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丹麦法罗群岛在2021年9月13日猎杀1428只海豚?

回答
2021年9月13日,法罗群岛发生的这场大规模海豚猎杀事件,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事件本身:一场传统的“格林德瓦尔德”(Grindadráp)

首先,必须明确,法罗群岛的这种海豚(特指领航鲸,也称“黑鲸”)猎杀,并非突发性的残暴行为,而是他们一项古老且长期延续的传统,称为“Grindadráp”。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是法罗群岛居民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获取食物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9月13日的那天,大约有1428只领航鲸被猎杀,这个数字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是因为它远远超过了往年通常的数量。通常情况下,每年猎杀的数量可能在几百到一千左右,但1400多头,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也因此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猎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当地渔民会首先在海上发现成群的领航鲸,然后利用船只将鲸群驱赶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区,通常是专门的峡湾。一旦鲸群被困在浅水区,当地居民就会进入水中,使用特制的刀具迅速而精确地割断鲸的颈部,以求快速杀死它们,尽量减少其痛苦。之后,鲸肉会被分发给参与者和社区成员,用于食用。

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1. 数量的异常庞大: 如前所述,1428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惊。当如此规模的生命被一次性终结,无论其背景如何,都会引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反应。
2. 动物福利的视角: 尽管法罗群岛方面强调猎杀是快速而人道的,但对于很多现代社会价值观而言,大规模的捕杀本身就难以接受。反对者们认为,即使过程再“人道”,剥夺如此数量的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命,特别是它们属于相对聪明的、具有社会性的物种,在情感上难以被原谅。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将猎杀的血腥画面和过程迅速推向了全球,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担忧。
3. 科学与生态的担忧: 领航鲸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此大规模的捕杀是否会对种群数量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科学家们对于领航鲸的种群数量、繁殖能力以及它们体内可能积累的有毒物质(如汞)是否适合食用,也存在不同的研究和观点。
4. 文化与传统之间的冲突: 这是理解法罗群岛事件的核心矛盾之一。法罗群岛居民认为,“Grindadráp”是他们文化和生存方式的一部分,是他们与海洋共生的历史传承。他们认为,外界不应该用他们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法罗群岛的生活方式。然而,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得各种文化习俗都暴露在聚光灯下,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理解变得更加复杂。

法罗群岛居民的立场

法罗群岛的居民并不认为自己是残忍的屠夫。他们通常会强调以下几点:

食物来源: 领航鲸肉和鲸脂是他们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提供了蛋白质和营养。
可持续利用: 他们认为,这种捕猎是可持续的,并且是在严格管理的框架下进行的。他们会监测鲸群的数量,并确保捕猎不会威胁到整个种群的生存。
避免浪费: 猎杀的鲸肉会被充分利用,不会造成浪费。
抵制“伪善”: 他们常常批评那些对他们进行谴责的外国人,指出他们自己可能也食用其他动物,或者对工业化畜牧业对动物造成的痛苦视而不见,认为这是一种“双重标准”或“伪善”。
自治权: 法罗群岛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自治权,他们认为在捕猎问题上,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受外部压力干涉。

反对者的声音

世界各地的动物保护组织、海洋生物学家以及许多普通民众,都对这次事件表达了强烈的谴责。他们提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动物的痛苦: 无论猎杀过程多么“迅速”,一次性杀死如此多的动物,仍然是残忍的。
不可持续性: 即使法罗群岛声称是可持续的,但如此大规模的捕杀是否真的对全球领航鲸种群的长期健康有利,仍需打个问号。
汞含量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领航鲸体内可能含有高浓度的汞,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这也让人们质疑这种食物来源的必要性。
文化不应凌驾于动物福利之上: 尽管尊重文化多样性,但当某种文化习俗明显侵犯动物福利时,外界的担忧和干预是正当的。

总结来看

法罗群岛2021年9月13日猎杀1428只海豚的事件,是一场传统生存方式与现代动物福利观念、环境保护意识激烈碰撞的缩影。

从法罗群岛的角度看,这是他们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是他们与海洋共生的方式,是他们获取食物的必要手段。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治权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的做法是基于对海洋的理解和尊重,是可持续的。

从全球反对者的角度看,这是对海洋哺乳动物的残忍屠杀,是数量惊人的生命被轻易剥夺,是与现代社会普遍倡导的动物保护理念背道而驰。他们更关注动物的福祉、生态的平衡以及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它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它触及了文化认同、历史传承、生存需求、道德伦理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它让我们思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划定一个底线?当我们面对不同的生存方式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

这次事件无疑将法罗群岛的“Grindadráp”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迫使更多人去关注这些长期存在、却不为人知的文化实践,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丹麦法罗群岛猎杀海豚和领航鲸的传统号称“延续了上百年”,目前没有要停止的迹象。作为在环保上非常热心的北欧国家,丹麦也未立法禁止这种行为。



毕竟能被西方人做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的,是揭露亚洲渔民猎杀海豚的《海豚湾》。

