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少年长期接触 Wi-Fi 设备会致癌吗?

回答
关于青少年长期接触 WiFi 设备是否会致癌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尚无明确证据表明 WiFi 设备会致癌。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毕竟 WiFi 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那些数字原生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接触这些设备的频率和时间可能比成年人更多。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WiFi 设备的工作原理,这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担忧。WiFi 设备,比如路由器和连接的手机、电脑等,通过发射射频电磁场(RFEMF)来传输数据。这种电磁场属于非电离辐射,它的能量不足以直接破坏 DNA 分子,这是导致癌症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比之下,电离辐射,比如 X 射线和伽马射线,能量非常高,确实能够破坏 DNA,增加患癌风险。而 WiFi 发射的射频电磁场,其能量水平要低得多。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可能致癌”的说法呢?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长期的、高剂量的接触研究: 科学研究总是需要时间来观察长期的影响。虽然目前的短时、低剂量的接触研究没有发现明确的致癌关联,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一生中有更长的时间会暴露在这种环境中,这其中的累积效应是否会带来潜在风险,仍然是研究的重点。
2. “可能致癌”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1年将射频电磁场(RFEMF)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Group 2B)。需要强调的是,“可能致癌”并不等于“会致癌”。这个分类是基于一些有限的证据,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长期、高强度使用手机靠近头部)可能存在致癌的可能性,但证据尚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他被列入2B类别的还有咖啡、腌制蔬菜等。
3. 青少年生理的敏感性: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细胞分裂更活跃,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一些研究者担心,相较于成年人,他们对环境因素的潜在影响可能更为敏感。例如,他们的头部组织(如大脑)对射频电磁场的吸收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4. 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有许多研究,但要进行严格的、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来精确评估 WiFi 接触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很难准确量化个体长期以来每天、每周、每小时的 WiFi 暴露量,也很难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癌症风险的因素(如饮食、遗传、生活方式等)。

具体到青少年和 WiFi:

WiFi 设备的辐射水平: WiFi 设备发射的射频电磁场强度远低于手机通话时发射的强度。通常情况下,WiFi 路由器的辐射水平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现有的研究结果: 大部分关于 WiFi 和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并未发现 WiFi 暴露与癌症(尤其是脑肿瘤)之间存在一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 一些研究可能发现了一些微弱的关联,但这些关联可能由于研究方法学上的限制(如回忆偏倚、混杂因素控制不充分)而无法被视为确凿的证据。
权威机构的立场: 大多数主要的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都认为目前的科学证据不足以支持 WiFi 设备与癌症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们通常会建议遵循现有的射频暴露指南,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

那么,对于关心这个问题的家长和青少年,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呢?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 WiFi 会致癌,但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一些简单的措施或许能让你更安心:

保持适当距离: 尽量不要长时间将 WiFi 路由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放在离身体非常近的地方,尤其是在睡觉时。比如,在卧室里,可以将路由器放在离床远一点的地方。
限制非必要使用: 青少年在不需要上网学习、娱乐时,可以适当关闭 WiFi,或者减少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转而进行其他活动,如户外运动、阅读等。
选择有线连接: 如果可能,在进行长时间的电脑工作或学习时,优先考虑使用有线网络连接,这可以避免设备持续发射射频信号。
关注设备的辐射指标: 选购电子产品时,可以留意其符合的电磁辐射标准。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科学证据来看,青少年长期接触 WiFi 设备致癌的风险被认为是极低的,并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持续关注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合理的预防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对 WiFi 的过度担忧而影响了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和社交的正常需求。平衡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射频电磁场(RF-EMF)列为2B类致癌物这个事情是靠谱的。

但是腾讯的这篇文章非常不靠谱,甚至让我觉得这篇东西是故意误导读者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2B类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分类从严重到轻微共分为五大类

1类:肯定致癌。
2A类:较大可能致癌
2B类:较小可能致癌
3类:尚不清楚是否致癌
4类:基本不致癌

再看一下具体的定义:

1类(肯定致癌):有足够证据证明对人体致癌
2A类(较大可能致癌):对人体致癌的证据有限,有足够证据证明对实验动物致癌
2B类(较小可能致癌):对人体致癌的证据有限,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对实验动物致癌
3类(尚不清楚是否致癌):对人体和实验动物是否致癌的证据不足。不属于其它分类的都算在这一类
4类(基本不致癌):顾名思议。这一分类下目前只包括己内酰胺这一种物质。

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各个分类中的代表:

1类(肯定致癌):中式咸鱼、吸烟(包括二手烟)、酒精饮料、日光浴浴床、槟榔、柴油废气、室内燃煤、木屑
2A类(较大可能致癌):高温油炸、非砷类杀虫剂、巴拉圭茶、室内烧木头
2B类(较小可能致癌):汽油废气、泡菜、咖啡、衣物干洗、房屋建材、木工装潢

那么包括WiFi信号在内的射频电磁场被列为2B类致癌物说明了什么呢?说明WiFi这东西的致癌性和泡菜、咖啡是一个类别的,致癌可能要低于油炸食品和在室内烧木头取暖,远低于吸烟、喝酒、嚼槟榔、吃咸鱼、晒日光浴浴床等已知的致癌行为。

