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丹麦标志性景点「小美人鱼」铜像基座岩石上被喷涂「种族主义鱼」?

回答
丹麦的国宝,“小美人鱼”铜像,最近却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待遇”。在人们熟悉的那个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港口岩石上的铜像基座上,赫然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涂鸦:“Racefish”(种族主义鱼)。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含义和引发的争议。

首先,我们要理解“小美人鱼”铜像的意义。这座铜像自1913年落成以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雕塑范畴,成为了丹麦乃至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它取材于安徒生童话中那个为爱而牺牲、渴望获得人类灵魂的小美人鱼,承载着浪漫、梦想、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亲眼目睹这位静静坐在岩石上,望着远方的美人鱼,感受那份童话般的宁静与哀愁。

因此,当有人选择在她的基座上进行如此具有挑衅意味的涂鸦时,无疑是对这一象征性意义的直接挑战和亵渎。而“种族主义鱼”这个词组,则将事件的焦点引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

“种族主义鱼”——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组的含义并非一目了然,它更像是一种隐喻,或者是一种具有特定指向性的表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对“美人鱼”身份的质疑或颠覆: 小美人鱼的形象是欧洲文化中一个非常经典且根深蒂固的符号。她通常被描绘成白皮肤、金发碧眼,符合欧洲中心主义审美观。将她称为“种族主义鱼”,可能是在暗示,这个经典的形象本身就带有某种“种族”的预设,或者说,它代表了某种单一、排他的审美标准,未能体现人类的多样性。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白人”美人鱼才被认为是美的、被认可的?这种解读指向的是文化符号中的潜在偏见。

对“鱼”的隐喻: 为什么是“鱼”?鱼生活在水中,与人类世界有着天然的界限。小美人鱼为了融入人类世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种族主义”则往往将人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制造隔阂和歧视。将“种族主义”与“鱼”联系起来,可能是在批判那些在社会中如同“鱼”一样,被固定在某种“种族”身份中,无法跨越界限、享受平等机会的人们。这种解读更偏向于社会公平和反歧视的诉求。

一种愤怒或抗议的宣泄: 涂鸦者可能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种族歧视,或者对社会上存在的种族主义现象感到极度不满。他们选择“小美人鱼”这个广为人知的地标,是为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引起公众的注意,将他们的声音传递出去。这种行为,尽管方式不当,但其背后可能蕴藏着对不公义的呐喊。

针对特定事件或政策的回应: 也有可能,这一涂鸦与近期丹麦或国际上发生的与种族、移民、文化融合有关的特定事件或政策有关。涂鸦者可能是在借此表达对某种政策的不满,认为该政策带有种族主义色彩。

事件引发的反应与思考:

无论涂鸦者的真实意图如何,这一行为无疑在丹麦社会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艺术与破坏的界限: 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表达应该是在尊重现有环境和公共财产的前提下进行的。涂鸦行为,尤其是在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点,很容易被视为一种破坏。但同时,一些人也认为,艺术本身就带有批判和挑战的功能,有时需要突破常规才能引起反思。那么,在“小美人鱼”基座上涂鸦,究竟是艺术的宣泄,还是纯粹的破坏?这又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公众人物与符号的意义: 像“小美人鱼”这样的公共雕塑,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语境的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解读。过去,“小美人鱼”可能更多代表的是浪漫和梦想,但现在,在多元文化和反歧视思潮涌动的时代,人们可能会开始审视它是否也带有了某种刻板印象或排他性。这种重新解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即使它可能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表达方式的讨论: 很多人对涂鸦行为本身表示谴责,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行为,并且会给修复工作带来成本。他们会说,即使有再大的不满,也有更文明、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请愿、媒体发声、参与公共讨论等。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如何有效地表达诉求,同时又不损害公共利益,是现代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对“种族主义”的审视: 无论这次涂鸦是否准确地指向了某种“种族主义”,它至少将“种族主义”这个话题再次推到了公众面前。在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如何避免偏见、促进理解、实现真正的平等,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次事件,或许能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在我们日常的文化符号、社会制度,甚至个人观念中,是否存在着不易察觉的“种族主义”的影子。

