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实验「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隔夜的冰西瓜你还会吃吗?

回答
关于“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说法,以及我个人是否还会吃隔夜冰西瓜,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关于“8400个细菌”这个数字:一个需要审慎看待的说法

首先,得说,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挺惊人的,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数字,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它有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

要知道,食物中含有细菌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多细菌甚至是益生菌,对人体无害。关键在于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如果这个实验只是简单地采集了冰西瓜的样品,然后进行某种检测,得出这样一个数字,那么这个数字的解读就需要非常谨慎了。

细菌的来源和种类: 这个实验有没有区分细菌的种类?是食源性致病菌(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多,还是一些普通的共生菌多?如果是后者,那么8400个这个数字可能就没那么吓人了。我们日常接触的很多食物,比如酸奶,里面就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对我们身体是有益的。
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是如何抽样的?有没有控制变量?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切法、储存的方式(比如是否密封)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如果实验样本量太小,或者操作不够规范,得出的结论可能就难以令人信服。
媒体的放大效应: 很多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体在报道科学类内容时,可能会夸大其词,或者断章取义,把一个相对正常的科学现象包装成“惊悚”事件。这个“8400个细菌”的说法,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就是这种经过放大和渲染的结果。

那我的态度是什么呢?

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不会立刻恐慌到再也不吃隔夜冰西瓜。我更倾向于保持一种理性的、基于常识的态度。

隔夜的冰西瓜,你还会吃吗?

答案是:视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我会更加谨慎,并且会考虑一些关键因素。

让我详细说说我考虑的几个方面:

1. 储存条件是关键中的关键:
是否密封?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西瓜切开后,用保鲜膜或保鲜盒严严实实地密封好,并且放入冰箱冷藏,那么细菌滋生的速度会大大减缓。反之,如果只是用盘子盖着,或者直接暴露在冰箱里,那细菌就更容易“跑”进去了。
冰箱的卫生状况: 冰箱本身是否干净?有没有残留其他食物的气味?如果冰箱里本身就有些“不速之客”,那么即使是密封的西瓜,也可能受到污染。
冷藏温度: 冰箱的温度是否足够低?一般来说,冷藏室的温度在4℃左右,这个温度可以有效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繁殖。

2. 西瓜本身的状态和切开后的时间:
新鲜度: 如果西瓜本来就已经不是很新鲜了,或者切开后放置的时间过长,即使放进冰箱,也可能已经有大量的细菌开始繁殖了。
切开后的时间: 如果是刚切开不久,然后立刻放入冰箱,和放了很久才放进冰箱,情况肯定不一样。

3. 外观和气味:
外观: 隔夜的冰西瓜,如果表面看起来没有异常,比如没有发黏、变色,或者出现霉点,通常情况下问题不大。
气味: 闻起来有没有异味?如果西瓜本身散发出酸败、发酵或者其他奇怪的味道,那肯定是要丢掉的。

4. 个人体质:
虽然我希望大家都能健康,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免疫力是不同的。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孕妇、正在生病的人),对于隔夜食物的抵抗力可能也更低一些,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小心了。

我的实际做法: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切了一个西瓜,然后把它用保鲜膜严密包裹好,放进冰箱冷藏室,第二天如果西瓜看起来、闻起来都没有问题,我会选择吃掉表层部分,然后吃里面的果肉。

我不会过于纠结那个具体的“8400个细菌”的数字,因为我知道这个数字本身可能存在争议,而且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食物,不可能做到绝对无菌。我更关注的是储存条件是否良好,食物本身是否变质。

总结一下:

“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说法,我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注意食物的储存和卫生,而不是一个绝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隔夜冰西瓜,我依然会吃,但前提是:

储存条件优良(密封冷藏)。
西瓜本身未发生明显变质(无异味、外观正常)。
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允许。

