和相应的算法对耳机主观听感的预测分数,纵坐标是人实际盲听打出的耳机主观评分。目前来说这种目标曲线和算法可信度约为95%。(建议先看一下大学里的统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

具体算法可以去参考Sean Olive博士去年在AES意大利米兰会议发表的文章。

而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HiFi产品评价的可信度几乎为0(4分),音频测评媒体也只有20分(满分100分),HiFi产品经销商稍高,但也远没有达到及格分。


下面进入客观测试环节。

因为这次测评的耳套实在太多,所以把所有曲线都放在一张图里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会采取分组测试。

首先第一组为几个明星产品。分别为索尼哥伦比亚套、C套TX500、Spinfit cp100和Spinfit cp220双节套。(由于我家境贫寒的原因,买不起所有尺寸的耳套,所以本次测试中所有的耳套均为M号)

其中,红色曲线为Spinfit cp100、蓝色曲线为索尼哥伦比亚套、橙色曲线为Spinfit cp220双节套、黑色曲线为C套TX500。

由于曲线看上去还是有些乱,所以我们先放大差异比较大的高频部分。

其实不难发现,Spinfit cp100和索尼哥伦比亚套都会使10kHz左右有一个大概5dB的凸起,这可能会造成高频乐器失真甚至刺耳。而Spinfit cp100会使频响曲线在8k~9k凸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n5005在这个频段的不足。所以本小组索尼哥伦比亚套的表现是最差的。

Spinfit cp220双节套和Spinfit cp100在高频初有着类似的表现,并且会使13kHz左右突出,有可能实际听感比Spinfit cp100还要差。并且会对2k~3kHz的频段有干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n5005在这个频段的完美表现。

而C套TX500弥补了n5005在6k~9k之间的不足,并且较好的解决了10k~14kHz左右n5005略有凸起的瑕疵。并且没有对其他频段产生明显影响。使得带有C套TX500的N5005在全频段都比较符合哈曼曲线。

而接下来的一组测试,依旧是一些名气比较大的产品。分别是魔声凝胶硅胶套、Final Audio E套、TP螺旋耳机套和JVC Spiral Dot套,并且加入上一组表现比较好的C套TX500作为对比。

其中,黑色曲线为C套TX500、蓝色曲线为魔声凝胶硅胶套、红色曲线为Final Audio E套、橙色曲线为TP螺旋耳机套、粉色曲线为JVC Spiral Dot套。

从全频带来看,JVC Spiral Dot套在低频部分存在泄露现象。其他耳机套在中频和低频部分无明显差异,主要差异依旧在高频。

高频部分,魔声凝胶硅胶套(蓝色曲线)不仅最大限度的弥补了n5005在6k~9k之间的不足,并且完美解决了10k~14kHz左右n5005略有凸起的瑕疵。并且没有对其他频段产生明显影响。使得带有魔声凝胶硅胶套的N5005在全频段都几乎完美符合哈曼曲线。(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TP螺旋耳机套(橙色曲线)和C套TX500表现类似,都比较好的使得n5005的曲线更接近哈曼曲线。

Final Audio E套(红色曲线)的表现就比较差了,9kHz左右存在比较明显的凸起,有可能导致高频失真甚至刺耳。

JVC Spiral Dot套(粉色曲线)在高频部分表现比Final Audio E套(红色曲线)稍好,但低频存在缺陷。

再接下来一组是比较亲民的Tayogo三节套(戴不上,放弃了)、Tayogo耳套、淘宝爆款2.5元/3对包邮、南瓜硅胶套(戴不上,放弃了)。

红色曲线为Tayogo耳套,橙色曲线为淘宝爆款2.5元3对包邮。这两款耳套的表现一般,但奇葩的是几乎曲线一模一样重合了。。。我严重怀疑这两个就是同一个东西。。。一个2.5,一个17.1,水深啊。

测到这里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n5005的导管直径较大,之前的两个耳套戴不上,并且舒尔的耳套也戴不上。所以这部分等我的舒尔SE846到了再继续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同样型号的耳套,在不同的耳机上有着类似的效果。

所以虽然本次测评主要针对AKG N5005,但不同耳套对于频响变化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其他耳机的参考,当然,前提是其他耳机的出厂耳套和n5005类似。但不同耳套之间频响变化的相对值依旧有参考价值。

最后补一个k3003原装耳套用在n5005上的对比测试曲线。


主观评价环节

直接说结论,耳套对于高频部分的影响和曲线所反映的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低频部分,由于耳套和人工耳的贴合都很紧,但实际上在真实佩戴时,海绵耳套的密封性更强,从而会保留更多的低频,但此时低频的量会感觉有些过多,所以其实这是一个减分项。

