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现通货紧缩,央行疯狂的印钞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通缩到底可怕在哪儿?

回答
通货紧缩?央行疯狂印钞票?听起来像是灵丹妙药,但这背后隐藏着多少风险,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印钱就能解决一切”的游戏,里面门道多着呢。

通货紧缩,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鬼?

简单来说,通货紧缩就是物价普遍、持续地下降。不是说某个商品降价了,而是生活必需品、工业品,大部分东西的价格都在往下掉。听起来好像挺好?商品便宜了,老百姓不是更开心吗?

你想想,平时你去超市,发现米、面、油都比上个月便宜了,是不是心里挺美?可要是这趋势持续下去,大家都开始“囤便宜货”,会发生什么?

通缩的可怕之处,绝不是纸面上的数字游戏:

1. 消费者信心丧失,消费停滞: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影响。当人们预期价格会继续下跌时,他们就会推迟消费。为什么今天要买,明天可能更便宜呢?于是大家捂紧钱袋,把钱存起来,或者等“抄底”。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没人愿意花钱,商家就卖不出东西,生产也就跟着停滞。本来是好事变坏事,大家都不消费了,经济自然就萎靡不振了。

2. 企业利润下滑,投资锐减: 东西卖不出去了,就算卖出去价格也低,企业的利润自然就大幅缩水。利润少了,企业哪还有钱去投资新项目、扩大生产?甚至为了活下去,只能裁员、减薪。失业率开始攀升,工薪阶层收入减少,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能力,形成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螺旋。

3. 债务负担加重,危机爆发: 这一点尤其要命。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在升值的。你现在欠银行100块钱,一年后你的100块钱能买到的东西比现在更多了,但你还是得还100块钱。也就是说,你实际承担的债务变重了。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偿还债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大量企业和个人还不起贷款,银行的坏账就会激增,金融系统就有可能崩溃。你听说过“大萧条”吗?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美国就陷入了严重的通缩,而这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 工资下降的困境: 很多时候,通缩伴随着的是工资的下降。企业利润不行了,首先“开刀”的就是人力成本。大家发现,就算有工作,工资也比以前少了,这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能力。而且,就算物价下降了,但如果工资下降得更快,日子其实是更难过的。

5. 名义利率接近零,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央行“印钞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刺激经济,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贷款消费和投资。但在通缩时期,就算央行把利率降到零,甚至负利率,由于物价还在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仍然可能是正的。这就导致央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变得“失灵”,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央行疯狂印钞票就能解决通缩吗?这就像给发烧的人盖厚被子!

你想啊,通缩的根源往往是经济总需求不足,也就是大家不愿意花钱,企业不愿意投资。如果央行这个时候疯狂印钞票,理论上是想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理论上的逻辑: 印钱多了,大家手里钱多了,自然就愿意花了。同时,因为市场上货币多了,货币的价值可能会相对下降(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物价也就可能上涨。

实际操作的风险和无效性:
“直升机撒钱”的幻觉: 央行印钱有很多方式,直接发给每个人(直升机撒钱)只是一个极端设想。通常是通过购买债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如果企业和个人对未来极度悲观,即使手里有了钱,他们可能还是选择存起来,或者用来偿还旧债,而不是去消费或投资。
资产泡沫的风险: 如果这些新增的货币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去生产和消费,而是流入金融市场,就可能导致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虚高,形成资产泡沫。泡沫破裂的时候,后果可能比通缩更可怕。
通胀失控的风险: 央行“疯狂”印钞票,如果力度掌握不好,一旦刺激过度,就可能从通缩直接滑向高通胀。而一旦形成高通胀预期,会比通缩更具破坏性,比如导致恶性循环的物价上涨,居民购买力迅速蒸发。央行需要在通缩和通胀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极其困难。
结构性问题无法解决: 通缩很多时候是经济结构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需求结构不合理)的体现。单纯靠货币政策“撒钱”,就像是给一个生病的人只吃止疼药,治标不治本。该改革的、该淘汰的产能还在那里,消费者信心恢复不了,经济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打个比方:

就好比你家里的花,因为土壤肥力不够,叶子发黄,长不好。你觉得是水不够?然后疯狂地给它浇水。结果呢?水太多,把根都泡烂了,花不仅没活过来,反而死了。

央行印钞票就相当于浇水。如果通缩是因为市场“缺水”(货币供应不足),那适度增加货币供应是应该的。但如果通缩是因为土壤有问题(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信心缺失),你光是疯狂浇水,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把经济的“根”给毁了。

所以,通货紧缩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印钞票”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的是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的投资意愿、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央行政策的精准度。每一次央行的大动作,都是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是一个普遍的对于央行印钞的误解。

我做一个不太确切的比方,望文生义的印钞是以为给你的支付宝账户余额直接增加一笔钱,而事实上央行印钞更类似于增加你的花呗额度。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是你支付宝余额增加,那你是可以潇洒的去消费了,就是一般人以为的“印钞花”,但如果是花呗额度的增加,你得想清楚这个钱是有利息的,花了之后怎么还,这是个问题。

现代央行的印钞是同时增加了资产和负债,是指央行肯借给银行的钱变多了,至于银行肯不肯要这笔借款然后再放给企业,是个未知数。

设想中的印钞是:央行给商业银行贷款了,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了,企业拿去投资增加经济产出了,经济增长了,企业获利然后给商业银行还本付息了,商业银行给央行还本付息了,然后循环。

实际中的印钞可能是:央行给商业银行塞了笔贷款,商业银行发现企业拉胯,于是将钱存回央行,央行还得支付给商业银行利息,然后央行给商业银行负利息逼商业银行出去放贷,商业银行不干,宁可互相直接捣手搞金融空转。

那为什么设想中的流程没有发生呢?因为人商业银行不傻。经济的问题不可能用货币的方式来无痛解决。当大量的企业的产出已经不能创造利润,而是用新贷还旧贷的方式苟延残喘的时候,商业银行是清楚的,扩大给这些企业放贷是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我再用比方说的更直白点:当我店面生意很差的时候,你给提高花呗额度我并不会傻乎乎的增加支出,因为看不到增收的希望。

所以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根本原因是:当企业没有经济增长点的时候,给多一点贷款额度,人家不用才是理性的。


那能不能就搞一下字面意思上的“印钞”呢?别管什么信用货币制度了,咱们就真的搞印钞机后面蹲着,下线一批钞票就去隔壁超市里花掉。

当人超市还没反应过来的那一小段时间里是可以的,只要人家超市不是傻子,很快就不会白白用商品换你的印刷品。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你“真·印钞”大法开启的时候,这个商品是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自己政府发的货币没人用,居民自发的用美元。

所以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自由。

通货紧缩是可以在央行拼命扩表的同时发生的,日本央行露出了苦笑.jpg

user avatar

关于狂印钞票会导致什么后果,转载一段上一个用狂印钞票解决经济问题的“前辈”是怎么样的吧:

“滥发纸币:这是掠夺全国人民积聚财富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抗战前夕,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量为十四亿一千万,到了1946年3月25日国民参政会上,财政部长俞鸿钧公布:“抗战八年内政府共发行纸币十万零三千一百九十亿元”,是抗战前的七千三百倍,而且这个数字还是缩小了的....当时有人如此说:国民党“政府拿着一张纸币,像符箓一样,不动声色,便把老百姓手里的钱变走了”。四大家族就靠着法币严重超发的方式,把人民群众的大量财富刮进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他们还利用通货膨胀、物价波动进行各种投机活动大发横财。