总而言之,丹麦“小美人鱼”铜像基座上出现的“种族主义鱼”涂鸦,并非一个简单的破坏事件。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关于文化符号的解读、艺术表达的边界、以及对种族主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反思。它可能是在控诉,也可能是在挑战,无论如何,它迫使我们将目光从美人鱼美丽的容颜,转向她所处的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去思考那些我们可能尚未充分看见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美人鱼表示“这都是小场面,不是一回两回了。”

1964年被砍头,后来安了个新的上去,据说头被扔在Utterslev Mose(我查询的结果是一个公园),但至今仍未找到。

84年被砍手(后被送回)

98年第二次被砍头(被匿名送到了附近电视台)


03年被炸飞,从海里捞出来装回去的(原配图似乎是搬迁,所以另找了一张,警察技术人员在检查受损情况,手腕和膝盖破孔,细看可以看到当年手臂被锯后修补的痕迹)


几度被穿穆斯林长袍(抗议活动)



71年抗议环境污染的活动中被抗议者带上防毒面具

被泼漆,颜色比你手里的调色盘还丰富

红色

粉色

蓝白色

还有白色

61年被涂上了胸罩和内裤(图为工人们在清洗油漆)

被喷乱港标语

也有网友总结了小美人鱼所遭受的部分损害

雕像受到的污损远不止这些,小美人鱼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抗议被喷标语挂牌子了,不少丹麦人自己都已经习惯了,抗议者最需要的是啥?关注呗,用给我们的话说就是找存在感,小美人鱼这种名雕像自然就成了发泄的目标,对于小美人鱼来说喷个标语这都是小场面了。不过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标性雕像,这个待遇也够悲哀了。

---------------------------分割线-------------------------------

居然突破两千赞了,谢谢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很多朋友对2006年是个什么东西很感兴趣,我给你们评论区指个路好了(极强的求生欲XD)

---------------------------分割线-------------------------------

3.5K纪念,介绍一下小美人鱼雕像好了。

小美人鱼雕像的头和身体并不是来自同一个人,雕像1913年落成,头是参照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员艾伦·普莱斯(Ellen Price),她本人拒绝当裸体模特,所以身体取自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Edvard Eriksen)的妻子艾琳·埃里克森(Eline Eriksen)

1964年被盗头时艾伦还活着,可能心情也很复杂吧。

艾伦·普莱斯(1878-1968)

艾琳·埃里克森(1881-1963)

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1876-1959)正是他打造了小美人鱼铜像。

---------------------------分割线-------------------------------

最近忙没有看知乎,没想到已经5.5K了,谢谢各位喜欢,其实还有些与小美人鱼雕像有关的奇奇怪怪的损害和人类迷惑行为,但是图片不太合适放上来,放上来我的回答估计就被折叠了或者要求修改了,所以就不放了,要是有可以放上来的东西我会加更的。