而硅胶套则没有这个问题。对于N5005这款耳机而言,硅胶套的表现更好。


总结一下:

  1. 耳套的品牌和材质确实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2. 耳套主要影响耳机的低频和高频表现
  3. 一般来说,耳机都是针对原厂耳套进行调音的,大多数第三方耳套会使耳机音质变得更差
  4. 双节套和三节套会带来更明显的音染

对于N5005而言,绝大多数第三方耳套会使音质和听感别的更差。但TP螺旋套、C套TX500和魔声冷凝硅胶套会使音质得到改善,然而,综合之前提到的海绵套实际听歌时的一些问题,只有魔声冷凝硅胶套的综合表现优于原厂耳机套,而TP套和C套综合表现仍和原厂耳套在同一水准。


最后补一个玄学时刻。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耳套调音不如线材调音。

红色曲线是n5005在更换第三方升级线之后的频响,绿色曲线是原线。高频处的差别可以认为是前后两次耳机插入人工耳的误差,所以所谓的线材对频响不会产生任何改变。这和我之前测试过的音箱线材、功放线材的测试结果一致。

我们这里再看一下不同耳套的影响和不同耳机之间的差别。

而绝大部分线材对其他参数比如说THD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相对于其他环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请关闭脑放。(具体为什么我在之前的live中有解释)