最重要的是,别把所谓的“科学实验”当成绝对真理,更不要因为一个听起来吓人的数字就对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保持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才是应对这些信息最好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瞒您说,我一个唾沫星子里面的细菌都比这多……

user avatar

这是和西瓜杠上了吗?8400个够干点啥。

我来给大家讲三个实验哈。

(1)北京三院找了7个具有流感症状(是病毒感染来着)的人测试了下他们呼出气中的细菌,结果发现在呼出气中检测到高达 7000 CFU/m3 的高细菌浓度,包括各种类型的活细胞和死细胞。[1]

(2)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是室内细菌的重要贡献者,贡献量每个人每小时大约有3700万个基因拷贝。[2]

(3)南洋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人类每天呼吸 11 立方米的空气(1.1 万升),白天在热带地区可能含有约 5 万个生物细胞,但在夜间则是这个数量的 30 到 100 倍。算下来每天吸入 100 万个微生物(这里就有细菌、真菌)。

是不是看了之后很害怕?

大可不必!

我们本就不是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里,不是碰到细菌就会怎么样的,得看致病菌繁殖情况

而且这个数据就只是列出来了一个隔夜后的细菌数量,隔夜前的也没说,都没点对比。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支持的:

别把西瓜放太久!

参考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05091/
  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37488/
  3.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46/23299
user avatar

8400个细菌(如果只是日常接触的非高致病性细菌),说难听点,够干啥?

某乳酸菌饮料号称100亿活菌。一口生酸奶含有多少乳酸菌?一袋酵母粉含有多少酵母菌?肠道微生物含有多少活菌?体表含有多少菌?

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时至今日,在倡导“向科学要答案”,标榜高学历的知识问答社区出现这样的问题,

只能说,我们的科普工作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这种看似劝诫食品安全的“恐吓式”文章实质上却降低了人们的整体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西瓜含糖量高,口味鲜爽,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好的消暑食品,

但与此同时,西瓜由于富含糖类(碳源)和水分也因此可以成为绝好的微生物培养基。

培养基是无罪的。

理论上说,任何营养丰富的食物都能成为良好的培养基。

有害无害,更多地取决于培养基所接种的菌落以及菌落的繁殖时间——即切开后的西瓜接触了哪些事物,以及放置了多久。

如果:切西瓜时所用砧板(带着葱花味儿的西瓜可太难吃了。。。)、刀具、双手等没有充分清洗干净,比如手上的大肠杆菌被接种到了西瓜上,而经过过夜的培养扩增后,西瓜上的大肠杆菌菌落数指数级增加,这时候再去进食“隔夜冰西瓜”,就很可能导致腹泻。(这时候妈妈会告诉我们不要吃隔夜西瓜、看医生(部分时候)会告诉我们不要吃生冷食物)。

如果:空气中的酵母菌或者乳酸菌落在了西瓜表面,经过了合适条件(若干天)的发酵后,你可能获得西瓜酒或者西瓜醋呢!

而如果是高致病性细菌(霍乱弧菌等),那只能希望救护车能够及时赶到了。。。。

因此,关键不在于“隔夜冰西瓜”

甚至不在于“隔夜”“冰”“西瓜”中的任何一个词语

在于接触了什么样的细菌(微生物)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存放了多久


落到生活中,就是“厨房备餐时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样的老调常谈,

可是由于这样的说法实在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隔夜冰西瓜”8400个细菌这样的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归根结底,

我们的科普工作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希望所有具有大专院校学历的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向身边的人们准确传达所学的专业知识,

理不辨不明,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这将具有重要意义。

user avatar

其实“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这句话,非专业人员看后没有任何感觉。

即使假设这个数据是对的也没有感觉。

8400个细菌是多还是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对人的消化系统来说影响大还是小?人体自身能否自然调节过来?新鲜的西瓜一口有多少个细菌?