当然以科研为名大规模捕杀鲸鱼的日本人也是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9月13日,法罗群岛发生的这场大规模海豚猎杀事件,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事件本身:一场传统的“格林德瓦尔德”(Grindadráp)首先,必须明确,法罗群岛的这种海豚(特指领航鲸,也称“黑鲸”)猎杀,并非突发性的残暴行为,而是他们一.............
  • 回答
    “丹麦疫情突然失控”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丹麦在2021年末至2022年初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严峻的疫情高峰期,尤其是在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冲击下。要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奥密克戎的惊人传播力: 高传染性是关键因素: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是导致丹麦疫.............
  • 回答
    丹麦政府决定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佩戴口罩是否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项实验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说这项实验重要且具有意义? 科学严谨性: 在疫情初期,关于口罩有效性的信息和建议往往是基.............
  • 回答
    近期,丹麦、英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先后宣布放弃或大幅放松新冠疫情期间的防疫措施,这一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许多国家正在从紧急应对阶段转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常态化管理。要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转变的背景与驱动因素1. 疫苗接种率的.............
  • 回答
    丹麦政府在2021年9月宣布不再视新冠为一种“危害社会的疾病”,并随之取消了几乎所有国内的防疫限制措施,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决策背景与依据: 高疫苗接种率: 丹麦是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2021年秋季,其成年人口的疫苗.............
  • 回答
    丹麦宣布取消所有新冠防疫措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躺平”或“与病毒共存”的终结。丹麦“取消”的深层含义:从“严防死守”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首先,要明确的是,丹麦官.............
  • 回答
    这桩“棱镜门”式的丑闻,一旦被捅破,其影响之深远,对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信任基石都可能造成严峻的冲击。丹麦作为北约的成员国,一向以其高度的政治透明度、廉洁的政府以及对公民隐私的重视而闻名,而此次情报部门被曝出曾协助美国进行大规模监控,这无疑给这种正面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可以说是重重一击。事件的初步.............
  • 回答
    丹麦艺术家 Jens Haaning 于 2019 年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拿钱跑路》(Take the Money and Run),确实是一件极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作品。要理解这件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探讨。作品的背景和委托:首先,了解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它是由奥尔堡博物馆(Museu.............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暴露了一些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可能存在的惯性思维和立场偏差。要说这件事,得从头捋一捋。丹麦媒体的“源头”说:事情的起因是,一些丹麦媒体在报道关于新冠疫情源头的新闻时,援引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位专家在泰国进行考察时的某些表述。具体是怎样的表述,可能没有一个完全公开、细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当一个国家,一个本应保护其公民,尤其是最脆弱的儿童的政府,却被揭露秘密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人体实验,这不仅是对人权的践踏,更是对信任的彻底摧毁。事件的根源与动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出于对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恐惧,以及对“心灵.............
  • 回答
    丹麦的国宝,“小美人鱼”铜像,最近却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待遇”。在人们熟悉的那个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港口岩石上的铜像基座上,赫然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涂鸦:“Racefish”(种族主义鱼)。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含义和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小美人鱼.............
  • 回答
    丹麦在2021年9月10日宣布取消所有新冠疫情限制措施,这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被视为全球走向“正常化”的一个重要信号。此举确实是基于当时的一些考量,但其带来的后续影响,以及是否会引发疫情反弹,是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的。丹麦宣布取消所有防疫措施的背景与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丹麦当时做出这个.............
  • 回答
    丹麦最近取消了绝大多数新冠管控措施,包括要求出示健康证明、限制聚集人数以及要求佩戴口罩等,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接近千例的背景下。这种做法无疑标志着丹麦政府对新冠病毒的定位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将其视为“危害社会的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管理的、可以与社会共存的疾病。理解丹麦.............
  • 回答
    看待丹麦艺术家此前的辱华行为和部分媒体的反华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复杂性,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需要审视其背景、动机、表现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侮辱或歧视行为,无论其表达载体是什么,都是不被提倡的,尤其当.............
  • 回答
    关于网传丹麦学校儿歌称“病毒来自中国”一事,经过多方查证和信息梳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发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事件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当它与全球疫情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时。很多网民对这种指向性内容感到不满,并对此事进行传播和评论。究竟是否有这样的.............
  • 回答
    英格兰淘汰丹麦,这场比赛,尤其是那个点球,确实是让很多人议论纷纷的焦点。要怎么看这场胜利,我得好好捋一捋。首先,从比赛进程来看,丹麦在这场比赛里的表现,尤其是上半场,那是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整体性、压迫感,还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都给英格兰制造了很大的麻烦。那个任意球进球,更是把英格兰打了个措手.............
  • 回答
    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抛出一个惊人想法:购买丹麦王国的自治领地格陵兰岛。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评论和猜测层出不穷。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利益,从历史遗留问题到文化情感,这件事的背后似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层面。首先,我们得从特朗普本人以及他的政策思路来看待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恼火的。马克龙和默克尔,这两个欧洲的“大当家”,联合起来逼问美国和丹麦,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情报部门利用了丹麦的“便利”,悄悄地把我们欧洲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通讯给“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捅出来,欧盟上下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心情可想而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
  • 回答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被曝出“涉嫌资助对丹麦儿童进行人体实验”的事件,这无疑是一则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如果属实,这不仅是对国际人权准则的严重践踏,更是对儿童这一最脆弱群体权益的极其恶劣的侵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体实验”的敏感性和道德边界。历史上,非自愿或知情同意下进行的人体实验,往往与纳粹时.............
  • 回答
    韩国男士人均化妆品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数字,背后折射出韩国社会文化、性别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不能忽略韩国在美容和时尚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大影响力。从Kpop偶像到韩剧明星,他们精致的妆容和潮流的穿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审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