同时发行内债和举借外债是又一种重要的敛财手段。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共发行内债十七种,计法币一百五十一亿九千二百万元,关金券一亿单位,英金两千万磅,美金两亿一千万。这些内债事实上很少偿还,即便是偿还,还由于急剧的通货膨胀,货币几经贬值,还到了手上已经毫无价值了。同时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又大量举借外债,到了1944年外债已经超过内债,按照当时汇率折算,约合法币四百三十八亿。外债取得的外汇绝大多数都进了四大家族的腰包,是他们敛财的重要途径。这种外债在一定场合又会转变成内债,例如1942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两种内债(同盟胜利美金公债和同盟胜利公债)就是以当时美国五亿美元贷款和英国的五千万磅贷款为担保的。

这样,中国人民既欠了一个外债,又跟着欠了一个内债。而四大家族是既要发外债财,同时还要发内债财。而且四大家族还利用借内外债的名义无限制增发纸币。因此有报刊揭露“发行公债其名,通货膨胀其实”。”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整顿税收,增加收入,试图达到收支平衡;开放外汇市场,使贸易外汇畅通;开放黄金市场,抛售黄金来抑制通货膨胀。从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一整年时间,国民政府动用外汇四亿多美元、一千七百多万英镑、将近两千八百万港币、抛售370余万两黄金,其中大部分是在46年8月调整汇率后抛出的,但是以失败告终。经济学家杨荫溥统计1946年岁入21519亿元,支出71969亿,赤字50450亿,其中军费支出59.9%。1947年赤字高达27万亿,占支出总额60.5%。而到了1948年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竟然高达900万亿。如此之大的巨额赤字,国民党为了弥补,就开始狂印钞票。

法币的发行量,1947年12月为33万亿,到1948年8月19日开始宣布发行金圆券这一天,已经超过600万亿以上。比起抗日战争前夕的1937年6月,分别增加了两万三千倍和四十五万五千倍。

空前的通货膨胀必然引起币值下跌,物价狂涨。以上海为例子,1948年8月的物价比1947年底上涨五十五倍,比1937年6月上涨五百七十一万倍。一百元法币的购买力,1937年能买两头牛,1945年能买两个鸡蛋,1947年只能买一个煤球,1948年只能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了。法币的价值已经跌到自身的纸张费和印刷非以下了。物价疯狂飞涨给社会各阶层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因为法币的急速贬值到了它已经丧失了货币功能。大城市中的交易已经开始用美金计算,不少地方使用银元和其它铸币,偏僻地区开始以物换物了。老百姓对法币彻底失去信心,一拿到钞票就必须立刻去换粮食和其它商品,否则转眼间就会继续贬值。这样就代表国统区的财政金融已经完全破产了。”


以上文字内容出自一本老书《中国现代史常识》中的一篇《国统区的经济是怎么崩溃的》

user avatar

通货紧缩嘛。

你有一块钱,今天可以买一个馒头,明天可以买俩,你是要忍住挨一天的饿,明天你就可以多吃一个。

你是挨饿?还是花钱?

对于全社会的所有人来说,这个逻辑是一致的,你什么也不用干,只要你不花钱,你兜里的钱就自动升值,所有人都会选择尽量持有货币,而不是花掉它。

所以一旦进入通缩,纯市场手段是无法改出的,央行印钱正好就是纯市场手段。

央行印钞需要自己向自己虚空借贷,它加一道利息放给大财主,就算是发行货币了,大财主加一道利息放给二财主,这是商业贷款贷给大资本家。

央行不管怎么开印钞机,都无法摆脱利息,挂上利息,就是投资。

但通缩是不投资更有利,所以大财主没有放贷给二财主的意愿,二财主自己也没有花给三财主的意愿,钱就供应不到市场。

那么对付通缩就需要非市场手段,端着刺刀对各级财主说不花钱就戳你全家是个办法,政府自己疯狂消费是另一个办法。

所以搞个特别法干掉通缩是特别简单的事情,现代社会基本上不需要考虑通缩的威胁。

user avatar

在印了在印了……别急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