在这些数据没有罗列在一起看时,单纯一句“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下面这句“一口咬碎成千上万个细胞壁”,看到这句话也似乎没啥感觉。

user avatar

咦?这个实验我们去年正好做过。

这次就用实测数据告诉大家:只要措施到位,隔夜冰西瓜真的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这次的测试,我们准备模拟3种储存情况:

  • 常温放置4小时,模拟不爱吃冰的妈妈上午买、下午吃
  • 冰箱冷藏 4 小时,模拟爱吃冰的妈妈上午买、下午吃
  • 冰箱冷藏16小时,模拟妈妈不在身边的上班族下班买,第二天晚上吃

如果还有我们没考虑的情况,请在留言告诉我们~


对应的,我们一口气买了 3 个大西瓜。


开瓜!

我们把新鲜的西瓜全都切成两半,一半裹保鲜膜,一半不裹保鲜膜。

按照上面的3种情况,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储存。


达到实验要求的时间后,我们给瓜瓜敷上冰袋,然后飞车送到当地实验室——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检测结果如下:

  • 4 小时保存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常温还是冷藏 4 小时,裹保鲜膜的西瓜检测出的的细菌都比没裹的低。


  • 冷藏了 16 小时后

再来看看冷藏16小时的结果:


没想到啊没想到,裹保鲜膜的西瓜检测出的细菌居然达到了 4 万多,是没裹保鲜膜的 40 倍

看来这个数据果然很吓人啊,难道传言说得没错?

别急,我们把冷藏 16 小时的西瓜表面都切除,再次检测看看。


  • 切去表面后

我们把冷藏 16 小时的西瓜表面都切除,再次检测。

发现数据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只不过一片瓜之隔,细菌的总数相差这么多,直接从 5 位数降到了150CFU/g……

真是「眼前的菌不是菌」。


有了这个对比,我们对4小时保存的瓜也产生了好奇。

来,切掉表面再测一遍:

切去表面后,不论常温还是冷藏,裹保鲜膜还是不裹,西瓜内部的细菌都是未检出。

看来,我们可以放心吃这些剩下的瓜了。


吃瓜归吃瓜,我们还得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现象的原因:

1. 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细菌主要长在西瓜切口的表面。

所以不管怎么保存,大家吃切开的瓜之前,把表面去掉最保险

2. 虽然测出来的数据显示裹不裹保鲜膜都没差,不过保鲜膜可以保持水果水分,防止和冰箱里的肉、菜串味,有需要还是可以使用的。

3. 如果怕老人觉得浪费,请安慰他们,只需要切除表面一层( 1~2 cm)即可。这点厚度比起饮食安全,值得舍弃

4. 西瓜切块放到保鲜盒里,细菌增加也很少,放进冰箱冷静一下,口感非常好。


所以隔夜西瓜能不能吃?

答案是可以吃

只要切瓜时用一把干净的刀,切完后尽快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吃之前把表面切掉,就完全可以放心享用。


其实啊,这个新闻早就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了,几乎每年都会有各大媒体发布一次。


我们随手在知乎一搜,都有很多相关的题目。


我们做个猜测,可能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吃完隔夜冰西瓜以后出现了腹痛、腹泻的症状。

这其中有些可能是西瓜变质导致的,但一定还有一部分是吃了太多“冰”西瓜导致的。而大家却一股脑把它归因到了西瓜变质上。

西瓜:我也很冤枉啊!

其实啊,只要一次性吃太多冰的,都可能会刺激肠道,引起一些应激状况。

与其担心西瓜隔夜会菌落超标,不如克制一下,冰西瓜虽好,可不要贪吃呀~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我们的主页,进入置顶导航查看:

zhihu.com/org/lao-ba-pi

user avatar

只是8400个细菌而已?

一直以来,“冰西瓜要人命”的新闻,一到夏天就粉墨登场,比如这个:



不能否认,吃冰西瓜确实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险些丧命”却是小概率事件

保存不当,冰西瓜变身害人瓜

口感甘甜、营养丰富的西瓜不仅你喜欢,致病菌也喜欢。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有没有过吃完冰西瓜后上吐下泻的经历?

