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丹麦要用实验来证明戴口罩是否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传播?

回答
丹麦政府决定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佩戴口罩是否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项实验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 为什么说这项实验重要且具有意义?

科学严谨性: 在疫情初期,关于口罩有效性的信息和建议往往是基于观察性研究、模型推算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经验。然而,这些证据等级相对较低。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最能证明因果关系的金标准研究方法。通过将人群随机分配到佩戴口罩组和未佩戴口罩组,并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口罩的实际效果。
解决证据真空: 尽管全球有大量关于口罩的讨论和实践,但真正高质量、大规模的RCT证据相对缺乏,尤其是在社区层面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这项丹麦实验正好填补了这一重要的证据空白。
指导公共卫生政策: 如果实验结果能够明确显示佩戴口罩的有效性,将为丹麦乃至全球其他国家制定更具科学依据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坚实支撑。这包括是否强制佩戴口罩、在哪些场景下强制、以及如何向公众普及口罩的使用方法。
反思科学决策过程: 疫情期间,许多公共卫生决策是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的。丹麦的这项实验也反映了一种“边实践边学习”的科学决策态度,即不回避对既有做法进行验证,并愿意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调整策略。
公众信任: 通过公开、透明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和科学建议的信任度。当人们看到科学证据支持某项建议时,他们更有可能遵从。

二、 丹麦实验的潜在科学设计和挑战

虽然具体的实验设计细节可能尚未完全公开,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包含以下要素,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1. 实验设计要素(推测):

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这是核心。这意味着参与者将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组:
干预组: 要求佩戴口罩(可能是特定类型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
对照组: 不要求佩戴口罩(或者佩戴非防护性物品,以保持盲法效果,但考虑到疫情传播的严峻性,可能只是不强制佩戴)。
招募参与者: 可能招募大量来自不同社区、年龄段、职业的普通民众。招募的规模至关重要,以确保实验具有足够的统计效力来检测到口罩可能带来的相对较小的效应。
明确的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应该是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可能通过定期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或报告的症状来评估。次要结局指标可能包括感染的严重程度、住院率、死亡率等。
盲法: 理想的RCT是双盲的(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谁属于哪个组),但这在佩戴口罩的实验中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参与者很容易知道自己是否佩戴了口罩。因此,会努力实现某种程度的“单盲”,例如评估结局的研究人员对参与者分组不知情。
遵守程度的监测: 佩戴口罩的行为本身需要监测。研究人员需要评估参与者实际佩戴口罩的频率和正确性。这是这项实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如果干预组的参与者未能严格佩戴口罩,或者对照组的参与者私下佩戴口罩,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研究周期: 需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捕获足够多的感染事件,并观察病毒传播的动态。
伦理考量: 实验设计必须符合严格的伦理标准。确保参与者知情同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参与者分配到有益的组,并妥善处理数据隐私。

2. 可能面临的挑战:

“盲法”的困难: 如前所述,无法实现双盲是最大的挑战。这可能导致“期望效应”或行为改变,影响结果的解读。
依从性问题(Adherence): 即使被要求佩戴口罩,参与者未必能严格遵守。尤其是在没有强制措施的对照组,人们可能会自行佩戴口罩。而干预组的参与者也可能因各种原因(如不适、忘记)而未能持续佩戴。丹麦政府可能会尝试通过教育、提醒甚至提供口罩来提高依从性。
个体差异: 人们的病毒暴露程度、免疫状态、生活习惯等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感染结果,需要通过统计方法进行调整。
环境因素变化: 疫情的进展、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疫苗接种的推广等都会影响病毒传播的基线水平,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统计模型来校正。
研究成本和时间: 大规模的RCT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和漫长的时间周期。
实验的解读难度: 如果结果不显著(即两组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口罩确实无效,也可能是因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如依从性太差,或样本量不够大)。

三、 丹麦实验的潜在结果及其影响

这项实验可能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结果一:明确证实口罩有效: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佩戴口罩组的新冠病毒感染率显著低于未佩戴口罩组,这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在社区层面推广佩戴口罩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果二:未发现显著差异: 如果两组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这需要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是口罩在特定条件下(如社区传播水平不高、佩戴不规范等)效果不明显,或者实验设计存在缺陷。这并不能直接否定口罩的潜在作用,但会削弱其作为普适性公共卫生工具的证据基础。
结果三:发现某些特定条件下的效果: 例如,口罩在特定人群(如高风险人群)或特定场景(如室内聚集)下可能效果更明显。实验设计中可能会包含亚组分析来探索这些可能性。