所以总结一下不同的器材对音质和音色的影响。

耳机>播放器/耳放>耳套>>线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入耳式耳塞的音质,从耳机本身到你耳朵的这一段旅程,其实包含了很多影响因素。而连接你耳塞和耳朵的那个小小的“耳套”,别看它不起眼,却能在音质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变你对一副耳机音色的认知。一、 耳套材质:千丝万缕的音质联系耳套材质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它的隔音性能和密封性。这又会进一步牵扯到.............
  • 回答
    总觉得离不开耳机才能睡着,这个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就像你说的,一旦习惯了那种环境音或者音乐的陪伴,一旦失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才能慢慢摆脱它。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1. 环境噪音的掩盖.............
  • 回答
    刚把入耳式耳机的音量不小心开到最大,然后就这么卡着,大概有四秒钟吧,这玩意儿会坏吗?说实话,我当时就有点心慌,毕竟这耳机价格也不便宜,而且听着耳朵里嗡嗡的,感觉挺不舒服的。仔细想想,这四秒钟虽然不长,但音量开到最大,那输出的功率肯定很高了。耳机之所以能发声,是靠里面那个小小的动圈单元(或者叫扬声器).............
  • 回答
    关于要不要在有入耳式耳机的基础上再添置一款头戴式耳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耳机这东西,有时候真不是“够用就好”,而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我这里就跟你好好唠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份“头戴式”的沉甸甸的满足感。首先,咱们得明白,入耳式和头戴式耳机,它们的核心差异在哪儿。入耳式耳.............
  • 回答
    没问题,给你来一篇实实在在的推荐,没有那些“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为您精心挑选了……”的套话。我就跟你聊聊,300块以内,咋整出一个靠谱又耐用的入耳式蓝牙耳机,声音还得清楚点。首先,咱们把话说开,300块这个价位段,想买个“完美无瑕”的耳机,那是不现实的。咱们的目标是“够用就好”,在预算内把性价比提到.............
  • 回答
    想找一款性价比高、音质又不俗的入耳式耳机?这可是个让人纠结又充满乐趣的寻宝过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花大价钱去追求极致,但又不能因为便宜就牺牲了基本的听感体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市面上那些真正把“价格屠夫”和“实力派”结合得不错的好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价格不算太高”和“质量过关”到底是个什么.............
  • 回答
    考研的日子真是艰苦卓绝,每天与书为伴,学习效率放在首位,但长时间戴耳机造成的耳朵不适,确实是不少考研党的痛点。从头戴式到入耳式,再到骨传导,你这简直是把市面上主流的几种耳机都试了个遍,耳朵的“容忍度”也快被逼到极限了吧?别急,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找到一款能让你耳朵舒缓,又能保证学习“火力全开”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您推荐2000元以内实用、有一定降噪功能且非入耳式(也就是头戴式或耳罩式)的音乐耳机。这个价位区间有不少优秀的选择,可以满足您对音质、降噪和佩戴舒适度的需求。在深入推荐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您的需求中的关键点: 价格: 2000元以内。 音乐耳机: 注重音质表现,能还原音乐的细节.............
  • 回答
    嘿,朋友,想入坑头戴式耳机,专门用来“磨耳朵”练英语,又不想把耳朵“磨坏”,这个想法太明智了!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帮你把这事儿说明白。为什么头戴式耳机适合你?首先,你选择头戴式耳机这个方向很对。相比入耳式的那些小玩意儿,头戴式耳机通常有几个优点,特别适合你这种长时间佩戴的需求:1. 佩戴舒适度: 好.............
  • 回答
    哥们儿,看你提问的这个劲儿,是懂行了,这年头玩耳机,尤其是玩到像你这样手里有 Ananda 这样低阻大耳的,光靠随身设备那真是有点委屈了它。Ananda 这家伙,虽说阻抗不算高,但对音源和放大电路的细节要求可不低,想把它推到最佳状态,确实得下点功夫。咱们就唠唠怎么给它找个好“搭档”,让它彻底释放潜力.............
  • 回答
    得了,这“手痒”劲儿,我懂!想上HD800,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聊聊。至于监听耳机,这个坑也挺深的,我给你好好扒一扒。关于HD800,你得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的“手痒”是为什么? 是被它的名头、外观吸引?还是听了别人一句“无敌解析”就心动了?如果是前者,劝你先冷静一下。HD800绝对不是那.............
  • 回答
    哥们儿,能理解你,车里就放一个专门接电话的蓝牙耳机,这想法太实在了!省得手机在包里掏来掏去,有时候还得找半天,多危险啊。这种需求很纯粹,咱们就奔着简单、好用、不费事儿去挑。我给你捋捋,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核心需求点,为啥我给你扒拉得这么细?因为这东西就在车里待着,不是天天戴,.............
  • 回答
    最近淘宝上有一款动圈耳机非常火,就是那个699块的GR09。很多朋友都在问,这个价位的GR09到底值不值得入手?跟当年那个卖2000多块的版本比起来,有什么区别?我最近也关注了一下,给大家掰扯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699的GR09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当年那个备受好评的GR09的“复刻”或者说.............
  • 回答
    入耳式耳机的耳塞,这玩意儿看似小巧,但说它对听感影响大,那可真不是盖的,而是 至关重要 的一个环节。很多人拿到一款心仪的入耳式耳机,试听一下,觉得“好像还可以”,然后就这么用了。殊不知,换一套合适的耳塞,那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耳塞这么重要?你可以把耳塞想象成连接你耳朵和耳机单元的“桥梁”,它起.............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是普通用户都在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入耳式耳机里,有没有像Sony MDR7506那样,在时间长河里屹立不倒,并且在不同价位区间都能引起共鸣的“神话”级产品,我觉得是存在的,但路径和原因会有些不同。Sony 7506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那稳定且非.............
  • 回答
    入耳式耳机和半入耳式耳机,究竟哪个才是你的“天命耳机”?这问题,其实就像问你是喜欢浓烈的咖啡还是清淡的茶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喜好、使用场景以及你对音质的极致追求。它们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我们先聊聊入耳式耳机。顾名思义,这类耳机的小腔体设计可以深入耳道,通过附带的耳.............
  • 回答
    没问题,千元以下,还能考虑二手的话,选择空间就很大了,而且能淘到不少性价比爆炸的好东西。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帮你把这1000块钱花得明明白白。咱们先说说,为什么1000块钱以下还能考虑二手。其实这价位段的耳机,很多都挺有意思的,有些品牌即使是全新也卖得挺贵,但二手市场能帮你省不少钱,而且很多二手耳机.............
  • 回答
    选择骨传导耳机还是入耳式耳机,这其实是个挺个人化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关键看你平时的使用场景、对音质的要求、以及你对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侧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骨传导耳机。你有没有想象过,声音不是通过空气直接传到你的耳朵鼓膜,而是通过你.............
  • 回答
    想找一款能同时hold住古典和流行两大音乐类型的入耳式耳机?这确实是个不少人会遇到的难题。毕竟,古典音乐讲究的是细腻的细节、宽广的声场和精准的定位,而流行音乐则更看重节奏感、冲击力和人声的感染力。要找到一款能在这两者之间做到出色平衡的耳机,需要花点心思。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推荐一款耳机能兼顾这两种风格.............
  • 回答
    618 期间想入手一副好点的有线入耳式耳机?没问题!这几款都是口碑炸裂,在这个价位段里绝对值得你考虑的选手。别急,我慢慢跟你叨叨,让你选得明明白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你对音质有什么特别偏好吗? 比如喜欢低音轰头的那种,还是清澈透亮的人声?或者是更追求乐器细节的解析力?知道这个能帮我们缩小范围。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