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一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更是将这个国家推入了深渊。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一场吞噬了人们财富和信心的可怕灾难。

首先,战争本身就耗尽了德国的国力。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德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借贷和印钞政策。尽管战争初期,政府向民众宣传“战时信贷”可以由战胜后的赔款来偿还,但事实是,战争的巨大消耗和资源的枯竭,让所谓的“战后偿还”变成了一句空洞的承诺。政府为了填补财政赤字,不得不持续增发货币,这就如同往一个已经漏水的瓶子里不断倒水,水很快就会溢出,而溢出的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货膨胀的种子。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对德国提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尤其是《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天文数字,这无疑给本已脆弱的德国经济施加了沉重的压力。德国政府被要求以黄金或外国货币支付这些赔款,而此时的德国,国内的黄金储备早已所剩无几,外汇也捉襟见肘。为了筹集支付赔款所需的货币,政府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印钞机。他们试图通过印刷更多的马克来购买黄金或外汇,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时,货币的价值自然会大幅缩水。

与此同时,国内的生产能力受到了严重破坏。战争导致了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短缺,许多工厂被毁,生产活动停滞。当市场上的商品供应极度匮乏,而人们手中的货币却越来越多时,供需关系的失衡只会让物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奔。原本就稀缺的商品,因为大家都有钱购买,价格自然被推向了令人咋舌的高度。

此外,政治上的不稳定也加剧了经济的恶化。德国战后经历了革命、政变等一系列动荡,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鲁尔区危机期间,当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了德国的工业中心,以获取战争赔款时,德国政府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鼓励当地工人罢工,并继续向罢工工人支付工资。这无疑是在火上浇油,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的超发。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不满,但却以牺牲本国货币的稳定为代价。

更深层的原因还包括民众的心理。当人们意识到手中的货币正在快速贬值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将钱花出去,购买任何有形资产,因为他们相信实物比纸币更能保值。这种恐慌性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推高了物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在追逐商品的上涨,而没有人愿意持有现金,这使得货币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德国一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是战争造成的经济创伤、沉重的战争赔款、国内生产的停滞、政治动荡以及民众的恐慌性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雪球,一旦开始滚动,就会越滚越大,最终变成一场吞噬一切的灾难。那些曾经闪亮的马克,最终变成了一堆无用的废纸,将无数家庭推入了贫困的深渊,也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自我的专栏文章:

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 大石头路73号 - 知乎专栏

答案有些长,内容不仅限于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还包括背景以及带来的影响,涉及《凡尔赛和约》、凯恩斯、纳粹上台、欧债危机等。原因部分已加粗


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上个世纪初。

1914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席卷了整个欧洲。1918年,同盟国战败。1919年,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商谈和谈事宜,史称巴黎和会。会议上各方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该条约对战争发起国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治,其中包括:


德国赔偿战争受害国2000多亿马克;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法国;萨尔煤矿区划归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以西的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让给其他协约国,等等。


据统计,德国由此共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在协约国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惩罚这个战争首犯,才能避免欧洲大陆上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英国的代表团里就有一个人对《凡尔赛和约》过分苛刻的条款十分不满,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当时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凯恩斯回到英国后,于当年写了一本名为《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著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德国赔偿问题的不同看法。凯恩斯认为,各国政治首脑只顾从德国身上占便宜和趁火打劫,高额的战争赔偿款是德国完全无法负担的。这样的和约只会摧毁德国经济,而世界将会再次受到威胁。世界大战起源于匮乏,但不应该终结于掠夺,我们应该让欧洲人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欧洲。


当然,没有政治家们愿意听他这番“鬼话”,他们恨不得让战败国永远不得翻身。但是凯恩斯这本书在欧洲却大受欢迎,特别是在战败国赢得了大量读者,因为他们亲历了和平协约对家乡的摧残。这其中就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年轻人,他比凯恩斯小16岁,在读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之后,他对凯恩斯充满了敬意,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后来哈耶克来到英国研究经济学,不过逐渐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出现分歧,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这是后话。