无论结果如何,丹麦这项实验都将是新冠疫情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疫情中不断学习和调整策略的重要性。这项实验的结果一旦公布,必将引发全球科学界和公共卫生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总结来说,看待丹麦这项实验,应将其置于科学求证的背景下,认识到其潜在的重大意义,同时也理解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这项实验是公共卫生领域面对不确定性时,通过科学方法寻求确定性答案的一个积极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我要反对一下仲达 @司马懿

这是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滥用,不合理,不合时宜,不应该。

1、有违伦理。在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让多达三千人在公共场合暴露,对参与者不公平,也是将全社会置于危险中。首先你都不知道三千人里面已经有多少感染者,感染者需要戴口罩这点争议并不大。此外,设想一下,如果口罩确实有显著效果,那来这三千人中可能有额外的几百人都会被感染,他们不戴口罩活动至少一个月,会带来多少的再次传播,参加者中还会额外多出一些死亡人数,甚至这些多出来的传染者就成为疫情控制和失控的转折点。这个研究在中国申请伦理几乎肯定无法通过。

2、这个研究的假设存在问题。只考虑了口罩对本人是否有保护作用,不能测量口罩对公众的保护。最多只能跟踪到这6000人的结局,6000人一个月内接触的人可能总数超过几十万,不知道这里面会有多少人是被这些受试者传染的。这依然是对口罩作用的一种偏见。实际上我们当我们说口罩有用的时候,说的是双向保护。

3、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才可以证明。例如如果一个干预措施的效应足够大,根本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说明问题,青霉素用于伤口感染没有经过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因为观察发现用了青霉素后死亡率降低了几十倍,立竿见影,这么巨大的效应根本不能用任何偏倚来解释,只能叫有效。

4、并不是你有随机对照试验你就牛,就管用。设计/执行得很垃圾的随机对照试验不仅没用,得出的错误结论还有害。好的随机对照试验要求明确入组时的基线情况,还要尽可能控制变量。几千人如何确定基线,每个都做核酸+抗体+CT?我估计他们也就筛查下症状。控制变量更无从谈起。还有例如霍桑效应,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不能戴口罩的对照组的时候,他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其出门的频率,社交距离,洗手习惯,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行为改变会不会抵消口罩的保护作用导致研究得不出阳性结论?这里面太多不能考察的因素。

5、好的观察性研究也可以具备很强的效力。上面已经说过效应量的影响,假如观察性研究证明了戴口罩能降低数倍的感染风险,那根本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湖北之前3000多医护感染新冠,援湖北的4万多医护无一感染,这么大的差异还需要RCT来验证医护全身防护的有效性吗?另外,假如我们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证明戴口罩的比例越高的人群,其感染率越低,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不能用其他的相关性来解释,这就是很强的证据。

6、我们并不需要1个月的观察期,其实只需要观察记录到感染者与被感染者接触的那个场景即可。流行病学调查的个案追踪,配合信息技术,就能做到。比如此前一个案例,一位患者乘大巴车,同车7人随后几天发病。车上戴口罩的乘客感染人数,不带口罩乘客的感染人数,是很关键的数据,可以配合车内摄像头来回顾。输入病例就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发现一名外来感染者后,通过大数据回溯他的接触者,配合摄像头等还原其接触场景是否戴了口罩,谁被感染谁没被感染。涵盖的人群足够多的时候,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说服力。

7、证据质量只是告诉你我们对结论有多大信心,更关键的问题是利弊权衡。哪个选择的代价更大?哪怕获益不多?


丹麦这个口罩临床研究也不具备很高的优先级。人就那么多,参加一项临床试验往往就不能参加其他的,以免引入混杂因素。研究资源也不是闲的。目前疫苗试验不紧迫吗?药物试验不紧迫吗?不用搞流行病学调查吗?这件事情只能说明丹麦还处于疫情早期,资源尚丰富,还没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

user avatar

实验流程不严谨。

既然你要测试戴口罩能不能防治新冠病毒,前提是要有新冠病毒。

所以,建议在实验开始的同时,从医院里随机放出几十个新冠患者。然后让他们随机混进这群人里,最后再测一测统计数据,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当然,统计人员在公布数字的时候,最好是找个地堡,再带把枪……


user avatar

这个实验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坚信口罩有用,有用到不需要实验证明,本文中的重点都用黑字标出来了,请忽略第一行黑字,看第二行黑字就可以了。