或许你觉得是自己体质差,不适合吃冰西瓜,其实是一些致病菌在捣鬼。

(图片来源:soogif)

哪些致病菌这么坏呢?主要是一些嗜冷菌,它们可以在 4℃下生长繁殖。

(图片来源:soogif)

一项针对北京居民家庭冰箱冷藏室的研究显示,在718件样本中,大肠菌群的阳性率最高,为48.05%;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李斯特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25%、0.42%、0.14%[2]。

听上去很陌生?暴躁小医生跟你简单说说,它们会让你得哪些病。

-大肠菌群是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和胃肠道感染关系最大。

-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导致恶心、呕吐、头晕等食物中毒反应,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晕厥。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名字就说明了一切,它会导致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表现,也就是吃坏了肚子的常见症状。

-李斯特菌被称为“冰箱杀手”,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流产等。

如果这些致病菌藏在你家冰箱里,西瓜就可能被盯上,成为一个棒棒的培养基。

要是你让瓜瓜一个瓜在冰箱里待久了,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被致病菌临幸过的西瓜,如果被孕妇、老人、免疫功能低下等的人士吃了,那可能就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了。

比如,孕妇感染李斯特菌会影响胎儿健康,孕早期感染可能会导致败血性流产,孕晚期感染则可能导致早产、死胎

西瓜要不要盖保鲜膜?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暴躁小医生:

给西瓜包上保鲜膜,再放进冰箱,是不是就能把致病菌拒之门外了呢?

先说结论:有用!

科学家早在1988年就做过相关实验[3],结果发现:

包铝箔的西瓜中,细菌数量在前7天并没有明显变化,外观、风味、味道和口感上变化也不大。

不包铝箔的西瓜从第2天开始,细菌数量就猛增,口感、风味等也迅速变差。

虽然实验用的是铝箔,但作用和我们生活中用的保鲜膜一样,而且保鲜膜的密封性能甚至还要更好一些

这项实验是经过同行评议,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可靠度不是网上那些非专业实验能比的

环境中充满了细菌,接触西瓜的任何环节,比如切西瓜的刀、保鲜膜、实验者的手等,都可能引入细菌,所以结果才会大不一样。

这也提醒了我们,正确保存西瓜的方式,总共分3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步,把西瓜装进去;

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

开个玩笑,下面才是对的

1.切西瓜前,把刀、西瓜、手、案板都清洗干净;

2.吃不完的那半,不要用手直接碰到瓜瓤,马上用干净的保鲜膜完全包裹起来,放进冰箱冷藏;


3.瓜瓜喜欢独居,最好住单间,尤其要离鸡蛋、生肉、海鲜等远一点。

暴躁小医生还要给你提个醒:

虽然实验说了,西瓜包上保鲜膜,能在冰箱放7天,但还是建议大家尽快吃完,最好别超过2天

毕竟,家庭冰箱的环境,跟实验室的研究环境不一样,致病菌也更复杂。

储存时间越长,食品安全风险就越大,瓜的口感也越差

参考文献

[1]胡远东.老人急性肠坏死,这事真怪不到冰西瓜头上.腾讯较真,2018-08-11.mp.weixin.qq.com/s/I6Cq.

[2]张鹏航,陆峥,赵春玲,等.2018年北京市社区居民冰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09):2509-2513.

[3]Abbey S D , Heaton E K , Golden D A , et al. Microbiological and sensory quality changes in unwrapped and wrapped sliced watermelon[J].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1988, 51(7):531-533.

user avatar

啊?8400个细菌真的太……


太少了吧!


怎么媒体一到夏天就喜欢跟西瓜过不去啊,围绕西瓜的各种食品安全传言层出不穷,以前喜欢说打针打糖水和色素,这两年就连传闻都变得科学起来,会拿菌落数说事了


没错,细菌确实是夏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头号杀手,提醒大众小心点,这没错

但问题是,你科普要说到位啊,拿这种不科学的表述出来吸引眼球,动不动就【隔夜西瓜不能吃】【一口8400个细菌】


这种“科普”让人看了很难不皱起眉头


解释一下:

