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不是“睡觉就能得到休息”听起来那么简单。人体会在一定时长的睡眠中修复 DNA 损伤和脑神经细胞的 DNA 双链断裂、清理脑和肠道积累的代谢产物,分泌与合成代谢相关的生长激素、与昼夜节律相关的褪黑素等,这是“闭眼躺在床上不动”没有的效果。
过短的睡眠不能有效缓解疲劳。过长的睡眠看起来会反过来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2],可能是因为多种疾病会产生睡眠过长的症状,其中一些可能在睡眠状态下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概率。
现行的睡眠调控模型将睡眠与昼夜节律和睡眠稳态联系起来。
在清醒状态,睡眠压力逐渐增加;在睡眠状态,睡眠压力逐渐减少。睡眠剥夺会积累“睡眠债务”并在下次睡眠时倾向于睡更久来偿还。
现行主流理论认为神经系统代谢积累的腺苷负责实现上述“睡眠压力”。目前认为基底前脑是腺苷参与睡眠稳态调控的重要脑区,其谷氨酸能神经元负责处理相关过程。缺失基底前脑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小鼠的睡眠压力显著降低(清醒时长显著增加),经历睡眠剥夺后睡眠时长的增加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睡眠压力的清除速率显著快于对照组小鼠[3]。
动物身体各处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有概率引起 DNA 损伤,引起 H2AFX 组蛋白磷酸化,作为标记吸引 PARP1 蛋白;在需要快速上调特定基因的表达时,神经元会让 DNA 双链断裂作为机制,这也会被上述机制标记。PARP1 在清醒状态逐渐积累,可能是“睡眠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PARP1 在睡眠状态下募集 DNA 修复相关的分子。
2021 年,一些科学家在斑马鱼中用戊四唑、紫外线照射等诱导神经细胞 DNA 损伤,发现以 H2AFX 磷酸化程度表示的神经细胞 DNA 损伤积累到某一阈值时斑马鱼的稳态睡眠压力临界,促使斑马鱼睡眠,并在睡眠过程中修复这些损伤。进一步研究表明,一种 DNA 损伤探测分子——PARP1 蛋白——在这一机制中起关键作用。DNA 损伤发生后,PARP1 会迅速反应,标记出 DNA 损伤位点并募集 DNA 修复系统。过表达 PARP1 会促进睡眠并加强 DNA 损伤修复效果,减少该蛋白则抑制睡眠并阻断呼叫 DNA 损伤修复系统的信号。
此外,在小鼠中开展的实验发现,抑制 PARP1 活性会降低慢波睡眠的时长和质量。
相关文章发表于《分子细胞》[4]。
人体主要在慢波睡眠状态进行 DNA 修复,在此期间体温、心率、大脑耗氧量下降,活性氧产生量减少,细胞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修复之中。人在慢波睡眠状态下因故醒来,会感到迷迷糊糊、难以集中精神、想再睡一会来补够慢波睡眠时长。
大脑靠脑脊液与间质液进行物质交换清理代谢产物。在自然睡眠或麻醉状态下,间质液容量会明显增大,脑脊液与间质液的对流交换增加,从而加快清除包括 β-淀粉样蛋白在内的潜在神经毒性物质[6]。
睡眠状态下,人体会清理肠道积累的活性氧——在小鼠和果蝇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活性氧在肠道大量积累是持续睡眠剥夺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此外,心脏有自己的昼夜节律,被扰乱时可能出现功能紊乱[7]。其他脏器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工作规律。
上述范围外的“身体排毒器官排毒”往往是被夸大了,可能是擦着科学的边宣传各路“排毒”保健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