事实也证明,《凡尔赛和约》并未产生协约国预期的效果。首先发生的事情就是,德国经济崩溃了。



1918年,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德国人民本以为战争结束后终于可以走上复苏之路,但没想到短命的魏玛共和国注定与“混乱”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经济领域的灾难就是1919年到1923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下面这张图是1923年的柏林的一个面包店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的是,买一个面包需要一万亿马克。这就是当时德国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由于这次通货膨胀过于严重,人们把它称作“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来源:LeMO Kapitel - Weimarer Republik - Innenpolitik - Inflation 1923



那么这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战争过后德国本以就饱受摧残,经济出现衰退,财政收入锐减。而上面提到的《凡尔赛和约》又要求德国支付大量赔偿款。由于无力承担这样的政府支出,魏玛政府选择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纸币,希望能够减轻国家债务负担,刺激经济。


第二,要想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发展经济,一旦经济能够出现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那么许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地带鲁尔区被协约国占领,自然资源(如萨尔煤矿)也被割让给战胜国,这使德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以上两点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战后的贸易逆差、不稳定的政治体制等。


总之,在魏玛政府的失败政策以及外部压力之下,凯恩斯当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次通胀有多严重呢?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来源:Deutsche Inflation 1914 bis 1923 – Wikipedia



这是当时德国流通的货币“马克”(全称是“纸马克”Papiermark)从1914年到1923年的贬值情况。第一列是1金马克(金马克Goldmark是德国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货币)兑换马克的数量,从1914年引入新版马克代替金马克时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经变成1:100,000,000,000(一千亿)。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亿马克。最后一列则是美元对马克的汇率。1914年1美元等于4.2马克,但1923年马克已经贬值到了1美元等于420,000,000,000马克(4200亿)。


这些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马克已经贬值的如同废纸。而且确实,这些纸币真的被当做废纸使用了。家里生火取暖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木材还便宜,注意下图这个人烧的可是一亿马克面额的钞票:


(来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小孩子们也不用买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钞票垒房子:

(来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政府印钞票通常会推高股票指数。德国股票指数在1917年刚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超过了10万亿点。

(来源:Datei:Aktienindex des Statistischen Reichsamtes in Papiermark.png – Wikipedia



而劳动力市场同样产生了较大波动。下面这张图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过缺少数量单位),蓝色是原始数据,橙色是剔除了季节影响的数据。从20年代末开始就业率出现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虽然这一数据是恶性通胀发生之后,但我想就业率的下滑与通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存在紧密联系。不过这些不是这幅图的重点,重点将留到后面说。



到了1923年,德国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暂时缓解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措施是发行新货币,代替旧版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老版马克。同时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此外经过与一战战胜国的协商,德国的战争赔款得到削减。其实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并不是以德国市面上的马克来偿还的,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赔偿款的贬值,但是一个经济临近崩溃的德国对于战胜国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一点上政治家的觉悟要远远低于凯恩斯。


不过欧洲政治家的反应还是太迟了,这场经济危机让魏玛共和国元气大伤,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到达极点。恶性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当属德国的广大民众,他们苦心积累的马克变得一文不值,财富直接归零。民众最失望的时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势力野蛮生长的好时机,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纳粹。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30年代初,纳粹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他们告诉人们,纳粹党会让德国的经济重新复苏,会让人们重新得到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上一张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率的图表,30年代初也正是就业率的最低谷,纳粹党的这套宣传十分有号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称可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仅仅这个名字就对劳苦大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了。果然,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而当初协约国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迎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凯恩斯一语成谶。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纳粹上台归因于这场经济危机,但这次恶性通胀对于纳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这次恶性通胀的另一个更加长远的影响是,德国人自此之后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慎之又慎,因为那次通胀的恶果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核心准则被刻在了德国经济体系当中,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货币政策滥印钞票来刺激经济,德国联邦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地位。后来到了世纪之交的20世纪末,欧盟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市场,引入欧元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就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都坚持绝对的独立性。