关于隔夜西瓜

所谓西瓜隔夜就不能吃了,根本不准确,隔夜能不能吃,主要看西瓜在冷藏之前的卫生状况,原始细菌数和细菌种类情况,然后再结合冰箱内的环境,空气、卫生条件、温度、湿度等。如果原始细菌数量不多,再加上冰箱环境也好,那么隔夜西瓜是完全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的,我本人经常吃隔夜西瓜。不过反之,如果条件不好,西瓜本身就被污染了或者冰箱环境差,那也有可能不到半天就坏了。

所以,隔夜不隔夜并不是判断西瓜能不能吃的黄金标准。


关于8400个细菌

微生物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单位常以万、亿计数,8400个细菌根本就算不得多,而且不光是看数量,还要看是什么菌,是不是致病菌。不说是什么菌而单纯提出8400个这个数字,意义不大,毕竟我们的口水里的细菌可能都有几亿个,还怕这8400?(不过如果是致病菌就不一样了,8400个致病菌也是很可怕的)


总之,夏天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时刻提防着是对的,但是这个新闻的表述不够科学。


而且前两天还在说冰镇西瓜伤胃,真是要感谢媒体给我们创作提供素材哦

user avatar

还行,不然泡菜、醋……这些都没法吃了

user avatar

当你一口西瓜吃下 8400 个细菌的时候

不要慌张

因为已经有 8400×1000 个细菌在你口腔里开啪嚏了

user avatar

8400的菌落总数高个锤子。


7.13更 有小伙伴完整看完表示原视频中是8400CFU/25g,那就更低了。


冰箱西瓜容易吃坏的主要问题在致病菌好吗,冰箱冷藏这种高湿的环境,外加温度又正好在腐败危险温度的下限的环境,很容易致病菌污染。

举一些现在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的菌落总数的限量。单讲8400的菌落总数在食品中是非常正常的一个值,啥都不懂的自媒体又搞一惊一乍大新闻。

至于为什么自媒体只弄菌落总数不弄其他的,便宜啊。n=5的菌落我们收350,其他菌500-800。

单位:CFU/g。

限量ncmM的意思是:采集n个样品,允许有c个样品超过m,所有样品均不得超过M。

1,糕点,GB 7099

n5,c2,m10000,M100000。

8400连m都没到。

2,保健品,GB 16740

只采一件,液体上限1000,固体或半固体30000。

8400还是比固体限量低。

3,配方奶粉(不含益生菌型),GB 10765/10767–2010(注:新版2021版本还没实施)

n5c2 m1000M10000,8400没到M。

4,饮料,GB 7101

液体饮料n5c2 m100M10000

固体饮料n5c2 m1000M50000

奶茶豆奶可可固体饮料的m为10000。

8400还是不算高。

5,冷冻饮品 GB 2759

(食用冰块不算)

