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就是在逆推“长江防线”。
这两年提“长江经济带”,社科院那边嘟囔:这是“长江防线”吧?
意思是南北发展出现明显分化。
85年北方占全国GDP的45%,19年是35%;80年北方工业占全国的50%,19年是33%(剩下的都是重工)。其中东北三省、天津、河北、山东,贡献了降幅里的95%。
东北三省是停滞、天津是挤水分、河北是服务北京、山东是增速放缓。
这个发展分化后面跟着一串鬼东西:投资逃离、地方债危机、人口流失与本地老龄化等等等等。
19年的第四次经济普查,国务院直管,真正摸了把底,结果发现“北虚南瞒”:山东GDP多算了9820亿,安徽GDP少算了4004亿。
诚实的经济数据也呼应了诚实的人口数据。00年到10年,中国人口净流出省份一般都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这些南方省份,因为大规模外出务工。
现在是东北三省加内蒙古和甘肃。北方有成规模人口净增长的就只有山东河南双雄,其他省份基本停滞。
所以有人根据地方债压力、人口流出等因素沿江划线,提出了经济上的“长江防线”。
我们当时一看都在骂娘:
艹,这不是南宋吗?
去年我说:不能只盯着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投资还是在长三角),一定要往中部加重投资,否则南方增长也是疲软。
结果一票北方胖友表示不满:怎么感觉我们都被抛弃咧?
木有抛弃。中部地区联通东西南北,中部起来,北方的已经的投资才有会有更大的辐射范围和收益;中部如果僵住,北方自身很难给出满意的收益率,投资依然会南奔。
中部虽然没有险峰,但却是中国经济的高地。内部的郑州武汉一南一北,互为脊梁。只要这条纵线上顶住投资负收益和人口负增长这个“双负趋势”,就能支撑住山东山西陕西,控制华北(山东算华东)东北两大板块的下滑。
这块顶不住,“新常态”就真的来了。
所以我与专家这次贴贴。
这次的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本质就是加重对中部的投资。
一是更好地承接东南的产业转移,加速中部的工业化。这是我喜欢的剧本,浪潮阶梯式地由沿海自内陆产业转移,而不是跑路东南亚;
二是增加中部的公共服务投入,降低生活成本,让公众有更多剩余。这也是增加内需的正道。
所以意见里在大目标之后,第一个具体要求就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提到了武汉(高科)、合肥(高科)、郑州(制造群)、长株潭(装备制造)、南昌吉安(代工)、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明确了目标产业(新材料新能源3C制造等)和本地老产业的升级。
怎么做到呢?第二个要求就是“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有些地方地价不是狂涨嘛,上头下去喊话协调不是木大嘛,中央出钱,你们把巢建好,凤凰自然来,凤凰也交不起租了。
这是第一大块的重点。
在我看来,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卫生体系和河南一直期盼的高校建设),都属于第二大块。
就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廉价的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公众的生活成本。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号称“亚洲最大的医院”,是郑大一附院的荣誉,但不是河南的光彩,因为这说明河南的医疗资源太集中,总体是缺乏的。
这份意见的很多逻辑是水到渠成,真正要关注的是意见里反复强调的内部协调问题。
中部地区最大的痛点和沿海还不一样。沿海是承接国际分工的订单,在市场的逻辑下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各地产业方向,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配套即可。
中部不同,在GDP的压力下,中部各地政府有段时间在产业规划上有点乱。在非传统产业上(也就是除去江西的有色金属山西的煤炭河南的食品轻纺这些老产业),中部的重复产业有点多,内部竞争比较明显。
像纺织,河南做江西也做;3C代工,六省大家都做。一窝蜂的结果,是中部现在的产业集群水平还比较弱,重复建设多,十根手指张开,没有拳头。
这个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寄希望于中央(协调指导方)、中部(承接方)、沿海(转移方)的磨合。
总之,南北分化不是一个健康的格局。要逆推现在投资收益与人口流入的长江防线,中部必须要起来。
天下之中,总不能是塌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