口罩被认为的作用有两个:1.防止别人的飞沫被自己呼吸到;2.防止自己的飞沫被别人呼吸到。然而自从新冠爆发以来,我读了很多医学期刊上关于「非专业人群普遍戴口罩是否能够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传播」的文章,关于这两点的研究就非常少,而有效的证据几乎没有。而少的原因,相当大的一部分恰恰就是在于没有机构去做这样的实验。


首先,观察性的数据,是不能提供口罩是否有效的有力证据的。比如说,我们观察一部分经常戴口罩的人,和一部分经常不戴口罩的人之间的感染率的差异,发现不戴口罩的人感染的多,这其实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主动戴口罩」的人和「不主动戴口罩」的人可能对自己健康的关注本来就不一样,从而两类人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观察到的感染率的结果,可能是两类人行为模式差异造成的,而非口罩造成的。

再比如两个政府,一个强烈推荐民众要求戴口罩,一个不推荐,那么强烈推荐这个动作本身可能就会改变人们心目中疫病的严重程度,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1],从而导致更少的感染。依然很难把口罩的作用从这些心理的、行为的模式中分离出来。

在呼吸道疾病爆发期间,民众被要求戴上口罩前后疫病的控制情况,同样也不能作为证据。因为极少有政府单独采用「口罩」控制,同时会有很多的措施出台。所以口罩是否有作用,在时间的先后顺序的比较也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

有两篇文章是随机控制实验,来比较的医护人员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之间的区别,因为医护人员都受到过专业训练,这个倒是消除了样本偏差,结果当然是N95的参数在各方面显著占优[2][3],不过在低强度的接触下和外科口罩的保护作用相比无显著不同。N95的参数占优确实倒也不意外,在心理不抵触,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口罩的前提下,N95和外科口罩之间的差异,还是显示了市场是有效的——毕竟贵那么多呢。读了这些口罩的文献,我的感觉就是:贵还是有道理的,在低强度的测试下,外科口罩和N95可以认为是差不多有效;但是在高强度的测试下,N95一枝独秀[4]。所以在主观上愿意并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N95。

在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也就是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净室条件的情况下,大规模戴口罩到底有什么作用,目前没有任何高质量的证据。在2013年有一篇文章,用agent-based 模型模拟了各种非医学防疫手段——洗手+口罩对疫病传播的影响[5],结论是单独的口罩效果不显著,但是加上洗手组合起来就有效了——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方向,但是因为根本都不是实验,而是通过社交网络来进行的数据模拟,所以其实只能说提供了一种可能,甚至于都谈不上是证据。

补充两篇口罩对流感预防的文章[6][7],这方面的RCT的结论一般是,单独口罩不确定,但是加上洗手效果就显著了。给定这样的实验结果,口罩在大众层面上是更多的起到一个对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干预,加强了其他措施的效果(封城、隔离等等),还是说真的实质性防护,其实很难说。

要证明因果性,还是要精心设计的随机控制实验(well-designed RCT)是王道。这也会给全世界的疾病控制中心提供优秀的证据,不仅仅针对新冠,也是针对未来的疫病。

就丹麦这个实验,设计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如果就是随机的分发口罩,让志愿者戴上,那依然不算是「高质量证据」,因为尽管随机分发排除了个体自选择的影响,但是人们戴上口罩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虚假的安全感,从而改变了行为模式(让本来有效的口罩变得无效了),也可能戴上口罩之后引起周围人的警觉,自觉的和他们保持距离(本来无效的口罩变得有效了),所以可能需要设计一些「假」的口罩,也就是看上去是口罩,志愿者和周围的人都会认为是口罩,但是基本不过滤任何的微粒,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防护。通过这个外生而随机的「口罩防护水平」的工具变量,来减轻行为模式的影响。还可以设计一些单向的口罩,看看口罩如果有效的话,到底是1的作用更大,还是2的作用更大。

从伦理上说,我觉得这个实验还是有可能通过伦理审查的。如上所述,目前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表明大规模的普通人群戴口罩是有效的——或者说甚至于口罩在疫病流行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效果是什么也不知道——在初期,密度很低的时候无所谓,但是在密度较高的时候有效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口罩是可以被看做一个无害的对照组「harmless treatment」——也就是说不戴口罩并不会被认定为对志愿者有损害——毕竟考虑到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情况,如果不做这个实验的话,基本上他们也不会戴。