不过后来欧洲央行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在2011年决定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帮助两国度过难关。这一政策意味着欧洲央行要间接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欧元,这与德国一贯坚持的原则完全不符。所以时任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的德国人Jürgen Stark提出辞职,以示对该政策的抗议。同时,德国央行也时不时的对欧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提出批评意见。但实际上这些抗议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特别是在意大利人德拉吉上任欧洲央行主席后,推出了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印钞机已经开动,欧元基准利率如今已下调至0%。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更是将这个国家推入了深渊。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一场吞噬了人们财富和信心的可怕灾难。首先,战争本身就耗尽了德国的国力。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德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借贷和印钞政策。尽管战争初期,政.............
  • 回答
    您提到的“苏联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事件,在历史文献和回忆录中有零星的提及,但并没有一篇广为人知的、专门以这个事件为主题的“文章”。更多的是作为二战后期和战后一段复杂人道主义与历史创伤交织的片段,被不同的史学家、记者或亲历者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偶尔提及。这个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
  • 回答
    说起普鲁士如何从一个相对落后、贫瘠的邦国崛起,最终压倒根深蒂固的奥地利帝国,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这其中涉及的历史脉络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上的深层变革与巧妙运作。首先,要明白普鲁士的“土包子”出身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历史定位。它最初只是勃兰登堡的一个边疆.............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韩国对阵德国。这场比赛的结局,相信很多关注足球的中国球迷都记忆犹新,那场面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德国队门将诺伊尔那惊天一跑,更是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德国队落后于韩国队,而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时比分是01.............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一战结束后,德国经济确实一团糟,赔款、巨额债务、战争破坏,再加上国内政治的不稳定,让这个国家喘不过气来。希特勒上台后,他最看重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德国经济重新站起来,并且为他未来的军事扩张打下基础。重振就业:让德国人重新找到工作希特勒上台后,最显著的一个经济政策就是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这可不是修修补补.............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 回答
    一战后的德国,虽然被凡尔赛条约的镣铐紧锁,却在短暂的动荡后,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重新崛起,最终冲破了束缚它的凡尔赛体系。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枷锁与德国的屈辱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造成的创伤有多深。战败国德国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莱茵兰地.............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日本自卫队在人员构成和军官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与战后德国军队(指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保留和培养大量军官以便战时迅速扩编”这一点上。然而,要完全将两者划等号则有些简单化,因为两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以及军队的定位都有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并尽量.............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一战前德国不为奥匈帝国背书,反而与俄国联手肢解奥匈帝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后果:一、 联盟格局的剧变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三国同盟(德、奥、意)的瓦解: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改变。德国抛弃奥匈帝国,意味着三国同盟的基石.............
  • 回答
    一战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源于该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既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基础,也严重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尊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原因: 一、领土割让与民族认同的崩塌1. 领土被肢解 德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1919年归还法国),失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
  • 回答
    一战前德国海军是否应该将重心放在海外掠袭舰而非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海军竞赛,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若德国将海军战略转向侧重海外掠袭,其潜在的效益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战略影响,都值得细致分析。掠袭舰战略的潜在优势与逻辑:从历史和战略逻辑上看,将海军资源优先投入发展一支强大的掠袭舰队,.............
  • 回答
    德国领土是否能回到一战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民族主义、地缘政治以及德国自身的意愿等诸多因素。 从现实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德国领土“完全”回到一战前(即包含普鲁士东部和西部普鲁士省等前普鲁士领土,以及阿尔萨斯洛林等地)的希望,可以说极其渺茫,近乎不可能。然而,我们不能.............
  • 回答
    一战前,如果德国将资源和精力倾斜于发展航空母舰,能否战胜皇家海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从当时的科技水平、海军战略思想、工业基础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时代的背景:海军的主导权与新生的航空力量一战前,世界海军的霸主毫无疑问是.............
  • 回答
    腓特烈三世如果能活得更长,德国的历史走向,特别是能否扭转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命运,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极其复杂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腓特烈三世个人的特质和理念,以及他继位后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腓特烈三世的短暂一生和他的历史定位。腓特烈.............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苏联的直接参战,英美联手或许能够战胜德国,但过程会异常艰难,付出的代价将是天文数字,而且结局的确定性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一点点来分析:1. 苏联参战前的欧洲战场: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英国已经独自承受了德国的雷霆一击。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