n5 c2 m25000 M100000

8400在冰激凌面前还是很低。

6,熟肉制品 GB 2726

n5,c2,m10000,M10000。

7,速冻食品GB 19295

熟制品 n5,c1,m10000,M100000。

8,蜜饯 GB 14884

n5,c2,m1000,M10000

9,膨化GB 17401

n5,c2,m10000,M100000。

10,终于找到一个8400可以算超标的品种了,果冻GB 19299

n5,c2,m100,M1000。

含乳型n5,c2,m1000,M1000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说法,以及我个人是否还会吃隔夜冰西瓜,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关于“8400个细菌”这个数字:一个需要审慎看待的说法首先,得说,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挺惊人的,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数字,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 回答
    苏州勤惜实验小学用隔离墙隔离苏州立新小学的学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校舍共享或相邻: 两所学校可能存在校舍共享、紧密相邻或者历史上曾.............
  • 回答
    最近央视做了一期关于电饭煲的横评,把市面上价格相当的国产和日本品牌放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对比测试。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次央视的节目接地气。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参数分析,也没有请什么复杂的专家团队,而是直接把我们老百姓家里常用的那几项功能,比如煮饭、.............
  • 回答
    山东省实验中学最近推出的彩虹文化宣传活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在中学教育领域并不常见,但恰恰是它带来的新意,让这场活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彩虹,作为一种自然的、充满象征意义的色彩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它能唤起人们心中美好、希望、多样性甚至是包容的联想。山东省实验中学选择.............
  • 回答
    巴西小镇对中国疫苗的集体接种实验,以及其公布的“成绩单”,无疑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公共卫生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巴西小镇的实验——背景与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实验的背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巴西,作为拉丁.............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生,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确实会让人感到害怕和不安。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发生的这起事件,尤其是在校门口这样看似安全的地方发生劫持,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且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件事情的发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学校门口这个我们熟悉且应该感到安全的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意味着危险可能比我们想.............
  • 回答
    公鼠怀孕实验引发伦理争议,论文作者称已申请撤稿背景: 近日,一篇关于“公鼠怀孕”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伦理争议。该研究声称成功让公鼠实现了怀孕并分娩,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和批评声浪却盖过了其所谓的科学突破。最终,论文作者已向期刊申请撤稿,为这场科学界的风波画上了句号。实验内容与争议焦点:据悉.............
  • 回答
    关于东北边境人民如何看待朝鲜的氢弹实验,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他们的感受和看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的远近、经济状况、政治立场、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个人经历等。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近距离居民(吉林边境地区,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丹东等).............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对辉瑞疫苗实验结果的评价,以及他强调“保护率不是唯一指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疫苗评估的全面性,以及公共卫生决策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钟南山院士的评价:为何说“远远不够”?钟南山院士的“远远不够”并非否定辉瑞疫苗的有效性,.............
  • 回答
    丹麦政府决定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佩戴口罩是否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项实验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说这项实验重要且具有意义? 科学严谨性: 在疫情初期,关于口罩有效性的信息和建议往往是基.............
  • 回答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一场警钟,也为学校食堂安全敲响警钟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无疑是令人心痛的一页。这起事件不仅让无数家长和学生感到震惊、愤怒和担忧,更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这个长期被重视却又屡屡出现问题的焦点,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一个对整个教育体系,对每一个学校管.............
  • 回答
    韩春雨对于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科研伦理、媒体的角色、公众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个人的处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回应的背景与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春雨做出这个回应的背景: NgAgo技术.............
  • 回答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食品质量风波:探寻问题的根源与国际视野下的处理之道近期,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的食品质量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场风波不仅牵动着家长们的心,也再次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审视其具体表现,更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借鉴国际.............
  • 回答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正式启动工程设计,这无疑是中国核聚变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在追求“人造太阳”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承载着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合作的深远意义。CFETR 的战略意义:国家能源的未来蓝图首先,.............
  • 回答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猪食”事件,曾一度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事件最初的起因是,有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多段视频和图片,声称学校食堂存在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给学生提供的是“猪食”,甚至还有学生因此出现身体不适。这些内容迅速在家长群、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台传播,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愤怒。最初的指控.............
  • 回答
    关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关注和担忧的事情。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事件的发生与初步信息:首先,要回溯事件的缘起。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最初的爆发,源于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爆料和反映孩子在学校食堂吃到了问题食品,包括但不限于食物发霉、变质、有异物等.............
  • 回答
    韩春雨的实验,或者说他所声称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自2016年发表以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对于“无法被世界各大实验室重复”的现状,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着科学探索、同行评议、学术诚信以及学科发展等多重因素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被检验和验.............
  • 回答
    看到浙江大学在ACL 2021上发表的论文存在实验数据问题,这件事情确实挺令人关注的。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这样一个以严谨实验和可复现性为核心的研究领域,数据的可靠性是基石。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任何研究都可能犯错,尤其是在高度复杂和前沿的研究中。 算法的迭代、实验环境的细微差异、数据集的预处.............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成都七中实验中学“三家长寻衅滋事”事件,这事儿一出,搅得整个成都的教育圈,乃至全国都挺不安生的。说白了,这事儿的核心,就是学生家长因为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方式,还有最关键的——所谓的“分班”或者“选拔”机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然后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聚集和冲突。一开始,大家都知道,名校的学位总是稀缺的。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