参考

  1. ^ Syed, Q., W. Sopwith, M. Regan, and M. A. Bellis. "Behind the mask. Journey through an epidemic: some observations of contrasting public health responses to SAR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57, no. 11 (2003): 855-856.
  2. ^ Smith, Jeffrey D., Colin C. MacDougall, Jennie Johnstone, Ray A. Copes, Brian Schwartz, and Gary E. Garber. "Effectiveness of N95 respirators versus surgical masks in protecting health care workers from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maj 188, no. 8 (2016): 567-574.
  3. ^ Long, Youlin, Tengyue Hu, Liqin Liu, Rui Chen, Qiong Guo, Liu Yang, Yifan Cheng, Jin Huang, and Liang Du. "Effectiveness of N95 respirators versus surgical masks against influenz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0).
  4. ^ Bowen, Larry E. "Does that face mask really protect you?." Applied biosafety 15, no. 2 (2010): 67-71.
  5. ^ Mniszewski, Susan M., Sara Y. Del Valle, Reid Priedhorsky, James M. Hyman, and Kyle S. Hickma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face mask usage through epidemic simulation of large social networks." In Theories and Simulations of Complex Social Systems, pp. 97-115.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4.
  6. ^ MacIntyre, C. Raina, Dominic Dwyer, Holly Seale, M. Fasher, R. Booy, P. Cheung, N. Ovdin, and G. Browne. "The first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mask use in households to prevent respiratory virus transmi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2, no. 1 (2008): e328.
  7. ^ Aiello, Allison E., Vanessa Perez, Rebecca M. Coulborn, Brian M. Davis, Monica Uddin, and Arnold S. Monto. "Facemasks, hand hygiene, and influenza among young adults: 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PloS one 7, no. 1 (2012).
user avatar

我们当年上循证医学的时候,老师就问,是不是所有临床上的手段都需要循证医学依据?

答案当然不是。

当时举的例子就是危重病人的吸氧,这就没什么循证依据。

因为吸氧的危害几乎为零,操作方便,而很多疾病都可以从中获益,代价小收益大,去做临床研究纯属无聊。

反之,如果危重病人连吸氧都没有,那么意味着医疗条件极其匮乏,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转运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而不是搞什么随机双盲试验。

口罩对呼吸道疾病的原理一样。代价极小、肯定有防护作用、多数人都能获益。如果口罩这种基础物品都缺乏,那意味着医疗物资已经极其匮乏,需要做的是尽快补充物资,而不是搞什么随机双盲。

而且,就临床实验的角度,对照组应该戴无效的口罩。有效的口罩和无效口罩外观一样,随机发放。而不是不戴口罩....


哎,真是活久见。

为了推卸责任,已经不要脸了....


====补充====

白天空闲时候吐槽了几句,没想到这么多关注....

然而我还是太年轻,没想到他们的下限有多低...

3000对3000的实验设计,看起来是大样本了.......

回家算了一下才发现我被忽悠了.......

目前丹麦感染率分之一左右(事实上这已经是很高的感染率了)。

我们假设人群感染率为1/1000,而口罩的作用可以降低1/3的感染率(能降低1/3是很强的作用了,我感觉口罩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那么实验终点,非口罩组和口罩组预期感染人数分别是3例和2例,根本就不可能有差异....

即使预期的感染率扩大5倍,也就是感染率达到5/1000(基本相当于武汉的感染率了),那么非口罩组预期感染人数15例,口罩组为10例,算了一下,p=0.42...根本没有显著差异....

感染率达到2%的水平,那么非口罩组为60例,口罩组为40例感染......这时候勉强接近统计学显著水平...

2%感染率什么概念......也就是丹麦这个500多万人国家要有10万例以上的感染....这才有可能看到统计学差异...这还是建立在口罩能够减少1/3感染患者的前提下....(当然,他们一个月内增加到2%的总感染率也不是不可能....真到那一步口罩也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尸体比较重要)

我不相信他们设计这个试验没算过样本容量...

他们可能就是想要一个“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戴口罩与不戴口罩 “无显著性差异”。

还是他们自己人了解自己:

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damned lies,and statistics)


====2020年底更新====

突然发现他们的文章居然发表了,而且不幸被我言中了.....