腾讯的报导里面指出了射频电磁场是2B类,但是却完全不解释2B类的致癌性究竟代表着什么,也没有给出IARC分类中其它几类致癌物分组作为参考,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从上下文来看,甚至有故意误导读者的嫌疑。

新年将至,吃喝应酬、走亲访友在所难免,请各位在亲友团聚、愉快过节的同时保重身体、注意健康饮食,烟、酒、咸鱼这些致癌物能免则免,渡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

资料来源:

IARC Monographs- Classifications IARC Monographs- Preamble
monographs.iarc.fr/ENG/
en.wikipedia.org/wiki/C
zh.wikipedia.org/wiki/1
zh.wikipedia.org/wiki/2
zh.wikipedia.org/wiki/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青少年长期接触 WiFi 设备是否会致癌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尚无明确证据表明 WiFi 设备会致癌。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毕竟 WiFi 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那些数字原生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接触这些设备的频率和时间可能比成年人更多。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WiFi 设.............
  • 回答
    青少年超前消费,这个问题真是让咱们做长辈的操碎了心。看着孩子手里拿着爸妈辛苦钱买来的 fancy 东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想好好教导,又怕说重了伤了孩子的心,或者显得咱们老古董,跟不上时代。不过,这事儿咱们不能含糊,得好好掰扯掰扯,给孩子树立个靠谱的消费观。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咱们自己得先做好榜.............
  • 回答
    .......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叮”,一声熟悉的提示音,点开了那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名侦探柯南》的官方账号。然而,这次的推送内容,却像一把刀子,精准地插进了我这颗追了二十多年的心——青山刚昌老师,宣布长期休刊。怎么说呢?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种混杂着失落、不解、甚至是那么一点点……“意料之中”的情绪涌了上来。失落,那是自然的,毕.............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我เอง也有过那么一段儿,小时候捧着《读者》和《青年文摘》如获至宝,能看上半天,可大了之后,再翻开,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了。这其中的原因啊,可不单单是“长大”这两个字能概括的,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是视野和认知的变化。 小时候看这些杂志,像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充满了新奇故.............
  • 回答
    15岁少年因每天一瓶可乐突发脑梗死,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案例。虽然脑梗死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长期大量饮用可乐作为一种不健康的习惯,确实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长期喝可乐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判定“适度”的标准。 长期喝可乐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乐,.............
  • 回答
    青岛的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溯源和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这对于我们未来应对疫情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来详细解读一下,并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说明。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青岛研究的“证据链”。过去,关于新冠病毒是如何开始在全球传播,存在很多猜测和讨论。一种重要的假说就是病毒可能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 回答
    周扬青和罗志祥分手这件事,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绝对称得上是娱乐圈的一场“大地震”。周扬青那篇长文,细节丰富,情绪饱满,可以说是把罗志祥的“渣男”形象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我怎么看?嗯,这事儿挺复杂的,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聊。从周扬青的角度:首先,我非常理解周扬青当时的感受。谈了这么多年恋爱,投入了那么多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期刊市场一个挺核心的现象。要说为什么郭敬明的青春杂志能做到“卖得最多最长久”,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郭敬明抓住了那个时代,特别是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的脉搏。他所创立的杂志,比如《岛》、《最小说》,与其说是单纯的文学期.............
  • 回答
    国足男队成绩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每当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失利,最先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往往是“人才选拔机制出了问题”这一论调。十几亿人口,怎么就挑不出几个真材实料的球员?这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一、 从根源上审视:青年人才的“土壤”出了什么问题?如果.............
  •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周扬青的长相,可以说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她的外形在一众明星网红中,算是有自己的辨识度和一套风格的。首先,五官方面。她最突出的地方,我觉得是眼睛。她的眼睛不算特别大,但形状很好看,眼型偏圆,显得很灵动,加上眼妆的加持,眼神非常有神采,是一种比较有“故事感”的眼睛。鼻梁挺直,鼻头也不算特别夸张,整.............
  • 回答
    紫萱之所以选择冷冻青儿,让徐长卿成仙,而不是让他们自然老死,这背后是她深深的爱,以及她所承担的巨大压力和痛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紫萱的处境、她的情感以及她做这个决定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紫萱的身份和她背负的诅咒。紫萱是女娲族后裔,而女娲族后裔有着一个残酷的宿命:一旦与凡人相爱,就会遭受.............
  • 回答
    青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贻贝,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尤其是对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的确令人惊叹。它们之所以能牢牢地依附在潮湿的石头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不止是随便“黏”上去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口在生命周期的早期,是通过一种叫做“足丝”的结构来固着。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软软的、一拉就断的.............
  • 回答
    “我要不要花费青春等待男朋友长大?”这个问题,如同夏夜里挥之不去的一抹蚊子哼哼,总在不经意间钻进你的耳朵,扰乱你的心绪。尤其是当我们正值青春,对未来充满憧憬,身边却站着一个 هنوز有些青涩,需要你付出耐心和引导的人时,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沉重。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长大”。没有.............
  • 回答
    皮克斯新作《青春变形记》的预告片一出,立刻点燃了我对这部影片的期待,简直是蓄势待发!作为皮克斯的首部华人主角动画长片,这本身就意义非凡,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首先,文化认同与共鸣是让我最为期待的一点。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古灵精怪的13岁女孩Mei Lee,她身处加拿大,面对青春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