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写过书或者大篇幅文章的人
都不会认同郭敬明
他的口碑在他最起势的时候,就注定要崩了
尤其在败诉后那副厚颜无耻的样子,就更加令人觉得此人毫无下限,一个偷别人孩子被抓了,还自己呼天抢地的叫屈的人,能有什么三观?
身边当作家的同学,朋友,对他无不嗤之以鼻
先说结论:公众趋于认同韩寒,是因为80后这批人,已经走进了世界的中流,需要一点成年人的样子了。韩寒有了,郭敬明没有。
拿人身高出身说事,不好。就像他抄袭一样不好。
以下原答:
起点也不一致。
郭敬明在萌芽发表的小说《一梦三四年》里借作品之口说出了当时的事实,大意是他刚刚出道,而韩寒风头正劲。
那是2001年前后。
此后,郭敬明凭借《幻城》一下子大火了,那应该是玄幻题材第一次大范围内引人关注。
与此同时,韩寒依旧不疾不徐,赛车更像主业,写作是副业,却也保持着一年一本书的样子,知名度一直在线,水准也在线,从来不像严肃文学一样有一种野心,但就是慢言妙语,讨人喜欢。
郭敬明后发先至,大火特火,商业化写作的道路走的很顺,也由此被人评价为原本有文学诉求但是赚了钱就丢掉所谓的初心了。
在这个阶段,郭敬明是比韩寒更火的,曝光度也高,他也在有意往更主流的娱乐时尚圈靠拢。
这当然没什么对错。
但文艺这个行业,终究还是要靠积淀说话。
韩寒迄今为止最后一本小说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是真正拉开差距的一本书。
以前韩寒的标签离不开辍学,叛逆,玩票等等,但实际上不了解他的人根本只是人云亦云,他根本不是一个叛逆的人,他只是我们这个制式社会里一个努力想活的正常一点的人。
恰好,又有才华。
到了1988,才华加上了阅历,他一年跑遍全中国赛车,见识与接触不再是闭门造车的少年,这本书终于有了一些主流文学界也不得不承认的严肃反思。
关于制度,关于基层小人物各种嘴脸的微妙而又力透纸背的刻画,(比如“出于礼貌也得睡了她”“警察大喊不许动,好像珊珊用来遮羞的窗帘会杀人”)对人性的铺陈,对爱的终极回答,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毫无保留的摄录,该有的,都有了。
最可爱的是,他的写作节奏一点都没有变,没有长句,都是易于消化的短句子。
很多我认识的中老年朋友也读了这本书,反馈都是相同的:没想到,写的有点意思。
这时候,郭敬明还沉浸在小时代的虚幻奢靡之中,以此来渲染爱情的悲伤与言不由衷,这样也没什么错,可是宛如天上宫阙,远离人间。
一句话,韩寒长大了,他变成了中年人,依旧有文艺范儿,从未改变过初心的一个成年人,这是有生命力的。
郭敬明一直拒绝长大,他不谈深刻,不谈严肃,他像一个没有什么社会关怀的明星一样接受访谈,安然接受这样的人设,哪怕他其实有很多话可以说,可以说的非常深刻,但他不说。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八零后还是小孩子,还不懂得我们所处的国情与世界是什么,千万不要,八零后已经进入40岁这个年龄段了,别以为我们还是中学生,我们不是了,醒醒吧。
人们会说,你是下一个韩寒。但没有人会说,你是下一个郭敬明。
他俩除了起点一致,其他方面,尤其是价值观都相差甚远。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韩寒,很少提到上海这个大家印象中光怪陆离的城市。更多时候,韩寒更喜欢谈自己从小生活的镇子。电影《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里的台球馆,还有一些非常“不上海”的巷子。以及作品《他的国》里的亭林镇。
四川人郭敬明却有着比韩寒更强烈的上海情节。初次来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郭和他的朋友出门瞎逛,路过奢侈品店铺橱窗时。一群人一边狂眨眼一边说,以后发达了买这个眼都不眨。没过多久,郭就做到了。他如愿考到上海,开始出版作品。他比上海人还要热爱上海。在《小时代》里,精英主角看的财经文章叫《香港和上海,谁会亚洲未来的金融中心》。他也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上海内部划分了等级,借着角色的口说出“你知道吗,去浦东居然不用算漫游费”。在他看来,这些后发地区远不及老上海来的正统。连空气也要嘲弄一番。
这些差异在他们各自的作品里更加明显。年轻眉眼像谢霆锋和周渝民的韩寒,作品里甚少提及主角的相貌。而整容成“美少年”的郭敬明,对颜值的执念到连书里的保安都恨不得写的气宇轩昂。
韩寒相比郭敬明,更接地气,也更真实。
郭敬明在多年前提到过他发迹后,仍被歧视的一些事情,包括买奢侈品后问柜姐这个鞋子脏了要怎么打理。结果,人家回道,穿这种鞋子的人一般不会走到能弄脏的地方。正常人遇到这种事,早就素质三连了。郭敬明却深以为然。这可能是他从小感受到恶意形成畸形价值观吧(试想,一个一米四,长得也不好看男孩子的成长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