我觉得2%感染率太夸张....然而他们真的实现了(600万不到的人口,15万感染....)

当然,如我所估计,口罩对传染的减少作用达不到30%以上。所以他们的结果是42例对53例感染,不出意外没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这个研究原本可以被某些人拿去说戴口罩没用了......

如果疫情真的在夏天结束了,肯定各种阴阳人会引用这个研究吧...

然而,他们设计实验时,恐怕也没想到疫情会这么惨烈吧.....

所以这个研究的结果,已经没什么人关注了。

毕竟,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统计数字也不能忽悠人了。


当然,既然不能甩锅给中国,就甩锅给水貂呗....这时候就不谈什么绿色环保、动物保护主义了..

关键杀完之后居然直接掩埋....我也是服...

如何处理尸体,确实是个重要问题....


=======

user avatar

其余是给丹麦人民一个台阶下,当你的街上碰到一个戴口罩的白人。 还没等你开口,他就会说我是测试志愿者,在测试有不有效。

user avatar

这他X叫人体实验!另外一半感染了,死亡了!甚至传染给其他人!如何处理?新冠本身严防死守都控制不住。在这其中搞非控制!无治愈能力实验!脑瘫么?

731当年也不敢这么干!

这比群体免疫更丧心病狂!

现在突然觉得白左,女权,各种保护邪会都很可爱。

果然是个比烂的世界。

你写个在某一疾病并没有治愈能力时候,而且具备大规模传染能力,让六千人做实验对照组,去证明某个手段能消除感染几率多少的剧本。信不信投资人能把你踢出去?

原来我认为中国崛起是一段荆棘之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在看我们能躺赢!

user avatar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在丹麦确实不是没有原因的。

user avatar

真金不怕火炼。随便试。

东亚怪物房两个月前已经肉测过了,你们不信罢了。

非得撞了南墙头破血流还要赞一声,我的骨头真硬,我的态度真科学。

我能怎么看

没有疼痛,就没有清醒。

西方一直以为自己牛逼哄哄,但现实是,没有装备代差的情况下,把你们放到东亚都是战五渣。

user avatar

“我们现在要搞一个研究,试图证明人完全没有性生活,也能很快乐。”

“哦,你这研究对我而言没啥意义,只是对你才有意义。”

“为什么对你没意义,对我却有意义?”

“因为我有规律的性生活,而你就算想有,也并没有。”

“哎你这不科学啊...你要想,说不定性生活还有坏处呢,你看,可能的坏处有blabla...嗯?人呢?”


(吸溜吸溜...扑哧扑哧...咕叽咕叽...)

user avatar

挺好。


牺牲自己造福人类,伟大。

doge.jpg

user avatar

1、单纯说这个实验的话,如果可以真正的排除干扰因素,公正客观的得到实验数据,这个实验是挺有意义的。

2、戴口罩成本越高的国家做这个实验越有意义,但也越有动机去得出想要的实验结果。咱没动机搞这个实验,而且,咱就算做了欧美那帮人也不会信……毕竟我们也有动机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

3、其实实验结果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我觉得也没那么大……

user avatar

都火烧眉毛了。他们还在研究水是不是能有效灭火?

这是迂腐。

这是傲慢。

他们其实不想学亚洲人。

他们觉得亚洲人都带上口罩很愚蠢。

现在形势逼人,他们不得不考虑改变策略。

又抹不开脸。自己抽自己大嘴巴。

就搞这个试验。

等到试验结束的时候,他们可以宣布,经过我们白人的研究,可以戴。

然后再戴上。

这不是学亚洲人哦!这是我们白人自己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理性科学的。

虽然都是戴口罩,但是我们还是高人一等。

别作了!

你们丹麦只有一个东西领先全球:小电影!

user avatar

太简单了。

直接让首相大人不戴口罩,作为参照组成员。然后去本地新冠医院慰问抗疫医护,握手、拥抱、交谈、巡视。病人有很高的传染风险,就不去看了。

另外参加实验的人数还太少,建议扩大到全国人口的50%,这样大数据比较有说服力。

还有就是实验时间有点短,建议实验3个月,这样覆盖的场景更加全面,这样才有公信力。

最后,建议丹麦人道主义救援冰岛,作为冰岛前管理国,应该把冰岛的病人接到丹麦治疗。

user avatar

预期结论:

if N95!=N100

N95=0

user avatar

“如果是科学的话,他们应该拿狗做实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