---------------------------分割线-------------------------------

8K赞了,谢谢各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丹麦的国宝,“小美人鱼”铜像,最近却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待遇”。在人们熟悉的那个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港口岩石上的铜像基座上,赫然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涂鸦:“Racefish”(种族主义鱼)。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含义和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小美人鱼.............
  • 回答
    “丹麦疫情突然失控”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丹麦在2021年末至2022年初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严峻的疫情高峰期,尤其是在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冲击下。要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奥密克戎的惊人传播力: 高传染性是关键因素: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是导致丹麦疫.............
  • 回答
    丹麦政府决定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佩戴口罩是否能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项实验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说这项实验重要且具有意义? 科学严谨性: 在疫情初期,关于口罩有效性的信息和建议往往是基.............
  • 回答
    近期,丹麦、英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先后宣布放弃或大幅放松新冠疫情期间的防疫措施,这一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许多国家正在从紧急应对阶段转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常态化管理。要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转变的背景与驱动因素1. 疫苗接种率的.............
  • 回答
    丹麦政府在2021年9月宣布不再视新冠为一种“危害社会的疾病”,并随之取消了几乎所有国内的防疫限制措施,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决策背景与依据: 高疫苗接种率: 丹麦是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2021年秋季,其成年人口的疫苗.............
  • 回答
    丹麦宣布取消所有新冠防疫措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躺平”或“与病毒共存”的终结。丹麦“取消”的深层含义:从“严防死守”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首先,要明确的是,丹麦官.............
  • 回答
    这桩“棱镜门”式的丑闻,一旦被捅破,其影响之深远,对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信任基石都可能造成严峻的冲击。丹麦作为北约的成员国,一向以其高度的政治透明度、廉洁的政府以及对公民隐私的重视而闻名,而此次情报部门被曝出曾协助美国进行大规模监控,这无疑给这种正面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可以说是重重一击。事件的初步.............
  • 回答
    丹麦艺术家 Jens Haaning 于 2019 年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拿钱跑路》(Take the Money and Run),确实是一件极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作品。要理解这件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探讨。作品的背景和委托:首先,了解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它是由奥尔堡博物馆(Museu.............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暴露了一些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可能存在的惯性思维和立场偏差。要说这件事,得从头捋一捋。丹麦媒体的“源头”说:事情的起因是,一些丹麦媒体在报道关于新冠疫情源头的新闻时,援引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位专家在泰国进行考察时的某些表述。具体是怎样的表述,可能没有一个完全公开、细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当一个国家,一个本应保护其公民,尤其是最脆弱的儿童的政府,却被揭露秘密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人体实验,这不仅是对人权的践踏,更是对信任的彻底摧毁。事件的根源与动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出于对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恐惧,以及对“心灵.............
  • 回答
    2021年9月13日,法罗群岛发生的这场大规模海豚猎杀事件,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事件本身:一场传统的“格林德瓦尔德”(Grindadráp)首先,必须明确,法罗群岛的这种海豚(特指领航鲸,也称“黑鲸”)猎杀,并非突发性的残暴行为,而是他们一.............
  • 回答
    丹麦在2021年9月10日宣布取消所有新冠疫情限制措施,这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被视为全球走向“正常化”的一个重要信号。此举确实是基于当时的一些考量,但其带来的后续影响,以及是否会引发疫情反弹,是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的。丹麦宣布取消所有防疫措施的背景与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丹麦当时做出这个.............
  • 回答
    丹麦最近取消了绝大多数新冠管控措施,包括要求出示健康证明、限制聚集人数以及要求佩戴口罩等,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接近千例的背景下。这种做法无疑标志着丹麦政府对新冠病毒的定位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将其视为“危害社会的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管理的、可以与社会共存的疾病。理解丹麦.............
  • 回答
    看待丹麦艺术家此前的辱华行为和部分媒体的反华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复杂性,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需要审视其背景、动机、表现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侮辱或歧视行为,无论其表达载体是什么,都是不被提倡的,尤其当.............
  • 回答
    关于网传丹麦学校儿歌称“病毒来自中国”一事,经过多方查证和信息梳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发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事件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当它与全球疫情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时。很多网民对这种指向性内容感到不满,并对此事进行传播和评论。究竟是否有这样的.............
  • 回答
    英格兰淘汰丹麦,这场比赛,尤其是那个点球,确实是让很多人议论纷纷的焦点。要怎么看这场胜利,我得好好捋一捋。首先,从比赛进程来看,丹麦在这场比赛里的表现,尤其是上半场,那是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整体性、压迫感,还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都给英格兰制造了很大的麻烦。那个任意球进球,更是把英格兰打了个措手.............
  • 回答
    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抛出一个惊人想法:购买丹麦王国的自治领地格陵兰岛。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评论和猜测层出不穷。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利益,从历史遗留问题到文化情感,这件事的背后似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层面。首先,我们得从特朗普本人以及他的政策思路来看待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恼火的。马克龙和默克尔,这两个欧洲的“大当家”,联合起来逼问美国和丹麦,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情报部门利用了丹麦的“便利”,悄悄地把我们欧洲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通讯给“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捅出来,欧盟上下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心情可想而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
  • 回答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被曝出“涉嫌资助对丹麦儿童进行人体实验”的事件,这无疑是一则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如果属实,这不仅是对国际人权准则的严重践踏,更是对儿童这一最脆弱群体权益的极其恶劣的侵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体实验”的敏感性和道德边界。历史上,非自愿或知情同意下进行的人体实验,往往与纳粹时.............
  • 回答
    韩国男士人均化妆品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数字,背后折射出韩国社会文化、性别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不能忽略韩国在美容和时尚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大影响力。从Kpop偶像到韩剧明星,他们精致的妆容和潮流的穿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审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