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培行业,文件中写道,“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因此,校外培训是否规范,是否虚假宣传,是否消防达标,是否超前教育,是否提前收费,是否埋没了天才,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教育负担,哪怕校外培训比校内学习还正规,效果还好,只要没有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那就是原罪,需要严格规范,严格到什么程度,规范到什么程度,以效果为准,文件中还说,到2025年,教育负担明显减轻。
这个文件一出,教培行业的血雨腥风就要来了。
如果说生育养育的成本是100,现在国家说帮你把成本下降了10,成本变成了90,你愿意生吗?
不能说一点用没有,对于那些心理成本线在90的人,有用,会生,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孩子除了为国家贡献人口红利和社保续动力,有没有问过老百姓,还得到了什么?别扯什么人伦幸福,这难道之前大家不知道吗?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扭转思路,要让老百姓清清楚楚的看到生孩子能得到什么。现在生养成本再怎么靠政策降低,对于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心力、金钱、风险、机会成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生养孩子,能不能实打实的奖励不菲现金、奖励好车、奖励好房、奖励好工作?
想花小钱办大事,哪有那么容易。
当年我d是怎么发动群众的,靠说:老乡,跟我走,老蒋要你1万的税,我只要8千。然后大家都脑袋别裤腰上跟你干了?
啥叫,重磅?
——老乡,参加红军,分土地。
这才叫重磅。
整理下这半年我对促进生育问的吐槽:
第一,在房价问题无法短期内甚至无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的情况下,您要百姓敢生,那大龄人口就业保障的问题总得先解决吧。35就失业在很多行业成为普遍现象,年轻人看在眼里,知道自己未来的收入无法保障,如果再没房子,一家带孩子没了收入还没房子睡大街的危险都存在,哪个敢生?
第二,促进生育对地方政府的好处一定要明确,因为目前没有地方政府会重视促进生育,有钱的城市直接”抢人”就像,自有大把年轻人来比促进生育成本低风险小。没钱的城市和农村生育人口也得跑去大城市和自己没关系。不把生育率放到GDP的高度,地方没有动力采取实际行动的(如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公立幼儿园的建设等)。
第三,现阶段低生育率,本质上是百姓对生活水平的目标和社会对生活水平的供应能力(高收入岗位,大龄人口就业岗位等)严重不匹配,在无法快速提升社会供应能力的情况下,您就得从文化作品入手降低百姓对生活水平的过高目标期待。那些消费主义的文化作品要砍,现实节俭也能带来品质生活的作品要大力推。
第四,要合理的引导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要加大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化,要大幅降低兴趣爱好教育的回报(把烈士子女之外的高考加分全砍了),要杜绝在年轻父母和准父母间制造焦虑。
看来下半年我还得继续以上吐槽。
先来一轮敬酒,看看效果。
要是你们不肯好好生孩子,莫谓言之不预……
一)我们要保住人口。
二)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三)我们不养懒人。
四)我们要保住人口
五)你们牺牲一下,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六)我们不养懒人,每个人都要做贡献
七)我们要保住人口
八)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九)我们不养懒人,少交点税还行
十)我们不要保住人口
十一)你们多做点工作,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
……
……
……
翻译了一下,差不多就是这几句不断循环吧。
破防是破防了,但然并卵。
==================
来,我来暴论几个有用的。
第一,收双职工税,两个人上班,把工资少的那个钱全都没收。
第二,收内卷税,公共资源占用税,地铁票价格*5,公交车价格*2,个税门槛提高,税率*5,奖金和加班费税率80%,你不能上班了?要的就是低收入者没办法上班,回家种地去。
第三,反垄断法*1000。
第四,按户口发土地使用权,死亡时回收国库。
第五,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收社会地位税,目标是扫大街工资比律师医生计算机的高。
第六,卖批条枪毙,批条应该按户口分配,复杂点的比如生十个可以当英雄妈妈,英雄妈妈可以经营烟草生意。简单的比如生四个可以当英雄妈妈,英雄妈妈可以选个儿子包分配去卷烟厂卷香烟。
等等。
其实总结下来就两大类。
第一个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按户口分配,可以有差距但不能有很大差距。
第二个是多吃多占的统统枪毙。
第三个是书中没有黄金屋,书外还有颜如玉。降低教育水平。
以下是关于卫健委新闻发布会[1]内容的分析。
1、卫健委拒绝正面回答“取消了社会抚养费,是不是意味着在生育四孩、五孩子之后不再有处罚措施?”。他们的说法是:“不应夸大社会抚养费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我们一直积极推进社会抚养费的改革;三孩政策也是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们在逐渐放宽,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还是要继续坚持的。”
2、卫健委拒绝正面回答路透社的敏感问题,“中国是否考虑改革移民政策,鼓励更多外国人来中国?”。回答问题的人当做没听见。
3、卫健委表示,“根据我们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已知“2020年出生人口1201万[2],2020年死亡人口997万”,请用合理逻辑论证“2021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可能”。(7/25日发现统计局在不久前已经根据七人普数据,修正更新2010-2020年间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
4、不会有直接发钱进行生育补贴的行为。
5、卫健委使用了明显错误的数据。“现在0-3岁的婴幼儿全国有4200万左右”。已知0-3岁婴幼儿对应2017-2020年出生的人,那么0-3岁合计应该在5900万以下,刨除意外、患病死亡的,应该在5800万。这个数据明显是个非常错误的数据。(具体0-3岁出生人口相加为5944万人。)有评论区指出:0-3岁在这里是封闭区间,结合最新统计局数据推测,应该指2018-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为4185万,那么这句话的正确表达应该是这样的:“现在0-2岁的婴幼儿全国有4200万左右”。我这里举一个统计局自己说明数据的文章,给大家科普人口统计中年龄段的意思。2021年5月11日,统计局发布七人普公报数据。其中的0-14岁人口为25338.4万人,而知乎关于人口普查信息下,原来有一个高赞回答,弄错了0-14岁的区间,少算了一年。因为0-14岁普查人口和过去15年抽查人口之间,存在误差,引起了质疑,统计局在5月12日专门发文解释,原文还科普了年龄段区间问题,原话是这样的:“此外,有的网民用的是14年数字,而0—14岁覆盖的是15年。[3]”
题外话:
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的记者新闻发布会[4]上,时任卫计委(现卫健委前身) 王培安副主任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长期看,到205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3000万左右”。
2021年5月的七普新闻发布会[5],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分析:2011-2015年全国共计出生人口为9057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8200),2016-2020年全国共计出生人口为7822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7682)[6],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合计少出生了1200多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500多万)。而统计局指出:“二孩政策导致多出生二孩1000多万人”,也就是说,排除三孩和多孩干扰(基数太小对分析影响不大),一孩出生数量合计少了2200多万。换句话来说,就是五年的时间,我们年轻人由于总数量和生育意愿等原因,客观造成少生了2200万人。数据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你怎么分析。
结果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政策失败,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供应量继续锐减,劳动力价格不得不暴涨
第二种是政策成功,生育率上升,劳动者必须养三个孩子,劳动力价格不得不暴涨
毕竟孩子生下来十八年后才是劳动力,十八年内只是消费者对吧
成本客观存在,再降低也还是有成本的
我对我国的未来是很有信心的,但过程中确实会再走一些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